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計報告

會計報告

将财務信息傳遞給信息使用者的手段
會計報告即财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财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以賬簿記錄為依據,采用表格和文字形式,把會計所形成的财務信息傳遞給信息使用者的手段。[1]通過記錄生成的信息量多又很分散,必須壓縮信息的數量、提高其質量,使其形成為相互聯系的财務指标體系,這樣才能便于信息使用者的使用。會計信息必須以一定的方式和格式傳遞給信息使用者,會計報告就是要把按照各種會計核算方法确認、計量、記錄的資産、負債、所有者權益、收入、費用和利潤的數據編制成财務報表,向使用者提供有關部門企業财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信息。
  • 中文名:會計報告
  • 外文名:accounting report
  • 别名:
  • 拼音:huì jì bào gào
  • 主要依據:日常核算資料
  • 反應對象:經濟活動情況和經營成果
  • 性質:報告文件

報告方式

财務會計報告包括财務會計報表、财務會計報表附注和财務情況說明書。财務會計報表主要包括資産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相關附表。财務會計報表附注是為了便于會計報表使用者理解會計報表的内容而作的解釋。财務情況說明書是對企業生産經營、财務等重要情況作進一步的文字說明。财務會計報告對投資者、債權人等的經濟決策有着重要的作用。

報告條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87号

第一章

總則

第一條 為了規範企業财務會計報告,保證财務會計報告的真實、完整,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制定本條例。

第二條 企業(包括公司,下同)編制和對外提供财務會計報告,應當遵守本條例。本條例所稱财務會計報告,是指企業對外提供的反映企業某一特定日期财務狀況和某一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現金流量的文件。

第三條 企業不得編制和對外提供虛假的或者隐瞞重要事實的财務會計報告。企業負責人對本企業财務會計報告的真實性、完整性負責。

第四條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授意、指使、強令企業編制對外提供虛假的或者隐瞞重要事實的财務會計報告。

第五條 注冊會計師、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企業财務會計報告,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以及注冊會計師執業規則的規定進行,并對所出具的審計報告負責。

第二章

财務會計報告的構成

第六條 财務會計報告分為年度、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務會計報告。

第七條 年度、半年度财務會計報告應當包括:

(一)會計報表;

(二)會計報表附注;

(三)财務情況說明書。

會計報表應當包括資産負債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及相關附表。

第八條 季度、月度财務會計報告通常僅指會計報表,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包括資産負債表和利潤表。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季度、月度财務會計報告需要編制會計報表附注的,從其規定。

第九條 資産負債表是反映企業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務狀況的報表。資産負債表應當按照資産、負債和所有者權益(或者股東權益,下同)分類分項列示。其中,資産、負債和所有者權益的定義及列示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資産,是指為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并由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該資源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在資産負債表上,資産應當按照其流動性分類分項列示,包括流動資産、長期投資、固定資産、無形資産及其他資産。銀行、保險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各項資産有特殊性的,按照其性質分類分項列示。

(二)負債,是指過去的交易、事項形成的現時義務,履行該義務預期會導緻經濟利益流出企業。在資産負債表上,負債應當按照其流動性分類分項列示,包括流動負債、長期負債等。銀行、保險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各項負債有特殊性的,按照其性質分類分項列示。

(三)所有者權益,是指所有者在企業資産中享有的經濟利益,其金額為資産減去負債後的餘額。在資産負債表上,所有者權益應當按照實收資本(或者股東)、資本公積、盈餘公積、未分配利潤等項目分項列示。

第十條 利潤表是反映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經營成果的報表。利潤表應當按照各項收入、費用以及構成利潤的各個項目分類分項列示。其中,收入、費用和利潤的定義及列示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收入,是指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及讓渡資産使用權等日常活動中所形成的經濟利益的總流入。收入不包括為第三方或者客戶代收的款項。在利潤表上,收入應當按照其重要性分項列示。

