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道感染

膽道感染

消化内科疾病
膽道感染是指膽道系統的細菌性感染,包括急、慢性膽囊炎,急、慢性膽管炎,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等,常與膽石症并存,兩者多互為因果關系。膽道感染發病率占急腹症第2位,為外科常見、多發、難治性的一類疾病。
    中醫病名:膽道感染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消化内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膽 常見病因:梗阻、細菌感染等所緻 常見症狀:上腹部不适、隐痛、厭食油膩食物等 傳染性:無傳染性 傳播途徑: 醫保疾病:否 并發症:膽囊炎 治療周期:3-5周

病因介紹

梗阻因素

結石、膽道寄生蟲、炎症粘連等都可引起膽道梗阻使膽汁淤滞。高濃度的膽汁酸可引起膽管系統細胞損害,加重黏膜炎症水腫。膽胰共同通道梗阻,胰液逆流入膽道,被激活的胰酶也會使膽道發生嚴重病變。

細菌感染

病菌多為革蘭陰性杆菌,可由各種途徑侵入膽道,如腸道上行感染、全身或局部感染後經血行引起膽道感染和鄰近器官的炎症擴散等。

其他因素

一些嚴重創傷、燒傷、休克和大手術後患者,膽囊收縮功能降低,膽道系統局部血運障礙,導緻膽道感染。

症狀表現

膽道感染可單純存在,但多與膽石症同時存在,互為因果。膽石症可引起膽道梗阻,膽汁淤滞,細菌繁殖,導緻膽道感染。膽石症在靜止期可無明顯症狀及體征,或僅有上腹部不适、隐痛、厭油膩食物等症狀;當膽道某一部位發生膽石移動、梗阻或細菌感染時,可出現右上腹絞痛、發熱、黃疸等症狀。重症感染可并發膽囊壞疽穿孔、膽道出血、肝膿腫、中毒性休克等。

檢查項目

體格檢查

右上腹膽囊區域可有壓痛,炎症波及漿膜時,可有腹肌緊張及反跳痛,墨菲征(Murphy征)陽性。有些患者可觸及腫大的膽囊并有觸痛。

血常規檢查

白細胞計數增多及中性粒細胞百分比明顯升高。

B超檢查

可顯示膽囊增大,囊壁增厚,大部分患者還可見到膽囊結石影像。

血氣分析

可能出現代謝性酸中毒。

腹腔穿刺

有助于本病的診斷。

診斷鑒别

診斷

根據典型的臨床表現,結合實驗室影像學檢查,診斷一般無困難。

鑒别

應注意與消化性潰瘍穿孔、急性胰腺炎、高位闌尾炎、肝膿腫、結腸肝曲癌或憩室穿孔,以及右側肺炎、胸膜炎和肝炎等疾病鑒别。慢性膽囊炎需與消化性潰瘍、胃炎等鑒别。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的診斷:結合臨床典型的五聯征表現、實驗室及影像檢查常可作出診斷。對于不具備典型五聯征者,當其體溫持續在39C以上,脈搏>120次/分,白細胞>20×10E9/L,血小闆降低時,即應考慮為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預防

    注意加強營養,進食注意高糖、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易消化飲食。采取非手術治療時應注意病情變化,若體溫超過39度以上,上腹絞痛應告知醫護人員處理,服中藥時注意觀察糞便中有無結石排出。急症病人應接受禁食及靜脈輸液,并随時注意腹痛的部位、性質、有無寒戰、高熱、休克等。配合術前皮膚準備、配血等。有瘙癢時,注意保持皮膚清潔衛生、洗澡更衣、接受肌注維生素K1。積極治療膽道系統疾病,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品

治療方式

急性膽囊炎

急性結石性膽囊炎的最終治療是手術治療。手術時機及手術方法的選擇應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而定。

非手術療法

包括禁食、輸液、糾正水、電解質及酸堿代謝失衡,全身支持療法;選用對革蘭陰性、陽性細菌及厭氧菌均有作用的廣譜抗生素或聯合用藥。使用維生素K、解痙止痛等對症處理。因老年人發病率較高,應注意及時發現和處理心、肺。腎等器官的并存病,維護重要髒器的功能。非手術療法既可作為治療,也可作為術前準備。非手術療法期間應密切觀察病人全身和局部變化,以便随時調整治療方案。大多數病人經非手術療法治療,病情能夠控制,待以後行擇期手術。

手術治療

1.急診手術時機的選擇:

