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圍神經損傷

周圍神經損傷

神經支配的區域引發的疾病
周圍神經損傷的主要由于各種原因引起受該神經支配的區域出現感覺障礙、運動障礙和營養障礙。周圍神經是指中樞神經(腦和脊髓)以外的神經。它包括12對腦神經、31對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交感神經、副交感神經)。[1]
  • 中醫病名:周圍神經損傷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神經外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牽拉損傷,切割傷,壓迫性損傷,火器傷,缺血性損傷等
  • 常見症狀:上肢下垂,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縮,三角肌肌萎縮(方形肩),猿掌畸形等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英文名稱:peripheral nerve injury

病因

周圍神經損傷的原因可分為:牽拉損傷,如産傷等引起的臂叢損傷;切割傷,如刀割傷、電鋸傷、玻璃割傷等;壓迫性損傷,如骨折脫位等造成的神經受壓;火器傷,如槍彈傷和彈片傷;缺血性損傷;肢體缺血攣縮,神經亦受損;電燒傷及放射性燒傷;藥物注射性損傷及其他醫源性損傷。

臨床表現

1.臂叢神經損傷

主要表現為神經根型分布區的運動、感覺障礙。臂叢上部損傷表現為整個上肢下垂,上臂内收,不能外展外旋,前臂内收伸直,不能旋前旋後或彎曲,肩胛、上臂和前臂外側有一狹長的感覺障礙區。臂叢下部損傷表現為手部小肌肉全部萎縮而呈爪形,手部尺側及前臂内側有感覺缺失,有時出現霍納綜合征。

2.腋神經損傷

主要表現為運動障礙,肩關節外展幅度減小,三角肌區皮膚感覺障礙。三角肌肌萎縮,肩部失去圓形隆起的外觀,肩峰突出,形成“方形肩”。

3.肌皮神經損傷

肌皮神經自外側束發出後,斜穿喙肱肌,經肱二頭肌和肱肌之間下行,并發出分支支配上述三肌。終支在肘關節稍上方的外側,穿出臂部深筋膜,改名為前臂外側皮神經,分布于前臂外側皮膚。肌皮神經受傷後肱二頭肌、肱肌及前臂外側的皮膚感覺障礙。

4.正中神經損傷

第一、二、三指屈曲機能喪失;拇對掌運動喪失;大魚際肌萎縮,出現猿掌畸形;示指、中指末節感覺消失。

5 桡神經損傷

桡神經損傷為全身諸神經中最易受損傷者,常并發于肱骨中段骨折。主要表現為伸腕力消失,而“垂腕”為一典型病症;拇外展及指伸肌力消失;手背第一,二掌骨間感覺完全消失。

6.尺神經損傷

第四和第五指的末節不能屈曲;骨間肌癱瘓,手指内收外展功能喪失;小魚際萎縮變平;小指感覺完全消失。

7.股神經損傷

運動障礙,股前肌群癱瘓,行走時擡腿困難,不能伸小腿。感覺障礙,股前面及小腿内側面皮膚感覺障礙。股四頭肌萎縮,髌骨突出。膝反射消失。

8.坐骨神經損傷

坐骨神經完全斷傷時,臨床表現與胫腓神經聯合損傷時類同。踝關節與趾關節無自主活動,足下垂而呈馬蹄樣畸形,踝關節可随患肢移動呈搖擺樣運動。小腿肌肉萎縮,跟腱反射消失,膝關節屈曲力弱,伸膝正常。小腿皮膚感覺除内側外,常因壓迫皮神經代償而僅表現為感覺減退。坐骨神經部分受傷時,股二頭肌常麻痹,而半腱肌和半膜肌則很少受累。另外,小腿或足底常伴有跳痛、麻痛或灼痛。

9.腓總神經損傷

垂足畸形,患者為了防止足趾拖于地面,步行時腳步高舉,呈跨越步态;足和趾不能背伸,也不能外展外翻;足背及小趾前外側感覺喪失。

檢查

1.傷部檢查

檢查有無傷口,如有傷口,應檢查其範圍和深度、軟組織損傷情況以及有無感染。查明槍彈傷或彈片傷的徑路,有無血管傷、骨折或脫臼等。如傷口已愈合,觀察瘢痕情況和有無動脈瘤或動靜脈瘘形成等。

2.肢體姿勢

觀察肢體有無畸形。桡神經傷有腕下垂;尺神經傷有爪狀手,即第4、5指的掌指關節過伸,指間關節屈曲;正中神經傷有猿手;腓總神經傷有足下垂等。如時間過久,因對抗肌肉失去平衡,可發生關節攣縮等改變。

