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彩

迷彩

僞裝效應
最早的軍服沒有統一的顔色要求,如西歐中世紀時期,出現了屬于貴族的私人性質軍隊———騎士式騎兵。他們自備服裝,沒有統一的軍服,服裝的顔色也是多種多樣,作戰時,常常敵我難辨,往往誤傷自己人,不利作戰。到了15世紀,西歐出現了雇傭軍,才出現了軍服。路易十四時期,法國正式規定了統一的軍服,而且不同兵種軍服顔色不同:禁衛軍穿白色軍服,龍騎兵穿紅色軍服,步兵穿灰色軍服。同時,各色軍服上的佩飾豔麗,十分醒目。作戰服裝用僞裝迷彩,是隐蔽自己、消滅敵人的需要。這是在戰争中不斷總結經驗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如狙擊手所穿的吉利服。
    中文名:迷彩 外文名:camouflage 定義: 應用:軍事領域、狩獵 相關詞語:吉利服 作用:保護、欺騙

基本内容

【注音】:mícǎi【英文名】:Camouflage【釋義】:1.軍事上指保護物的色彩和周圍環境協調一緻,使敵方辨别不清。

古代軍服

我國宋代,就有人指出:“古者戎服,上下一緻,皆重赤。”說的是軍隊官兵一律穿深紅色服裝。“穿深紅色服裝且上下一律”有4層含義:一是軍容嚴整;二是有利于戰場上識别敵我,不緻誤傷;三是可以保護戰場上的長官,不使其成為“衆矢之的”;第四最重要,即用紅色作軍服可以與黑紅色的車輪和塗牲畜血的戰鼓等軍中器物的顔色一緻,士兵一旦受傷流血,不會被發現,可避免其對戰争的恐懼心理。

聰明的布爾人

19世紀末,英帝國主義在南非發動了一場英布戰争。布爾戰士人數少,是英軍的1/5。在戰争初期,死打硬拼的布爾人傷亡較大。聰明的布爾人及時總結了戰争失敗的教訓并認真地觀察了英軍的情況。他們發現了英軍的一個緻命弱點。那就是英軍都穿着大紅色的軍服,在南非熱帶草原和森林的綠色背景下分外鮮豔,因而行動容易暴露。布爾人由此得到啟發,立即将自己的軍服和槍炮塗成草綠色,與叢林的綠色渾然一體。這樣一來,英軍在明處,布爾人在暗處,布爾人很容易發現英軍,而英軍卻發現不了布爾人。同時,英軍自恃人多,依然驕橫冒進。于是布爾人常常神不知鬼不覺地接近英軍,趁其不備,突然發起攻擊,打得英軍暈頭轉向,措手不及。布爾人打完就藏起來,英軍卻找不到回擊的目标。這場戰争,英軍死傷9萬多人。

複雜的作戰環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各國軍隊還沒有專門作戰服裝,普遍是穿着軍服打仗,所以在軍服的顔色上,逐漸統一在綠色色調上。在綠色色調中,有深綠、草綠、墨綠和橄榄綠等。在當時的情況下,綠色調能較好适應叢林、草地和農田地區活動和作戰。當然,從隐蔽的角度上看,軍服的顔色也絕不能局限于綠色。如沙漠、秃山、丘陵、荒原等,其背景也并非綠色。因此,世界各國根據自己當地的自然環境條件,靈活而又合理地選擇軍服的顔色。于是,在各國軍服中,還有土黃色、褐色、青灰色等,因為這些顔色與土地、沙漠、山岩的顔色接近;而在雪地上,選用白色僞裝作戰服,才能與環境協調一緻;在海洋上,穿用藍白色海魂衫才能與海洋融為一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作戰環境進一步複雜化,單一的色彩容易被敵人發現,于是,出現了用多色變形塊組成的花衣服。這種花衣服更适合在多種顔色的山野、草地中隐蔽。從外觀上看,其類似現代的迷彩服,當時歐美10多個國家派駐在世界各地的遠征軍都在實戰中使用了用6色迷彩制作的作戰服。但當時的迷彩花衣服絕不是今天的迷彩僞裝服,因為它隻能迷惑和對付肉眼即目視觀察。

