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家

美食家

善于品評美食、美酒的專家
美食家是指善于品評食物,善于對美食從色、香、味、形方面提出專業獨到的見解,并善于把美食推薦給吃貨們的人。與以飽口腹是務的饕餮者和旨在闡釋食道、诠說食論的食學家不同,美食家是以快樂的人生态度對食品進行藝術賞析、美學品味,并從事理想食事探究的人。美食家不僅給吃貨們提供了美味可口的東西,同時還大大提高了我們的健康。
    中文名:美食家 外文名: 别名: 英文名:Gourmet 定義:善于品評美食的人 古代美食家:蘇轼,曹操,陸遊,伊尹 需要:美食鑒賞能力,專業美食知識 現代美食家:蔡瀾,唯靈,梁實秋

基本解釋

專吃味美食物,并加以評鑒的人。

如:「這次烹饪大賽,請了許多聞名世界的美食家來擔任評審。」

古代

中華飲食文化,曆史悠久,博大精深。這顯然已是“地球人都知道”的常識了。再孤陋寡聞的人,四大菜系或者八大菜系,即使沒有遍嘗的機會,名字總能說出幾個來的。

可是,對于曆史上那些曾經對弘揚中華飲食文化做出過重要貢獻的人們,一般人卻關心不夠,知之甚少。有感于此,我今天就來介紹一下中國曆史上的著名美食家。綿長的中國曆史,出現過的美食家,多如過江之鲫,數不勝數。這裡隻能擇其荦荦有名者介紹八位:

孔子

孔子的頭銜已經很多,教育家、思想家、哲學家、社會活動家、老人家是長長的一串,我認為,還應該再加上一個:美食家。孔子雖然說過“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之類的大話,但實際上,他卻是一個十分講究飲食的人。他的講究涉及禮儀、衛生、口味等各個方面,《論語·鄉黨》有一節文字可以視為孔子的飲食文化思想綱要:

食不厭精,脍不厭細。

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

肉雖多,不使勝食氣。

惟酒無量,不及亂。

不撤食。

祭于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

食不言,寝不語。

雖蔬食菜羹,瓜祭,必齊[齋]如也。

講究之多,為常人所望塵莫及。孔子當然還在别的地方發表過自己的飲食見解,限于篇幅,恕不一一征引。單是這一節文字,已經足以證明一點:生活在距今兩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是一位當之無愧的美食家。

曹操

世人皆言曹操是奸臣,見識稍微深入者,或譽之為能臣;讀過文學史的人,都知道曹操是詩人;由詩歌而得知,曹操對于酒文化頗有心得,寫出過“何以解憂,唯有杜康”之類的名句。殊不知,曹操還曾經下功夫研究過烹饪藝術。

根據汪師韓《文選理學權輿》所言,《文選》注所引群書中有魏武《四時食制》。也就是說,曹操可能在烹饪方面作過專門的研究,撰寫過專門的著作。如今可以看到的輯錄自《太平禦覽》等文獻的《四時食制》,都是講魚的産地和食用方法的。一共講到了十四種魚,有些今天已經很難考證出是什麼魚了。這裡略舉三條如下:

郫縣子魚,黃鱗赤尾,出稻田,可以為醬。(《禦覽》九三六)

疏齒魚,味如豬肉,出東海。(《禦覽》九四〇)

鱣魚,大如五鬥奁,長丈,口颔下。常三月中從河上,常于孟津捕之。黃肥,唯以作酢。淮水亦有。(《初學記》三〇)

很顯然,曹操是一個特别愛吃魚的美食家。

杜甫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詩聖杜甫是個一生潦倒、憤世嫉俗的苦情派詩人,其實大謬不然!杜甫出身名門,從小生活無憂,青少年時代曾過着呼鷹逐獸、裘馬清狂的日子。中年以後雖然吃過不少苦,但他畢竟是生活在統治階級集團中的人,山珍海味、龍肝鳳膽,全都見識過。在他的詩歌裡,宮廷大餐、王公宴會、農家小酌,都有生動的描寫。《阌鄉姜七少府設鲙,戲贈長歌》一詩中關于吃生魚片情形的描寫;《病後過王倚飲,贈歌》一詩中朋友招待的一頓家常便飯,主人盡其所能弄出有肉有酒的一桌飯菜,亂世見真情;《贈衛八處士》詩中戰争年代一頓簡單之極的宵夜,“夜雨剪春韭,新炊間黃粱”,充滿人間溫馨……都是文學史上的珍馐佳肴。可以說,杜甫是用詩歌表現中華美食的第一人。不用說,杜甫是一位超級美食家。

