爛柯山傳說

爛柯山傳說

浙江衢州的民間傳說
爛柯山傳說,是流傳在浙江衢州的當地民間傳說,圍棋源于中國,相傳圍棋之根則在爛柯山。北魏郦道元所著《水經注》中雲:晉時有一叫王質的樵夫到石室山砍柴,見二童子下圍棋,便坐于一旁觀看[1]。一局未終,童子對他說,你的斧柄爛了。王樵回到村裡才知已過了數十年。
    中文名:爛柯山傳說 外文名: 來源出處: 地理标志:爛柯山 批準時間:2011年5月23日 申報地區:浙江省衢州市、山西省陵川縣 遺産編号:I-106 相關成語:觀棋爛柯

傳說

傳說之一

爛柯山傳說,源于晉朝樵夫王質上山看棋爛柯的故事。相傳,晉朝中期有個樵夫名叫王質,家住衢城太白井旁,家有老母和一個年幼的弟弟,王質常年以砍柴為,他經常到衢城東南一山中砍柴,此山林深茂密,山中有一座巨大的石粱,它又形同石室而得名石室山。有一天,王質到石室山中砍柴,在石梁下遇兩童子(實為仙童)下棋,王質在一旁看了一盤棋,砍柴的斧頭柄已腐爛,時間也過去數百年,回家後,家人已不複存在,王質重歸石室山而得道成仙,爛柯山因此而得名。

類似的傳說流傳很廣,山西省武鄉縣、廣東省高要縣、陝西省洛川縣、山西陵川、河南新安、四川西昌、達州、福建南平、江蘇虞縣的爛柯山,以及浙江省淳安、天台紹興,成都爛柴山、山東萊蕪的棋山、福建武夷山的弈仙台等,爛柯山傳說遠在日本也有流傳記述。

爛柯山傳說最早的文字記載是晉朝中期(公元345年-356年)虞喜的《志林》。而後,北魏孝文帝時(公元471年-476年)郦道元的《水經注》、南朝梁武帝(公元504年-549年)任肪《述異記》等諸多史科中都有記載。“爛柯山”一詞被收入到《簡明不列颠百科全書》、《辭源》、《辭海》、《中國地名大辭典》等名典。

由于現代生活沖擊,蘭柯山傳說僅流傳于旅遊業的為數不多的導遊中間。民間能講的僅僅是一些年事已高的老年人。同時此傳說相關的許多景觀和文物因戰亂等原因,遭嚴重破壞,如“集仙觀、“玉枰仙隐”、“最高頂”等均已不複存在;天生石梁下有衆多的摩崖石刻,如今隻剩下明李遂書寫的“天生石梁”四字;諸多古代碑刻,現僅存明朝徐渭詩碑殘碑、瞿溥《日遲亭記》殘碑、民國“戰龍松遺迹”、“五指樟遺迹”碑,可謂廖廖無幾。

爛柯山傳說是一個特定曆史條件下,特定的環境和時間産生的特殊産物,因此它首先具備民族民俗價值,其濃厚的民族文化色彩,是衢州具有代表性的“兩子”文化之一。其次具有旅遊價值,如衢州古城名“柯城”,柯城區的“石室鄉”、“石梁鎮”的名稱均源自爛柯山傳說,古城門“通仙門”、石室山的“仙遊渡”也源自爛柯山傳說。文化交流價值,近年來,因爛柯山而引入的各項圍棋賽事大大提高了衢州的知名度,推進了衢州經濟的發展,可以說爛柯山文化在衢州乃至全國的影響都是非常深遠的。

傳說之二

爛柯山,位于浙西衢州市郊15公裡處的石寶鄉,又名石室山、石橋山。柯,指斧子的木柄,“爛柯”一名的來曆,緣自一個古老的傳說。

民國《縣志》稱:《遺愁集》記載,晉代有個名叫王質的樵夫,一天上山砍柴走進一處石室中,看見兩個老人正坐在裡面下圍棋,就走上前立在一旁觀看。老人給他一枚狀如核的東西,含在嘴裡便不覺得饑渴。一局還沒下完,王質回頭一看,發現砍柴用的斧柄已經爛了。王質趕緊下山回家,誰知家中面目全非,原先的父老鄉親早已不在人世。一打聽,已曆時兩代,從此就有了“爛柯棋根”之說。但據晉虞喜《志林》所載,王質在石室所觀下棋者,不是兩位老人,而是兩個童子。

還有一種傳說,見于郦道元《水經注》書中記載工質伐木至石室中,并非觀童子下棋,而是聽四個童子彈琴唱歌,人迷忘返。結果斧子柄都爛了。

總之,這是一個十分古老的傳說,有關樵人進山、看仙人對奕。斧柄爛盡的情節,流傳甚廣,以爛柯山遺迹自稱者,全國各地并不少見。但衢州爛柯山,是唯一被我國道教的道書列為“洞天福地”和“青霞第八洞天”的。所謂“洞天福地”,即指道教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名山勝境。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嶽讀名山記》一書中記載,全國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所以人們一緻公認,衢州不僅是爛柯山的發源地,而且是中國圍棋的棋根之鄉。“爛柯”之典故,也早已盛傳棋界,久負勝名。

