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概論

文學概論

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必修課
《文學概論》是全日制專科中文專業的必修課,主要内容和任務是向初學中文專業的學生系統的介紹文學作為一個學科的專業知識體系,隻是專業的概論,其中的理論問題隻是點到為止,目的是先使學生對本專業的理論有個大緻且系統的了解。是中文專業的入門級教材。
    中文名:文學概論 外文名: 定義: 實質:語言文學專業 性質:必修的基礎課 包括:文學觀念、文學語言組織

課程建設基本内容

文學概論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學科基礎必修課,它是研究文學活動基本屬性的重要課程。它着重研究文學活動、文學創作、文學作品、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等方面的基本知識。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文學理論的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提高自身的文學修養以及理性思維能力和審美水平,具備鑒賞、評論文學藝術作品,解讀、評價文學藝術現象的能力。

文學概論課題組組建于2005年,十多年以來,雖然組内成員有所變化,但是課程建設的宗旨始終是,從我校文學概論教學的實際出發,以“文化詩學教學觀”為指導,在教育理論和實踐方面積極探索,把文學概論課程建設成為具有先進的教育理念、完善的教學内容、高效的教學手段、一流的教學師資、科學的教學管理的精品課程。

經過多年的努力,文學概論課題組在課程建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教學改革中提出了明确的教學理念:“文化詩學教學觀”,努力構建在這種理念指導之下的教學理論體系,并且在教材建設、課堂教學、第二課堂、考試等方面積極進行教改實踐。

(二)構建“文化詩學教學觀”指導之下的文學概論教學體系

文學概論曆來被認為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最難學的、也是最重要的課程之一。國内各院校文學概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總體表現為:⑴理論教學與學生的接受規律不相融,學生感到“聽不懂”;⑵理論教學與學生的文學經驗、藝術體驗脫節,學生感到“不相關”;⑶理論教學與學生的人生經驗脫節,學生感到“沒有用”。問題的症結就是“文學理論—文藝文本—人生經驗”三者的脫節。“文化詩學教學觀”就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提出的。n“文化詩學”是上世紀90年代由童慶炳先生提出的理論命題,目前已經得到國内外學術界的普遍關注和認可。它立足于文學藝術文本、着眼于廣闊的文化語境,最終落實于具體的文學藝術體驗。“文化詩學”最顯著的特征是,它立足于微觀層面的文藝文本,着眼于宏觀層面的文化語境,落實于主體的詩性經驗,旨歸于社會人生的人文關懷與詩意批評。正是基于文化詩學的這種特質,所以我們用文化詩學觀念來指導文學概論教學。

“文化詩學教學觀”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把教材文本與學生經驗、教學觀念與教學實踐、理論普适性和操作具體性有機統一起來并一以貫之。“文化詩學教學觀”為文學概論教學改革提供了一種新的教學思路,并為文學概論教學改革提供有效的理論支持和實踐參照,并以此為基點,進一步帶動整個漢語言文學專業各個學科的教學改革。n

引用示例

隻要人類存在,比較就不會消亡;隻要人類文化繼續散發幽香,比較文化便不會灰飛煙滅。詩人所謂:“梅雪争春未肯降,騷人擱筆費評章;梅須遜雪三分自,雪卻輸梅一段香”正好說明了這一點:自然尚且如此,人類文化的比較之途将是何等的漫長和悠遠!

比較文化是一本豐厚的史書。這裡面具有着各種比較文化形态。比較文學正是其中的一種。比較文學并不隻是一個純文藝學的分支,而且是人類文化科學發展的必然産物。沒有比較文化,便沒有比較文學;比較文化不發達,比較文學不會發展成為高深精微的科學;一部比較文學史,是一部比較文化的投影和折射,盡管比較文學史有自己獨特的發展規律。因此,我們必須從比較文化入手評述比較文學的淵源流變。

溯其淵源,還得“言必稱希臘”。希臘神話展示的人與神的通融和較量,也許是西方人士較早顯現的一種比較文化形态。俄底修斯設計的木馬被特洛亞人拖入城中,木馬中蟄居着兵将突然出現,特洛亞人防不勝防隻好落荒敗北。異域的聰明謀略與愚拙鼠目便躍然紙上了。希臘文化及文學中的這種機智勇敢,使羅馬的賀拉斯深為折服,《詩藝》告誡羅馬人“勤學希臘典範,日夜不辍”。文藝複興時代幾乎在全歐複興這希臘文化,而且複興中有創造,既與希臘文化保持聯系,又有自己的時代意向。古典主義時代仍然高舉希臘文化的大旗,其實都在大旗下制造各自的武庫,象中國人說的;這都是“借屍還魂”。十八世紀,歐洲大陸各國互通有無,交流頻仍,文化傳播速度迅急,文化輸入和選出已為平常,象歌德的老師赫爾德那樣廣采民風,新鑄德意志之文化風貌者并非一人。直至歌德提出“世界文學”,放出比較文學即将行之于世的第一聲呐喊。