(二)費用,是指企業為銷售商品、提供勞務等日常活動所發生的經濟利益的流出。在利潤表上,費用應當按照其性質分項列示。 (三)利潤,是指企業在一定會計期間的經營成果。在利潤表上,利潤應當按照營業利潤、利潤總額和淨利潤等利潤的構成分類分項列示。

第十一條 現金流量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現金和現金等價物(以下簡稱現金)流入和流出的報表。現金流量表應當按照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分類分項列示。其中,經營活動、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的定義及列示應當遵循下列規定:

(一)經營活動,是指企業投資活動和籌資活動以外的所有交易和事項。在現金流量表上,經營活動的現金流量應當按照其經營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性質分項列示;銀行、保險公司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的經營活動按照其經營活動特點分項列示。

(二)投資活動,是指企業長期資産的購建和不包括在現金等價物範圍内的投資及其處置活動。在現金流量表上,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應當按照其投資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性質分項列示。

(三)籌資活動,是指導緻企業資本及債務規模和構成發生變化的活動。在現金流量表上,籌資活動的現金流量應當按照其籌資活動的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性質分項列示。

第十二條相關附表是反映企業财力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補充報表,主要包括利潤分配表以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其他附表。利潤分配表是反映企業一定會計期間對實現淨利潤以及前年度未分配利潤的分配或者虧損彌補的報表。利潤分配表應當按照利潤分配各個項目分類分項列示。

第十三條 年度、半年度會計報表至少應當反映兩個年度或者相關兩個期間的比較數據。

第十四條 會計報表附注是為便于會計報表使用者理解會計報表的内容而對會計報表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及主要項目等所作的解釋。會計報表附注至少應當包括下列内容:

(一)不符合基本會計假設的說明;

(二)重要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及其變更情況、變更原因及其對财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影響;

(三)或有事項和資産負債表日後事項的說明;

(四)關聯方關系及其交易的說明;

(五)重要資産轉讓及其出售情況;

(六)企業合并、分立;

(七)重大投資、融資活動;

(八)會計報表中重要項目的明細資料;

(九)有助于理解和分析會計報表需要說明的其他事項。

第十五條 财務情況說明書至少應當對下列情況作出說明:

(一)企業生産經營的基本情況;

(二)利潤實現和分配情況;

(三)資金增減和周轉情況;

(四)對企業财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有重大影響的其他事項。

第三章

财務會計報告的編制

第十六條 企業應當于年度終了編報年度财務會計報告。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當編報半年度、季度和月度财務會計報告的,從其規定。

第十七條 企業編制财務會計報告,應當根據真實的交易、事項以及完整、準确的賬簿記錄等資料,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

企業不得違反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随意改變财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授意、指使、強令企業違反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改變财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

第十八條 企業應當依照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對會計報表中各項會計要素進行合理的确認和計量,不得随意改變會計要素的确認和計量标準。

第十九條 企業應當依照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和本條例規定的結賬日進行結賬,不得提前或者延遲。年度結賬日為公曆年度每年的12月31日;半年度、季度、月度結賬日分别為公曆年度每半年、每季、每月的最後一天。

第二十條 企業在編制年度财務會計報告前,應當按照下列規定,全面清查資産、核實債務:

(一)結算款項,包括應收款項、應付款項、應交稅金等是否存在,與債務、債權單位的相應債務、債權金額是否一緻;

(二)原材料、在産品、自制半成品、庫存商品等各項存貨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緻,是否有報廢損失和積壓物資等;

(三)各面投資是否存在,投資收益是否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進行确認和計量;

(四)房屋建築物、機器設備、運輸工具等各項固定資産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緻;

(五)在建工程的實際發生額與賬面記錄是否一緻;

(六)需要清查、核實的其他内容。

企業通過前款規定的清查、核實,查明财産物資的實存數量與賬面數量是否一緻、各項結算款項的拖欠情況及其原因、材料物資的實際儲備情況、各項投資是否達到預期目的、固定資産的使用情況及其完好程度等。企業清查、核實後,應當将清查、核實的結果及其處理辦法向企業的董事會或者相應機構報告,并根據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企業應當在年度中間根據具體情況,對各項财産物資和結算款項進行重點抽查、輪流清查或者定期清查。

