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耳洞

貓耳洞

特殊的住宿地方
貓耳洞指在溝壕、土坡的側壁掏一個可以栖身的洞。洞口應開設在土質好的陽坡、背風處,盡量避開陰坡、風口。貓耳洞的防寒效果很好,通常洞内溫度可比洞外高12~20℃左右。對越自衛反擊戰中,解放軍曾大量挖掘貓耳洞。貓耳洞,之所以具有幾多神秘的色彩,是因為很多人對它隻是耳聞,很少目睹,更談不上親身的感受和體驗。貓耳洞作為戍邊戰士的終日栖身之地,其狹小逼仄首當其沖,進出必低頭,站立必彎腰,即便是躺下了也要屈胳膊蜷腿,如同受刑一般,那種憋悶的滋味,不是一般人都能夠體會到的。
    中文名:貓耳洞 外文名:Cat ears 别名: 屬性:軍事工事 來源:對越反擊戰

定義

在軍事字典中的定義是:貓耳洞是指一種與貓耳朵形狀相似的防炮洞、防空洞,是一種軍事上供單兵或少量士兵作戰用的防護工事。“崖孔”的俗稱。在掩體、塹壕、交通壕的崖壁和其他崖壁之上構築的供人員隐蔽以及彈藥、物資等存放的淺洞。通常在背向敵方的位置,要求有較強的隐蔽性和防護性。

解密貓耳洞

貓耳洞的神秘

貓耳洞,對許多人來說之所以是陌生的,是因為它名不見經傳。筆者曾經耐心地查閱了《辭海》、《辭源》、《現代漢語詞典》之類的工具書,卻未曾發現相關的詞條或編目;現實中,除了當年那些戰鬥在老山前線的将士們,也很少有人與它近距離接觸。盡管“貓耳洞”是個曾經風光一時、點擊率相當高的“關鍵詞”,而在今天的生活中,也早已淡出人們的視野。

貓耳洞,之所以具有幾多神秘的色彩,是因為很多人對它隻是耳聞,很少目睹,更談不上親身的感受和體驗。最多也隻是在大衆媒介上得到關于它的某些零碎描述,而始終未識其“廬山”的真實面目。

貓耳洞的具體構造

對那些親自參加過滇南邊界作戰的人來說,“貓耳洞”既不陌生也不神秘。它其實就是一種最普通的戰地掩蔽工事,通常情況下,構築在塹壕或者交通壕的兩側,拱形的半圓門,高約一米餘,寬則幾十公分,縱深長度不等,小則僅供一人容身,大則可納三五人,其功能主要用來防炮、藏身、儲存彈藥等,為堅守陣地的戰士提供生存的空間。

由于老山地區屬于典型的亞熱帶喀斯特地貌,山體上分布着許多大小深淺不一的溶洞,常被戰士們當作天然的掩體,很大程度上彌補了難以構築工事的不足。久而久之,有人便把小型的天然溶洞與人工挖掘的貓耳洞混為一談,不分彼此。至于這種戰地掩蔽工事,為何叫做“貓耳洞”這樣一個有點兒古怪的名稱,筆者也有些吃不準,最初的命名和變化沿革無從查考,大概是因為它的入口形似而體積又格外狹窄而得名吧!

貓耳洞的精神意義

在那個血與火的燃情歲月,“貓耳洞”之所以成為當時點擊率很高的關鍵詞,一時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并不是因為它的形式,而關鍵在于它獨特的内涵。如此小小貓耳洞,卻與前線将士的生存條件,戰鬥的勝敗,乃至國威軍威、人格精神等等密切相關,牽動着前後方億萬人的心。

在一次次激烈的戰鬥中,兇狠的炮彈将貓耳洞炸塌了,勇士們不得不血濺洞壁,頑強奮戰,誓死堅守,做到人在陣地在,是與陣地共存亡!當戰士們飲彈犧牲,或者身負重傷之後,而又一時無法撤下陣地時,也隻能在逼仄的貓耳洞裡流盡最後一滴血......如此暗無日光的半席之地,便成為烈士們最終告别世界,告别戰友的“太平間”。

貓耳洞的隐秘

說到貓耳洞鮮為人知的深度信息,不能不涉及它的日常“隐秘”。貓耳洞作為戍邊戰士的終日栖身之地,其狹小逼仄首當其沖,進出必低頭,站立必彎腰,即便是躺下了也要屈胳膊蜷腿,如同受刑一般,那種憋悶的滋味,不是一般人都能夠體會到的。洞内的陰暗潮濕更是難以盡述。典型的亞熱帶氣候,溫度高,濕度大,衣物黴爛,食品變質,被褥幾可擰出水滴。

戰士們隻能穿背心褲衩,甚至像原始人那樣赤身裸體。尤其進入雨季後,陰雨連綿不斷,金貴的太陽難得露出笑臉,加之貓耳洞地勢低窪,入口狹窄,少得可憐的陽光也未曾照進一絲半縷,雨水倒是往裡流得歡暢。貓耳洞内積水滿地,有時水深竟然漫過膝蓋,無法蹲坐,躺下休息片刻更是奢望。戰士們隻好把用過的彈藥箱壘成平台,用來支撐極度疲乏的身體,輪流坐在上面稍作休息,權作困苦煎熬中的享受。

如果單獨的潮濕悶熱倒也能咬牙忍受的話,那麼洞内污濁不堪的空氣,黴菌味汗酸味,夾雜着說不出名堂的腥臭味,簡直是污濁不堪,幾乎置人于窒息;更為可怕的是各種熱帶昆蟲的瘋狂侵襲,蠍子、蜈蚣等狼狽為奸,惡毒的蚊蠓專門襲擊虛脫發黃的皮膚,被叮咬處眨眼間腫脹起包,遇水發炎,潰瘍腐爛,不時地流出膿液,疼痛鑽心......在如此惡劣的生存環境中,堅守前沿陣地的戰士們,也隻能喝着老天爺恩賜的雨水,啃食堅硬無味的壓縮幹糧,每天還要抗擊敵人幾次十幾次的進攻。

貓耳洞環境的惡劣

有的貓耳洞說起來令人毛骨悚然,除了陰暗潮濕、氣味難當、毒蟲叮咬之外,還有山老鼠肆虐,駭人的蟒蛇(有時為毒蛇)、蜥蜴也時常光顧。這裡的老鼠個頭之大如同小松鼠,瞪着一雙賊溜溜的眼睛,肆無忌憚地如入無人之境,竟敢在人身上竄來跳去。筆者在那拉山口前沿陣地的貓耳洞裡,曾被洞中猖獗橫行的老鼠咬傷腳踝。

亞熱帶的蜥蜴像極了縮小的恐龍,一副窮兇極惡的面孔,還不時發出“嘎嘎”的怪叫,令人頭皮發緊。在堅守老山陣地的日日夜夜,将士們既要抗擊明火執仗的敵人,又要對付這些暗中蟄伏的“幫兇”,在極端危險和困苦的環境裡愈挫愈堅,取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總結

在進入二十一世紀的今天,筆者之所以詳細披露當年貓耳洞的真實狀況,并非無聊的偏執和獵奇,也不想換取更多的憐憫與同情,而是為了幫助熱愛和平的人們準确解讀一個生疏而模糊的名詞,記住那些不容重演的歲月,更好地體味已經擁有的幸福生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