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花果

無花果

桑科榕屬植物
無花果(學名:Ficus carica Linn.)是桑科、榕屬植物。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多分枝;樹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小枝粗,葉互生,厚紙質,寬卵圓形,長寬10-20厘米,掌狀3-5裂,小裂片卵形,具不規則鈍齒;葉柄粗,長2-5厘米;雌雄異株,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壁,雄花集生孔口,雌花花被與雄花同,花柱側生;榕果單生葉腋,梨形,徑3-5厘米,頂部凹下,熟時紫紅或黃色,基生苞片3,卵形,瘦果透鏡狀。花果期5-7月。[1]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從土耳其至阿富汗;中國唐代即從波斯傳入,南北方均有栽培,新疆南部尤多。無花果對土壤條件要求極不嚴格,在典型的灰壤土、多石灰的沙漠性砂質土、潮濕的亞熱帶酸性紅壤以及沖積性粘壤土上都能比較正常地生長;不耐寒,冬季溫度達-12℃時新梢頂端就開始受凍;喜光;有強大的根系,比較耐旱。新鮮幼果及鮮葉治痔療效良好;果實味甜可食或作蜜餞,又可作藥用;也供庭園觀賞。
    中文名:無花果 拉丁學名:Ficus carica Linn. 别名:阿驵、阿驿、映日果、優昙缽、蜜果、文仙果、奶漿果、品仙果、紅心果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金縷梅亞綱 超目: 目:荨麻目 亞目: 科:桑科 亞科:波羅蜜亞科 族:榕族 亞族: 屬:榕屬 亞屬:無花果亞屬 組:無花果組 亞組:無花果亞組 種:無花果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inn.,1753 保護級别: 列:無花果系

植物學史

無花果的原産地一說是小亞細亞土耳其的卡裡亞(Cariea);一說是阿拉伯南部(沙特及也門),後傳入叙利亞、高加索及土耳其等地,再後由希臘人與福安尼克亞人于公元前14世紀前後引入地中海沿岸各地。

無花果傳入中國大約是在漢代,最早在新疆各地栽培,至唐代(公元7世紀)才由新疆經絲綢之路傳入甘肅、陝西諸地,以後傳入中原。到宋代,嶺南諸地已栽培。因其果形似饅頭,南方多稱為“木饅頭”,并始稱“無花果”,謂其無花而實(宋·張師政《倦遊雜記》)。元明時期(公元14世紀),無花果栽培漸盛,除廣泛食果、入藥外,歉年還用于救荒(明·朱棣《救荒本草》)。無花果的栽培利用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世人争相栽種,在中原各地得到較快發展。當時的扡插、分株等繁殖方法,在庭院的栽培配置,北方冬季防寒保護等成功的經驗一直沿襲。

形态特征

落葉灌木或小喬木,全株具乳汁;高達3-10米,多分枝;樹皮灰褐色,皮孔明顯;小枝直立,粗壯。葉互生,厚紙質,廣卵圓形,長寬近相等,10-20厘米,通常3-5裂,小裂片卵形,邊緣具不規則鈍齒,表面粗糙,背面密生細小鐘乳體及灰色短柔毛,基部淺心形,基生側脈3-5條,側脈5-7對;葉柄長2-5厘米,粗壯;托葉卵狀披針形,長約1厘米,紅色。 [3] 

雌雄異株,雄花和瘿花同生于一榕果内壁,雄花生内壁口部,花被片4-5,雄蕊3,有時1或5,瘿花花柱側生,短;雌花花被與雄花同,子房卵圓形,光滑,花柱側生,柱頭2裂,線形。榕果單生葉腋,大而形,直徑3-5厘米,頂部下陷,成熟時紫紅色或黃色,基生苞片3,卵形;瘦果透鏡狀。

生長環境

土壤:無花果對土壤條件要求極不嚴格,在典型的灰壤土、多石灰的沙漠性砂質土、潮濕的亞熱帶酸性紅壤以及沖積性粘壤土上都能比較正常地生長。其中以保水性較好的砂壤土最适合無花果生長及果實發育的要求。

溫度:無花果不耐寒,冬季溫度達-12℃時新梢頂端就開始受凍;在-20℃時,則根莖以上的整個地上部分将受凍死亡。無花果能耐較高的溫度而不緻受害。一般說來,适宜于比較溫暖的氣候。以年平均溫度為15℃,夏季平均最高溫度為20℃,冬季平均最低溫度為8℃較适宜。以5℃以上的生物學積溫達4800℃的地區對無花果的生長結果最為有利。