第二十一條 企業在編制财務會計報告前,除應當全面清查資産、核實債務外,還應當完成下列工作:

(一)核對各會計賬簿記錄與會計憑證的内容、金額等是否一緻,記賬方向是否相符;

(二)依照本條例規定的結賬日進行結賬,結出有關會計賬簿的餘額和發生額,并核對各會計賬簿之間的餘額;

(三)檢查相關的會計核算是否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

(四)對于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沒有規定統一核算方法的交易、事項,檢查其是否按照會計核算的一般原則進行确認和計量以及相關賬務處理是否合理;

(五)檢查是否存在因會計差錯、會計政策變更等原因需要調整前期或者本期相關項目。 在前款規定工作中發現問題的,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處理。

第二十二條 企業編制年度和半年度财務會計報告時,對經查實後的資産、負債有變動的,應當按照資産、負債的确認和計量标準進行确認和計量,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進行相應的會計處理。

第二十三條 企業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規定的會計報表格式和内容,根據登記完整、核對無誤的會計賬簿記錄和其他有關資料編制會計報表,做到内容完整、數字真實、計算準确,不得漏報或者任意取舍。

第二十四條 會計報表之間,會計報表各項目之間,凡有對應關系的數字,應當相互一緻;會計報表中本期與上期的有關數字應當相互銜接。

第二十五條 會計報表附注和财務情況說明書應當按照本條例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對會計報表中需要說明的事項作出真實、完整、清楚的說明。

第二十六條 企業發生合并、分立情形的,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的制度規定編制相應的财務會計報告。

第二十七條 企業終止營業的,應當在終止營業時按照編制年度财務會計報告的要求全面清查資産、核實債務、進行結賬,并編制财務會計報告;在清算期間,應當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編制清算期間的财務會計報告。

第二十八條 按照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的規定,需要編制登會計報表的企業集團,母公司除編制某個别會計報表外,還應當編制企業集團的合并會計報表。企業集團合并會計報表,是指反映企業集團整體财務狀況、經營成果和現金流量的會計報表。

第四章

财務會計報告的對外提供

第二十九條 對外提供的财務會計報告反映的會計信息應當真實、完整。

第三十條 企業應當依照法律、行政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有關财務會計報告提供期限的規定,及時對外提供财務會計報告。

第三十一條企業對外提供的财務會計報告應當依次編定頁數,加具封面,裝訂成冊,加蓋公章。封面上應當注明:企業名稱、企業統一代碼、組織形式、地址、報表所屬年度或者月份、報出日期,并由企業負責人和主管會計工作的負責人、會計機構負責人(會計主管人員)簽名并蓋章;設置總會計師的企業,還應當由總會計師簽名并蓋章。

第三十二條 企業應當依照企業章程的規定,向投資者提供财務會計報告。國務院派出監事會的國有重點大型企業、國有重點金融機構和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派出監事會的國有企業,應當依法定期向監事會提供财務會計報告。

第三十三條 有關部門或者機構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的規定,要求企業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财務會計報告及其有關數據的,應當向企業出示依據,并不得要求企業改變财務會計報告有關數據的會計口徑。

第三十四條 非依照法律、行政法規或者國務院的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要求企業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财務會計報告及其有類數據。違反本條例規定,要求企業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财務會計報告及其有關數據的,企業有權拒絕。

第三十五條 國有企業、國有控股的或者占主導地位的企業,應當至少每年一次向本企業的職工代表大會公布财務會計報告,并重點說明下列事項:

(一)反映與職工利益密切相關的信息,包括:管理費用的構成情況,企業管理人員工資、福利和職工工資、福利費用的發放、使用和結餘情況,公益金的提取及使用情況,利潤分配的情況以及其他與職工利益相關的信息;

(二)内部審計發現的問題及糾正情況;

(三)注冊會會師審計的情況;

(四)國家審計機關發現的問題及糾正情況;

