撥浪鼓

撥浪鼓

中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玩具
撥浪鼓是老北京四合院、大雜院以及賣貨郎使用的老物件,是中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玩具之一。[1]21世紀,每年在逛廟會的時候依舊可以看到許多賣撥浪鼓的攤子,雖說挑擔子的貨郎是難以見到了,但是“嘭-嘭-嘭嘭嘭”……那熟悉的鼓聲卻時常能在耳邊響起。撥浪鼓,老北京人又稱為手搖鼓、小鼓、貨郎鼓,鼓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徑八九寸,小的兩三寸左右。撥浪鼓曾是街市上叫賣物品者使用的一種鳴響打擊的工具。
  • 中文名:撥浪鼓
  • 外文名:
  • 别名:
  • 用途:
  • 分類:
  • 英文名:drum-shaped rattle
  • 拼音:bō làng gǔ

玩具簡介

撥浪鼓是老北京四合院、大雜院以及賣貨郎使用的老物件,是中國最傳統、最古老的玩具之一。撥浪鼓在北京盛行于明清民國時期。清代的《帝京歲時紀勝》和《燕京歲時記》上都曾有記載。

撥浪鼓,老北京人又稱為手搖鼓、小鼓、貨郎鼓,鼓的大小不一,大的直徑八九寸,小的兩三寸左右。撥浪鼓曾是街市上叫賣物品者使用的一種鳴響打擊的工具。

撥浪鼓這種打擊樂器與玩具,曆經幾千年至今不改初創之型仍受人們的喜愛,那前門大街裡被裝飾成燈具的撥浪鼓讓人憶舊和深思。

曆史發展

說起撥浪鼓的産生,它的曆史可悠久了。撥浪鼓的産生肯定在鼓之後,早在新石器時期的彩陶中,就曾經發現過疑為鼓的器物。1978年在湖北随縣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時期的青銅座建鼓,底座上插有一根立柱,柱的中央是鼓,鼓身長形,木制,類似今天的腰鼓。這件建鼓的形态絕似一隻巨大的撥浪鼓,隻是未裝雙耳。戰國時期,還有一種“架鼓”,鼓身極扁,兩面蒙鼓皮,鼓皮用兩排互相交錯排列的鼓釘固定,類似現代“大鼓書”說唱藝人所用的鼓。鼓身由三隻金屬環拴挂在鼓架上。鼓架以髹漆木雕工藝完成,雙鳳背向共挑鼓身,底座是背向的雙虎。這些鼓的出現,為撥浪鼓的産生提供了基礎

最早的撥浪鼓被稱作“鼗”。戰國時期産生的鼗作為打擊樂,依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聲,發聲的節奏輕重、音律高低、聲音大小都不容易控制,不能圓滿準确的完成複雜的鼓點。《周禮•春官•大司馬》載有:“小師掌教鼓”語,其注曰:“鼗如鼓而小,持其柄搖之,旁耳還自擊”。

發展至宋代的撥浪鼓已經在三個領域出現,一是禮樂之用;二是商業之用;三是兒童玩具。曆代禮樂中都有鼗,宋代當然也不例外。商業之用則是指“貨郎鼓”,民間貨郎一般是持撥浪鼓招徕顧客的。與此同時,撥浪鼓也成為深受兒童喜愛的玩具。在南宋李嵩的《貨郎圖》中,可以看到畫中的撥浪鼓,造型頗為考究,鼓柄做成葫蘆把,鼓形如罐,雙耳較特殊,類似皮條,持柄搖之,皮條抽打鼓面發聲。

還有“四層撥浪鼓”由四個由小漸大的小鼓,逐個疊摞在一起,相間轉向90度。每個鼓各有彈丸做的雙耳,鼓下設光滑精緻的手柄。一般而言,鼓面越大,發音越低沉,反之發音越高亢。這裡的四面小鼓大小不同,搖動時一起發聲。根據此圖,現在的人們複制了這種貨郎鼓,搖之發聲,高低錯落,叮咚悅耳。

舊題南宋蘇漢臣所作《五瑞圖》更有精彩的撥浪鼓可觀。五童子或戴面具、或塗面,聚集行大傩舞,其中一人雙手各持一件撥浪鼓。右手持鼓舉至額頭左指;左手持鼓自胸前右指。兩隻撥浪鼓相同,都是兩層鼓。上面的小鼓扁而圓,下面的鼓長而類似腰鼓。鼓面彩繪花紋;長鼓的鼓身銅鑲小花,精緻美觀的程度為前所未有。

撥浪鼓這種玩具之所以得以廣泛流傳,主要它的音響效果與娛樂效果共同發揮了作用。如同叫賣者的吆喝聲要有腔有調一樣,撥浪鼓可奏出富于變化的響動,能吸引注意力;造型特點又增強了觀賞性,即使是貨郎手上實用性的撥浪鼓也不可避免地具有娛樂色彩,在招徕顧客時總能體現着歡快、輕松與優美的氣質。