光照:無花果是喜光樹種。

水分:無花果在生長期間對水分條件的要求不及溫度那樣嚴格。地中海沿岸的主要地區全年降雨量為400-800毫米,生長季節(4-10月)降雨量僅為全年降雨量的1/3左右,即90-270毫米,比較适宜無花果的生長。無花果不耐澇,在滞水的情況下,很快就凋萎落葉,甚至死亡。無花果有強大的根系,比較耐旱。

分布範圍

無花果分布于地中海沿岸,從土耳其至阿富汗;中國唐代即從波斯傳入,南北方均有栽培,新疆南部尤多。

生長習性

芽的種類和特性

葉腋内多能形成2-3個芽,其中較小而呈圓錐形者為葉芽,葉芽長出新梢或潛伏保留,待樹冠更新時萌發。其餘大而圓者為花芽。雌雄異花,埋藏在隐頭花序中。無花果的潛伏芽較多,壽命可達數十年,又極易在骨幹枝上(尤其葉痕維管束)形成大量不定芽,因而其枝條恢複能力極強,樹冠容易更新。 

枝條的種類和特性

無花果的枝條,按其性質分為發育枝和結果枝兩大類因為無花果有腋花芽結果的習性,故這兩類枝有時很難區分。發育枝又稱營養枝、生長枝。其頂芽和各節位上的側芽為葉芽。葉芽萌發後抽生發育枝,一般幼樹和生長旺盛的樹,形成發育枝的能力較強。進入結果期的樹冠中,除了生長特别旺盛的萌條和徒長性蘖枝以外,幾乎所有的新梢都是具有擴大樹冠和結果的雙重作用的混合枝。盛果期以後的樹冠中由于許多生長中庸或較弱的混合枝,主要起結果的作用,因而較多為結果枝。但是,衰老的結果枝,生長勢力弱,不能抽生壯旺的混合枝(結果新梢),因而不利于高産,故應适時更新。

無花果的生長勢很強,幼樹的新梢或徒長性蘗枝年生長量可達2米以上。無花果亦有多次生長的習性,因而成形快,進入結果期也較早。但成枝力低,樹冠比較稀疏,外觀上骨幹枝非常明顯。

根系的生長

無花果多為莖源根系,主根不明顯,根系分布較淺,生理年齡較老,生活力相對較弱。發根要求溫度較高,一般在9-10℃,春季栽植成活率高。生根容易、分蘖力強。

開花結果習性

無花果的結果習性與葡萄、柿相近,都是在當年新梢上結果。但它不同于這些果樹的特點是:除了秋末在新梢頂部的葉腋内分化花托原始體,來年繼續分化,開花并形成“春果”外,還能在新梢延長生長的同時,由基部向上漸次形成花托,開花結果,長成夏果或秋果。

無花果新梢生長的同時,進行着花托分化、開花結果等過程,其花器的分化與花托的成長同時進行因此,名為“花托分化”,以區别于一般果樹的花芽分化。無花果的混合枝或結果枝在秋季停止生長後,其頂端的葉腋内的生長點進行初期分化即停止,并以此狀态越冬,翌年春季,與新梢生長的同時,進步分化長成春果。春季發出的新梢,其基部的2-3個腋芽,一般不分化花托,而基部以上各節的葉腋内則不斷進行着花托分化,長成夏果及秋果。在溫度适于新梢生長的情況下,無論春梢和秋梢(或副梢),其葉腋生長點分化花托的過程,由下而上不斷進行。生長中庸的新梢上分化過程旺盛,而徒長的新梢往往不能分化。

無花果的果實發育期(由花托分化到果實成熟)因地區氣候條件(主要是溫度)、果實生長季節、品種等不同而不同,約50-60天。無花果産量因品種、環境條件和栽培技術水平不同有很大差别,30-40年生大樹,單株産量有的高達150千克,通常為60-70千克。而灌叢型單株産量多不過10-15千克。通常栽植2-3年後開始結果,6-7年後進入盛果期。以後樹冠不斷擴大,産量逐漸增長,經濟年限可連續40-70年,在适宜的條件下其壽命可達百年以上。

