贠

漢語漢字
貟,yuán,古同“員”。[1]
  • 拼音:yuán
  • 繁體:贠
  • 部首:貝
  • 倉颉:IBO
  • 筆順:折捺豎折撇捺
  • 名稱:贠
  • 筆畫:15
  • 部首筆劃:4
  • 四角号碼:23802
  • UniCode:U 8D20
  • 規範漢字編号:542534
  • 釋義:贠yuán(ㄩㄢˊ)字義未詳。
  • 結構:上下結構
  • 五筆98:CMU

姓氏淵源

贠姓來源有二

1、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公子伍子胥,屬于以先祖名字為氏。

據史籍《姓苑》記載,"贠出南洋,與楚同族,颛顼之後。"贠氏以祖輩名字為姓氏,出自伍氏。是春秋時期楚國伍贠(後為吳國的相國)的後代。

贠氏的姓源為:颛顼→芈→熊→楚→伍→贠(員)。

據許多學者的考證:"贠"和"員"本是同一個字,寫法不同,異字多音,當作姓氏是由伍子胥伍贠(員)而來。

"員"字在簡化字之前一直寫作"贠",贠氏祖輩們也一直使用‘贠“字,到了現代,許多贠氏仍然堅持使用”祖傳“的寫法,隻不過是也跟着簡化了一下,寫作”贠“。

說起姓氏來源,贠氏和一個曆史人物悲壯的故事聯系在一起。這位曆史人物就是贠氏的祖先————春秋戰國時期的伍子胥。在他的身邊,聯系着一連串的曆史事件:子胥過?關、一夜白頭、魚腸刺僚、借吳滅楚、鞭屍三百、卧薪嘗膽等等。

伍子胥(公元前?~前484年),名贠(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伍子胥出生于楚國貴族家庭,從小受到良好教育,史書稱他“少好于文,長習于武”,有“文治邦國,武定天下”之才。公元前522年,伍子胥因父親伍奢、兄伍尚被楚平王追殺,而避難逃奔吳國。

伍子胥後結識了吳公子光,并策劃刺死吳王僚,幫助公子光奪得王位,被召為行人(官朝觐聘問的官職),參與國事。薦孫武于吳王阖闾,并助吳王整饬内政,加強武備,使吳國日漸強盛。自吳王阖闾三年(公元前512年)起,多次率吳軍攻楚伐越,屢獲勝利。阖闾六年(公元前509年),指揮吳國軍隊在豫章(今江西、安徽一帶)擊敗楚軍,攻占居巢。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偕孫武與吳王定破楚之策。吳軍一舉攻破楚國郢都。後吳國又相繼戰敗越國與齊國,成為一方霸主。伍子胥以功封于申,又稱申胥。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阖闾信任。為使吳國能内可守禦,外可應敵,他首先建議吳王阖闾“先立城郭,設守備,實倉禀,治兵革”,并親自受命選擇吳國都城城址。他“相土嘗水”、“象天法地”,最後選定今蘇州古城的地址,合理規劃,建造了阖闾大城(今江蘇蘇州)。

吳王阖闾九年(公元前506年),吳王親率伍子胥、孫武攻下楚國都城郢,于是伍子胥掘楚平王墓,鞭屍三百,報得殺父之仇。伍子胥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

伍子胥對吳國事業忠心耿耿,吳王閹闾去世後,他扶助夫差即位,幫助夫差打敗了越國。夫差任用善于逢迎的伯嚭為太宰,逐漸疏遠了伍子胥。吳國打敗越國後,伯嚭受越國賄賂,力主與越媾和。伍子胥谏诤吳王,勸其拒絕越國求和并停止伐齊而伐越。唠唠叨叨的忠言逆耳,使當時的吳王夫差惱羞成怒,加上伯喜否讒言,夫差便于公元前484年秋賜佩劍“屬镂”于子胥,命他自刎。伍員死前對人說,要把其頭顱懸挂于城門之上,看着越王勾踐來打敗吳國。

之後,夫差命人将其屍放鸱夷革中投進江裡,把他的眼睛挖出來挂在國都的東門,然後說:“你怎麼會看到越軍侵入吳國?”過了幾年,越王勾踐卧薪嘗膽,強壯國力,乘夫差伐齊之際率軍報複吳國,攻破了吳國的國都,滅絕了吳國的世系,搗毀了吳國的社稷,夷平了吳國的宗廟,夫差本人最後也被活捉。夫差臨死時懊悔地說:"死人如果有知的話,我有什麼臉面在地下見伍子胥呢!"于是以巾蓋臉自殺了。

