虢

漢語文字
虢,漢語二級字,讀作虢(guó),“虢”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1、中國周代諸侯國名:東虢(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北)。西虢(在今陝西省寶雞縣東,後遷到今河南省陝縣東南)。2、姓。設以虢猛絕倫之将,而遇快槍精炮,不能不殒于飛鉛之下。——清·薛福成《槍炮說》。[1]
  • 中文名:虢
  • 拼音:guó
  • 繁體:
  • 部首:虍部
  • 字碼:
  • 五筆:EFHM
  • 倉颉:BIYPU
  • 鄭碼:JILK
  • 筆順:344312421531535(撇捺捺撇橫豎捺豎橫折撇橫折撇折)
  • 字級:二級(5964)
  • 平水韻:
  • 部外筆畫:9
  • 總筆畫:15
  • 結 構:左右結構
  • 四角号碼:21317
  • 粵 拼:gwik7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1.中國周代諸侯國名:有東、西、南、北四虢。東~(在今河南省鄭州市西北)。西~(在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東)。

2.姓。

詳細解釋

guóㄍㄨㄛˊ

<名>

(形聲。從虎,寽(lǚ)聲。本義:虎所抓畫之迹)

同本義

虢,虎所攫畫明文也,從虎孚聲。――《說文解字》,”對于“孚”,《說文解字》又說:“五指持也。”②清代文人段玉裁對此解釋為:“攫者,叉所執也,畫者叉所畫,故有明文也

“虢”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康殷在《文字源流淺說》一書中說:甲骨文中的“虢”字,其象形文字是:右邊一 隻虎,左邊為一兵器“戈”。并進一步解釋說:“綜合分析其初文,從手從戈,從虎,概原象以戈獵虎之狀。戈亦聲。後漸訛做雙手之形,有徒手搏虎之意。

〈形〉

猛烈;暴烈

設以虢猛絕倫之将,而遇快槍精炮,不能不殒于飛鉛之下。――清·薛福成《槍炮說》

周代國名。有東、西、南、北四虢

東虢。周文王弟虢仲所封之地,在今河南省荥陽,公元前767年為鄭所滅

西虢,周文王弟虢叔的封地,在今陝西省寶雞市陳倉區東,公元前687年為秦所滅

南虢,周平王東遷,西虢徙于上陽(今河南省三門峽市區青龍澗河北岸的李家窯村),稱南虢,春秋時公元前655年滅于晉

北虢。虢仲後代的封地,在今山西省平陸縣,春秋時公元前658年滅于晉

諺所謂“輔車相依,唇亡齒寒”者,其虞虢之謂也。――《左傳·僖公五年》

唐代州名。地在今河南省靈寶縣。

詞性變化

◎虢guó

〈形〉

猛烈;暴烈

設以虢猛絕倫之将,而遇快槍精炮,不能不殒于飛鉛之下。——清·薛福成《槍炮說》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唐韻》《正韻》古伯切《集韻》郭獲切,?音?。《說文》虎所攫畫明文也。

又國名。《廣韻》周封虢仲于西虢,秦屬三川郡,唐武德中為虢州。《左傳·隐元年》虢叔。《注》虢國,今荥陽縣。應劭曰:今虢亭是也。

又《昭七年》齊侯次于虢。《注》虢,燕境。

又姓。《左傳》晉大夫虢射。《高誘·戰國策注》虢卽古郭氏。《六書正譌》俗作?,非。?字原從虎作。

音韻方言

國際音标kuo˧˥唐代讀音guæk日語讀音TSUMEATO

客家話gwut7 ngiet7 ngut7  ngiet7 ngut7  gued5  ngiet7 ngut7  get7 gok7粵語 gwik1潮州話kiag4 (khiak)「潮州」kiêg4 (khiek 舊時:khiet)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