繁殖方法

無花果可用扡插、壓條和分株法繁殖種苗;有時引種繁殖優良新品種時,還可以用嫁接繁殖法。

扡插繁殖

插條的選擇與貯藏

插條的選擇:通常在秋季落葉後或早春樹液流動前剪取插條。插條宜選生長健壯的優良品種、組織充實的一年生枝或二年生枝,葉芽:飽滿,粗度在1厘米以上。

插條的貯藏:将插條剪成長20厘米,每50-100條捆成一束。秋季采條要埋土越冬,春季采條可随采随插。貯藏過程要始終保持土壤濕度,防止插條抽幹和發黴腐爛。

扡插時間和方法

扡插時間:無花果的扡插一般分為春插和秋插,而又以春插為主,因此時插條内貯藏養分較多,扡插成活率高。扡插以在芽膨大期為宜,北方露地扡插以3月下旬至4月中旬為宜。因為當地溫達15℃以上時扡插有利于生根,過早易受凍害,過遲則因氣溫過高而易失水幹枯。南方可以提早,如采用保護地育苗可提早于1月進行扡插。

扡插方法:将插條剪留2-3個芽,上剪口距芽1厘米(平剪),下剪口在節上或芽下(斜剪)。插前用ABT生根粉溶液100×10-6浸泡0.3-0.5小時,或用50×10-6的萘乙酸浸泡12小時,或以1000-2000毫克/千克的吲哚丁酸或萘乙酸作為促根劑;将插條下端在溶液中浸泡1-3分鐘,取出陰幹後即可插入苗床。扡插時插條與地面夾角為30-45°成活率最高。扡插時枝條剪口向北,以減少水分的散失,上端芽眼露出地面3-5厘米,插後把土壓實,幹旱時要澆水,以促進其生根發芽。一般行距為30厘米,株距為15-20厘米,每畝扡插密度1500株,每畝有成苗12000株以上。如果采用雙膜扡插,效果更好。整好苗床後,澆透底水,覆蓋地膜,然後将插條插入地膜内土中,上端芽露出地膜外3-5厘米。插好後上面再蓋棚膜。這樣加膜後土壤增溫快、保濕,有利于插條生根、發芽,提高成活率。

插後管理

無花果扡插後,在土壤保持濕潤的條件下,約一個月即可生根、發芽、長葉。出苗後僅留一個上芽生長,一般生長期為6-7個月,生長良好的苗高1.5米左右,成苗率80%-90%,有的當年即可結果。

嫁接繁殖

無花果是易扡插成活的樹種,一般都用扡插繁殖,但在加快優良品種的繁殖系數和引進良種以及改良品種時,均須用嫁接法。

接穗的選擇、運輸和貯存

選已結果、無嚴重病蟲害、生長健壯的優良品種樹作母樹,從母樹上選取生長充實、芽子飽滿的一年生發育枝或當年生并仍在生長的新枝,長30厘米以上,用指甲掐皮容易離皮的樹枝做嫁接接穗。

休眠期采穗可結合冬、春季剪枝進行,冬季剪下枝條要埋在濕沙中保存。春季發芽前剪枝結合嫁接也可。從外地采集接穗,可每50枝或100枝一捆,标好品種、名稱、産地等,裝箱運輸時用薄草或稻草包裹,在箱子内放水草或濕鋸末作填充物。運到目的地後,要立即開箱把接穗順插濕沙内保存,可存15-20天。夏季芽接,應随采随剪掉葉片,防止水分蒸發。夏季溫度高,接穗應貯藏在陰涼窯内,插入濕沙中,經常保濕,但要注意防止發黴。也可吊在深水井水面上方保存。

嫁接方法

芽接法:①丁字形芽接法。多在夏季炎熱天嫁接,俗稱“熱沾皮”。其方法是在砧木上橫切一刀後,在橫切口中央下方直切一點,用刀尖把皮層從切口處挑開,然後将準備好的接穗枝條倒捏或順捏在手中,用芽接刀順削或反削無花果芽片留一小段葉柄,以便檢查成活情況。再用右手的食指和拇指将芽片塑料帶綁縛時要留出接芽,對刀口部要綁嚴,以利成活;②帶木質部芽接法:分生長期和休眠期兩種方法。休眠期接法是先将砧木削一盾形芽片(帶木質),再在接穗上取同樣大小的一盾形芽片,把芽片貼在砧木斜削面上,注意做到嚴密嫁接,形成層要對準,露出芽綁緊。生長季節帶木質部芽接法同上,隻是帶木質要盡量少些,要留一小段葉柄,綁縛時留出芽體和葉柄,以便檢查成活情況。該法可以克服接穗不離皮的困難,從而延長生長季節的嫁接時間。 [6] 

