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河山待後生

重整河山待後生

駱玉笙演唱的歌曲
《重整河山待後生》是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1985年)的主題歌,歌曲原唱駱玉笙,詞作者是林汝為,作曲雷振邦、雷蕾、溫中甲。《重整河山待後生》簡譜其旋律是采用京韻大鼓的音調素材寫成的。雷蕾在天津市曲藝團見到了駱玉笙先生,道明來意,并将雷振邦先生的信和《重整河山待後生》曲譜交給駱先生,而後心情忐忑地等待回複,沒想到駱先生認真地看完雷振邦先生的信和《重整河山待後生》的曲譜後,很爽快地就答應了演唱這首歌曲。”雷蕾在駱玉笙先生逝世後曾說:“在八十年代中期,藝術界對雅俗的争論非常激烈,而我所創作的《重整河山待後生》是一首汲取了京韻大鼓韻律的歌曲,是兩種藝術形式嫁接、融合的産物,藝術的突破是帶有一定風險性的。
  • 中文名:中國原創音樂基地
  • 外文名:
  • 所屬專輯:電視劇《四世同堂》主題曲
  • 歌曲時長:2分35秒
  • 歌曲原唱:駱玉笙
  • 填詞:林汝為
  • 譜曲:雷振邦,溫中甲,雷蕾
  • 編曲:
  • 音樂風格:
  • 歌曲語言:普通話
  • 發行時間:1985年

創作背景

這首《重整河山待後生》的詞作者是林汝為,作曲則由著名作曲家雷振邦及其女兒雷蕾、學生溫中甲合作完成的。

1982年,當時,雷蕾的父親、著名音樂家雷振邦一家都在長春。這一年,駱玉笙先生曾到長春進行了一次演出。雷老先生當時因身體欠佳,沒能到現場觀看,于是他便讓女兒雷蕾帶着錄音機到現場,将駱玉笙的演唱全部錄下來給他聽。

雷老先生聽到駱玉笙的演唱後非常激動,他反複聽了很多遍,贊歎道:“駱老先生雖已年逾七旬,音色依然還是如此蒼潤、渾厚、開闊,尤其是駱先生在高音區的表現力度還是如此之強!”在聽完駱先生的代表作《劍閣聞鈴》後,雷先生點評說:“駱玉笙先生簡直将這首傳唱了一個世紀的經典作品演繹到了極緻!”二人這次在長春并未謀面的“接觸”成為成就這首歌曲的前緣。

1984年,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正在緊張地拍攝、制作當中,該劇的總導演林汝為請雷振邦擔任《四世同堂》的音樂總策劃,負責這部電視劇中所有音樂的創作。于是,雷振邦便指導中央歌劇舞劇院的溫中甲和剛剛從沈陽音樂學院作曲系畢業的女兒雷蕾一起創作《四世同堂》的音樂。

雷先生提出,《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經典作品之一,最好是選擇最具老北京韻味的曲調,而京韻大鼓的韻律恰恰最接近這一表現形式,而且通俗、自然,易于被百姓接受。而且老舍先生就非常喜歡京韻大鼓,他曾創作過《鼓書藝人》、《方珍珠》等作品。于是他們決定以汲取京韻大鼓中的韻律精華作為主題曲的基本曲調。确定了這一創作思路後,雷蕾很快便完成了主題歌的初稿,并得到了劇組創作人員的首肯。

作品出來了,由誰來演唱呢?如果請歌手來唱這首歌,必然是要模仿京韻大鼓的唱腔,而京韻大鼓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學會的;可是如果要請京韻大鼓演員來演唱的話,又怕唱成純粹的京韻大鼓,而偏離了歌曲的原意。經過反複的考慮,還是決定要請一位造詣深厚的京韻大鼓演員來演唱這首主題歌。

這時,雷振邦想起駱玉笙先生此前在長春演出的錄音,那曲韻味濃郁的《劍閣聞鈴》又一次回響在他的耳畔。于是,雷振邦先生拍案決定,一定要請駱玉笙演唱這首歌曲!然而,《重整河山待後生》雖然是汲取了京韻大鼓的精華而創作的,但是,作為電視劇的主題歌,它畢竟是一首帶有很強流行音樂元素的歌曲,而駱玉笙先生已是年逾古稀、德高望重的藝術家,會不會演唱一首京韻味道的歌曲呢?

