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栗坡烈士陵園

麻栗坡烈士陵園

雲南麻栗坡烈士陵園
麻栗坡烈士陵園,位于雲南省麻栗坡縣城北郊4公裡處,1979年始建,1988年竣工,占地50餘畝,背靠青山,面向綠水。陵園大門建門亭,上書“麻栗坡烈士陵園”7個大字。從山腳至山頂共安放着21排937名烈士遺體,其中英雄台安葬着被中央軍委和軍區授予“戰鬥英雄”稱号的15位英雄。麻栗坡烈士陵園建成後已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列為全省革命烈士重點保護和重點參觀的聖景之一。每年清明節,均有成千上萬來自全國各地的解放軍戰士、工人、農民、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學生、國際友人前來參觀悼念烈士英靈。現已被列為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在入口處右邊有一塊石刻,這是原雲南省委書記-1998年元旦到老山慰問掃雷部隊,途經麻栗坡烈士陵園,特意留下的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三千壯士成雄鬼,上萬旌旗奏凱回,清明白發斷腸虔,綠滿春山啼子規”。[1]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雲南省麻栗坡縣城北郊4公裡處
  • 占地面積:50餘畝
  • 類别:烈士陵園
  • 開放時間:
  • 門票價格:
  • 中文名稱:麻栗坡烈士陵園
  • 開工時間:1979年

陵園簡介

建設曆程

麻栗坡烈士陵園位于縣城北面4公裡的蒼松翠柏中。n

1979年2月修建;n

1984年擴建;n

1985年被列為雲南省重點烈士陵園;n

1998年被雲南省列為第二批省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n

1999年清明節前由解放軍三總部撥款300萬元,仿照南京“中山陵園”式樣,在原來的基礎上修建。n

2008年縣委、縣人民政府多方籌資368萬元對烈士陵園進行了維修。n

2009年3月2日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n

2009年11月中央擴大内需資金480萬元實施烈士紀念建築保護改造。n

2011年投入198萬元實施搶救性保護工程。

陵園簡介

整座陵園占地50餘畝,在入口處右邊有一塊石刻,這是原中共雲南省委書記令狐安同志1998年元旦到老山慰問掃雷部隊,途經麻栗坡烈士陵園,特意留下的一首詩。詩是這樣寫的:n

三千壯士成雄鬼,十萬旌旗奏凱回;清明白發斷腸處,綠滿春山啼子規。n

沿石階而上至山腰平地中心,是用花崗岩裝飾的革命烈士紀念塔,塔高19、99米,象征1999年。n

塔的正面是毛澤東主席生前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金色手寫體;n

背面是鄧小平手寫體:“為保衛祖國邊疆英勇犧牲的烈士永垂不朽”。n

右邊碑上是老山、八裡河東山、扣林山作戰的簡要介紹,左邊碑上記載着烈士的英雄事迹。n

紀念碑前面躺着的墳墓被稱為英雄台,他們都是被中央軍委或原昆明軍區授予“戰鬥英雄”稱号的烈士,其中被中央軍委授予“戰鬥英雄”稱号的有4位,即張大權烈士、李海欣烈士、傅孔良烈士、郭興科。其餘都是有突出英勇事迹而被原昆明軍區授予“戰鬥英雄”稱号的烈士。n

在每冢墓碑上都鑲有英雄生前的畫像,并刻有烈士生平。n

烈士按犧牲時間的先後順序自下而上安葬,其中幹部占9、5%,正副班長以下的戰士占90、5%,黨員占30、3%,共青團員占42、7%,非黨員占27%。他們當中,最小年齡隻有16歲,最大年齡35歲,職務最高的是團副政委,有一部分戰士入伍才3個月就犧牲在戰場上。

緬懷先烈

每逢清明節,來自全國各地的解放軍、工人、農民、烈士家屬、機關幹部、學生等前來悼念烈士英靈,并留下了許多發自肺腑、催人淚下的祭文、誓詞和詩抄,“烈士忠魂千秋在,英雄浩氣萬古存!”、“在這無聲的地方,任何有聲的語言都是多餘的!”。每座墓碑都隐藏着一個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都牽動着千千萬萬顆赤誠之心。