枝接法:①插皮接法:應在春季樹液開始流動、皮層易剝離時進行。先将砧木于适當部位剪截,由上端縱切一刀,在刀口處稍剝開點皮層。将接穗一面削成馬耳形斜面,相對面下端稍削尖,将接穗長斜面朝裡插入砧木皮層與木質部之間,然後用塑料薄膜帶綁縛;②單芽腹接法:在萌芽前或生長期進行。生長期剪下來的接穗要将葉片剪除,隻留葉柄;③劈接法:砧木粗大于接穗時用這種方法。砧木去頭後,從中間劈開,接穗兩面削成馬耳形斜面,一側皮層寬,另一側窄,将皮層寬的一側靠砧木皮層由劈口插入,對準形成層,然後抽出刀再綁縛。

壓條分株

無花果極易生根萌發根蘖,一般多用水平壓條、曲枝壓條、堆土壓條法進行繁殖。壓條分株繁殖所得苗木,根系強健,植株壯旺,有利于提前結果。

水平壓條分株法:早春,對母本樹重剪,隻留下15-20厘米長的樁。夏季,從母株基部發出多枝新梢時,追施氮、磷肥。翌年春準備壓條,從株叢向外挖放射形溝,溝深10-20厘米,将枝條引向縱溝,将整個枝條緊貼溝底,蓋土,使枝條尖端露在土外。當新株長到15-20厘米高時對基部培土,培土分2-3次進行,培至10厘米高。秋季落葉後,将新株與母株分離。

曲枝壓條分株法:早春,在株叢周圍松土、施肥,根據需要沿株叢挖若幹1015厘米深的壓條坑。将一年生枝彎向坑底,用土埋平。秋季落葉後将新長成的小植株與母株分離。

堆土壓條分株法:采用此方法的母株準備情況與水平壓條分株法一樣。當新梢基部半木質化時,将整個株叢基部用土培起來,厚達10厘米,以後每隔20-30天培土10厘米。到秋季落葉時,即可将新生小植株與母株分離。

栽培技術

園地選擇

無花果雖然對土壤要求不嚴,但因其耐旱忌漬,故建立無花果果園應選擇地勢高、排水良好、生長茅草的灘塗或海堤内側坡地建園。根據無花果的生态适應性和現有分布情況,長江以南地區應為常規栽培的适宜區,無論丘陵山地還是平原地帶,一般栽培品種均能正常生長發育,如采用灌越冬水、防風林帶、風障、樹體包草和樹幹培土等綜合防護措施就能安全越冬。黃河以北地區除選用抗寒性強的品種或保護地栽培外,一般須将樹體埋入土方能安全越冬和正常生長發育。江淮之間地區可視為常規栽培的次适宜區,須選用較抗寒的品種才能正常越冬。黃淮之間地區需實行冬季防寒保護,并選用抗寒品種才能正常生長發育。在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的膠東沿海地區和有特殊小氣候條件的地方栽培無花果,應根據冬季低溫情況,采取适當的越冬保護措施。 [7] 

種植技術

種植密度

混植于其他果樹園中的無花果常為灌木叢生型,栽植距離較小(1-3米)。在溫暖的亞熱帶和溫帶沿海地區,無花果多長成大喬木,栽植距離可加大到5-8米左右。随着人們對無花果的不斷認識和有目的地開發,已發展了矮化密植栽培,株行距縮小到2米×3米,每畝栽111株。在鹽堿地可挖溝作畦,挖穴栽植,畦寬3.5米,溝寬50厘米,深60厘米,栽植距離2-4米,每畝定植50-100株。在生産實踐中,還有采用計劃密植的,早期株行距為2米×3米,封行後間伐形成4米×3米和4米×6米的株行距,複合栽培制度下無花果的株行距4米×6米,行問合理間作蔬菜、草本藥材、花卉和瓜果等。選擇何種密度,應根據其立地條件、種苗價格、管理技術和水平等條件決定。一般鹽地和适宜地區,可選擇密植和計劃密植方式,而城郊地區和冬季需越冬保護地區,則可選擇複合栽培模式。