考慮到這層關系,雷振邦先生将當時正在東北師範大學古典文學系任教的女婿易茗叫到家中,由雷振邦先生口述,易茗執筆,給駱玉笙先生寫了一封長達千字的信,然後将信交給女兒雷蕾,由雷蕾代雷振邦先生專程來到天津請駱先生演唱這首歌曲。

雷蕾在天津市曲藝團見到了駱玉笙先生,道明來意,并将雷振邦先生的信和《重整河山待後生》曲譜交給駱先生,而後心情忐忑地等待回複,沒想到駱先生認真地看完雷振邦先生的信和《重整河山待後生》的曲譜後,很爽快地就答應了演唱這首歌曲。

錄音是在北京電影制片廠的錄音棚進行的——當時的錄音設備不很先進,連現在最基本的分軌錄音的功能都沒有,樂隊和歌手要同時進錄音棚進行錄音,稍有偏差就要從頭再來。錄音那天,駱玉笙先生和數十人的管弦樂隊連同她從天津帶來的兩位琴師一起進棚錄音。走進錄音棚時,駱玉笙先生說:“我唱了一輩子,頭一次在管弦樂隊的伴奏下演唱,又是我一生中第一次唱影視劇主題歌,有點緊張。”其實,當時在場的人心情都很緊張。

錄音開始了,由于駱玉笙先生不很精通西洋音樂,對樂隊指揮的動作不能馬上領會,于是,駱玉笙先生就借助她的琴師,由琴師将指揮的意圖傳遞給她,憑借這種方法與管弦樂隊進行配合。

雷蕾在回憶駱玉笙先生錄制《重整河山待後生》的經曆時說:“駱先生果然是功力深厚的老藝術家,她在管弦樂隊的伴奏下,從頭至尾一氣呵成。當樂曲結束後,整個錄音棚非常靜,過了幾十秒以後,錄音棚内外爆發出熱烈的掌聲,我和總導演林汝為都激動地掉下了眼淚,駱玉笙先生高深的藝術功力征服了在場的每一個人!”

雷蕾在駱玉笙先生逝世後曾說:“在八十年代中期,藝術界對雅俗的争論非常激烈,而我所創作的《重整河山待後生》是一首汲取了京韻大鼓韻律的歌曲,是兩種藝術形式嫁接、融合的産物,藝術的突破是帶有一定風險性的。當時,駱玉笙先生已是在中國傳統藝術領域中德高望重的老藝術家了,她毅然接受演唱這首歌曲的邀請,說明老藝術家的藝術心靈是非常年輕的。一般來說,年輕人才想着去創新、去嘗試,老藝術家一般比較保守,因為新的嘗試如果不成功,會影響自己一生的藝術名譽,而駱玉笙先生這種年輕的藝術心靈是非常難得的、也是非常令人感動的,所以她的藝德更加令人尊重。”

随着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的播放,駱玉笙先生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後生》迅速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老先生的出色演繹使更多的人領略了京韻大鼓的藝術魅力。雷蕾說:“駱玉笙先生對這首歌曲進行的二度創作不僅完全體現了我當時的創作意圖,而且超越了我最初的創作高度,所以這首歌才會如此成功。”駱玉笙先生演唱的《重整河山待後生》被評選為“建國40周年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一等獎”,被永遠載入史冊。