吳地人民十分懷念伍子胥這位吳國忠臣,并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紀念,并立了祠廟祭祀,今胥口鎮就有胥王廟和伍子胥墓。

伍子胥被賜死之後,其後人紛紛分散走避他方,但為了紀念這位名垂千古的先祖,也為了逃避株連遺禍,便把他的名字"贠(員)"作為姓氏,贠(員)氏由此延續至今。

2、源于姬姓,出自周成王封王季之子于劉邑,原以封邑名稱為氏,後因故改姓為氏。

據史籍《南史》、《姓氏考略》記載,"南朝宋國的劉凝之敬慕贠氏忠烈,遂改姓贠。"

贠姓來源民間說法

卷一:得姓受氏之始蓋起于春秋時伍贠,載諸書籍至唐而又贠半千

“問我先祖何處來,山西洪洞大槐樹”,甘肅天水有贠王村、贠家灣、...傳說由山西遷居而來。"摘自乾隆五十六年撰<贠氏譜碑序>

先世在明永樂年間由強、野鵲窠(讀ke,即窩)遷居岱東。摘自<贠氏譜書序>

先世棗強、冀州人,明初洪永年間始遷魯。一支:山東泰安東贠家北 (一世祖贠德忠),一支:山東冠縣贠莊(原堂邑縣,一世祖贠的誠)摘自康熙丙寅年撰<贠氏始譜序>

卷二:吾族贠氏伍贠之裔也。以名為姓,迄今與伍氏稱同家。自古有贠半千知名士。吾始祖當永樂年間由棗強冀州遷來。

卷三:贠姓分布較廣,聚集較集中。在陝西省西安市藍田縣前衛鎮有贠姓,主要分布在香村,尤其是一組,幾乎全是贠姓。

贠姓楹聯典故

獨善其身:在南北朝時期,湖北枝江人劉凝之是當時南朝宋國的一位非常有名的隐逸者。劉凝之字志安,小名長年。他從小就景仰像嚴子陵那樣的隐逸,景慕像伍子胥那樣的忠烈。劉凝之的妻子是梁州刺史郭铨的女兒,他們成親時的陪嫁極為豐厚,劉凝之把她帶來的嫁妝全都分給親屬鄰裡,夫婦倆卻住在野外的一個簡陋的草屋,親手耕種,自食其力,過着節儉清苦的日子。有人連續三次聘他為官,劉凝之一概不理。

有時候夫婦倆駕着老牛破車,到集市上購買物品,除自己必需之外,所買的東西都随手送給了窮人。有一次,路人丢了木屐,認為劉凝之腳上穿的那雙就是他的。劉凝之馬上脫下自己的鞋給了路人。後來,路人在麥田裡找到了丢失的木屐,要将新木屐退還給劉凝之,他卻怎麼也不肯收。元嘉初年,南朝宋朝廷任用他做秘書監,他依舊拒絕了。

有一年,荊州一帶了發生大饑荒,衡陽王劉義季擔心劉凝之會餓死,就派人送去十萬錢。劉凝之喜出望外,當即拿着錢到集市上,看見面有饑色的老百姓就分錢給他們買糧,片刻之間,分文不剩。劉凝之生性喜愛山水,後來,劉凝之帶着全家進入衡山中隐居,一家人在陡峻的山嶺上造了一所小屋,采集野果和草藥服食。因為劉凝之景仰伍子胥的忠烈,便令自己的後人改姓贠(員)氏。公元449年,劉凝之死于隐居的山中,終年五十九歲。

寬以待人:劉凝之對别人還給他的鞋不肯再要,令人感覺到劉凝之隻是獨善其身,而不肯原諒别人的過失。而另外一個人也遇到了類似的情況,這個人是南齊的著名學者沈麟士。沈麟士,字雲祯,吳興武康人(今浙江湖州德清武康鎮)。鄰居有一天說沈麟士穿的鞋子是他的,沈麟士便笑着說:”是你的鞋子嗎?“就把鞋子給了他。過幾天,鄰居找到了自己丢失的鞋子,便來向沈麟士認錯并還鞋子。沈麟士又笑着說:”不是你的鞋子嗎?“便把鞋子收了回去。這雖然是生活中的小節,但為人處世,應當像沈麟士那樣,而不要學劉凝之。