種植時期

無花果發根要求溫度較高(9-10℃),春季栽植效果較好。無花果樹更适于晚春(清明節前後)栽植。栽植時間不同,結果量會産生顯著差異。栽後埋土枝千不抽幹,其中秋末冬初比翌年春季栽植發芽提前,且産量也高。栽後若不埋土。枝幹會不同程度地抽幹,其中秋末冬初栽植枝幹會全部抽千,翌年發芽最晚,産量最低。3月中旬栽植抽千最輕,發芽最早,産量高。

種植方法

栽植無花果的園地應在入冬前耕積硒垡,淋洗鹽堿,熟化土壤。定植前要平整園地,挖溝或挖穴,溝深80厘米,溝寬60厘米,每穴或溝底部鋪墊草、麥稭稈,每穴施入腐熟廄肥25-30千克,普通磷肥2.5千克,并與土壤拌勻。栽後培土壓實,澆足底水。在鹽堿地上栽植時注意土壤表層的覆蓋(用稻草或麥稈),抑制返鹽,也可套種耐鹽綠肥如紫花苜蓿、芥菜等。在丘陵山地建園,可以采用魚鱗坑或等高抽槽栽植,注意采取施足底肥、客土等辦法來滿足無花果生長所需要養分。

整形修剪

靈活運用整形修剪方法,因樹修剪,随枝造形

果樹生長發育雖有一定的規律,但複雜的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也可以使樹體的發育有多種差異。因此,不能對果樹采用一成不變的整形修剪方法,而應根據每株果樹的長相、長勢、發枝數量、伸展角度、枝條占據空間的情況等因勢利導,适當調整。

長遠打算,統籌兼顧,合理安排

整形修剪的目的是既要長樹又要結果,片面強調樹形或結果都會帶來不良後果。片面強調樹形,不利于早結果多結果;片面強調結果,不利于果樹的發育,容易造成樹勢衰弱。因此,要有長遠打算,根據樹體各發育階段的特點,采取生長和結果兼顧、當前和長遠影響兼顧的修剪措施。

保持“三稀三密”的整體效果

“三稀三密”是指上稀下密(樹冠上部枝條稀、下部枝條密)、外稀内密(樹冠外圍枝條稀、内膛枝條密)和大枝稀小枝密。

平衡樹勢,主從分明,控制競争枝,利用輔養枝

各級骨幹枝要保持良好的主從關系,要使同類枝長勢大體相同。主枝強于側枝,下層強于上層等。有主有從。主從分明。幼樹期要充分控制,促進早結實和豐産。

輕重結合,以輕為主

要根據樹體長勢和枝條強弱決定修剪程度。一般弱樹,修剪要重些,以短截、回縮為主,疏枝為輔。以輕為主是指強樹為擴大樹冠并提早結果,應以輕剪為主。

土壤管理

深翻改土

無花果多栽植在丘陵、山區、沙灘及鹽堿地上。這些地區的土壤瘠薄,有機質含量低,土壤結構不良,不利于無花果的生長發育。為此,除栽植時挖大穴進行土壤改良外,還需每年逐步對無花果果園的土壤進行改良。深翻改土使土壤深翻熟化,是中國人民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寶貴經驗。它不僅可以直接改良土壤性質,而且對果樹的根系和地上部分生長都有明顯的促進作用,對提高果樹産量和果實質量有較穩定和長期的效果。

深翻改土可以在夏季結合翻壓雜草、綠肥進行,也可以在秋季果實采收前後結合施基肥進行,此時有利于根系傷口愈合,生長出新根,吸收養分。也可在入冬後至上凍前進行深翻。深翻深度一般要達到80-100厘米。深翻方式很多,一般多采用擴穴深翻、全園深翻和開溝深翻等方式。采用何種方式,應根據具體情況靈活确定。小樹根量少,可一次深翻;成年樹根量大,應隔行深翻,結合施農家肥和灌水同時進行。

中耕松土

中耕可以減少土壤水分蒸發,防止鹽堿上升,減少養分消耗。中耕次數應根據當地氣候條件、雜草多少而定,一般施肥、除草、澆水後需中耕一次,在雜草出苗期和結籽前結合除草進行中耕。