在紀念抗日戰争勝利55周年時,駱先生還不顧年邁,冒着酷暑從天津驅車趕到北京盧溝橋,在抗日戰争的爆發地再次演唱了《重整河山待後生》,以警世人莫忘國恥。

歌曲鑒賞

這部作品通過衆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之間錯綜複雜的關系,展現了抗戰八年來淪陷區廣大人民血與淚交織的生活畫面,揭露了日本侵略者血腥統治、漢奸的卑鄙下流的嘴臉,描述了中國人民所遭受的民族災難,反映了在這一曆史時期人民大衆逐漸覺醒的過程和頑強不屈、奮起抗日的精神;其旋律激憤、高亢、悲壯,節奏自由;表現了抗日戰争時期淪陷區人民的苦難,歌頌了中國人民為雪國恥不怕流血犧牲、大義凜然、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

人民藝術家駱玉笙在演唱這部作品時,發揮了她音域寬闊、抒情色彩濃郁的演唱風格,并糅進了悲壯、蒼涼的演唱特點;強化了悲壯的、大義凜然、堅強不屈的音樂情緒,這位藝術大師的演唱被評選為“建國40周年最令人難忘的歌曲一等獎”和“改革開放三十周年三十首優秀電視劇歌曲獎”。

演唱人員

駱玉笙(1914—2002),藝名小彩舞;她在70餘年的京韻大鼓藝術生涯中,研習繼承前輩的藝術成就,博采衆家之長,以孜孜不倦的探索和努力,創立了以字正腔圓、聲音甜美、委婉抒情、韻味醇厚為特色的“駱派”京韻,開拓了京韻大鼓藝術的新生面,達到了這一藝術形式的高峰。她的代表曲目有《劍閣聞鈴》、《醜末寅初》、《紅梅閣》、《子期聽琴》、《和氏璧》等,她為電視連續劇《四世同堂》演唱的主題歌《重整河山待後生》,充分發揮了駱玉笙的演唱風格和功底,至今廣為傳唱;駱玉笙用對黨和曲藝事業的無限忠誠,用才華和勤奮,為自己樹立了不朽形象。

駱玉笙曾任第五、六、七、八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文聯榮譽委員,中國曲藝家協會主席、名譽主席、天津市文聯副主席;她爐火純青的藝術,在當今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獨占一席,被中國人民和海外炎黃子孫譽為“國寶”。

駱玉笙先生不幸辭世後,朱镕基、李瑞環、胡錦濤、尉健行、李岚清、丁關根、溫家寶等領導同志分别以不同方式對駱玉笙的逝世表示沉痛哀悼,并向她的親屬表示親切慰問。

相關版本

“千裡刀光影,仇恨燃九城。月圓之夜人不歸,花香之地無和平。一腔無聲血,萬縷慈母情。為雪國恥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後生。”——伴随着駱玉笙先生凄涼悲壯、铿锵有力的京韻大鼓,在抗日戰争勝利40周年之際,這部根據老舍原着改編的28集電視連續劇由北京電視藝術中心搬上熒屏。

該劇秉承嚴格的現實主義手法,力求再現原着,其藝術感染力不是來自投合時尚,更不是以離奇情節取勝,而是始終以一種樸實無華的叙述手法,展示了北平淪陷區一群普通人特别是祁家四代人的生活。通過祁老人、瑞豐、瑞宣、韻梅、錢詩人、小文夫婦、李四爺、白巡長、孫七、小崔、馬老太太、常二爺、小妞妞以及大赤包、招弟等性格迥異、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表現出民族存亡之際,真善美與假惡醜的鬥争,崇高的民族氣節和苟且偷安、助纣為虐、賣國求榮的鮮明對照。

在藝術處理上,編、導、演、攝、錄、美、光、服、化、道追求的是老舍先生作品的民族化、大衆化,以及中國傳統的、濃烈的地方特色,即北京味。

20年後,相較起那些充斥熒屏的打着“抗日題材”的幌子,一味迎合現代人口味,不惜歪曲抗日英雄和國人的抗戰情結的影視劇,這部劇集所傳達的精神及其藝術價值更顯得彌足珍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