贠姓曆史名人

贠敞:(生卒年待考),前涼金城人(今甘肅蘭州)。

贠半千:(生卒年待考),本名餘慶;晉州臨汾人。著名唐朝大臣、詩人。

其師王義方器之曰:”五百歲一賢者生,子宜當之。“因改名半千。

唐高宗李治即位後,贠半千曾上書高宗求官,李治推行”無為之治“,對世間輕浮文人很讨厭,因此贠半千的貿然求官未果。

後來,贠半千又應嶽牧舉試,在八科師舉中,唐高宗親自策試應試者,發現贠半千确有獨到見解和實際才幹,态度立即發生轉變,贠半千因對策及第,授武陟尉。當年大旱,贠半千發粟赈饑,為薛元超所稱贊。

唐朝垂拱中年,贠半千被擢拜為左衛渭上參軍(胄曹),充任宣慰吐蕃使。

後來武則天欣賞其名聲,召見他時說:”久聞卿名,謂是古人,不意乃在朝列。“即使任贠半千入閣供奉。

唐證聖中期,贠半千為弘文館學士,仍分日待制,五遷正谏大夫,預修《三教珠英》。

唐中宗時期,贠半千晉為濠州刺史。

唐睿宗時期,贠半千被征拜為太子右谕德,兼崇文館學士。

贠半千性樂山水,在唐開元中期,蔔居堯山(今山西臨汾),年九十四歲逝世。着有詩集十卷,今存詩三首。

贠興宗:(生卒年待考),字顯道,仁壽人。著名宋朝大臣、學者。

約公元1174年前後宋孝宗淳熙年間初前後在世。

未及第時,贠興宗讀書九華山,因号九華。薦除教授。召試,擢着作郎,國史館編修,實錄院檢讨。

宋幹道中年,贠興宗曾上疏劾貴幸,卒中讒去職。僑居潤州以終。

贠興宗着有《九華集》五十卷,《國史經籍志》又有辯言及采石戰勝錄,并傳于世。

贠小蘇:(公元1950~今),河南陝縣人。國土資源部副部長。

197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68年12月參加工作,大普學曆。

1968年12月任人民解放軍農建11師政治部宣傳科幹事。

1974年9月蘭州大學政治經濟系政治經濟學專業學習,1976年9月甘肅省酒泉地區“五七”幹校擔任教師,1977年9月任甘肅省酒泉地委落實幹部政策辦公室幹事,1979年9月起曆任甘肅省酒泉地委組織部組織科副科長、科長。

1981年8月任共青團甘肅省酒泉地委副書記,1983年8月任甘肅省酒泉地委副書記,1985年12月起兼任甘肅省酒泉市委書記,1988年6月任甘肅省酒泉地委書記。

1991年7月~1992年7月參加中央黨校中青年幹部培訓班,1994年4月任甘肅省省長助理、省政府黨組成員,1994年11月任甘肅省副省長、省政府黨組成員。

2004年7月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2004年8月任國土資源部黨組成員、副部長。

中共十四大代表,共青團十一大代表。

贠 傑: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行政管理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公共行政學碩士,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經濟學博士研究生,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政府政策評估的效率與方法體系研究”負責人。

1998年就職于中國社會科學院,2003年12月~2004年1月在法國國家科研中心和波爾多政治學院進行訪問研究,主要從事公共行政學和公共政策分析領域研究,曾參與過《國務院工作規則》、《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北京市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的若幹規定》等多項國家法律、法規草案的修訂工作和地方性法規起草工作。

主要着作有:《公共政策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突發事件中的公共管理》、《中國公共政策分析》等。

論文有:《中國公共政策研究的現狀分析》、《有限政府論:思想淵源與現實訴求》、《論現代社會條件下的政府政策評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基層民主建設》、《國外政府危機管理機制研究》、《"小政府、大社會"的改革尺度辨識》、《關于我國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公共政策研究綜述》、《行政管理學研究狀況及進展》、《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是學習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事業單位改革:進展、問題及建議》、《我國防治非典的制度分析》、《行政管理學研究前沿動态》、《社會科學界關于"非典"的讨論與反思》、《健全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紀念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建立50周年》。