3.運動功能的檢查

根據肌肉癱瘓情況判斷神經損傷及其程度,用六級法區分肌力。①0級 無肌肉收縮;②1級 肌肉稍有收縮;③2級 不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④3級 對抗地心引力方向,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但不能加任何阻力;⑤4級 對抗地心引力方向并加一定阻力,能達到關節完全動度;⑥5級 正常。

周圍神經損傷引起肌肉軟癱,失去張力,有進行性肌肉萎縮。依神經損傷程度不同,肌力有上述區别,在神經恢複過程中,肌萎縮逐漸消失,如堅持鍛煉可有不斷進步。

4.感覺功能的檢查

檢查痛覺、觸覺、溫覺、兩點區别覺及其改變範圍,判斷神經損傷程度。一般檢查痛覺及觸覺即可。注意感覺供給區為單一神經或其他神經供給重疊,可與健側皮膚比較。實物感與淺觸覺為精細感覺,痛覺與深觸覺為粗感覺。神經修複後,粗感覺恢複較早較好。

感覺功能障礙亦可用六級法區别其程度:①0級 完全無感覺;②1級 深痛覺存在;③2級 有痛覺及部分觸覺;④3級 痛覺和觸覺完全;⑤4級 痛、觸覺完全,且有兩點區别覺,惟距離較大;⑥5級 感覺完全正常。

5.營養改變

神經損傷後,支配區的皮膚發冷、無汗、光滑、萎縮。坐骨神經傷常發生足底壓瘡,足部凍傷。無汗或少汗區一般符合感覺消失範圍。可作出汗試驗。

6.反射

根據肌肉癱瘓情況,腱反射消失或減退。

7.神經近側斷端有假性神經瘤

常有劇烈疼痛和觸痛,觸痛放散至該神經支配區。

8.神經幹叩擊試驗(Tinel征)

當神經損傷後或損傷神經修複後,在損傷平面或神經生長所達到的部位,輕叩神經,即發生該神經分布區放射性麻痛,稱Tinel征陽性。

9.電生理檢查

通過肌電圖及誘發電位檢查,判斷神經損傷範圍、程度、吻合後恢複情況及預後。

診斷

根據外傷史、臨床症狀和檢查,判斷神經損傷的部位、性質和程度。

治療

1.非手術療法

對周圍神經損傷,不論手術與否,均應采取下述措施,保持肢體循環、關節動度和肌肉張力,預防畸形和外傷。癱瘓的肢體易受外傷、凍傷、燙傷和壓傷,應注意保護。

2.手術治療

神經損傷後,原則上越早修複越好。銳器傷應争取一期修複,火器傷早期清創時不作一期修複,待傷口愈合後3~4周行二期修複。銳器傷如早期未修複,亦應争取二期修複。二期修複時間以傷口愈合後3~4周為宜。主要的手術治療方法有神經松解術和神經吻合術。

3.神經轉移術和移植術

神經轉移術在手外傷,可利用殘指的神經轉移修複其他神經損傷手指的神經。在上肢,可用桡神經淺支轉移修複正中神經遠側的感覺神經或尺神經淺支。在臂叢根性損傷時,可用膈神經轉移修複肌皮神經、頸叢運動支轉移修複腋神經或肩胛上神經等。神經移植術首選自體神經移植。常用作移植的神經有腓腸神經、隐神經、前臂内側皮神經、股外側皮神經及桡神經淺支等。

4.肌肉轉移術

在神經傷不能修複時,施行肌肉轉移術重建功能。如桡神經傷不能修複時,可轉移屈肌屬代替伸拇、伸指總及伸腕肌;尺神經不能修複時,可用指淺屈肌轉移代替骨間肌和蚓狀肌;正中神經魚際肌支不能修複時,可用環指淺屈肌、尺側腕伸肌或小指外展肌轉移代替拇對掌肌;肌皮神經不能修複時,可用背闊肌的一部分或胸大肌轉移代替肱二頭肌等等。

5.術後處理

用石膏固定關節後屈曲位,使吻合的神經不受任何張力。一般術後4~6周去除石膏,逐漸伸直關節,練習關節活動,按摩有關肌肉,促進功能恢複。但伸直關節不能操之過急,以免将吻合處拉斷。還應注意保護患肢,防止外傷、燙傷和凍傷。屈曲膝關節吻合坐骨神經;術後用石膏固定膝關節屈曲和髋關節伸直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