分類說明

從形式上劃分,撥浪鼓大緻可分為兩種,一種鼓面加彩繪裝飾,如河南淮陽、江蘇鹽城、北京等地的撥浪鼓,都在鼓皮上描繪各色花紋;第二種是在鼓身加彩繪,沿着鼓身畫一周花紋。這些裝飾,增加了撥浪鼓的審美特色,從視覺效果上強化了這種玩具的娛樂特征。鼓面材料以牛皮、羊皮為最常見,其次又有蛇皮、皮紙、油紙多種。鼓身多為木質,不過,近年已見塑料鼓。鼓耳則以玻璃珠最為常見,其次又有用苡米、酸核、木珠、瓷珠等材料制作雙耳者。

名稱發展

關于撥浪鼓的名稱,曆代不同,各地也不盡相同,總體說來有鼗、鼗鼓、撥浪鼓、波浪鼓、播郎鼓、博浪鼓、搖咕咚、小鼓等等。其實,以上諸多名稱,皆因寫法不同而來,發音近似,取字不一。不過現在看來,還是“撥浪鼓”這個名稱最得人心。

縱觀撥浪鼓的古今,自先秦時期鼗鼓誕生直到今天,撥浪鼓這種樂器與玩具的形态居然沒有什麼變化。曆代繪畫、圖案中的撥浪鼓,與今天的撥浪鼓大都大同小異。一種玩具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傳,不改初創之型,真是難以置信。

曆史回憶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舊中國有搖着撥浪鼓、身背着大包袱走街串巷賣布的。由于四合院的主婦們買布挑選方便,又能買到農家自制的土布以及各種花布的布頭,所以賣布貨郎搖着撥浪鼓咚咚一響,四合院裡的主婦們就争相跑出來選購。

另一用撥浪鼓的是串胡同售賣木炭的小販。黑色的炭多是由舊京的窯廠用木頭專門燒制的,舊京的煤鋪并不出售。舊京時的大宅門四合院的人家取暖的火盆、手爐腳爐、老式火鍋涮肉烤肉,都離不開使用炭。

還有愛使用撥浪鼓的,是挑擔子或推排子車下鄉村或串胡同賣百貨的貨郎,正像胡松華唱的那《賣貨郎》歌中唱的,貨郎帶來的物品大到鍋盆,小到針頭線闆、兒童的玩意和糖塊,各種百貨樣樣俱全,撥浪鼓一響,大人孩子們就把貨郎的挑子圍得滿滿的。

小型的手搖撥浪鼓是古今幼童們的玩具,也是四合院裡的老古董、老物件啦。古老又結實的撥浪鼓是舊時很不錯的帶響玩具,經常使用兩三代也不會壞。

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沒有21世紀這麼多玩具,主婦們常手搖撥浪鼓戲逗着襁褓中的嬰兒,撥浪鼓也是幼童們喜愛的手搖玩具。此外,撥浪鼓還曾是舊京時兒孫愛老孝老使用的物品。自古在家庭中傳承着孝順父母的《孝經》教育,在舊京的四合院居室的牆壁年畫裡,常張貼着《二十四孝》畫卷,24個故事圖及文字,都講的是兒女們做善事孝順父母的事,其中的《戲彩娛親》畫的就是兒孫手搖着小撥浪鼓博年老有病的雙親高興,這個畫圖故事正呈現了年輕人尊老愛老敬老的一個縮影。

另類用法

撥浪鼓最早出現在戰國,作為打擊樂器,依靠搖動時雙耳自擊發聲,到了宋代,撥浪鼓有三大用途:一是禮樂之樂,二是商業之用,三是兒童玩具。撥浪鼓并不是某一個地方特有的,它在世界各地分布很廣,幾百年前,肯尼亞馬賽馬拉遊牧部落有鬥争時,為了避免部落殘殺,他們就用手挫撥浪鼓的方式發出信号,表示雙方都願意求和。

撥浪鼓是全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産,世界的不同時代,不同角落都有造型相似的撥浪鼓,雖然用途不徑相同,仍是十分驚人。由此可見民族文化雖然有各自的特點,卻也是有着相通之處的。

2006年,撥浪鼓作為第五屆中國國際消博會的吉祥物,更成為商機無限的寶貝,它折射着深遠的文化内涵,不僅運用在實物的出口貿易,其形象更用于歌曲,電影,遊戲等。例如那首脍炙人口的歌曲《撥浪鼓》。由杭州海之童傾力打造的國産綠色網遊《童年OL》中也看上了這一兒時道具,将其運用其中,不僅增添了遊戲懷舊的色彩,更讓遊戲過程精妙趣橫生。不僅如此,《童年OL》着重筆墨的懷舊成分,像打彈珠、放風筝、捉知了、吹泡泡等兒時熱衷的遊戲;烤山芋、棉花糖、麥芽糖等孩提時最喜歡的零食;洋娃娃、紙飛機、彈弓、玻璃球、紙卡片等寶貴的玩具盡數收羅其中,無一不勾起童年時代的美好回憶。

總言

縱觀撥浪鼓的古今,自先秦時期鼗鼓誕生直到今天,撥浪鼓這種樂器與玩具的形态居然沒有什麼變化。曆代繪畫、圖案中的撥浪鼓,與今天的撥浪鼓大都大同小異。一種樂器與玩具經過了兩千多年的流傳,不改初創之型,真是難以置信。小小撥浪鼓,搖一搖,很輕松,聽一聽,很清脆,折射着深遠的城市文化和經濟文化内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