政府研究報告有:《國外公務員分類與職務、職級體系改革的基本走向與借鑒》、《國外公務員激勵與保障機制的主要措施及其改革趨勢》、《關于行政許可法實施情況的報告》

課題研究報告有:《各國男女公務員退休年齡狀況概析》、《學術界關于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若幹看法》。

贠恩鳳:(公元1940~今),出生于西安,原籍陝西華陰。中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國家一級演員。

現為中國音樂家協會第四屆理事,中國民族聲樂學會理事,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大學兼職教授。曾先後擔任陝西省政協第四屆委員、第五、六、七、八屆常委等職務。現為陝西省廣播電視民族樂團名譽團長、書記。

1951年,剛滿十一歲便開始了她的演唱生涯,并先後師從郭蘭英、王昆。經過多年的刻苦努力和藝術實踐,逐漸形成了贠恩鳳"音質飽滿清脆、吐字清晰、質樸感人、聲情并茂"的獨特演唱風格。

贠恩鳳從事歌唱藝術五十多年來,通過廣播、電視、電影、唱片,CD唱盤、盒帶以及舞台,演唱了千餘首歌曲,并在國内外出版發行四百餘首。參加國家、省、市及下基層和國外演出共約五千餘場次,先後在西安、渭南、洛陽、上海、北京等地舉辦贠恩鳳獨唱音樂會近四十場。她是建國以來第一位在中南海懷仁堂舉辦獨唱音樂會的歌唱家。

她演唱的陝北民歌和具有民族風格的創作歌曲,如《南泥灣》、《山丹丹開花紅豔豔》、《藍花花》、《三十裡鋪》等曲目,更是脍炙人口,久唱不衰,深受廣觀大衆、聽衆所喜愛。

1984年出版了《贠恩鳳演唱歌曲選》。2001年,為祝賀贠恩鳳歌唱藝術五十年,中國唱片總公司編選了她數十年歌唱的歌曲精品,出版發行了《贠恩鳳歌唱藝術五十周年》,全套CD共四張唱盤。2003年獲第四屆中國金唱片獎,中國十大公益之星提名獎。

贠超:(公元1952~今),陝西三原人。教授、博士生導師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先後在天津大學機械工程系分别獲得碩士和博士學位。研究方向:機器人技術和機器人控制、機械系統動力學。

科研項目:國家863計劃項目:火電廠鬥輪堆取料機機器人化技術應用研究,1998~2001年。

國家863計劃項目:中藥電子調配中心的研制(與三九集團合作),1999~2001年。

國家863計劃項目:大型複雜曲面鋼闆水火成型機器人樣機研制(與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新船重工集團合作),1999~2001年。

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子項目:中國一汽集團120kg點焊機器人性能測試,2000~2001年。

國家863計劃重大項目子項目:中國一汽集團120kg點焊機器人模态測試分析,2000~2001年。

國家863計劃項目:大型複雜曲面鋼闆水火成型産品機器人樣機機械系統研制(與清華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大連新船重工集團合作),2002~2005年。

國家863計劃項目:智能化藥房的研制(與三九集團合作),2002~2004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機器人物理參數辨識及動态特性研究,1999~2001年。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機器人動力奇異性問題研究,2001~2003年。

高等學校訪問學者基金:機電系統的反饋控制技術研究,1999~2001年。

國防型号項目:某型号飛機起落架前起作動筒和主起作動筒性能測試,2002~2003年。

國防型号項目:TY8型救生座椅音爆測試,2005年。橫向課題:多指靈巧手機器人臂手集成系統研制,2004~2006年。

橫向課題:機器人磨削抛光系統的設計,2005~2006年。

橫向課題:金屬密封件面壓形狀測定儀的研制,2003~2005年。

橫向課題:紙坯和成品紙厚度測量系統的研制,2005年。

主要學術職務:全國工業自動化系統與集成标準化技術委員會委員(CSBTS/TC159)和機器人标準化分技術委員會(CSBTS/TC159/SC2)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高級會員;清華大學智能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客座研究人員。

代表性文章:在國内外核心刊物和國際會議上共發表科研論文七十餘篇。代表性論文包括:Study on Active Control for a Flexible Beamunder the Conditionof Zero Gravity;Stiffness Equation of Finite Segment for Flexible Beam-formed Structural Elements;彈性梁式構件的運動穩定性分析;120kg點焊機器人試驗模态分析;鬥輪機智能控制技術研究;Huston多體系統動力學方法的矩陣分析;機械系統的反饋約束特性研究;基于Huston多體系統逆動力學的主動控制方法分析等。