古老的曆史,已經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及文學,需要人們進行比較分析:己國文化及文學從他國輸入了什麼,又輸出了什麼;己國文化及文學與他國的有何差異有何聯系;己國文化及文學在他國影響下将走向何處。此時,“比較解剖學”、“比較史學”、“比較語言學"及“比較文學”如雨後春筍,相繼出現。賀萊姆第一個比較曆史、研究文學而顯耀後世。拉普拉斯等編作品選集,開始用《比較文學教程》這個名稱。維爾曼于1827年在巴黎大學以“比較曆史”、“比較文學”、“比較分析”授課和撰寫書籍。不過,他們熱情有餘,建樹不足;叫喊倡導可嘉,實則研究不力,沒什麼象樣的論著面世。1886年,英國人波斯奈特寫出《比較文學》,成為第一部比較文學的理論著作,它用達爾文式的社會進化論指導寫作,給文學演進以一定的秩序。法國的呂納介把實證論和進化論用于研究比較文學,認為有設立國際文學運動史研究的必要。德國的科赫為擴大陣營,顯示力量,還專門辦了第一個《比較文學雜志》。瑞士的路易·貝茲編出比較文學參考書目,1904年他死後再版時收錄了六千條目。這一規模,可謂不一般。至此,比較文學研究好如江河大波,沖堤而出,浩浩蕩蕩,勢不可擋,而且支流溢出,泛涉歐美大地。

第一個流派是影響研究學派,代表人物是斐南·巴登斯貝格,保羅·梵·第根,讓·瑪麗·伽列,馬裡于斯·弗朗索瓦·基亞。十九世紀與二十世紀之交法國浪漫主義文化和曆史科學占據地位,異國情調,外國風尚,域外夢幻,以及細密研究,求實精神,擴充了法國文化及文學,使比較文學躍上文壇。這個學派主張研究兩國乃至兩國以上文學的相互交流、傳播、影響的關系。伽列為基亞《比較文學》寫的序言中說:“比較文學是文學史的一支,它研究國際的精神關系,研究拜倫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萊爾、司各特和維尼之間的事實聯系,研究不同文學的作家之間在作品、靈感、甚至生活方向的事實聯系。”這個以研究“事實聯系”為特色的流派具有鮮明的實證傾向,伽利的《法國作家與德國幻想》,傑傑揚的三卷本《歐洲各國文學中的浮士德》便如此。不過,這一流派拘于史而忽視論,繁瑣考證勝于美學把握。巴登斯貝格在美國講學時因過于掉書袋而被美國人視為一種危機。這已顯出這一學派之缺點一時難以根除而新的學派将會出現的迹象。

平行研究學派作為第二個比較文學流派,具有許多新的思想。象美國文化的執意求新一樣,平行研究學派一反影響研究學派研究“事實聯系”的方法,主張從美學、人類文化的諸種關聯中研究比較文學,以研究作品為中心,品悟出作品的價值,分辨出作品中體現的新的結構和意象,從而展現作品與作品之間的不同風貌。韋勒克的那篇爆炸性的論文《比較文學的危機》即作如是觀。雷馬克重新定義了比較文學,他說:“比較文學研究超越一國範圍的文學,并研究文學與其它知識和信仰的領域(諸如藝術、哲學、曆史、社會科學、宗教等)之間的關系。簡而言之,它把一國文學同另一國或幾國文學進行比較,把文學和人類所表達的其它領域進行比較。”從伽列的定義到這一新的定義,比較文學的範圍擴大了,象從作坊走向了大工業社會,從見樹走向了見林,從局部聯系走向了宏觀把握,從一門自在自為的學科走向了科學的廣闊天地,象中國人所說的:“一變而境界闊”。但是,自由主義也由之産生,有時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界域不明,生搬硬套的現象時有發生。

現在,比較文學已成為世界文壇廣泛議論的課程,比較詩學.主題學、類型學、科際整合等不同分支日益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蘇聯《大百科全書》認為:“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統一性是曆史——比較文藝學的前提。”這就是在相當高的理論水準上看待比較文學,把比較文學作為認識人類社會——曆史發展的統一性的一門重要學科,作為把握世界、分析曆史、解釋文化的一種工具。在這個前提下,比較文學才是“文學史的一個分文,它研究國際聯系和國際關系,研究世界各國文藝現象的相同點和不同點。文學事實的類同,一方面可能出于社會和各民族文化發展相同,另一方面可能出于各民族之間的文化接觸和文學接觸;相應地區分為:文學過程的類型學的類似和‘文學聯系和相互影響’,通常兩者相互為用,但不能将它們混為一談”。同時,世界上出現的各種文化理論和文藝理論促進着比較文學的新發展,現象學、闡釋學、接受美學、讀者反應理論等與比較文學發生着直接關系。可以斷言:随着文化理論、比較文化、文藝理論的發展,比較文學将得到越來越快的發展;比較文學将不屬于少數研究者的專業,而成為整個文學研究的共同事業;比較方法,将成為文學研究者的自覺運用并取得成果的一種方法。

我國比較文學研究,雖有一段曆史,近現代研究者做了一些“筚路藍縷,以啟山林”的工作,近年成立了中國比較文學學會,取得了一定成就,但總體上仍處于方興未艾的階段,成熟的比較文學的理論著作尚未出現,象錢鐘書先生《管錐編》那樣高質量的著作也未成批湧現而走向世界。因此,我們有必要引進國外研究比較文學的方法,在更加廣泛的範圍内推進比較文學研究。一位美國比較文學代表人奧爾德裡奇,在《知識分子》今年春季号上答問時說過一句中肯的話:“任何當之無愧的比較文學家都同時使用法國和美國的方法”,因此,當我們了解比較文學時,不必首先配戴哪一派的有色眼鏡去看另一派,而應該全面了解,兼容并包,融為己有。也因為這樣,我将在有限的篇幅裡介紹并評論這兩種學派及其方法,而以評介研究方法為主;此外,還将評介比較詩學、科際整合及其具體方法。讓我們一同走進比較文學那具體而又豐富的領域中去吧!

