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小兒常見疾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pperrespiratoryinfections)是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因此常用“急性鼻咽炎”(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體炎”等診斷名詞也可統稱為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鼻咽感染常可出現并發症涉及鄰近器官如喉、氣管、肺口腔、鼻窦、中耳眼以及頸淋巴結等。有時鼻咽部原發病的症狀已好轉或消失,而其并發症可遷延或加重故必須對上呼吸道感染及其并發症的臨床特點作全面的觀察和分析,以便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高療效,切不可認為是日常小病而輕率對待。[1]
    中文名: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外文名: 别名:普通感冒 英文名:acuteupperrespiratoryinfections 季節分布:四季 傳染病:否 臨床表現:發熱、煩躁不安、鼻塞、流涕、咳嗽 并發症:急性眼結膜炎,鼻窦炎,口腔炎,喉炎 就診科室:内科

簡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簡稱上感,亦稱感冒,是由病毒或細菌引起的鼻、咽、喉部急性炎症的疾病。好發于冬春季,傳染性強。受冷、淋雨和過度疲勞是常見誘因。俗稱“傷風”。廣義的上感不是一個疾病診斷,而是一組疾病,包括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峽炎、咽結膜熱、細菌性咽-扁桃體炎。狹義的上感又稱普通感冒,是最常見的急性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多呈自限性,但發生率較高。成人每年發生2~4次,兒童發生率更高,每年6~8次。全年皆可發病,冬春季較多。

病原體主要侵犯鼻、咽、扁桃體及喉部而引起炎症。若炎症局限某一局部即按該部炎症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扁桃體炎等,否則統稱為上呼吸道感染。

症狀

發熱、煩躁不安、鼻塞、流涕、咳嗽、咽痛以及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欲減退、頭痛、精神萎靡等情況。高熱者注意高熱驚厥。體檢:注意眼結膜充血及分泌物,口腔粘膜疱疹、潰瘍、咽部充血、扁桃體紅腫及表面附有分泌物、聲音嘶啞、犬吠樣咳嗽、吸氣性喉鳴、發绀和呼吸困難皮疹頸部、颌下淋巴結腫大等。

病因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有70%~80%由病毒引起。包括鼻病毒、冠狀病毒、腺病毒、流感和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埃可病毒、柯薩奇病毒等。另有20%~30%的上感由細菌引起。細菌感染可直接感染或繼發于病毒感染之後,以溶血性鍊球菌為最常見,其次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等,偶或為革蘭陰性細菌。各種導緻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禦功能降低的原因,如受涼、淋雨、氣候突變、過度疲勞等可使原已存在于上呼吸道的或從外界侵入的病毒或細菌迅速繁殖,從而誘發本病。老幼體弱,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患者易感。

診斷

1.檢驗白細胞計數及分類,必要時作中性粒細胞堿性磷酸酶積分(細菌性者多>200,病毒性者多<100),扁桃體有白色膜樣滲出物應塗片和培養以排除白喉。重症可行鼻咽部分泌物細菌培養及抗菌藥物敏感試驗。有條件時可作病毒分離以及呼吸道病毒快速檢測,如免疫熒光、酶聯免疫吸附法、補體結合試驗、中和試驗等。

2.必要時胸片、耳鏡、心電圖檢查、血培養等。

3.上感應與多種急性傳染病的早期表現、流行性感冒及急性闌尾炎等疾病鑒别。要注意嬰幼兒并發症的發生,如急性中耳炎、頸淋巴結炎、咽後壁膿腫、心肌炎、腦炎等。

鑒别

感冒與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于兒童。麻疹早期,有明顯的上呼吸道及眼結膜卡他症狀,發病即可見發熱、畏光、流淚、流涕、咳嗽等症狀,容易與流行性感冒相混淆。但是,在麻疹發病第2~3天可在病人頰粘膜及唇内側,出現直徑0.5~1毫米的小白點,周圍環繞紅暈,用壓舌闆刮不掉,由少逐漸增多,可能相互融合,稱口腔麻疹斑,此斑一旦出現,即可确診。感冒無此斑出現。