關于爛柯山的傳說,古書上的記載比較簡單,流傳在當地的民間傳說,卻詳盡生動,引人入勝。傳說在很早以前,衢州府有戶人家,全家三口人,一個瞎子嬷嬷和孫子、孫女。因家境貧寒,靠孫子王質上山砍柴,勉強維持生活。一天,有兩個過路人經過王質家門口,肚子餓得厲害,就向瞎嬷嬷借竈做飯。

可是,王質砍柴未歸,家中無柴。過路客人并不在意,其中一人索性把腿伸進竈裡當柴燒。二人燒了一鍋面條,各吃一碗,留下一大碗作酬謝,便告辭而去。王質砍柴回來,見桌上有一大碗面,捧起就吃。他從來沒有吃過這麼好吃的面條,就問嬷嬷是哪裡弄來的。

嬷嬷一五一十把事情原原本本說了一遍。王質聽了感到奇怪,這時他突然發現自己家的桌子、闆凳的腿全部燒焦了,頓時火冒三丈,綽起一把斧子便追趕出去。一直追到城南一座山上,也不見蹤影,隻見有兩個人在洞裡下棋。王質本來就是個棋迷,見這兩人下的正起勁,就用斧頭柄往地上一墊,坐在一旁看棋。

這兩人一邊下棋一邊吃桃,還掰了半個桃遞給王質,王質邊吃邊看,沒等吃完,扔在地上的桃核已發芽長成桃樹。這時,兩個老人提醒他說:“你還勿回去,看你的斧頭柄都爛了。”王質低頭一看,大吃一驚,趕緊下山回家,可是回家的路全都變了樣。他邊走邊問,好不容易走到城裡,卻怎麼也找不到自己的家,向街坊鄰居一打聽,才知嬷嬷已過世好幾百年,後代玄孫的胡子都已經花白了。王質感歎地說:“山中方一日,世上幾千年!”傳說那兩個煮面條、下棋的人,一個是鐵拐李,一個是呂洞賓。從此,人們就把這座山叫做爛柯山。

其他

主要特征

爛柯山傳說由于其民間傳說的自身特點,使得其具有了民間傳說的基本特征,語言樸實簡潔,内容豐富,優美動聽,在其中寄寓了勞動人民對自然與生命的抗争和生存欲望。

文獻記載

關于“爛柯”故事和爛柯山,我國許多地方曆史上也都見到過,例如浙江衢州、廣東肇慶、四川達縣、陝西洛川、河南新安和山西武鄉等等。爛柯的故事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除了“觀棋爛柯”這一共性外,因為各地的風土人情、風俗習慣、地理環境、地方語言等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地域差異。

陵川棋子山爛柯的傳說在陵川縣境内流傳已久,分布區域包括古郊、六泉、潞城三鄉(鎮)交界處的棋子山及潞城鎮部分鄉村。由老百姓世世代代口傳心授流傳至今,特别是在棋子山腳下的葦水村,是全村人集體傳承下來的,幾乎人人都知道這個傳說和傳說中的人物。清雍正版《山西通志•山川》、經典文獻《尚書•洪範》、《史記》、清武彭齡的《箕山履迹考》、清光緒版《陵川縣志》中都有關于箕子山及箕子隐居陵川謀棋的記載。相關作品有《民間故事集成》(1987、陵川縣編)、《靈山聖棋》(2007、大型舞蹈)、靳虎松的《傳奇》(箕子山傳奇)(2010年)等。

主要價值

文學價值

爛柯山傳說作為洛川民間文學中的重要内容,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通過該傳說可以進一步了解民間傳說的語言特色和表現手法。

曆史價值

傳說往往反映着一個社會時期人們的一種需求和生活,通過對爛柯山傳說和爛柯山現存遺迹。的考察研究可以有助于我們了解當時的社會狀态。

曆史淵源

王樵遇仙觀棋的傳說,最早始見于《述異記》後《水經注》亦有記載。

相關物品

桃花洞及小石洞、棋盤、塑像等物。

爛柯山

浙江省爛柯山之所以馳譽中外,與她源遠流長的曆史密切相關。傳說炎黃時代、當時炎帝的雨師赤松子與其小女兒少即在室石中修煉。春秋時期被稱為室石山、空石山、空洞山,為姑篾國一大勝地。晉朝中期王質遇仙爛柯的故事天下廣為流傳,名聲遠播。北魏時期稱懸室坂,唐初稱為石橋山。元和初(約806年)此山始被稱作爛柯山。

梁代任昉《述異記》載:“信安郡石室山。晉時王質伐木至,見童子棋而歌,質因聽之。童子與一物與質,如棗核,質含之不覺饑,俄頃童子謂曰:“何不去?”持起視,斧柯爛盡,既歸,無複時人”。爛柯山由此得名。

唐代杜光庭《洞天福地記》稱之為:“青霞第八洞天”。洞上有一縫,長10米,南寬北窄,中間僅容一人匍匐可進,從洞隙中可見一隙青天,故名“一線天”。爛柯山原有八景:石梁、青霞洞、一線天、金井玉田、仙人棋、日遲亭、柯山塔、寶岩寺。此外,還有忠壯陵園、梅岩、赤松岩、集仙觀、崇文洞、樵隐岩等景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