詳細内容

第一章文學觀念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章和第二章集中闡述文學觀念問題。通過本章的學習,應理解文學作為人類的文化活動是很複雜的事物。重點在“文學觀念的嬗變”、“文學的文化意義”、“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性”、文學是作家“個體體驗的凝結”等四個問題。通過學習認識到文學觀念是變化的發展的,文學是人類的—二種文化活動,理解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性”,理解文學與體驗的關系;掌握本書的文學觀念。

二、考試内容

文學是一個廣延性很強的複雜的事物。必須通過多視角多層次的綜合闡述,才能确立起接近文學活動本身的文學觀念。我們從人類文化、社會審美意識形态、作家個體體驗和人際情感溝通渠道和言語組織這五個視角來界說文學。文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形态,它是具有審美意識形态性質、顯示着個體體驗的、溝通人際情感的言語藝術。

第一節文學觀念的嬗變

(一)文學四要素和文學活動

文學觀念就是對文學的看法,是對“文學什麼”的回答。

文學四要素是指世界、作家、作品和讀者,它們是構成文學活動的必備要素。文學作為一種人類的精神活動,不但表明文學四要素所構成的活動關系,而且體現了人與客體的對象性關系,體現了人的本質力量的确證。要求了解文學四要素與文學活動的構成。

(二)曆史上五種主要的文學觀念

如果以文學四要素為坐标,可以推衍出曆史上五種主要的文學觀念:再現說、表現說、實用說、客觀說、體驗說。要求掌握這五種文學觀念。

(三)文學觀念嬗變的原因

文學觀念的嬗變有時代方面的原因,同時還有文學自身發展的原因。文學觀念随着時代的變化、群體視野的不同、民族文化的差異以及文學本身的變化而變化。要求理解文學嬗變的原因。

(四)文學的界說

本書确定一個綜合性比較強的文學觀念。文學作為一種人類的文化形态,它是具有社會的審美意識形态性質的、凝聚着個體體驗的、溝通人際情感交流的語言藝術。要求理解這個文學觀念。

第二節文學是人類的一種文化形态

(一)文化概念以及文學的文化意義

1.文化概念

現存的文化概念多種多樣。比較有代表性的觀點有如下幾種:

(1)廣義的文化概念。以英國人類學家泰勒《原始文化》一書的觀點為代表,認為“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的民族學意義上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獲得的能力和習慣在内的複合體。”

(2)狹義的文化概念。認為文化是個人的素養及其程度,包括人受教育程度的高低、掌握知識的多少、涵養的粗細等。

(3)符号學的文化概念。德國哲學家卡西爾認為,與其說人是政治的、理性的動物,不如說人是文化的動物。文化是人類的符号思維和符号活動所創造的産品及其顯示的意義的總和。文化是意義的領域。動物隻有信号與人的符号的區别。人運用符号創造出具有意義系統的文化,如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曆史等。文化是人性的表現,是人與非人的根本區别。人因為有了文化才思考世界的意義、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義。

文化是一個整體。文學作為文化的一種重要的樣式,其主要的價值是叩問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義。要求識記文化的定義。

2.文學的文化意義

文學的文化意義是:(1)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狀況;(2)叩問人的生存意義;(3)溝通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聯系;(4)憧憬人類的未來。文學的文化意義具有很強的人文性。

文學是文化建設的重要一翼。文學作為一種文化形态是人類不可缺少的。它永遠不會消亡。要求理解文學的文化意義,并能舉例說明。

(二)文學是文化的意義載體

1.文學作為文化意義的載體

從文學的文學文本可以反觀某種文化意義。文化意義深入到文本的深層,成為一種“底色”。不同民族、不同時代、不同流派、不同風格的作家受不同文化的影響,其作品負載着不同的文化。通過對作品的征兆性分析,揭示作品的文化意義。作家的不同的文化取向或文化理想,是導緻作品負載不同文化意義的原因。作家對傳統文化的“認同”與“離異”。

要求理解文學作為文化意義載體的内容。

2.文學的文化意義的發現

我們要發現文學所負載的文化意義,要通過有效的閱讀。從“品質閱讀”到“價值閱讀”的深入。“品質閱讀”是把握作品的機質的閱讀,重點在語言組織。“價值閱讀”是盡可能準确地描述在作品中發現的文化價值。“價值閱讀”的意義。要求理解價值閱讀的意義。

(三)文學與其他文化形态的互動關系

包括文學在内的文化是一個整體,它展現了人性圓周的各個扇面。文學作為文化的一種樣式與其他文化樣式有密切的互動關系。語言、神話、宗教、藝術、科學、曆史等文化樣式,主要為文學的發展提供了對象、題材、原型、視野等,促進了文學的發展。文學主要為其他文化樣式展開意義的闡釋。

1.文學與科學文化;2.文學與曆史文化;3.文學與其他藝術文化。要求理解文學與科學文化、曆史文化、其他文化藝術文化的共同點與差别。

第三節文學是一種審美意識形态

(一)文學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态

馬克思的社會結構理論确定了文學在人類社會系統中的坐标。文學是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築,屬于上層建築中的意識形态部分。

文學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馬克思:“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馬克思、恩格斯:“意識一開始就是社會的産物,而且隻要人們還存在着,它就仍然是這種産物”(《德意志意識形态》)文學作為一種精神文化,是一種觀念形态。“作為觀念形态的文學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産物”(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社會生活是文學的源泉。但文學不等于社會生活本身,社會生活必須經過作家頭腦的能動的反映、認識、體驗、感悟、描寫和改造,才能轉化為文學。文學活動中“心”與“物”的關系。劉勰的論述。歌德的論述。“物理境”與“心理場”的區别。要求深刻理解文學源于生活又改造生活的内容,能舉例說明。