感冒與脊髓灰質炎

小兒脊髓灰質炎是由脊髓灰質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本病多發生在夏秋季節,主要通過消化道傳染。多發生于兒童,尤其好發于5歲以下小兒,故又有“小兒麻痹症”之稱。本病潛伏期3~35天,平均為5~14天。起病可緩可急,主要表現為發熱,一般在38℃ ~39 ℃之間,伴多汗,并有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炎症現象,經過2~3天體溫可恢複正常。1~6天後,再次發熱,與第一次發熱形成兩次發熱高峰,即“雙相熱型”。這是脊髓灰質炎發熱的特殊熱型,憑此可與感冒相鑒别。随後,逐漸出現肌肉疼痛、知覺過敏、項背強直,以至出現肢體癱瘓等典型症狀。

感冒與流行性腦脊髓膜炎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簡稱“流腦”,是由腦膜炎雙球菌所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在冬春季節流行,常見于兒童,通過空氣中的飛沫傳播。其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病急,突然高熱,頭痛、嘔吐,皮膚粘膜有出血點或瘀斑,頸項強直等腦膜刺激征。輔助檢查可見:白細胞總數明顯增高;腦脊液穿刺呈化膿性改變;腦脊液塗片鏡檢可找到腦膜炎雙球菌;血液和腦脊液細菌培養陽性。根據臨床腦膜刺激征、皮膚粘膜出血點及細菌感染的檢查結果,均可與感冒相區别。

感冒與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為流行性腮腺炎病毒所緻的急性傳染病,以腮腺腫脹伴有疼痛為其主要特征,多伴有發熱和輕度全身不适。潛伏期為14~21日,平均約為18日。因為該病腮腺腫脹出現較早,一旦出現,即可與感冒相區分,故一般臨床鑒别診斷不困難,僅少數不典型病例須根據當地的流行情況及接觸史加以注意,防止誤診。

感冒與猩紅熱

猩紅熱是由乙型溶血性鍊球菌所緻的急性傳染病。臨床特征為發熱、咽峽炎、全身有彌漫性鮮紅色皮疹和疹退後明顯的皮膚脫屑。因為猩紅熱與感冒都是冬春季常見病,早期症狀又很相似,所以容易混淆。但猩紅熱發病後,咽部明顯紅腫疼痛,一晝夜内出現典型皮疹,舌鮮紅無苔如楊梅,均與感冒有明顯不同,可資鑒别。

感冒與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嗜血)杆菌引緻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常見于小兒。其特征是陣發性痙攣性咳嗽,并伴有深長的鹭鸶鳴樣吸氣聲。本病初期與感冒症狀相似,容易混淆。一般經過7~10天左右,出現特征性痙咳,即陣發性短促咳嗽,聲聲相連,連續十餘聲或幾十聲,随之深吸氣發出鹭鸶鳴樣高調吼聲,暫時間歇後再反複發作。病程可達三個月之久。這些特征,都是感冒所沒有的,可資鑒别。

感冒與流行性乙型腦炎

流行性乙型腦炎簡稱“乙腦”,是由日本腦炎病毒所緻的急性傳染病。經蚊媒介傳播,發生于夏秋季節。初起症狀與感冒相似,自第4~10天,出現高熱、抽風、嗜睡、昏迷、淺反射消失、肌張力增強、肢體痙攣、腦膜刺激症狀及錐體束症狀。這些特征性症狀一旦出現,與感冒的鑒别并不困難。早期則需根據流行季節,提高警惕。

治療

非藥物治療

應卧床休息,保障足夠睡眠,多飲水;在飲食上應進流質或半流質、清淡、高蛋白飲食,并應戒煙、戒酒;室内環境要保持一定的溫、濕度,注意通風;同時減少外出及體力活動。上述措施,可明顯縮短病程,防止病情遷延,利于早日康複。