蘇轼

毫無疑問,蘇轼是中國曆史上最具盛名的美食家。因為他發明過一味至今廣受歡迎的佳肴:東坡肉。除了豬肉,蘇轼喜歡過的菜肴材料還有各種魚(包括黃魚、鮆魚、鲈魚等),其中最有名的是關于河豚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詩其一雲:

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

蒌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

從中可見美食家蘇轼的勇氣。蘇轼晚年興趣轉向素食,主要食用蔬菜、水果。在廣東海南期間,遍嘗南國各種水果,楊梅、蘆柑(盧橘)、荔枝、龍眼橄榄、槟榔,他沒有一樣不喜歡的。這當中,尤其喜歡荔枝,“日啖荔支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名句長留天地間。此外,蘇轼晚年還曾着意于湯菜(羹)的研制。他先後發明過幾款羹,其中一款的材料是春筍、齑粉(姜、蒜、韭菜的碎末兒)、荠菜,“新春階下筍芽生,廚裡霜齑倒舊罂。時繞麥田求野荠,強為僧舍煮山羹。”(《次韻子由種菜久旱不雨》)一款是蘇轼在田野間制作的,架一口斷了腿的破鼎,主要材料是蔓菁和蘆菔(就是蘿蔔)。這款羹大概有不錯的保健作用,東坡先生挺得意,自号“珍烹”,而且以“東坡羹”三字命名(《狄韶州煮蔓菁蘆菔羹》)。更有一款金牌東坡羹,名字叫“東坡玉糁羹”——其實是蘇轼的兒子蘇過發明的。“香似龍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齑脍,輕比東坡玉糁羹!”(《過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味皆奇絕。天上酥陀則不可知,人間決無此味》)味道實在是太好了,具體制法蘇東坡就秘而不宣,不肯公布菜譜,隻告訴我們主要材料是山芋。

張岱

張岱本人雖是白衣之身,既沒有中過科舉,也沒有做過官,但是他出生于官宦之家,家道殷實,加之他的家鄉又是物産豐富的江南,因此有條件追求各種生活的享受。他自稱好精舍,好養婢,好娈童,好鮮衣,好駿馬,好華燈,好煙火,好犁園,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鳥……,且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笙箫弦管,蹴鞠彈棊,博陸鬥牌,使槍弄棍,射箭走馬,撾鼓唱曲,傅粉登場,說書諧谑,撥阮投壺……樣樣精通。自然,張岱對于各種飲食也都極盡講究之能事。這其中,他于螃蟹吃法尤其有研究。每到十月,張岱便與友人兄弟輩組成“蟹會”,舉行吃蟹活動,大緻情形是:一人分得六隻蟹,為怕冷腥,便輪番煮吃。輔食有肥臘鴨、牛乳酪、如琥珀的醉蚶,用鴨汁煮後如同玉版的白菜,水果有謝橘、風栗、風,蔬菜有兵坑筍,飲用玉壺冰,飯用新餘的粳白米,漱口用蘭雪茶。所有這些,都記載在他的《蟹會》一文中。

李漁

李漁以戲劇家著稱,但實際上他跟張岱相似,也屬博學多才、興趣廣泛之輩,這可以從他的著作《閑情偶寄》中得到最好的證明。他的美食家修養,可以從《閑情偶寄》中的《飲馔部》看出來。《飲馔部》分三節,蔬食、谷食、肉食,也就是說,蔬菜、米面主食、水陸空禽鳥獸畜魚蝦,美食所需各種材料的制作、食用,他都研究到了,而且往往有自己的獨到見解。

