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菌草

巨菌草

禾本科狼尾草屬植物
巨菌草,是由國家菌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首席科學家、菌草技術發明人林占熺,于1983年引進中國,經過20多年培育出适合我國氣候土壤環境的草種,并由林占熺研究員以“巨菌草”命名。多年生禾本科直立叢生型植物,具有較強的分蘖能力。這是一種适宜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高産優質菌草。植株高大,抗逆性強,産量高,粗蛋白和糖分含量高,直立、叢生。
    中文名:巨菌草 拉丁學名:Pennisetum giganteum z.x.lin(暫定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 亞目: 科:禾本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狼尾草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巨菌草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北非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形态特征

巨菌草在溫度适宜地區為多年生植物。植株高大,抗逆性強,産量高,粗蛋白和糖分含量高,直立、叢生,根系發達。在福建省生長半年,莖粗可達3.5厘米,節間長9~15厘米,15個有效的分蘖,每節着生一個腋芽,并由葉片包裹,葉片互生,長60~132厘米,葉片寬3.5~6厘米,8個月共生長35片葉。

2001年3月在巴布亞新幾内亞魯法區種植,2002年9月19日測産,株高最高的達7.08米,50個節,株重達3.25公斤,每公頃産鮮草達521.6噸。

巨菌草的光合作用的最初産物為4-碳酸-羟基丁=酸和天門冬氨酸等四碳雙羧酸産物,即光合作用生化途徑為C-4途徑。屬典型的四碳植物,具有較高的光合速率。

據測定光合速率為50~70毫克CO2/分米2/小時,(cooper1970)。在熱帶、亞熱帶、溫帶地區種植,一般每公頃年産鮮草可達300噸以上,在水、濕、肥等條件優越的情況下可達450噸/公頃以上。

生長環境

巨菌草光合與蒸騰之比較低,因此,巨菌草的生長除需高溫外,還需濕潤的土壤條件。巨菌草能耐受短期的幹旱,但不耐澇。

分布範圍

原産地在北非,由福建省農林大學菌草研究所所長林占熺研究員引進改良培育,在中國大面積獲得成功。這是一種适宜在熱帶、亞熱帶、溫帶生長和人工栽培的高産優質菌草。

繁殖方法

短杆扡插:采用腋芽進行無性繁殖。方法是用修剪刀剪帶有兩個節的莖,扡插杆的周圍用土壓實。栽後澆水至土壤濕透。

全株條栽法:把整株巨菌草埋入土中,覆土2~4厘米。

栽培技術

土壤選擇:宜選擇土層深厚,水源較充足的土壤。整畦,坡度25度以上山地種植,采取等高線菌草活籬笆的種植方法,畦寬80厘米,深20厘米,溝寬50厘米。在平整的河灘、沙地或坡度小于25的坡地種植,将地整平即可。

栽培季節:适宜在候平均氣溫大于12℃的季節種植或雨季開始時種植。

施肥:施肥一次氮肥以促壯苗和分蘖,收割後施有機肥和氮肥,促其再生。

收割:栽培平菇、猴頭菇、滑菇、草菇、雙孢蘑菇、棕色蘑菇等食用菌,一年收割3~4次。栽培香菇、毛木耳、靈芝等,宜一年收割2次。用于生物能源,一年收割1-3次。

主要價值

巨菌草是高産優質的菌草之一,用巨菌草作為培養料,已知可栽培香菇、靈芝等49種食用菌、藥用菌。除了作為菌料外,還可做飼料,同時還是水土保持的優良草種。08年開始應用于生物質發電、纖維闆、制造燃料乙醇等能源用途。

巨菌草系多年生禾本科直立叢生型植物,具有較強的分蘖能力。在不同的生态環境下種植示範,其産量、幹物質、粗蛋白、粗脂肪等主要經濟技術指标都保持了較高的水平,是一種高産優質的刈割型牧草

可用于飼喂牛(養牛牧草)、羊(養羊牧草)、豬、鵝、兔等草食畜禽和草魚。福建省菌草工程協會在非洲多個國家、中國的海南、福建、浙江、甯夏等21個地區試驗種植均獲得成功,已掌握巨菌草在不同土壤和氣候環境下的種植和管理方法。

巨菌草屬四碳植物,光合效率高。巨菌草(牧草,養牛牧草,養羊牧草)營養成份含量高,但不同生長階段,粗蛋白含量差别大。生長4周高50cm時粗蛋白含量10.8%,而生長12周、高150cm時粗蛋白含量隻有5.9%,是幼嫩時的54.6%,因此幼嫩時用作飼料較為合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