山地、鹽堿地的管理

山地土層薄,下部為半風化的岩石,深翻時要深些。等高撩壕的坡地無花果果園和裡高外低梯田的無花果果園,第一次先在下半行給以較淺的深翻施肥,下一次在上半行深翻把土壓在下半行上,同時掩入農家肥,深翻土地與修整梯田可以同時結合進行。鹽堿地改良應設置排灌系統,即引淡洗鹽,深施農家肥,中和堿性,改良土壤理化性,減緩鹽害;還可以在地面蓋草、種植綠肥等作物,以防止鹽堿含量上升。另外,應勤中耕,防止返堿。

灌水排水

灌水

無花果根系發達,比較抗旱;但因葉片大,夏季高溫季節蒸發水分多,因此需水量大。如不滿足水分供應,輕則抑制新梢生長,減少産量,重則量小、質差,甚至葉片早落。因此要高産優質,在正常降雨不能滿足要求的情況下,應及時補充水分。無花果主要的需水期為冬前、發芽期和果實生長發育的7-9月份。灌水的方法除傳統的溝灌、穴灌外,還可根據發展滴灌和噴灌。在必要的時間要進行灌溉。如春旱季節要灌溉,落葉後結合施基肥和冬耕進行蓄水灌溉,對增強其越冬能力非常有利。

排水

無花果抗旱力強,耐澇力弱。據試驗,無花果在缺氧的死水中浸泡2天,其枝葉即凋萎。所以,無花果果園排水是很重要的。中國南北雨量差異極大,而且雨量分布、集中的時期亦各不相同。一般南方果園較北方果園排水時間多而頻繁,尤以梅雨季節排水更為重要,北方秋季多澇,是排水的主要季節。平地無花果果園排水系統分明溝與暗溝排水。中國以外用明溝排澇,暗溝排土壤水分,并排調節區域地下水位,形成全面排水體系。在中國沿海灘塗、鹽堿地發展無花果果園,上述排水體系值得運用。

冬季防寒

樹幹塗抹塗白劑。秋季落葉後用塗白劑塗抹樹幹,具有防凍、消滅害蟲和防止動物啃傷等作用。塗白劑配方:生石灰:石硫合劑:食鹽:動物油:水=5:0.5:0.5:1:20,攪拌均勻使用。其他措施:幼樹枝條較少,落葉後修剪完畢即進行埋土防寒,成年樹則需将主幹用防寒無紡布内包裹泡沫防寒材料等進行包裹處理。

病蟲防治

無花果比其他果樹病蟲害相對要少,除桑天牛和疫病對其為害較重外,主要還有鏽病、胴枯病、炭疽病和線蟲為害。一般是在大面積種植無花果後,随着樹齡的增長,田間郁閉程度的增加,病菌的逐年積累,病害的發生和為害也日趨嚴重,應加強病蟲害的防治,保證無花果健壯生長,才能保證高産高效。

主要價值

藥用

性味:甘;性涼。

歸經:肺;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清熱生津;健脾開胃;解毒消腫。主咽喉腫痛;燥咳聲嘶;乳汁稀少;腸熱便秘;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洩瀉痢疾;癰腫;癬疾。

藥理作用:①無花果含豐富的營養成分,供食用。在便秘時,可用作食物性輕瀉劑。樹的乳膠汁中含有抑制大鼠移植性肉瘤之成分(注射時)。②幹果的水提取物經活性炭、丙酮處理後所得之物質有抗艾氏肉瘤的作用。③從未成熟果實中所得的乳汁能抑制大鼠移植性肉瘤、小鼠自發性乳癌,緻使腫瘤壞死;又能延緩移植性腺癌、骨髓性白血病、淋巴肉瘤之發展,使其退化。将此乳汁靜脈注射0.02毫升(大鼠)或0.05毫升(兔),可使動物立即死亡,解剖可見内髒毛細血管損害;腹腔注射之情況相似;皮下注射可引起局部壞死;口服則無毒。其石油醚、乙醚提取物對 兔、貓和犬均有降壓作用,呼吸略呈興奮;在貓的瞬膜試驗中,無神經節阻斷作用。降壓作用原理可能屬于末梢性的。聚花果水浸液,或以石油醚提取後再以乙醚處理的提取物靜脈注射,對麻醉兔和貓均有降壓作用。