金聖歎

金聖歎是清代傑出的文學批評家,他極力推崇《離騷》、《莊子》、《史記》、《杜詩》、《水浒傳》和《西廂記》等著作,稱其為天下才子必讀書,并逐一加以評點。可惜的是,隻有《水浒傳》和《西廂記》兩種評點本得以完整地保存至今。他評點《水浒傳》時,見解新穎,才情四溢。金聖歎生活清貧,狂放不羁,言行每每聳人聽聞,堪稱冷幽默的大師。江蘇吳縣任維初濫施刑罰,貪賄浮征,金聖歎等十八人鼓動千餘學子,于順治死訊傳至蘇州之際,聚集在文廟哭鬧抗議。結果,惹惱朝廷,下令将包括金聖歎在内的士子們淩遲處死。臨刑之際,金聖歎飲酒自若,且飲且曰:“割頭痛事也,飲酒快事也,割頭而先飲酒,痛快!痛快!”另一種版本是“斷頭,至痛也,而聖歎以無意得之,大奇!”(梁章钜《歸田瑣記》)他給大兒子的臨終遺言也不是什麼重要事情,而是一味菜肴的配方。這又有不同的版本,一種版本是“…花生米與豆腐幹同嚼,有火腿滋味”;另一種版本是“…鹽菜與黃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傳,我死而無憾也。”就沖金聖歎這種臨危之際仍然惦記着美食配方的精神,我們也得将其作為美食家供奉起來。謹以心香一瓣,獻于先哲靈前!

袁枚

袁枚是乾隆年間著名的詩人和詩評家,當時詩人倘能得到他的一句好評,立即身價倍增。因此,包括一批達官貴人在内的許多詩歌愛好者,都恭恭敬敬地把自己的詩歌作品送去請他點評——他的傳世名著《随園詩話》即由此而來。袁枚厭惡官場的勾心鬥角,三十三歲上于父親亡故之時,即辭官回家,從此不再出仕,在南京購置隋氏廢園,改名“随園”,築室而居,在詩酒悠閑中度過一生。這期間,袁枚撰寫了日後被譽為系統地論述烹饪技術和南北菜點的重要著作——《随園食單》。全書分為須知單、戒單、海鮮單、江鮮單、特牲單、雜牲單、羽族單、水族有鱗單、不族無鱗單、雜素單、小菜單、點心單、飯粥單和菜酒單等十四個方面。用大量的篇幅詳細記述了我國從十四世紀至十八世紀流行的三百多種南北菜肴點心,還介紹了當時的美酒名茶,從選料到品嘗都有所涉及。袁枚雖然著有烹饪專書,但是,他本人奉行“君子遠庖廚”的古訓,是不會下廚操刀的。因此,他不是烹饪大師,而是美食家。

現代

蔡瀾

新加坡出生,祖籍廣東潮州。電影制片人、電影監制、美食家、專欄作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商人,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

唯靈

原名麥耀堂,原籍廣東順德。香港資深飲食評論家,現為潮州城集團董事、專欄作家、國際美酒佳肴鑒評家。

梁文韬

廣東中山出生,香港廚師、食家、電視節目主持人、元朗大榮華酒樓董事總經理、現任世界華人健康飲食協會榮譽主席。

莊臣

曾在英國學習酒店管理,是改革開放後第一批打造國際五星級酒店的先行者,曾擔任餐飲總監一職多年,目睹過衆多政要富豪的飲食愛好,見證了葡萄酒在中國的發展。

條件

要做美食家,首先需要具備一定的經濟能力,其次必須在食客中具有相當的知名度,可以通過他的選擇和推薦影響食客。“他除了要懂得吃以外,還應該懂得美食如何烹調才能符合人們的口味,如何制作調味料和醬汁滿足人們的味覺享受。” 

另外,知識面廣也是一個真正的美食家必須具備的素質。

因為美食具有綜合性,各地方的原材料及其制作出來菜肴的風味都不同,所以美食家需要對不同地方的吃法、烹調技巧甚至醬汁制作等細節都要有較深的研究。“他可以不親自下廚教人煮,但是他必須能告訴人,為什麼這個美食會這麼好吃,怎麼樣會更好吃。”除此以外,食家通常很注重美食帶給人的整體觀感和效果,所以在擺設、器皿上都會花上不少心思。

清貧也無法阻礙你成為一個美食家,前提是深谙飲食文化之道,甚至能從普通的食物中,欣賞出其原有的獨特滋味。

美食家除了會吃,還要會寫、會說。

其次,美食家應該具有較豐富的飲食方面的專業知識和基礎,對飲食文化和烹調手法都有深刻了解。“所以最好是廚師出身,因為他除了‘知其然’,還需要‘知其所以然’,講出個為什麼來。”