(五)重大的投資、融資和資産處置決策及其原因的說明;

(六)需要說明的其他重要事項。

第三十六條 企業依照本條例規定向有關各方提供的财務會計報告,其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應當一緻,不得提供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不同的财務會計報告。

第三十七條 财務會計報告須經注冊會計師審計的,企業應當将注冊會計師及其會計師事務所出具的審計報告随同财務會計報告一并對外提供。

第三十八條 接受企業财務會計報告的組織或者個人,在企業财務會計報告未正式對外披露前,應當對其内容保密。

第五章

法律責任

第三十九條違反本條例規定,有下列行為之一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門責令限期改正,對企業可以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2000元以上2萬元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并依法給予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一)随意改變會計要素的确認和計量标準的;

(二)随意改變财務會計報告的編制基礎、編制依據、編制原則和方法的;

(三)提前或者延遲結帳日結帳的;

(四)在編制年度财務會計報告前,未按照本條例規定全面清查資産、核實債務的;

(五)拒絕财政部門和其他有關部門對财務會計報告依法進行的監督檢查,或者不如實提供有關情況的。

會計人員有前款所列行為之一,情節嚴重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條 企業編制、對外提供虛假的或者隐瞞重要事實的财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有前款行為,尚不構成犯罪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門予以通報,對企業可以處5000元以上10萬元以下的罰款;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可以處3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并依法給予撤職直至開除的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對其中的會計人員,情節嚴重的,并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門吊銷會計從業資格證書。

第四十一條授意、指使、強令會計機構、會計人員及其他人員編制、對外提供虛假的或者隐瞞重要事實的财務會計報告,或者隐匿、故意銷毀依法應當保存的财務會計報告,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尚不構成犯罪的,可以處5000元以上5萬元以下的罰款;屬于國家工作人員的,并依法給予降級、撤職、開除的行政處分或者紀律處分。

第四十二條 違反本條例的規定,要求企業向其提供部分或者全部财務會計報告及其有關數據的,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責令改正。

第四十三條 違反本條例規定,同時違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由有關部門在各自的職權範圍内依法給予處罰。

第六章

附則

第四十四條 國務院财政部門可以根據本條例的規定,制定财務會計報告的具體編報辦法。

第四十五條 不對外籌集資金、經營規模較小的企業編制和對外提供财務會計報告的辦法,由國務院财政部門根據本條例的原則另行規定。

第四十六條 本條例自2001年1月1日起施行。

結構及缺陷

現行财務會計報告采用的是在價值法指導下的通用财務會計報告模式(General purpose reportingmodel)。在這種模式下,報告單位通過收集、加工、整理、計算、彙總等一系列财務會計程序産生通用的财務會計報告。

通用财務會計報告的“窄”型

單一化信息供給結構通用财務會計報告對決策和監督發揮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經濟技術的發展,這一報告模式越來越難以适應市場的需要,其缺陷也日益凸顯。按現行會計規範的要求,會計信息提供采用的是标準化财務會計報告模式,即主要通過資産負債表、損益表、現金流量表及其附表等形式,反映報告單位的财務會計信息。這種财務會計報表模式的标準化,決定了會計信息的供給結構是“窄”型的,在會計信息提供方式上存在單一性。

(一)會計信息使用者的“寬”型

多元化信息需求結構随着市場經濟的發展,會計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呈現廣泛性、差異性和易變性等特征。不同用戶以及同一用戶的不同用途下,對信息的結構要求存在差别。差異化的信息需求下報告主體的信息提供應當科學充分,既要包括報告單位的内部信息,又要包括外部信息;内部信息中既要有财務信息,又要有非财務信息;外部信息中既要有其他微觀主體信息,又要有宏觀經濟和市場形勢的信息以及國際市場信息。而現行通用财務會計報告模式隻能提供财務會計的最終結果,無法使信息使用者接觸原始财務會計信息數據或參與财務會計信息的生産過程,從而難以滿足使用者多目标的需要和适應用戶決策“寬”型信息結構的需求。