(二)文學是人的一種審美活動

人類的一切活動中都存在“審美”。但隻有文學藝術活動把審美作為基本的功能,文學藝術活動是審美的高級形态和典範。

1.審美的含義及其實現的條件

審美是心理處于活躍狀态的主體,在特定的心境、時空中,在有曆史文化滲透的條件下,對客體的美的觀照、感悟、判斷。審美實現的過程是創造的過程。審美的實現需要四層面的協調合作:

(1)主體心理層。審美關系的建立,有賴于有審美感覺和能力的人。“審美”的“審”也就是“審者”及其動作,他的願望,他的感覺,他的能力,他的動作,即指主體的觀照—感悟—判斷。在審美的觀照—感悟—判斷中,人作為主體的一切心理機制處于活躍的無障礙的狀态。

(2)客觀對象層。審美關系的建立,還有賴與審美的對象及其屬性的呈現。“審美”的“美”,是“審”的對象。美的對象很複雜。有美、醜、崇高、卑下、悲、喜等。不同的對象引起不同的感受和感情。雖然這些感受和感情不同,但它們仍屬于同一類型,即以情感評價對象。

(3)心理時空層。審美關系的建立還有賴于特定的時間、特定的空間和人的特定心境的契合。

(4)曆史文化層。審美關系無法孤立建立,它的每一次建立都必然滲透了人類的、民族的曆史文化傳統。

審美活動的根本精神是人的心理器官的全部暢通,是人的内在豐富性的全部展開,是人本質力量的對象化。在審美的瞬間,人們暫時擺脫了周圍熙熙攘攘的現實,升騰到一個心醉神迷的境界。·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說,審美是自由在瞬間的實現,是苦難人生的節日。要求深刻理解審美的含義和實現審美的條件。

2.文學審美活動的特點

文學作為審美活動的高級形态,是審美關系的典範,是審美活動根本精神的集中體現。與其他藝術的審美相比,文學審美活動的特點有:(1)文學審美活動具有生活的包容性;(2)文學審美活動具有思想的深刻性。要求理解文學的審美活動的特點。

(三)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性

1.審美意識形态的獨立性

文學是審美意識形态。“審美意識形态”不是“審美”與“意識形态”的簡單相加。世界上并沒有純粹的意識形态。意識形态隻有在各種具體表現中——作為哲學的意識形态、政治意識形态、法的意識形态、道德意識形态、審美意識形态——才會現實地存在。

審美意識形态自身是一個系統。文學和其他藝術集中體現了一個社會的“審美意識形态性”。

2.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性的内涵:

(1)有集團傾向性又有人類的共通性。

(2)是認識又是情感

(3)無功利性又有功利性

(4)假定性與真實性

文學的審美意識形态性是人對現實審美關系中的精神意識,它是集團傾向性與人類共通性的統一,是認識與情感的統一、無功利性與有功利性的統一、假定性與真實性的統一。要求深刻理解文學審美意識形态的相對獨立性和内涵。

第四節文學是作家體驗的凝結

(一)經驗、體驗與文學

1.經驗與體驗的關系

經驗是個人見聞和經曆及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的統稱。體驗是經驗中見出深刻的意義詩意的情感和個性色彩部分。體驗常常以經驗(特别是切身經驗)為材料。經驗有待體驗的審美升華。

2.體驗與文學

作家的體驗特征是:(1)情感的詩意化;(2)意義的深刻化;(3)感受的個性化。要求理解經驗與體驗的區别以及作家體驗的特征,能舉例說明。

(二)體驗在文學活動中的美學功能

1.體驗使藝術形象具有生氣勃勃的活力。

2.體驗使藝術形象具有詩意的超越。

要求理解體驗在文學活動中的美學功能。

第二章文學語言組織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章重點在文學風格與創作個性的區别和内在聯系、文學風格的審美構成、文學風格的獨創性和多樣性、文學風格與文化的關系等四個問題。通過學習明确文學風格是辨識作家個人乃至一種文化的标志,了解文學風格具有重要的審美價值;掌握文學風格的定義和有關論述。

二、考試内容

對于文學風格的界定和闡述有種種理論。文學風格的形成和構成都有主客觀兩方面的因素,既與作家的創作個性密切相關,也與作品的表現對象和體裁樣式有關,最終通過言語組織呈現出來,給人以審美愉悅。我們側重從創作個性和言語組織兩方面說明文學風格的内涵。文學風格是作家的創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和言語構成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夠引起讀者持久的審美享受的藝術獨創性。文學風格既有本體方面的審美構成,也有在時代、民族、地域等影響下的文化構成。文學風格總是在一定的文化氛圍中形成和發展的,并為一定的文化所滲透,從而成為一定文化的表征。

第一節文學風格的諸種理論

(一)風格是獨特的言語形式

着眼于從作品的外在形式所呈現的特色來理解風格,認為風格就是一種言語形式。有關理論家的論述。由于風格最終是以言語的形式呈現出來的,所以從外部來研究确有必要,但風格的形成又有着更深刻複雜的内在根源,所以僅從外部研究或僅僅把風格歸結為形式又是片面的。

(二)風格是作家的創作個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

即從風格形成的内在根據來理解風格,把作家的創作個性與風格聯系起來。有關理論家的論述。認為風格是創作個性在作品中的自然流露,這是從主體角度來考察,是一種廣義的心理分析,具有言語分析所不及的一面,但可能忽視外在的表達或混淆日常個性和創作個性。

(三)風格是主體與對象、内容與形式相契合時呈現的特色

從作家的内在個性與表現對象結合以及内容與形式相統一的觀點來理解風格,強調有機整體性,是一種較切近實際的解釋。有關理論家的論述。

(四)風格是讀者辨認出的一個格調

中國古代文論特别強調對作家作品的鑒賞品評,認為作品的風格是讀者經反複玩味後可以辨認的一種格調。這是從讀者鑒賞的角度來理解風格,認為風格與讀者有關,風格是精神上對讀者的無限接近,讀者能引起共鳴。