思想

酒飲思想

美食家的酒飲思想,不是普通酒人耽于嗜好感覺的觀點;酒的美食家,是酒的品鑒技能和酒飲藝術的專家;他們的酒飲旨趣在于通過酒品的品味和功能借助以達到助興抒情、解愁忘憂、行禮儀、孰友誼、壯志氣的目的。酒飲與茶飲的自然屬性有很大的不同。酒飲一般都是宴飲或佐以肴品的酌飲,而茶飲通常是清飲(無茶食相佐,亦非元明時期雜以它物的傾家蕩近乎食飲),故其生理嗜求和物欲色彩理濃,因而腐良生活中耽于酒者遠過于嗜茶者。

曆史上因酒廢業、失德、敗事、傷身、緻禍者不可勝數;比較而言,酒飲濁、茶飲清,可謂基本史實。故數千年來禁“湎”、戒“逸”是酒思想的第一要義。一個很值得注意的曆史現象是,古往今來凡于酒不的深入思考且有足可稱道之研究者,幾乎無一是有飲量之人。這無疑是他們沒有物欲,以至未被酒精的麻醉與戕害功能所傷。正因為酒是易于亂性悖禮的特嗜品,故曆代酒禮和酒飲思想的一個基調便是“戒”——戒律之戒,而非戒絕之戒,即約束防範。古往今來無數的酒事詩文生動地體現了這種思想指向:

“君子曰:酒以成禮,不繼以淫,義也”。(《春秋左傳·莊公二十二年》)禮儀宴飲必備酒,俗語所謂“無酒不成席”,但要适度,過了界限即是違禮,即是不義。此為成禮之酒。

“宜言飲酒,與子偕老。琴瑟在禦,莫不靜好”。(《詩經·鄭風·女曰雞鳴》)新婚夫婦聯句抒發甜蜜和好家庭生活的滿足歡快之情,是典型的助興抒情之酒。

“遠望悲風至,對酒不能酬。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獨有盈觞酒,與子結綢缪”。(清·沈德潛《古詩源·漢詩》卷二,原作李陵《與蘇武詩》三首之二,但近人考非李蘇之作,時當在東漢末)這首漢詩憂情難抑,愁腸百結,充滿了惜别得誼之情。曹孟德(155~220年)的“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幽思難忘。何以解憂,惟有杜康!”(三國·曹操《短歌行》,《古詩源·魏詩》卷五)更是解憂遣愁酒詩的千古絕響。左思(?~306年左右)的“荊轲飲燕市,酒酣氣益震。哀歌和漸離,謂若傍無人。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高盼邈四海,豪右何足陳。貴者雖自貴,視之若埃塵。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兩晉之際,左思《詠史》八首之六,《古詩源·晉詩》卷七)是一首頗具代表性的壯志酒歌,酒壯氣豪,氣勢淩雲。

中國古代酒事專家們的酒飲思想,是努力将酒事營造成一種藝術化的生活方式,并于其中品味适意,滿足于酒趣的感覺。明末大書法家董其昌(1555~1636年)論及酒人操守風格時說道:“凡夫醉于無明,二乘醉于涅盤,惟大聖人能飲酒不及亂。”(明末·董其昌《酒颠》“序”)最終還是一個戒的範疇,其最佳境界則應當是“從心所欲,不逾矩”(《論語·為政策二》卷第二)。

膳食思想

狹義的美食,指的就是精美的飲菜,計多情況下又是僅指肴馐——美味菜肴;故狹義的美食家,亦即于肴馔品質鑒定、膳事志趣情有獨鐘、藝有所擅的人。因為平居飲食是人的活命之需,與菜的清飲品玩和酒的酌飲享樂具有明顯愉悅傾向因而很容易上升并獨立成藝術化的方式有明顯的不同,在曆史上一直被置于充饑适口而止的地位,過此則被認為是耽于口腹的奢侈的品位低俗的“養小”。正因為如此,這類美食家的事迹幾乎從來沒有一個人的既往文字史上留下應有的充分和公正的肯定性記述。茶人的清雅潇灑,酒人的風流豪邁,可以愉快片自由地肆意表現,并被以欣賞的心态描繪入各類史籍;他們本人也可以自娛自賞之情無怕顧忌地表白。而肴馔養食家則沒有這樣的幸運,對于他們來說,至少二千餘年的曆史都是不公平的,它将懷着不同心态和眼光關注餐桌的人不中區分地一概打入饕餮者另冊,鄙視為“小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