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

漢語漢字
誠(拼音:chéng),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1]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古字形從言、成聲。“誠”的基本義是誠實、真實。虛化為副詞,相當于真正、确實義。作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果真、如果。
  • 中文名:誠
  • 拼音:chénɡ
  • 繁體:誠
  • 部首:讠(言)
  • 五筆:YDNT(86);YDNY(98)
  • 倉颉:IVIHS
  • 鄭碼:SHV
  • 筆順:點、橫折提、橫、撇、橫折鈎、斜鈎、撇、點
  • 字級:一級(編号:1291)
  • 平水韻:下平聲·八庚
  • 筆畫:8
  • 四角碼:3375₀
  • 統一碼:8BDA
  • 注音字母:ㄔㄥˊ
  • 造字法:形聲字、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誠”戰國文字寫作圖1,字形由“言”和“成”兩部分組成。篆文(圖2、3)、隸書(圖4、5)、楷書同。簡化字将“言”旁簡化為“讠”。“誠”是形聲字,“言”作形旁表意,表示其本義與言語有關,“誠”的本義為真實無妄,多半由言語表達,因此“誠”字從“言”表義;“成”作聲旁表音。從“成”聲有兼義的功能,依《說文》,“成”的本義為“成就”“完成”,真實無妄必須是完成、真實的東西,不能是未完、虛假的,因此“誠”字從“成”聲可以看成有兼義的功能。

“誠”的基本義是誠實、真實。引申為凡事物之真實。如《管子·乘馬》:“非誠賈,不得食于賈,非誠工,不得食于工。“誠”虛化為副詞,相當于直正、确實義。如《孟子·公孫醜上》:“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作連詞,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果真、如果。如《戰國策·趙策三》:“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

現代釋義

基本解釋

誠(誠)chéng(ㄔㄥˊ)

⒈真心:誠懇。誠樸。誠實。誠摯。忠誠。心悅誠服。

⒉實在,的确:誠然。誠有此事。

詳細解釋

誠 chéng

〈形〉

(1)(形聲。從言,成聲。本義:誠實,真誠)

(2)同本義[sincere;honest]

誠,信也。——《說文》

币必誠。——《禮記·郊特牲》

誠者自成也。——《禮記·中庸》

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列子·湯問》

行之發于至誠。——《漢書·趙廣漢傳》

乃能銜哀緻誠。——韓愈《祭十二郎文》

(3)又如:誠款(真誠懇切);誠敬(真誠,敬重);誠虔(虔誠,恭敬而有誠意)

(4)真實[real]

善人為邦百年,亦可以勝殘去殺矣。誠哉是言也!——《論語·子路

此謂誠于中,形于外。——《禮記·大學》

巧詐不如拙誠。——《韓非子·說林上》

(5)又如:誠理(真理);誠谛(真實而詳審)

詞性變化

誠chéng

〈副〉

(1)确實,的确[indeed]

誠既勇兮又以武。——《楚辭·九歌·國殇》

臣誠知不如徐公美。——《戰國策·齊策》

所謂無者誠難測,而神者誠難明矣。——韓愈《祭十二郎文》

此為宰相聽事誠隘,為太祝、奉禮聽事已寬矣。——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2)又如:誠不能免;誠恐(隻怕,恐怕)

(3)果真;如果[actually]

楚誠能絕齊,秦願獻商于之地六百裡。——《史記·屈原賈生列傳》

常用詞組

誠笃、誠服、誠惶誠恐、誠懇、誠樸、誠然、誠實、誠心、誠意、誠摯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三】【言部】氏征切(chéng)

信也。從言成聲。

廣韻

是征切,平清常‖成聲耕部(chéng)

誠,審也。敬也。信也。

康熙字典

【酉集上】【言部】誠;康熙筆畫:14;部外筆畫:7

《唐韻》氏征切。《集韻》《韻會》《正韻》時征切。并音成。《說文》:信也。《廣雅》:敬也。《增韻》:純也,無僞也,真實也。《易·乾卦》:閑邪存其誠。疏:言防閑邪惡,當自存其誠實也。《書·太甲》:鬼神無常享,享于克誠。傳:言鬼神不系一人,能誠信者則享其祀。真德秀曰:唐虞時未有誠字,《舜典》:允塞即誠之義。至伊尹告太甲始見誠字。《禮·樂記》:著誠去僞,禮之經也。《中庸》: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注:誠者,真實無妄之謂。

又《玉篇》:審也。《禮·經解》:故衡誠縣,不可欺以輕重。注:誠,猶審也。或作成。

又郡名。《唐書·地理志》:悉州歸誠郡。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嶺南道有思誠州。又葉陳羊切,音嘗。韓愈《歐陽生哀辭》:哭泣無益兮,抑哀自彊。推生知死兮,以慰孝誠。

音韻集成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ȡ

i̯ĕŋ

王力系統

ʑ

ǐeŋ

董同龢系統

ʑ

jeŋ

周法高系統

d

jieŋ

李方桂系統

d

jing

西漢

東漢

jieng

jieng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庚耕清青

jieŋ

北魏後期北齊

庚耕清青

jieŋ

齊梁陳北周隋

庚耕清青

jieŋ

隋唐

擬音/高本漢系統

ʑ

i̯ɛŋ

擬音/王力系統

ʑ

ǐɛŋ

擬音/董同龢系統

ʑ

jɛŋ

擬音/周法高系統

iæŋ

擬音/李方桂系統

ź

jäng

擬音/陳新雄系統

ʑ

ǐɛŋ

韻書集成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是征切

ʑjɛŋ

集韻

平聲

下平十四清

船/常

開口呼

三等

全濁

時征切

ʥiæŋ

禮部韻略

平聲

時征切

增韻

平聲

時征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庚青

穿

次清

ʈʂʼiəŋ

中州音韻

平聲

庚青

池繩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八庚

全濁

時征切

ʒiəŋ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七英影應益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