扼要識記文學風格的四種理論。

第二節文學風格的内涵

(一)風格的定義

根據對中外諸種理論的批判性總結,本書對文學風格的定義是:文學風格是指作家的創作個性在文學作品的有機整體中所顯示出來的、能引起讀者持久的審美享受的言語特色。此定義的四個要,電。

(二)文學風格與創作個性

1.創作個性界說

首先,應該把創作個性與文學風格區别開來。創作個性是小于風格的概念,它屬于文學風格的主觀方面,表現為獨特的個性氣質、人格精神、藝術情趣、審美追求和文學才能。當它一旦施諸實踐并與客觀方面相結合,便成為風格的有機組成部分。其次,應該把創作個性與日常個性區分開來。日常個性是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現出來的人格結構方面的獨特性,創作個性是在其基礎上經過審美創造的升華形成的獨特的藝術品格,兩者不能混為一談。

2.創作個性轉化為文學風格

創作個性是位于日常個性和文學風格之間的中間環節,它們三者的關系可以用下列圖表來表示:

日常個性創作個性文學風格

(人格結構)審美升華(藝術品格)形式化(藝術獨創性)

創作個性不僅是形成文學風格的内在根據,而且要求外化和形式化,在對内容和形式的有機整合中轉化成文學風格。創作個性是風格的靈魂。

要求了解創作個性與日常個性的區别,并了解文學風格與創作個性的關系。

(三)文學風格與言語組織

1.文體三層面

文體是廣義的語言秩序,是一些持久性的體制、樣式、類型。文體可分為三層面:1.作品的體裁、體制。2.文學的語體。3.文學的風格。文學風格是文體的最高範疇和最高體現。語言在創作個性轉化為風格的過程中始終扮演了重要的角色,風格是言語結構顯示出特色和穩定性的表現。某種文學語體發展到極緻,就轉化為文學風格。要求識記文學風格的定義。

2.語言的編碼、詞語的分布與文學風格

從言語角度看文學風格,首先是風格與作家對語言的編碼和超碼密切相關。其次,風格與詞語的分布頻率有關。要求理解文學風格與言語組織的關系。

第三節文學風格的審美構成與特征

(一)文學風格的審美構成

文學風格在作品中是廣種有機整體的存在。文學風格的審美構成是那些從情緒上給人以鮮明印象的要素的融合,顯現為給人以美感的整體風貌。文學風格的審美構成要素舉隅:

1.文采

文采指作品中的言語色彩。文采說到底是“語言的特殊組合”,也就是風格的存在方式。不同的文采構成了不同的風格特色。要求能結合詩歌實例說明不同的文采構成不同的風格特色。

2.情調

情調指作品中的情感格調。情調相對于顯在的言語格調而言,是較為内層的,但必然在言語層面上得到外顯,在審美形式中表現審美情感的内容和品質。情感有不同的向度,但必須真實。

3.氣勢

氣勢指作品中精神狀态和精神力量的運動狀況。氣勢加強情調的生動性和流動性,表現為多種多樣的風格。

4.氛圍

氛圍指彌漫于作品中的特定氣氛。氛圍的營造體現了作家的個性和審美意向,調節着作品的情調。

5.韻味

韻味指作品言語結構所産生的情趣和意味。韻為陰柔美,氣為陽剛美。韻味為情調所生成,又反過來加強情調。

(二)文學風格的特征

1.文學風格的獨創性

風格獨創性是文學風格最突出的特征。風格的獨創性與作家鮮明的創作個性和自覺的藝術追求密不可分。

2.文學風格的穩定性

一個作家的風格形成之後,往往在很長時間裡保持不變,這與作家創作個性的穩定性和連續性有關,但風格的穩定性隻是相對的。作家在長期的創作中風格的變化及其原因。

3.文學風格的多樣性,

風格的多樣性是作家創作個性各各不同的反映。表現對象的廣闊無垠,受衆的審美各異其趣,也是風格多樣化的原因。風格多樣化也可能體現在同一個作家身上。

要求掌握文學風格的特征。

第四節文學風格類型的劃分與審美價值

(一)文學風格類型的劃分

對文學風格類型,古今中外有多種劃分法。西方的三分法。中國的簡繁兩法。簡分法:劉勰論“氣有剛柔”,姚鼐論陽剛和陰柔。繁分法:劉勰分八體,兩兩相對,“八途而包萬舉”。

(二)文學風格的審美價值

不同的文學風格有不同的審美價值。人們對風格美會有不同的愛好和選擇。文學風格的審美價值可以超越時代,卻也受到時代價值取向的影響。

第五節文學風格與文化

(一)文學風格與時代文化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文化。時代文化的構成。風格總是這樣那樣地反映時代文化的特點,而形成文學的時代風格。

(二)文學風格與民族文化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傳統。民族文化的構成。風格總是這樣或那樣反映民族文化的特點,而形成文學的民族風格。

(三)文學風格與地域文化

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地域文化的構成。風格總是這樣或那樣反映地域文化的特點,而形成文學的地域風格。

(四)文學風格與流派文化

流派風格是指一些在思想感情、文學觀念、審美趣味、創作主張、取材範圍、表現方法、言語格調相近的作家在創作上形成的共同特色。流派風格的多樣化,是文學繁榮的一個重要标志。

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域風格、流派風格和個人風格,都統一于作品的具體風格之中,并隻有在作品風格中才能得到實現。