烈士名單

麻栗坡烈士公墓957名烈士名單

戰鬥英雄韋立仕、李海欣、郭興科、張大權、謝國華、張正光、代付文、潘相安、段平、韓躍奎、方忠誠、周忠烈、付孔良、陳建軍、高文亮、溫郡權、聞建生、劉光祥、唐維修、馮光富、餘斌n

雲南省昆明市n

何義祥、何光明、解家錫、段有明、李洪興、段有光、趙明、馮雲生、公培志、楊茂林、羅正雄、李永來、楊斌、陶祥張朝榮、錢留雲、張永新、康彥治、蘇雲峰、許賓、叢明、夏雲貴、趙立昆、李華平、羅雲輝、何紹榮、熊天德、張國富、周汝寬、蘇維、劉東沛、李繼鎖、普興畢、運華畢、孝華、石文忠、李勇春、張貴榮、楊光保、畢志榮、方華明、高文祥、宋黎強、李貴林、韋叢明、陳子貴、朱雲、王橋榮、董家順、陳克元、楊俊華、張和波、月文秋、姚雲貴、李加友、蘇正才、周存貴、趙占英、張平德、李開喜、餘天偉、王毅、李紅雲、朱正德、曾榮德、郭明、楊忠、李畢榮、李三、劉洪明、楊豔武、楊豔華、李明剛、羅汝祥、丁全祿、蔣增偉、趙技偉、左正華n

雲南省昭通地區n

孫顯海、馮文正、李國林、王大才、陳國富、夏文榮、況遠貴、劉洪、劉永斌、楊勝文、楊孝德、嚴吉明、王以權、代有紅、錢萬龍、陳威、陳文友、趙安華、楊雲、劉萬乾、謝開雲、劉家富、徐道祥、徐代華、王興華、範井強、段汝高、楊倫安、段世雲、劉啟龍、李洪貴、張明祥、李永其、劉世均、高道軍、周世軍、李興才、杜錫光、楊澤高、陳福孝、鄧大富、張光平n

雲南省曲靖地區n

程慶生 陳光躍 牛喬國 張華生 肖登貴 衛成新 付躍華 趙常景 段國貴 侯玉榮 耿光愛 馮朝柱 李加力 毛紹平 楊建勳 申建益 柏聰華 羅國洪 龔祥剛 方小所 羅根吉 韓家德 張老谷 保小國 柳正榮 黨守标 李金平 張仕穩 季光能 餘華傑 周建雲 劉佳興 田家忠 李開華n

雲南省文山地區n

高朝兵 農保幫 王樹林 普志貴 周永明 雷紹華 代永平 王建川 林 傑 胡忠發 權光友 李廷芳 梁朝祥 王祖生 沈春山 王蘭開 吳現金 李正能 張洪祥 唐明輝 劉安華 陶有彬 熊興華 陳進賢 陳玉鵬 張紹方 普光亮 王庭高 張全國 楊澤明 農瑞武 劉吉炳 唐成福 韋國呂 布義全李興華張義坤 陸正金 徐紹榮 向建國 王開林 孫文學 黃林森 代高文 朱自康 梁昌元 普林光 李遠龍 李春富 張信平 農友成 朱 永 戴聯海 農光躍 吳仕德 韋建萬 王正林 李朝才 聞廷清 楊志瓊 龍招國 劉榮聰 冉厚才 楊光龍 張天平 楊成幫 陳代坤 段光祥 李小貴 楊武康 李遠興 王德海 何廷良 程澤發 程聯華 羅開朝 陳紹綠 鄧正和 何昌平 田 旭 詹再勇 農志金 黃正權 潘達永 黃選富羅玉成韋順忠n

雲南省玉溪地區n

謝永金 梁樹雲 尹文科 普光壽 柳明輝 羅紹金 李紹國 李順華 刀春富n

雲南省紅河地區n

張維學 李國仕 李樹昌 趙建别 李文進 王維剛 楊友華 陳興福 李勝祥 白進開 李建祥 李筆生 王金明 周文光 楊成發 李順和 孫汝堂 普家富 丁亞斌 高貴生 金紫倉 周保忠 雷光發 馬魯鬥 王躍興 陳翁山 張官太 肖建明 曹德強 龍有明 陳志平n