對付現代偵察器材

随着科學的發展、技術的進步,人們發明了一種偵察器材———紅外偵視儀,用它觀察就可以發現藏于綠色樹叢中的穿各種色彩衣服包括綠色衣服的士兵,可以發現穿着與土地、岩石一樣的黃色衣服的士兵,也可以發現在雪地裡穿白色衣服的士兵。其原理是這些士兵的衣服所反射的紅外光波與環境背景所反射出來的紅外光波不同,因此,用紅外偵視儀就能清清楚楚發現隐蔽在自然背景中的用肉眼難以看到的士兵。為了對付紅外偵視儀的偵視,人們在多色迷斑中摻進了一些特殊的化學物質,通過不斷的研究,使這些顔色反射的紅外光波與環境背景所反射的紅外光波相一緻,使迷斑的反射能力與大自然環境背景相接近。這樣,現代的迷彩作戰服不僅用目視觀察看不見,用紅外偵視儀也發現不了。

變色龍

随着現代偵察技術和新材料技術的發展,僞裝迷彩作戰服又有了新的發展。近年,發達國家的科研機構已經研究出可以對付可見光和近、中紅外偵察技術的特殊染料和僞裝色彩。同時,人們從變色龍能夠自動變色來保護自己得到啟發,發明了一種由光敏變色物質處理的布料,也有用光色染料染在一般織物上,然後用上述布料和織物制作了僞裝效果更好的“變色龍”僞裝服。這種“變色龍”僞裝服能随周圍環境的光色變化而自動改變顔色,使穿着者在任何環境中都不會暴露自己。

迷彩服的紋路和顔色接近于綠色,而一些森林和草原等等地區又多以綠色為主,這樣就起到了很好的隐蔽的效果。

數碼時代

迷彩服是利用在作戰服裝上印染不同色彩和圖案,使穿着者能夠“融入”隐蔽處不易被察覺,并具有一定防護性能的功能性軍服。真正意義上的迷彩服出現在二戰時期,德軍根據作戰區域特點陸續推出了橡葉迷彩、棕榈迷彩、豌豆迷彩等,還将其拓展到坦克、裝甲車等大型作戰武器的塗裝上。用今天的眼光看,當年的迷彩服設計簡單、功能性差,但它的确在實戰中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有效提高了作戰行動的隐蔽性。nn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北約根據歐洲森林環境,利用綠色、黑色、茶(褐)色混合制作了叢林迷彩,一經推出便為各國紛紛仿效。我軍在全軍範圍内正式配發的第一代迷彩作訓服——87式迷彩作訓服也受到這種迷彩設計的啟發。這種“三色迷彩”的概念後來成為各國迷彩服設計所遵循的主要原理之一。nn通過實戰應用人們也逐漸發現,這種迷彩服在作戰中确實可以成功打亂目标在觀察者視野中的輪廓線,從而使對方難以察覺和分辨,但是平滑的斑點邊緣以及刻意的人為痕迹,使得這些“迷彩”還是可以在偵察儀器以及受過專業訓練者的眼中“無處遁形”。尤其是穿着者一旦移動位置或變換姿勢,就可能從背景圖案中迅速變成前景目标。nn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西方國家開始新一代迷彩服的研發。1995年加拿大首先啟動了對數碼迷彩的研究,并于兩年後正式定為加拿大陸軍标準迷彩圖案。在2001年北約舉行的野外軍服測試中,加拿大的數碼迷彩超越美軍等北約軍事強國裝備的現役迷彩服一舉奪魁,從而将迷彩服的設計正式帶入“數碼時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