第三章 文學的形象系統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章主要理解和掌握三個問題:其一是理解文學形象的重要性和系統性,樹立起文學形象的分類觀念和多元觀念;其二是掌握文學形象的總體特征及其界定;其三重點掌握文學形象高級形态即作為藝術至境形态的典型、意境和象征意象的特征及其原理。目的是提高識别不同性質藝術形象的能力和分析評價藝術形象的能力。

二、考試内容

第七章文學創作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章集中闡述文學創作問題。通過本章的學習應理解文學創作是怎樣的一種精神活動,其基本規律和特征是什麼。重點在“創作心理要素”與“創作過程”這兩個大問題。通過對文學創作活動的認識,從主體角度深入了解文學作為一種特殊的精神活動所具有的獨特性。

二、考試内容

文學創作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個體性精神活動,對此必須從作家的人格特征、創作心理、藝術構思、創作原則等不同層面、不同角度進行探讨才能有一個較為全面的把握,同時還要充分考慮到創作對象的特點。文學創作是作家通過建構特殊的言語組織來創造語言藝術品的精神生産活動。

第一節文學創作與作家素質

(一)幾種主要的文學創作理論

關于文學創作古今中外有許多理論觀點,它們從不同角度、不同層面來探讨文學創作的規律、揭示其奧秘。但由于種種原因這些觀點往往帶有片面性。概括地說,這些理論觀點主要有五種:(1)感物說(識記“感物說”)。主要是中國古代文論家提出的。認為創作主體在外在事物的刺激下會産生強烈的感情,進而就會創作出飽含感情色彩的文學作品。(2)養氣說(識記“養氣說”)。由中國古代文論家提出,認為人們進行文學創作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是對某種内在精神的培養,即“養氣”。一旦心中産生充沛強盛的“氣”,就自然能夠寫成錦繡文章。(3)“胸有成”說。由中國古代文論家提出,主張進行文學創作時首先要使描寫對象爛熟于心,在頭腦中産生清晰、完整的畫面,然後再進行藝術傳達,這樣才能寫出好作品。(識記“胸有成竹說”)(4)“鏡子”說(識記“鏡子說”)。西方文藝複興時期的著名觀點。認為文藝創作就像照鏡子一樣,要絕對真實。藝術家的任務就是根據現實世界來創造“第二自然”。這種觀點是西方曆史悠久的“摹仿說”的反映。(5)深層心理說。認為文學創作是作家或人類深層心理,即無意識心理内容的産物。例如弗洛伊德的“性欲升華說”,認為文學創作是個人無意識,主要是被壓抑的性欲的“改頭換面”的顯現形式;榮格的“原型說”則認為文學創作是從人類祖先那裡遺留下來的“集體無意識”的顯現形式。

對于前人關于文學創作的各種理論觀點我們應該吸收其合理因素,剔除其謬誤,并在他們的基礎上進一步揭示文學創作的規律。

(二)決定文學創作的幾種要素

(1)文學創作與個體精神需求。文學創作是一種個體性精神創造活動,它首先是建立在個體心理與精神的強烈需求的基礎之上的。這是創作活動的内在驅力。(2)文學創作與社會需求。文學創作又是一種帶有社會性的精神生産活動,因此是特定社會需求的産物。當然社會需求是通過個體需求而起作用的。(3)文學創作與無意識心理。文學創作的動機并不完全是清醒的理性意識,有時非理性的心理因素、無意識心理内容都具有重要作用。理解“決定文學創作的幾種要素”。理解決定文學創作的幾種要素。

(三)作家素質

作家是文學作品的創造者,文學作品是一種社會共享的精神産品,因此作家就是一種具有社會影響的公共人物而非普通的個體。社會也就對作家有着較一般人更嚴格的要求。文學創作是一種高層次的、複雜的精神活動,需要通過艱苦學習來掌握特殊技巧。另外還需要一些其他的非智力因素。這些都是作家所必須的素質。具體說有如下兩個個方面:

(1)文化藝術素養。包括基本文化知識基礎、基本技能、人格修養與文學愛好、文學基本知識兩個方面。

(2)作家的獨特素質。包括經常持續出現的創作激情、敏銳的觀察力、對語言的敏感和獨創性。

理解作家素質的主要内涵。

第二節文學創作的主客體關系

(一)文學創作的客體

(1)文學創作的主體所謂文學創作的主體并不完全等同于作家的概念,他是指那些面對文學創作客體,并進入創作過程的作家。文學創作主體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暫時放棄對現實的直接功利性關注;二是想象力被充分調動起來;三是向創作對象傾注強烈感情。

(2)關于文學創作客體的幾種觀點。所謂文學創作的客體是指作家在創作過程中加工改造的對象。以往人們對于文學創作客體主要有三種看法:一是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就是人的主觀情感意念;二是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就是自然,即外在的客觀世界;三是認為文學創作的客體是社會意識形态。

(3)文學創作的客體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社會生活。這可以從五個方面來理解:其一,文學是人學,文學離不開人的喜怒哀樂與生活情景;其二,文學的客體是作為整體的社會生活;其三,文學的客體是具有特征性的社會生活;其四,文學的客體是具有審美意義的社會生活;其五,文學創作的客體有時是自然景物,表面看來似乎與人沒有什麼關系,其實它們作為人的審美對象,早已是“人化的自然”了,也同樣是人的活動的一部分。

結合具體作品闡述文學創作客體是以人的活動為中心的社會生活。

(二)文學創作是主客體雙向建構的過程

(1)情景交融、心目相取。心中之情與眼中之景互相滲透構成藝術形象。任何藝術形象都不可能是純粹主觀的或純粹客觀的。

(2)文學創作所反映的社會生活不是獨立于作家之外的自在存在,而是作家眼中的存在,帶有作家的主觀傾向;作家在作品中融進的主觀傾向是社會生活影響制約的産物,并非空穴來風。