贠寶山:(公元1930~1951),河南安陽人。著名國際主義戰士,一級戰鬥英雄。

1949年5月參加人民解放軍,1950年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在第四十二軍第一二五師第三七五團第九連任衛生員。

1951年9月7日,贠寶山所部奉命參加中馬山戰鬥。他奮勇搶救傷員,臀、臂、腿等處先後負傷,但他堅持不下火線。在腹部受重傷、腸子流出的嚴重情況下,贠寶山仍強忍劇痛,爬上山頭救護三名傷員,終因傷勢過重而光榮犧牲,終年二十一歲。

為了表彰贠寶山的英雄行為,中國人民志願軍總司令部為他追記特等功,追授他”一級戰鬥英雄“的光榮稱号,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追授他一級戰士榮譽勳章。

贠東華:(公元1950~今),陝西省華山監獄民警

1986年1月由部隊轉業到華山監獄工作。先後擔任房産基建辦主任、監察室主任等職。2001年6月至今,擔任華山監獄離退休人員服務管理所所長,黨支部書記。因工作業績卓越,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産黨員、優秀公務員,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全省老幹部工作先進個人“榮譽稱号。

從部隊轉業的贠東華,像父親當年一樣,到華山監獄做了一名普通的監獄警察,沒想到這一幹就是二十年。

作為監獄中層領導的他,二十年來隻買過兩件像樣的衣服:一次是女兒出嫁買了件西裝,一件是老伴瞞着他買了件夾克。

“對事講原則,對人不講情面”,在擔任監獄監察室主任的五年間,戰友見識更多的是他闆起面孔隻講原則的軍人作風。”老贠處理過的人少說有五十,不過沒有一個不服的!“

為人實在的贠東華讓戰友們欣賞和尊重:别的同志有事請假,他主動頂替;每逢中秋節甚至除夕夜他都到崗值班,讓别的同志回家團圓,自己沒在家吃過一次年夜飯。

在改造罪犯的實踐中,他一手教育轉化的頑危罪犯多達三十餘名。他不懈的努力換來監獄連續三年沒人違紀的良好成績。

2001年,贠東華開始擔任監獄離退休人員管理所所長,負責四百七十位監獄離退休幹警的服務工作。他替老幹部送信,給行動不便的送退休金,為孤寡老人完成後事……”有事找老贠“成為監獄老幹部們的口頭禅。

2003年”非典“最緊張的4、5月份,監獄三名幹警先後因病去世,贠東華承擔起别人不願幹的事情,從穿衣整容到平安火化寸步不離、悉心安排;2004年”禽流感“疫情蔓延之際,一位九十一歲高齡的老人病故,子女不在身邊,而火化所在的殡儀館距華陰市”禽流感“疫區僅一牆之隔,贠東華從頭到尾處理喪事,親自将骨灰送往陵園安葬……

贠東華的父親是共和國第一代監獄人,1954年到地處渭北高原的崔家溝監獄就職,在”搭起草棚就是家“的艱苦條件下一幹就是十九年,直到1973年調往華山監獄。在父親的影響下,贠東華和弟弟妹妹脫下軍裝,穿上了警服。

贠東華和同是獄警的妻子相濡以沫,有一雙兒女。1998年,中專畢業的女兒原本想離開生活十餘年的監區,但經不住老兩口苦勸,最終留在了監獄;1999年,大專畢業的兒子隻身到全省條件最差的陝北農場監獄做管教;贠東華的女婿,從事的也是同一職業。

”當一個幹警不難,難的是兢兢業業一輩子!“華山監獄監獄長高濤這樣評價贠東華。

贠相彬:青年詩人。

畢業于青島科技大學。

現任中國金筆作文研究會秘書長,中國金筆作文教研組組長,砺智總校教研部副主任,中國金筆作文高級講師。着有教學論文《一二年紀作文啟蒙》,《作文教學與市場細微化處理》,文學劇本《吆喝》,詩歌《相彬詩文集》等。

贠宗翰:(公元1940~今),陝西鹹陽人。著名秦腔表演藝術家,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陝西省秦腔研究會副會長。