雲南省楚雄地區n

楊宏 王正平 華文昌 劉為江 朱常平 騰興華 盛顯發 顧有平 張文學 劉光學 李學華 徐叢明 高文明n

雲南省保山地區n

吳明勇 劉德愛 蘭學标 熊自才 杜金濤 霍如祥 楊尚富 段榮 陶發财 曹曉忠 李洪明 段淩高 蔡華春 楊正玉 安金祥 李光成 董仁良 李子雲 段培應 喬德林 屈永平 韓茂朝 李自興 張家先 張軍 羅光衛 趙仕忠n

雲南省大理地區n

熊晴 趙榮 畢天福 譚克強 李興旺 李光連 段學旺 崔文福 楊樹武 張國興 孫學旺 張鑫建 張競标 高漢修 張茂林 洪國基 楊宗亮 施福壽 蘇會明 楊飛标 胡偉 伽雲清 顧啟培n

雲南省臨滄地區n

何紹先 畢樹華 邵文忠 李紹興 王金叢 李國文 石有昌n

貴州省貴陽市n

餘築軍 郭榮貴 段曉林 居争光 黃秀鋒 闫詩躍 張錦榮 馮利祥n

貴州省六盤水市n

謝慶權 龍開庭 翟培雲 李建俊 趙勇 趙登貴 王芳祥 周朝炳 李斌 葉小乘 敖壘 梁金昌 王騰富 解小能n

貴州省遵義地區n

吳本智 向昌龍 宋信來 王财高 楊秀華 黃維忠 羅顯恩 馮約昌 張應林 周昆 吳忠明 常開成 夏應信 朱啟剛 楊秀斌 譚明甯 梅成平 楊明财 李明恒n

貴州省銅仁地區n

劉貴蘇 劉建國 何樹平 沈君龍 楊再清 楊佑武 劉志文 黃秀倫 楊大江 塗仕康 劉明義 陳紹榮 馬家超 周正雲 劉洪月 楊國軍 王元剛 陸祥華 張連貴 羅繼松 任永濟n

貴州省黔西南地區n

王國平 夏興志 陳發川 黃彪 楊啟學 龔庭佑 韋雲平 王學志 楊聖芳 李孝書 常開學n

貴州省黔南地區n

陳培建 宋強 胡庭高 王志康 王中友 盧世德 王國亮 蒙剛 毛榮海 王正忠 羅錦斌 周天坤 張承奎 韋作付 潘政平 吳昌偉 邵連發 楊興文n

湖北省n

李軍 周憲堯 雷楚新 尹響焰n

安徽省n

代常國 汪本忠 許明習 胡興龍n

青海省n

謝生海 馬占福 馬衛東n

甯夏n

馬志雲 吳學忠n

黑龍江n

王文 王偉n

山西浙江n

劉明 周強n

上海n

劉貴彥n

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n

洪偉林n

為國捐軀的烈士們永遠活在我們人民心中!

戰争背景

在老山、八裡河東山、扣林山地區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參戰部隊全體指戰員和民兵,堅決執行中央軍委的作戰命令,發揚了中央軍委主席倡導的“五種革命精神”,密切協作,機智靈活,前仆後繼,英勇作戰,嚴懲了越南侵略者,為國争了光,為民争了氣,為軍争了輝。在戰鬥中,光榮犧牲的烈士們,把對黨對人民的熱愛化作戰鬥中同敵人拼殺的精神力量。當黨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抛去了家庭和個人的一切,挺身而出,毫不猶豫,把自己年輕的生命無私地獻給了祖國和人民,把滿腔的熱血灑到祖國邊疆的土地上。在這裡安息的有1979年對越自衛還擊作戰中犧牲的烈士,有在守衛邊疆執行其他任務中犧牲的民兵、民工。他們的輝煌業績,永載光榮史冊,他們的英名與日同輝,與江河同存,流芳百世,功垂千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