①發病在48~72小時内者。

②經非手術治療無效且病情惡化者。

③有膽囊穿孔、彌漫性腹膜炎、急性化膿性膽管炎、急性壞死性胰腺炎等并發症者。其他病人,特别是年老體弱的高危病人,應争取在病人情況處于最佳時行手術。

2.手術方法的選擇:

手術方法有膽囊切除術和膽囊造口術。如病人的全身情況和膽囊局部及周圍組織的病理改變允許,應行膽囊切除術,以根除病變。對于病情較輕者,可在嚴密觀察下旅行積極的非手術治療,一旦病情惡化,及時改行手術治療;但對高危病人,或局部炎症水腫、粘連重,解剖關系不清者,特别是在急症情況下,應選用膽囊造口術作為減壓引流,3個月後病情穩定後再行膽囊切除術。

慢性膽囊炎

對伴有膽石者均應行膽囊切除術。對未伴結石、症狀較輕,影像學檢查顯示膽囊無明顯萎縮并具有一定功能者,手術治療應慎重,特别是年輕女性病人,可先行消炎利膽及制酸等非手術治療。對年老體弱不能耐受手術者可采用非手術治療,包括限制脂類飲食,服用消炎利膽藥、膽鹽等中西醫結合治療。

急性梗阻性化膿性膽管炎

原則是緊急手術解除膽道梗阻并引流,及早而有效地降低膽管内壓力。臨床經驗證實,不少危重病人手術中,當切開膽總管排出大量膿性膽汁後,随着膽管内壓降低,病人情況短期内即有好轉,血壓脈搏漸趨平衡。說明隻有解除膽管梗阻,才能控制膽道感染,制止病情進展。

非手術治療

既是治療手段,又可作為術前準備。主要包括:

①聯合使用足量有效的廣譜抗生素。

②糾正水、電解質紊亂。

③恢複血容量,改善和保證組織器官的良好灌注和氧供:包括糾正休克,使用腎上腺皮質流毒、維生素,必要時使用血管活性藥物;改善通氣功能,糾正低氧血症等,以改善和維持各主要髒器功能。非手術時間一般應控制在6小時内。對于病情相對較輕者,經過短期積極治療後,如病情好轉,則可在嚴密觀察下繼續治療。如病情嚴重或治療後病情繼續惡化者,應緊急手術治療。對于仍有休克者,也應在邊抗休克的同時進行手術治療。

④對症治療:包括降溫、支持治療、吸氧等。

手術治療

首要目的在于搶救病人生命,手術應力求簡單有效。通常采用的是膽總管切開減壓、T管引流。但要注意肝内膽管引流通暢,因為有的膽管梗阻是多層面的。多發性肝膿腫是本病嚴重而常見的并發症,應注意發現和同時處理。膽囊造口術常難以達到有效的膽道引流,一般不宜采用。

非手術方法膽管減壓引流

常用方法有PTCD和經内鏡鼻膽管引流術(ENAD)。如經PTCD或ENAD治療,病情無改善,應及時改行手術治療。

并發症

導緻急性重症膽管炎病人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敗血症、中毒性休克、膽源性肝膿腫、膽道出血、多器官功能衰竭等病情的嚴重發展。

病變開始時膽囊管梗阻,膽囊腫大,壓力升高,粘膜充血水腫,滲出增加,稱為急性單純性膽囊炎。若此時梗阻未解除或炎症未控制,病變波及膽囊壁全層,出現囊壁增厚,血管擴張,甚至漿膜面也有纖維素和膿性滲出物,成為急性化膿性膽囊炎。

如膽囊梗阻仍未解除,膽囊内壓力繼續升高,膽囊壁張力增高,血管受壓導緻障礙,引起膽囊缺血壞疽,則成為壞疽性膽囊炎。壞疽膽囊常發生穿孔,穿孔多發生在膽囊底部及頸部。

如反複發作,膽囊壁纖維組織增生,疤痕化、膽囊粘膜消失,呈慢性膽囊炎改變,甚至萎縮。

疾病護理

有瘙癢時,注意保持皮膚清潔衛生、洗澡更衣、接受肌注維生素K1,積極治療膽道系統疾病,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品。

飲食保健

可靜脈補給各種營養素;當能進食時,應禁食脂肪和刺激性食物,短期可食用含高碳水化合物的流質飲食。随病情逐漸緩解可給予低脂半流質或低脂少渣軟飯。每日應少食多餐,仍須限制肉及含脂肪多的食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