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易水送人

于易水送人

唐代文學家駱賓王創作的詩
《于易水送人》是唐代詩人駱賓王創作的一首五絕[1]。此詩描述作者在易水送别友人時的感受,并借詠史以喻今。前兩句通過詠懷古事,寫出作者送别友人的地點;後兩句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作者的感慨。全詩構思巧妙,語言含蓄,寓意深遠,感情強烈,筆調蒼涼。
  • 作品名稱:于易水送人
  • 創作年代:初唐
  • 作品出處:《全唐詩》
  • 作品别名:于易水送人一絕
  • 文學體裁:五言絕句
  • 作 者:駱賓王

作品原文

于易水送人

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

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易水:也稱易河,河流名,位于河北省西部的易縣境内,分南易水、中易水、北易水,為戰國時燕國的南界。燕太子丹送别荊轲的地點。《戰國策·燕策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此地:原意為這裡,這個地方。這裡指易水岸邊。别燕丹:指的是荊轲作别燕太子丹。

壯士:意氣豪壯而勇敢的人;勇士。這裡指荊轲,戰國衛人,刺客。發沖冠:形容人極端憤怒,因而頭發直立,把帽子都沖起來了。冠:帽子。《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相如 因持璧卻立,倚柱,怒發上沖冠。”

昔時:往日;從前。《東觀漢記·東平王蒼傳》:“骨肉天性,誠不以遠近親疏,然數見顔色,情重昔時。”人:一種說法為單指荊轲,另一種說法為當時在場的人。沒(mò):死,即“殁”字。

水:指易水之水。猶:仍然。 

白話譯文

在此地離别了燕太子丹,壯士荊轲憤怒發已沖冠。

昔日的英豪人已經長逝,今天這易水還那樣凄寒。

創作背景

唐高宗儀鳳三年(678),駱賓王以侍禦史職多次上疏諷谏,觸忤武後,不久便被誣下獄。第二年(679年)秋遇赦出獄。冬,奔赴幽燕一帶,側身于軍幕之中,決心報效國家,此詩大約寫于這一時期。

作品鑒賞

整體賞析

清人陳熙晉說:“臨海少年落魄,薄宦沉淪,始以貢疏被愆,繼因草檄亡命”(《駱臨海集箋注》)。這四句話大緻概括了駱賓王悲劇的一生。駱賓王對自己的際遇憤憤不平,對武則天的統治深為不滿,期待時機,要為匡複李唐王朝,幹出一番事業。可是在這種時機尚未到來之前的那種沉淪壓抑的境遇,更使得詩人陷入彷徨企求的苦悶之中。《于易水送人》一絕就是曲折地反映了詩人的這種心境。

第一聯“此地别燕丹,壯士發沖冠”,道出詩人送别友人的地點。“壯士發沖冠”用來概括那個悲壯的送别場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達了詩人對荊轲的深深崇敬之意。此時在易水邊送别友人,想起了荊轲的故事,這是很自然的。但是,詩的這種寫法卻又給人一種突兀之感,它舍棄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後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詩的常見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這種破空而來的筆法,反映了詩人心中蘊蓄着一股難以遏止的憤激之情,借懷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壯别和此刻之易水送人融為一體。從而為下面的抒情準備了條件,醞釀了氣氛。

第二聯“昔時人已沒,今日水猶寒”,是懷古傷今之辭,抒發了詩人的感慨。這首詩的中心在第四句,尤其是詩尾的“寒”字,更是畫龍點睛之筆,寓意豐富,深刻表達了詩人對曆史和現實的感受。“寒”字,寓情于景,以景結情,因意構象,用象顯意。

景和象,是對客觀事物的具體描繪;情和意,是詩人對客觀對象在審美上的認識和感受。詩人在自然對象當中,讀者在藝術對象當中,發現了美的客觀存在,發現了生命和人格的偉大表現,從而把這種主觀的情和意,轉移到客觀的景和象上,給自然和藝術以生命,給客觀事物賦予主觀的靈魂,這就是詩歌創作和欣賞當中的“移情作用”。

“寒”字正是這種移情作用的物質符号,這是此詩創作最為成功之處。詩人于易水岸邊送别友人,不僅感到水冷氣寒,而且更加覺得意冷心寒。詩人在“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的偉大孤獨中,隻好向知心好友傾訴難酬的抱負和無盡的憤懑。詩人感懷荊轲之事,既是對自己的一種慰藉,也是将别時對友人的一種激勵。

這首詩題為送别,可又沒有交待所别之人和所别之事,但“慷慨倚長劍,高歌一送君”的壯别場景如在眼前。所詠的曆史本身就是壯别,這同詩人送友在事件上是相同的。而古今送别均為易水河岸,在地點上也是相同的。這兩句詩是用對句的形式,一古一今,一輕一重,一緩一急,一明一暗,兩條線索,同時交待,易水跨越古今,詩歌超越了時空,最後統一在“今日水猶寒”的“寒”字上,全詩融為一體。既是詠史又是抒懷,充分肯定了古代英雄荊轲的人生價值,同時也傾訴了詩人的抱負和苦悶,表達了對友人的希望。詩的構思是極為巧妙的。

從詩題上看這是一首送别詩,從詩的内容上看這又是一首詠史詩。這首詩題目雖為“送人”,但它并沒有叙述一點朋友别離的情景,也沒有告訴讀者送的是何許人。然而那所送之人,定是肝膽相照的至友。因為隻有這樣,詩人才願意、才能夠在分别之時不可抑制地一吐心中的塊壘,而略去一切送别的常言套語。駱賓王長期懷才不遇,佗傺失志,身受迫害,愛國之志無從施展。他在送别友人之際,通過詠懷古事,表達對古代英雄的仰慕,也寄托自己對現實的深刻感慨,傾吐了自己滿腔熱血無處可灑的極大苦悶。

全詩以強烈深沉的感情,含蓄精煉的手法,擺脫了初唐委靡纖弱的詩風影響,标志着唐代五言絕句的成熟,為唐詩的健康發展開拓了道路。

名家點評

《唐詩正聲》:吳逸一曰:隻就地摹寫,不添一意,而氣概橫絕。

《唐詩直解》:似無味,然未嘗不佳。

《詩辯坻》:臨海《易水送别》,借轲、丹事,用一“别”字映出題面,馀作憑吊,而神理已足。二十字中遊刃如此,何等高筆!

《增訂唐詩摘鈔》:因臨易水而想古人,其水猶寒,俠氣凜然,

《而庵說唐詩》:何作此變徵聲……寓意深遠,人卒未知也。

《網師園唐詩箋》:末句黯然。

《唐人萬首絕句選評》:“此地”二字有無限憑吊意,因地生意,并不說到自身,如此已足。

《詩境淺說續編》:此詩一氣揮灑,懷古蒼涼,勁氣直達,高格也。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26—684後),唐代文學家。字觀光。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曾任臨海丞。後随徐敬業起兵反對武則天,作《讨武瞾檄》,兵敗後不知所終,或說被殺,或說為僧。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詩文齊名,為“初唐四傑”之一。有《駱賓王文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