秧歌舞

秧歌舞

漢族舞蹈形式
秧歌舞,又稱“鞑子秧歌”,又稱扭秧歌,曆史悠久,是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其中一種漢族舞蹈形式,也是一種民間廣場中獨具一格的集體歌舞藝術,也因扭秧歌舞姿豐富多彩,深受農民歡迎以熱鬧非凡。
  • 中文名:秧歌舞
  • 外文名:
  • 别名:扭秧歌
  • 類 型:大型群衆性娛樂活動
  • 形 式:集體舞蹈

簡介

鞑子秧歌起源于遼金時期,是一種舞蹈藝術。表演順序為“花棍前引路,女真随後邊,鞑子壓陣角,老媽來回串。”秧歌表演人數多,人物扮相以戲曲人物為主,隊員手持的道具有彩棒、霸王鞭、花扇等。他們大幅度地扭動雙臂,轉動靈活的腰部,尤其是男子下裝的步伐是“弓箭步”、“大别步”和“蹲裆步”,以短健為美。秧歌故事性強,樣式獨特巧妙,表演生動幽默、诙諧有趣。

這一切促使扭秧歌成為大型群衆性娛樂,歡慶,宣傳的主要形式。因為秧歌内容包含量大,多姿多彩,形式多樣又富于變化;再加上扭秧歌舞蹈動态豐富,使看秧歌的人也心花怒放,豪情倍增,因而深受廣大觀衆的歡迎,是人民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這也給林區人民、廣大民衆帶來了快活和歡樂,舒緩身心疲倦的好方法。

秧歌舞表演者各持尺把長兩圓木,邊擊邊對舞。常由三四人扮婦女,三四人扮參軍及扮持傘燈者,飾賣膏藥者為前導。以鑼鼓伴奏,“舞畢乃歌,歌畢乃舞”。是化妝的歌舞表演。有徒步、高跷之分。若兩秧歌隊于路相遇,即行抗肩禮互敬。

曆史發展

秧歌舞起源于古代農業勞動,漢族勞動人民在田間辛苦插秧、耕耘,耘田的勞動,以敲鑼打鼓,用來助興,其實早在宋代就有農事中唱秧歌的記載。後來人們不斷豐富發展,将農民們勞動之餘自娛自樂的形式,歌舞都統稱為秧歌。現今廣義的秧歌大緻有三種類型。

唱歌舞蹈小戲。 狹義的秧歌隻指秧歌舞。之後扭秧歌更發展成為一種唱腔和舞姿,但又因各地地理環境的差異,群衆感覺,而表現出不同的風格特色。例如陝北秧歌健壯明朗,自由奔放,東北秧歌生動活潑、幽默俏麗,山東秧歌豪邁粗犷、舒展大度等。

現在的秧歌舞樣式除了保留了傳統的扭、高跷、腰鼓、花棍、旱船,又加進了現代的舞蹈、滑雪舞、扇子舞、燈舞等。秧歌的音樂由原來較為傳統的民樂,好像唢呐、鑼鼓、钹等,發展到電子樂,不同的高科技樂器。音樂的旋律不僅僅有原來的秧歌調,還加入了民樂合奏、搖滾樂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