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南公園

福州南公園

福州古典園林公園
福州南公園位于福州國貨路的南公園,民國4年(1915年)辟為公園,因它位于當時福州城的南部,故稱為“城南公園”,簡稱“南公園”。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福州南公園 地理位置:福州國貨路 前身:靖南王耿茂的别墅花園 時期:清初

公園簡介

南公園位于國貨西路309号,占地45.9畝。該公園曆史上曾為清叛臣靖南王耿精忠家族的花園府邸,也是閩浙總督左宗棠設立的桑棉局所在地。1915年辟為公園,被稱作“城南公園”,群衆稱為“南公園”,是福州最大的古典園林公園,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五四運動時期,福州民衆倡導“使用國貨、抵制日貨”的愛國之舉,就發生在南公園,如今門口的國貨路就是由此而來。南公園曆史悠久,文化積澱深厚,是一處非常珍貴的曆史遺迹。n

為有效改善園區環境,提升城區宜居品質,2015年,市委、市政府研究決定對南公園實施整體改造提升。2016年8月16日改造完成并重新開園。n

此次改造結合南公園的曆史和現狀,在保護和恢複南公園曆史文化的同時兼顧福州地方建築特色進行設計,以古典園林為主元素,突出貢賜貿易文化承載地,愛國主義教育紀念地,“海綿城市”生态建設概念,融入人文、自然景觀于一體,重點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福州古典園林公園。園區劃分為前廳、中庭、後院三個功能分區。在保留園内假山古亭、石拱橋等文物遺址的基礎上進行修複提升,根據南公園的曆史文化元素打造相應的景點,并延用原有景點及相應典故進行命名,設置桑柘館、藤花軒、望海樓、池、連理亭、清如堂、琉球亭、臨水曲廊、荔枝亭等11處核心景點,創作豐富的遊覽空間。

曾經用途

清初,這座耿家别墅花園占地4.2萬平方米,有台榭林泉之勝。内有蜿蜒曲折的長湖,并有假山、亭台、回廊、曲榭等,風景迷人。後耿繼茂之子耿精忠反清失敗被殺,王府被廢,花園被沒收,為煙商陳恒猷所擁有。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官府收購,閩浙總督左宗棠在園内設桑棉局。左宗棠卒後,建左公祠于園門(今龍津街),成為入園必經之地。園内的荔枝亭楹聯雲:“亭館問誰家,數裡莺環排綠樹;蠶桑興美利,沿村衣被勝黃棉”,對左宗棠提倡發展蠶桑紡織業之舉深表懷念。光緒年間,王凱泰督閩令修複花園,并廣植梅花,改名為“繪春園”。園内台榭林立,湖水澄碧,不亞于蘇州園林。

公園曆史

1915年正式辟為公園後,改從今門出入。後為紀念辛亥革命閩籍死難烈士,經林森先生提議,在公園中建造忠烈祠。園内尚有桑柘館、荔枝亭,藤花軒、藕池、望海樓諸勝。1919年五四運動時期,民衆抑制日貨,就在公園内建國貨陳列館,立“請用國貨”石碑于館側。抗戰時期,公園遭日軍嚴重破壞,建築物大部被毀,一片荒涼景象,忠烈祠也曾一度為日軍關押、屠殺我國同胞的地方,後終圮廢。

現今用途

1952年南公園改名為“大衆公園”,1962年又複南公園舊名,并鋪設園内道路,遍植堤岸,将左宗棠祠堂。

拆建為影劇院,又移來鳳池書院的木牌坊作公園大門。公園于1966年“文革”後曾一度改為他用。1972年重新開放,面積縮為2萬平方米,重砌曲曲折折的堤岸,再圍以欄杆;又在湖上改建兩座木橋為石拱橋,其中一座橋溝通了湖畔假山與湖心小島的涼亭。臨湖建雙層樓船,可登臨眺望公園全景。1984年,又在原有基礎上大加修葺,園門額改書“南公園娛樂中心”,作為綜合性娛樂場所,添置許多兒童遊樂設施和開辟老人娛樂場所。

南公園萬壽橋

位于南公園附近萬壽鄉的閩江支流上。該處原為渡口,清康熙七年(1668年)鼓山僧成源和裡人柯應采為方便行旅,募白銀2000餘兩建造石橋,翌年12月竣工,前後曆時1年多。該橋全長76.6米,寬2.6米餘。以松石為基,建4墩,分水3道,墩高7.3米,除靠岸兩墩,中間兩橋墩皆呈船狀,兩頭作三角分水尖型,以減輕長年急流沖擊。橋面平鋪12條石梁,是利用退潮水淺時砌基壘石,漲潮時以水的浮力将載于船中千斤石梁架上石墩。橋兩端皆為石階,橋中段亦有石階,中間高出1尺許,以便通行船隻。清康熙九年(1670年),道霈方丈寫有《河口萬壽橋記》刻在石碑上,嵌于橋邊萬壽庵左側牆上。現石碑已移藏于山石碑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