舉例說明文學創作過程主客體的雙向建構。

第三節創作心理要素

(一)藝術直覺

(1)藝術直覺的定義:在文學活動中主體從對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蘊含與意義的思維方式或能力。

(2)藝術直覺的心理特征:藝術直覺與認知直覺的異同;藝術直覺與藝術想象的異同;藝術直覺的内涵。

(3)藝術直覺對于文學創作的重要作用:藝術直覺在抒情性作品創作過程中的作用;藝術直覺在叙事性作品創作過程中的作用。

舉例說明藝術直覺在文學創作過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藝術靈感

(1)藝術靈感的定義:在創作活動中主體在強烈情感的支配下所達到的一種高度興奮、思維異常活躍的特殊心理狀态。

識記藝術靈感的定義。

(2)藝術靈感在文學創作中作用。柏拉圖的“神靈憑附說”;中國古人的論述;藝術靈感是創作過程中最具有創造性的思維狀态。

(三)藝術情感

(1)藝術情感的定義:藝術情感是主體在藝術活動中産生的特殊心理體驗。

(2)藝術情感與自然情感之關系。自然情感是與主體實際的現

實境遇直接相關的,是日常生活利害關系的産物;藝術情感則隻是在擺脫了直接的日常生活的利害關系之後,才能産生。

(3)藝術情感作為一種構形力量。文學創作過程自始至終就是藝術情感獲得形式化的過程。

理解藝術情感在文學創作過程的重要作用。

(四)藝術想象

(1)藝術想象定義:是主體在文學藝術活動中以感性形象為基本要素的思維方式。

(2)藝術想象的類型:聯想性的藝術想象;再現性的藝術想象;創造性的藝術想象。

(3)藝術想象的自覺性與非自覺性。

第四節文學創作過程

(一)創作動機

(1)定義:創作動機是指驅使作家進入創作過程的意識層面的心理因素。

(2)創作動機的多維構成:審美的目的;政治倫理目的;純個人性目的。

識記創作動機的定義。

(二)創作沖動的産生

(1)定義:創作沖動是指促使作家去進行創作的無意識心理驅力。

(2)創作沖動的構成要素:原發性心理因素與繼發性心理因素。

(3)創作沖動的産生與運動過程。

(4)創作沖動與創作動機之關系。

理解創作沖動的構成。

舉例說明創作沖動與創作動機的關系。

(三)選材

(1)材料的積累:作家在創作動機的支配下對生活現象有目的的選擇與儲存。

(2)材料的取舍:作家依據具體創作目的對所積累的生活材料的選擇。

(四)藝術構思

(1)定義:藝術構思是作家在特定創作動機的指引下,在已然激起的創作沖動的驅使下,在選定創作對象的基礎上運用藝術概括、藝術變形等手法塑造藝術形象、安排故事情節、設計作品結構最終形成完整藝術世界的思維過程。

(2)藝術構思的主要方式:藝術概括與藝術變形。

(3)藝術構思的基本環節:收視返聽、凝神靜慮的創作心境—悄然動容、思接千載的藝術想象—判斷與評價的參與—形象與故事的形成。

結合具體實例闡述藝術構思的主要方式。

(五)修改與潤色

(1)修辭煉句:作家尋找最恰當的詞語來表現其所構思成熟的藝術形象與故事情節。

(2)風格追求:作家在語言表達過程中對自己獨特語言風格的自覺追求與反複錘煉。

(3)修改與潤色。

第五節文學創作的審美理想

文學創作審美理想的定義與内涵

(1)定義:作家在創作過程中自覺遵循的各種創作标準與價值追求。

(2)内涵:藝術真實性追求(包括曆史真實與情感真實);社會價值追求;形式美的追求。

結合實例論述文學創作審美理想的主要内涵。

第八章文學接受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章的學習目的是理解作品與讀者間的文學接受關系以及讀者在接受活動中的主動性、創造性,能夠運用文學接受的理論,解釋讀者在閱讀活動中的諸種心理現象。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理解文學的生産、傳播、消費、接受、批評之間的關系,深刻理解文學接受的條件、過程、效果的相關理論,了解與掌握文學批評的意義及具體方法。