化學成份:果實含有機酸類,其中有大量枸橼酸,并有少量延胡索酸(fumaric 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丙二酸(propane diacid)、奎甯酸(quin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還含B族維生素及無花果蛋白酶(ficin)、黃曲黴毒素(B1、B2、G1、G2)、γ-胡蘿蔔素(γ-carotene)、葉黃素(lutein)、堇黃質(violaxanthin)等類胡蘿蔔素類化合物;還含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甘氨酸(glyc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亮氨酸(leucine)、蛋氨酸(methionine)、丙氨酸(alanine)等氨基酸;并含寡肽如六肽(H-Ala-Val-Asp-Pro-Ile-Arg-OH)、五肽(H-Leu-Tyr-Pro-Val-Lys-OH)、三肽(H-Leu-Val-Arg-OH)、以及蛋白質脂肪、糖類及鈣(Ca)、鐵(Fe)等微量量元素。

經濟

無花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栽培果樹之一,經濟價值較高。果實可以加工制作果醬、果脯、罐頭、果汁、果粉、蜜餞、糖漿及系列飲料等,是無公害的綠色食品,被譽為“21世紀人類健康的守護神”。為此,中國國内外都十分重視無花果的研究開發工作,其系列産品已身價倍增。

無花果果期相當長。從6月到11月,每年有5個多月的收果期,新鮮果實可陸續不斷地供應市場,又适合陸續加工,不需要堆積貯存。良種單果重一般在50-100克,較大果可達150克以上。鮮食加工兼用,對發展鄉鎮企業十分有利。

生态

無花果樹勢優雅,是庭院、公園的觀賞樹木。無花果葉片大,成掌狀裂,葉面粗糙,具有良好的吸塵效果,如與其他植物配置在一起,還可以形成良好的防噪聲屏障。無花果樹能抵抗一般植物不能忍受的有毒氣體和大氣污染,是化工污染區綠化的好樹種。此外,無花果适應性強,抗風、耐旱、耐鹽堿,在沿海地區栽植,既可以起到防風固沙、綠化沙灘的作用。

主要品種

黃色品種

卵圓黃:葉為匙嘴型。果實長卵圓形,近梗部漸細長,頂端平。果皮果肉均為黃色,品質中等。夏果7月上旬,秋果8月中旬開始成熟。中國青島、煙台一帶均有栽培。

小果黃:果型小而短,果柄亦短。皮黃色,肉厚,品質好。8月下旬開始成熟。

黃色種:樹形較高,枝條稀疏,枝間節間長,葉大。果實小,圓錐形。果面黃綠色,果實剖面玫瑰紅色。汁少,品質不如紅色種。成熟期早,7月下旬開始成熟,8月中下旬采收。中國上海郊區栽培較多。

新疆早熟無花果:果實大,扁圓形,單果平均重53.3克,最大的重69克。完全成熟後果皮呈黃色,有白色橢圓形果點。果肉淡黃色,肉質柔軟味甜,品質中上。夏果7月中旬成熟,秋果8月中旬開始成熟。

新疆黃無花果:果扁圓錐形,果重平均68.6克,最大果重74克。果皮黃色,有明顯果點。果肉淡紅色,肉質柔軟,味甘多汁,品質極上。該品種樹旺,夏、秋果都豐産。

新疆晚熟無花果:果扁圓錐形,果梗較長。果皮黃白色,有白色果點。果肉淡黃色,味甜,品質上等。果實7月下旬開始成熟可陸續采收至9月下旬。

紅色品種

英國紅:葉為葡萄葉形,果球形,果皮淡紫紅色,秋果肉乳白色。8月中旬開始成熟。中國大連、旅順地區有栽培。

紅色種:樹型矮小,枝葉茂密,葉小色濃。果實暗紫紅色,扁圓形。汁多肉嫩,品質較佳,8月下旬開始成熟。中國上海、南京、南通等地均有栽培。

日本紅:果皮暗紫紅色,果肉味美香甜,單果重30-50克,果實7月開始成熟,可采至10月上旬。中國安徽壽縣等地有栽培。

其他品種

除上述品種外,根據栽培目的不同,還有一些可選擇的品種。如适宜鹽堿地、沿海灘塗栽培的布蘭瑞克和紅果1号,該品種抗寒抗病力強,結果早、産量高,果實香味濃郁,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在17%以上,加工性能好,适合制作多種保健食品和飲料;綠抗1号和甯選1号抗寒性中等,抗病力及耐鹽力強,果實大,風味極佳,含可溶性固形物16%左右,既是優良的鮮食品種,又可以加工成多種産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