自幼酷愛秦腔藝術,常背着父母看戲。1952年小學畢業後,因家庭貧困,經董瑞生老先生引見進入西安三意社(現秦腔二團)開始學藝,主工須生,師承名藝人張朝鑒、李天堂、李慶增等,并且得到蘇育民、封至模等藝術家的精心栽培。"師父引進門,學藝在個人。"這是贠宗翰的座右銘。當時學藝條件差,贠宗翰一年四季都在院子裡練功:夏天頭頂烈日,冬天冒着風雪,員宗翰不怕苦、不怕累,這為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入科半年後就登台演出,開門戲為《蘇武廟》。相繼又演出了《蘇武牧羊》《穆柯寨》《四進士》等戲,引起了群衆和領導的注目與重視。1956年,響應黨的号召到白水縣劇團支援農村文化建設,成為該團的主要演員,演出的劇目有《通天蕩》(飾周德芳)、《周仁回府》(飾周仁)、《轅門斬子》(飾楊延景)、《八件衣》(飾楊廉)、《白叮本》(飾狄仁傑)、《生死牌》(黃伯賢)、《兩顆鈴》(飾吳志海)、《劉介梅》(飾劉介梅)、《朝陽溝》(飾栓寶)等。

1960年參加陝西省青年演員會演,主演《打鎮台》(飾王鎮)和《嘉興府》(飾陳殿榮)引起轟動,于同年被調入陝西省戲曲研究院。

以後幾十年,又受到了馬健翎、李正敏、袁多壽、韓盛蚰等前輩的精心教誨,相繼排演過傳統戲、新編曆史戲、現代戲大小劇目數十出,塑造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舞台藝術形象,代表劇目有《趙氏孤兒》(飾程嬰)、《飛虹山》(飾王乃)、《十五貫》(飾況鐘)、《魚腹山》(飾李自成)、《殺廟》(飾韓琪)、《雷鋒》(飾雷鋒)、《海瑞訓虎》(飾海瑞)、《血淚仇》(飾王仁厚)、《奇襲白虎團》(飾嚴偉才)、《紅燈記》(飾李玉和)、《智取威虎山》(飾楊子榮)、《向陽川》(飾永祿)、《窦娥冤》(飾窦天章)、《三擊掌》(飾王允)等。

贠宗翰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善于中縱向繼承、橫向借鑒,博采衆長,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表演方面注重刻畫人物内心,潇灑穩健,剛柔相濟,質樸深沉;善于吸收兄弟劇種的特長,如京劇須生的身段做派、蒲劇的髯口、帽翅技巧、昆曲的步法指法等,使之融入自己的表演中。聲腔方面在繼承唱念韻味技巧的基礎上大膽借鑒京劇花臉唱腔的共鳴特色,運用科學的發聲方法,為探索秦腔須生新唱法創出了一條新路。他的嗓音高亢清亮,行腔圓潤流暢,韻味濃郁醇厚,聲情并茂。尤其象《紅燈記》中李玉和的唱腔,堪稱其代表做,至今廣為流傳,被譽為“小浩亮“。

贠更厚:(公元1954~今),河南陝縣人。著名美術家。

中國博物博物館學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學會民間工藝美術專業委員會會員,河南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民間文藝家協會理事,三門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三門峽市群衆藝術館館長,副研究館員職稱。

1980年畢業于洛陽師專美術專業,1985年畢業于河南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

曆任教師、影劇院美工,陝縣文化局業務股股長、副局長、劇團團長,三門峽博物館館長,三讓峽市群藝館館長等職。1987年在陝縣文化局工作,先後任《陝縣文化志》、《陝縣戲曲志》編輯、《陝縣民間文學》副主編。

1990年到三門峽博物館工作,先後主持籌辦了“三門峽地方革命史陳列”、“虢國文物精華展“、”三門峽礦産資源陳列“等大型展覽,主編了《三門峽博物館館刊》和館報。

在三門峽市群藝館工作期間,主持組織工作一等獎。同時,從1995年6月起主持創辦《三門峽文化報》,已出版80期,發行近百萬份。撰寫的論文《久盛不衰的大營剪紙》入選全國第十四屆民間美術年會,《群藝館内部管理初探》獲省群文理論研讨會二等獎,《廣場文化瑣議》獲省一等獎;國畫《在水一方》入選全國第八屆”群星獎“并獲省二等獎、撰寫的《投資辦文化明智的選擇》、《陝州宋代漏澤園》等文章,在《河南日報》和《中國文物報》上發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