藥物治療

①發熱處理(見24問)。②對症治療:若有明顯的呼吸道症狀,如鼻塞、流涕、流淚,可用1%麻黃素滴鼻,每次2~4滴,每日3次,并可口服克敏能10毫克,每晚1次或撲爾敏4~8毫克,每日3次。咽痛者可口含碘喉片,每次1~2片,每日3~4次,或含溶菌酶片,每次1~2片,每日4~6次。咳嗽頻繁者,可服複方甘草合劑,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咳必清,每次25毫克,每日3次。若咳嗽痰多,痰液粘稠,則可加用必嗽平,每次16毫克,每日3次;3%含胺棕色合劑,每次10毫升,每日3次。若咳嗽劇烈,影響工作和休息時,可臨時或短時口服磷酸可待因,每次30毫克。其它如感冒清熱沖劑、速效感冒膠囊等也可部分緩解上述症狀。③抗病毒藥物:金剛烷胺:每次100毫克,每日2次,常見副作用有精神不集中,出現幻覺、失眠、厭食及吞咽困難等,停藥後上述症狀便可消失;病毒唑:每次100~200 毫克,每日3次,對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有效,但在動物實驗中有緻胎兒畸形作用,故孕婦禁用;病毒靈:每次100~200毫克,每日3次,對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及流感病毒均有效,常見副作用有胃腸不适、出汗、低血糖等,與撲爾敏、維生素C合用,可減輕上述副作用。

中醫治療

①風寒感冒:此型多見于較大兒童感冒的初期,治以辛溫解表法,可用桑菊感冒片。②風熱感冒:多見于嬰幼兒,治以辛涼解表、清熱解毒法,可用銀翹解毒片。其他如闆藍根、柴胡、大青葉等中藥制劑亦可應用。

2.抗病毒藥物試用無環鳥苷10~20mg/(kg?d),分4次口服,療程3~7d。病毒唑(三氮唑核苷)針劑靜滴或肌注,每日10~15mg/kg,分2次注射。也可應用10%病毒唑點鼻或霧化吸入。潘生丁3~5mg/(kg?d),分3次口服。

3.抗生素發生細菌感染等并發症者,可選用青黴素或複方新諾明等抗菌藥物治療。

4.對症療法高熱時可用解熱劑或物理降溫(新生兒小嬰兒慎用),如酒精擦浴、頭部冷敷、冷鹽水灌腸。鼻塞用0.5%麻黃素液滴鼻。煩躁不安或驚厥時選用苯巴比妥、安定等。止咳祛痰可用小兒止咳糖漿,或棕色合劑。有喉炎者給予吸氧、霧化吸入、糖皮質激素及抗生素治療。呼吸困難較重時考慮氣管切開。

并發症

①感染自鼻咽部蔓延至附近器官較為常見者為急性眼結膜炎鼻窦炎口腔炎喉炎中耳為及頸淋巴結炎其它如咽後壁膿腫扁桃體周圍膿腫上颌骨骨髓炎支氣管炎及肺炎等亦不少見。n

②病原通過血循環播散至全身細菌感染并發敗血症時可導緻化膿性病竈如皮下膿腫膿胸心包炎腹膜炎關節炎骨髓炎腦膜炎腦膿腫以及泌尿道感染等。n

③由于感染有變态反應對機體的影響可發生風濕熱腎炎心肌炎肝炎紫癜類風濕病及其他結締組織性疾病。n

預防

自我按摩、呼吸保健操及療效較為确定的小驗方,對預防感冒效果可靠,方法簡便,現介紹如下:

(1)自我按摩法

①擦鼻、按揉迎香穴:

手法:兩手食指先在兩側鼻翼上下摩擦36次,然後在迎香穴(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鼻唇溝中取穴)上,由外向裡旋轉按揉18次。

作用:在鼻翼上摩擦,能加快鼻部血液循環,尤其在感冒初起時有良好的治療作用。按摩迎香穴可舒經活血、清火散風、健鼻通竅。

②點、按合谷穴:

手法:用一手拇指點和按揉另一手的合谷穴(在第1、2掌指之間,第2掌骨桡側的中點),兩手輪流,各18次。

作用:刺激合谷穴有祛邪解表、調氣和血的作用,強刺激可使人發汗,故對感冒有一定的防治作用。

(2)呼吸保健操

具體作法如下:

洗:晨起以涼水洗臉或敷鼻(視體質而定)。

漱:鹽水漱口,清除口腔餘痰及微生物。

搓:兩手伸開,對掌相搓,不少于20次。

按:兩手拇指屈曲,用其第一指關節按摩迎香穴,不少于30次,達熱困感為度。然後手掌伸開,分别用小指關節的側面或小魚際處推按同側枕後風池穴(趕大筋)不少于30次,達酸困感為度。

拍:兩手伸開,交叉輪流拍胸,不少于20次。

呼:兩臂伸直,向前向上逐漸高舉過頭,同時深吸氣,然後兩臂向兩側分開向下靠攏身旁,同時深吸氣(盡量用腹式呼吸)不少于10次。

(3)小驗方

取食醋(5%)或小蘇打(6%)液,兩者任選其一,但不可同時使用,每2~3小時滴鼻1次,每次2~3滴。在感冒、流感流行期間,可起到預防作用。

慢性支氣管炎患者如何預防感冒?  

積極預防和減少感冒的發生,對于慢性支氣管炎患者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感冒既是慢性支氣管炎的重要緻病因素,又是其病情加重的重要誘因。應用下述方法可減少慢性支氣管炎患者的感冒次數。

(1)自我按摩。方法可見31問。

(2)每日早晚各做一次呼吸保健操。

(3)積極戒煙。

(4)定時開窗通氣,保證室内空氣流通和清潔。

(5)保持愉快的心情和良好的生活習慣。

(6)食用富含高蛋白、高維生素并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7)睡前用熱水洗腳,并按摩湧泉穴。

(8)身體素質較好者,可堅持冷水洗臉和冷水擦浴。最好從夏季開始,長期堅持下去,通過冷水洗浴,刺激血管舒縮,加速血液循環。

(9)在感冒流行季節不去人多、空氣污濁的公共場所,并可用食醋作家庭消毒,方法如下:按每平方米住房2~10毫升食醋計算,将食醋放入碗中,置于燃具上,使食醋蒸發充滿室内,同時關閉門窗。每次熏蒸05~1小時,每日1次,可連續數天。

(10)由每年9~10月份開始,适當應用可提高免疫力的藥物,直至次年春天,可明顯減少或減輕感冒的症狀和次數。 

①積極鍛煉:利用自然因素鍛煉體格十分重要如經常開窗睡眠戶外活動和體育運動等都是積極的方法隻要持之以恒經常進行就能增強體質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②講衛生避免發病誘因:衣服穿得過多或過少室溫過高或過低天氣驟變環境污染和被動吸煙等都是上呼吸道感染的誘因應注意防範。

③避免交叉感染:接觸病兒後要洗手必要時穿隔離衣隔離不但保護鄰近小兒又可減少病兒發生并發症在一般托幼機構及醫院中可以執行在家庭中成人患者避免與健康兒接觸病房要實行通風換氣保持适宜的溫度消毒出院病人的床鋪及常備清潔空床以便随時接收新病人如有條件可用紫外線照射病室與污染地區進行消毒以免病原全播散

④藥物預防:卡慢舒嬰幼兒5ml兒童10ml口服一日3次3~6個月為一療程左旋四咪唑2.5mg(kg·d)一周服2天3個月為一療程中藥黃芪每日6~9g連服2~3個月以上藥物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及體液免疫功能反複上呼吸道感染小兒應用後可減少複發次數北京友誼醫院兒科曾采用中藥加味玉屏風散(配方:生黃芪9g白術6g防風3g生牡蛎9g陳皮6g山藥9g研成細末)每日2次每次3g口服通過3年觀察認為此藥似能使體弱兒童免疫力降低反複呼吸道感染的發病率

⑤注射疫苗:最近認為應用減毒病毒疫苗由鼻腔内滴及/或霧化吸入可以激發鼻腔和上呼吸道粘膜表現分泌型IgA抗體的産生從而增強呼吸道對感染的防禦能力大量研究工作指出分泌型IgA對抗呼吸道感染的作用比任何血清抗體更佳由于腸道病毒和鼻病毒的型别太多很能進行疫苗預防。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