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勒第一交響曲

馬勒第一交響曲

古斯塔夫·馬勒所作交響樂
《馬勒第一交響曲》是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的第一部交響曲作品。該作品創作于1884年到1888年之間,最初的版本被命名為“巨人”交響詩。該作品在1889年在布達佩斯首演,反響不佳,但現在已名列馬勒最受歡迎的作品。首演時所發表的曲目,并不是交響曲,而是兩篇交響詩。原來的詳細曲目一直被沿用到1892年後,才标以簡單的标題“巨人”。[1]
  • 中文名:馬勒第一交響曲
  • 外文名:Symphony No.1 in D major
  • 别名:D大調第一交響曲
  • 作者:古斯塔夫·馬勒(Gustav Mahler)
  • 創作時間:1884年-1888年
  • 屬性:交響樂
  • 構成:五個樂章

簡介​

這首交響曲作于1888年,在布達佩斯皇家歌劇院任指揮之時,1889年11月20日由馬勒自己指揮布達佩斯愛樂樂團,以"交響詩"名義首演。原創作時有标題,"第一部分:青年時代,花卉,果實,荊棘"。

這一部分又分為3段,馬勒自己的說明為:""1.春日天涯,引子和舒适的快闆,引子描寫大自然從漫長的冬眠中蘇醒;2.采花,柔闆;3.滿帆,諧谑曲。"

"第二部分:人間喜劇",分為兩段,标題分别為"1.擱淺,卡洛風格的葬劄進行曲,啟發作曲者創作的外因是一幅諷刺畫《獵人的送葬行列》,這是一本童話故事中的插圖,奧地利的孩子們全都知道它。

一群森林動物擡着去世獵人的靈樞送往墓地,兔子拿着小旗,走在它前面的是一隊波希米亞音樂家,貓、蟾蛛、烏鴉等為他們伴唱,牡鹿、鹿、狐狸及森林中其它飛禽走獸尾随送葬行列,作出各種令人發笑的姿态。

作曲者的意圖是使音樂交替表現諷刺性的歡樂和不可思議的陰郁。緊跟在它後面的是:2.來自地獄,表現一個受嚴重創傷的心靈的一聲突然的絕望呼喊。"

馬勒後來抛棄了這個說明,他聲稱這标題和說明材料是"在作品寫好後加上去的,我之所把它們棄而不用,不僅因為我發現它們完全不恰當,甚至不十分正确,而且還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它們曾如何把聽衆引人歧途。"

"在第三樂章中,我的确是直接受著名兒童畫《獵人的送葬行列》的啟發。但在這裡,表現的内容是無足輕重的,重要的是應該表現的那種氣氛。

第四樂章便是從這種氣氛突然一躍而出,仿佛是烏雲背後出來一道閃電。這隻是受嚴重創傷的心靈在經曆了送葬行列的陰風慘慘和愁雲密布的壓抑情緒之後發出的一聲呼喊。"

作者

馬勒(gustav mahler,1860-1911),奧地利作曲家、指揮家,浪漫主義晚期代表作曲家之一。早年深受布魯克納的影響,在後來的創作時期主要受到舒伯特、舒曼和瓦格納的影響。

作為指揮家,他成功地指揮了格魯克、莫紮特、威伯、瓦格納的歌劇作品;作為作曲家,他的音樂創作多采用動機發展手法,承襲了瓦格納的傳統,其創作主要集中在兩個領域:藝術歌曲和交響曲。

他的音樂是通向20世紀無調性音樂的橋梁,在音樂風格上是浪漫主義的延續,在表現手法上則不時地先現勳伯格作品的無調性因素,他善于把哲理與通俗、個性與民族性、浪漫與現代的音樂糅合在一起。

配器

木管組

短笛(兼第三,四長笛)

2支長笛

4支雙簧管(4:兼英國管)

3支大管(3:兼倍低音管)

4支單簧管(bB,C)(4:兼低音單簧管)

銅管

6支圓号

4支小号

2支次中音長号

2支低音長号

1隻大号

打擊樂

定音鼓(2)

钹(钹片與吊钹)

大鼓

大鑼

三角鐵

弦樂組

豎琴

第一小提琴

第二小提琴

中提琴

大提琴

低音提琴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