(二)價值法下通用财務會計報告模式的缺陷

現行價值法下企業以标準化形式提供的通用财務報告缺陷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産生評價失真。通用财務會計報告模式下的信息供給缺陷,使投資者不能全面有效地評價報告單位的狀況,也使委托人不能有效地鑒定信息供給的質量,從而造成信息使用者難以正确評價報告單位經營業績和經營者履行經營責任的狀況。二是形成決策誤導。會計信息結構的限制使其無法傳導充分的信息。在這種信息傳遞模式下,信息使用者獲取的是不完全和不對稱的信息,因而容易影響信息使用者的決策質量甚至對其決策産生誤導。三是引發控制失靈。會計信息的“窄”型供給結構,使委托人難以借助财務會計信息評價企業的狀況,以及借助财務标準衡量代理人的主觀努力程度,從而在對其實施有效控制方面容易産生偏差。四是導緻市場低效。證券市場價格反映信息的充分程度,這種信息充分程度的差别,與報告單位信息的供給數量與質量有關,報告單位内部信息披露的不充分和信息公開程度不高,可能會增大少數人獲取内幕或私人信息進行交易的機會,降低市場效率。

事項法下理想财務會計報告模式

(一)事項法下的财務會計報告模式及其要求

事項法又稱“使用者需要法”,是按照具體的經濟事項報告主體的經濟活動,并以此為基礎重新構建财務會計的确認、計量和報告模式。以事項法為基礎的理想财務會計報告模式要求建立以經濟事項為中心的信息數據庫,該數據庫用于存儲各類經濟事項的各種屬性特征。财務會計人員的工作是将與經濟事項有關的信息,包括所發生的會計事項,事項發生的時間和地點、涉及的人員和資源等方面,輸入到信息數據庫中,信息使用者可以根據自身需要自主提取信息數據庫系統的數據,輸入到自己的決策模型中,将事項信息轉化為決策信息。

(二)事項法下理想财務會計報告模式的目标

事項法下信息數據庫及其應用系統相分離的理想财務會計報告模式的目标,是要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事項法下的理想财務會計報告模式能夠克服傳統财務報告模式下單一曆史成本計量的缺陷,減少信息不對稱,提高财務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同時也能滿足知識經濟時代對非财務信息的要求,并有利于提高财務報告的時效性,從而幫助信息使用者做出更及時全面的決策。

(三)事項法下理想财務會計報告模式的系統

理想财務會計報告模式的實現,需要相應的決策支持系統,以改善現行通用财務會計報告模式下将規則固化在财務會計數據中的不足。是現行通用财務會計報告模式和理想财務會計報告模式對比。理想财務會計報告模式通過設置數據庫和方法庫兩個基本庫,以數據庫記載财務會計交易的基本事項,以方法庫存放不同的确認和計量規則。在外部信息使用者使用财務會計信息時,财務會計系統可以根據不同使用者的使用目的選擇相應的确認和計量規則,組合成與信息使用者決策相關的财務會計信息内容,構造多元财務報告體系。理想财務會計模式可以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方便選擇的信息,允許他們任意的選擇自己所需要的信息種類(如IT聯機實時财務報告、簡化型财務報告、預測性财務報告、社會責任報告、增值報告、職工報告等),并在提高會計信息數量的同時提高會計信息的質量。

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式

(一)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式及其特征

交互式按需報告模式是向決策者适時地提供已按需編制好的或可按需加工的财務信息,旨在通過提供按需求編制的财務會計報告來滿足不同使用者多樣化的信息需求。交互式按需報告是相對于通用财務會計報告模式提出的,核心思想是将财務會計數據的加工、提煉及生成過程完全交給信息使用者。主要任務并不是按照統一的财務會計準則登記賬簿和編制報表,而是提供生成财務會計信息的方法和手段,信息用戶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偏好選擇适當途徑,并借助網絡的強大處理能力,實時加工、歸納、提煉、彙總和分析數據,從而滿足不同信息使用者多方面的信息需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