本章的重點是文學接受的條件、過程和效果,難點是第一節與第三節。

二、考試内容

第一節文學的生産、傳播、消費與接受

(一)消費是文學活動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

1.文學活動過程指文學從生産到傳播再到消費直至接受的全過程。

2.文學消費在整個文學活動中具有重要作用。

3.文學消費與一般商品消費的異同。

(二)文學的消費與傳播

1.文學消費是文學傳播的直接對象;文學傳播是文學價值實現的社會中介。

2.文學傳播是傳播者借助于一定的物質媒介将文學産品傳遞給消費者的過程。

3.主要的文學傳播方式有口頭傳播、書寫印刷傳播和電子媒介傳播。

(三)文學消費的主動與受動

1.文學消費是一種有主動選擇性、主觀評價性的精神活動。

2.文學消費又是一種具有被動接受性、被熏陶、被感染的精神活動。

3.文學消費與文學接受之異同。

要求能識記文學消費;文學傳播概念。

第二節文學接受及其主客體條件

(一)文學接受者的素質

1.文學接受者必須具備一定的語言文字能力。

2.文學接受者應該具有起碼的文化基礎和思想水平。

3.文學接受者應當擁有基本的文學審美能力。

(二)作為主體條件的接受心境

1.接受心境是指文學接受者在閱讀前與進入閱讀時的自覺或不自覺的基本心理狀态。

2.接受者要對具體的作品有興趣;需要暫時與現實生活拉開一定的距離,以保持一種審美的心态;要有與作品及作者對話的願望。

(三)作為客體條件的文學作品

1.作品必須滿足接受者至少某一方面的閱讀需求。

2.作品必須具有一定程度的可理解性。

3.作品必須符合接受者的藝術趣味。

要求理解文學接受的主客體條件。

第三節文學接受過程

(一)期待視野與預備情緒

1.期待視野具體分為文學的期待、生活的期待與價值的期待。

2.預備情緒具有審美性、朦胧性和期望性三個特征。

(二)接受者審美心理結構的同化與順應

1.審美心理結構是個人性層面與集體性層面的統一。

2.審美心理結構的同化是指在接受過程中,接受者總是把具體作品整合到他原先就存在的結構之中,當作品的信息與結構相一緻時,結構就得到強化與鞏固。

3.審美心理結構的順應是指在接受過程中,接受者的結構與具體作品中的新因素發生嚴重的不一緻,結構通過自我轉換來适應作品的新情況,作品對結構起改變與更新作用。

4.同化與順應互相包容,互相轉換;同化導向順應,順應又回歸同化。

(三)召喚結構與接受的創造性

1.作品的召喚結構是指文學作品留有不确定性和空白點需要接受者将其具體化的成分。作品的具體化是指接受者在閱讀中将文學文本實現為審美對象的創造性接受過程。

2.接受者的創造性體現在三個方面。

要求理解并能夠簡單運用期待視野、預備情緒的觀點,領會審美心理結構的同化與順應的關系。

第四節文學接受效果

(一)審美效果與文學功能

1.審美效果是指接受者在審美體驗的高潮階段或實現階段所産生的直接或間接的一系列心理效應與最終成果。

2.審美效果與接受者的閱讀動機和審美需要密切相關,又與接受客體即文學作品的社會功能相聯系。

3.審美效果具體表現在五個方面,并與文學的五種社會功能相聯系。

(二)心靈溝通與社會交往

1.心靈共鳴原因在于人性情感的相通性和審美體驗的共同性。

2.文化認同是指通過文學接受而産生的作家與接受者、接受者與接受者之間對某種文化價值的相同或相近的評價。

3.文學的社會交往是文學接受活動最廣泛而深刻的效應。

要求能結合具體作品的閱讀闡明文學接受的創造性,領會文學接受的審美效果與文學功能,舉例說明文學接受活動中的心靈共鳴。

第五節文學批評

(一)文學批評的意義

1.文學批評是在文學接受的基礎上,以一定的理論、方法對文學作品為中心的各種文學現象進行研究和評價的文學活動。

2.文學批評與文學接受的異同。

3.文學批評的意義體現在三個方面。

要求理解文學批評的意義與作用。

(二)文學批評的方式

1.欣賞與體驗。批評家首先要成為接受者,要對作品産生審美體驗。

2.理性分析。批評家要跳出一般的接受過程而以冷靜的審視目光對待作品。

3.價值判斷。批評家須對作品作出高下優劣的主觀評價。

(三)文學批評的幾種主要方法

1.中國古典的批評方法主要有印象式批評、诠釋式批評和評點式批評。

2.西方當代的文學批評方法種類繁多,主要有英美新批評、精神分析、神話原型、·結構主義、接受美學、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等。

3.馬克思主義文學批評方法是曆史的觀點與美學的觀點相結合,融合了曆史批評的美學批評。

要求能理解文學批評的方式與方法,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的文學批評方法分析具體文學作品。

第九章文學的源流

一、學習目的與要求

本章的學習目的是理解文學的發生、發展和文學的思潮、流派相關的理論,理解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通過理論、觀點的運用,能夠解釋文學發展過程中的各種現象。

通過本章的學習,要求理解文學發生的原因,深刻理解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制約關系及不平衡現象,了解與掌握文學自覺、文學思潮、文學流派演變的狀況與特點。本章的重點是第二節第四節,難點是第四節。

二、考試内容

第一節文學的發生

(一)關于文藝起源的幾種觀點評述

1.摹仿說: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的摹仿本能,藝術是摹仿自然和社會人生的産物。

2.巫術說:主張原始人的一切創作活動都包含着巫術的意義,都是原始巫術的直接表現,巫術的思維法則促成了藝術的誕生。

3.遊戲說:認為藝術與遊戲一樣是一種非功利性的純粹審美的生命活動,藝術起源于人類擺脫物質與精神束縛、追求自由天地的遊戲本能。

4.勞動說:認為藝術起源于勞動,原始藝術是适應着勞動的需要并在勞動實踐過程中産生的,具有明顯的功利目的。

要求識記上述幾種文藝起源理論。

(二)文藝起源于以勞動為前提的人類早期精神活動

1.勞動是人類早期精神活動的基本原因,也是原始藝術活動的前提條件。

2.原始藝術是思維活動與精神創造的直接産物,人類早期的精神活動是藝術起源的直接原因。

3.文藝起源于在勞動基礎上的各種人類早期精神活動的合力。它們主要是原始思維及其特征、認知需求的滿足和審美意識的萌芽。

要求深刻理解文藝起源于以勞動為前提的人類早期精神活動的理論。

第二節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

(一)文學發展以社會發展為前提

1.社會發展為文學内容與性質的發展提供基礎。

2.社會發展為文學形式和體裁的發展提供動力。

3.社會發展影響文學發展的機制。

(二)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不平衡現象

1.馬克思關于藝術生産與物質生産發展不平衡的理論。

2.藝術生産與物質生産不平衡關系的兩種表現形态。

要求深入理解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特别對馬克思提出的“不平衡”理論要能正确地掌握。

第三節文學自身發展狀況

(一)文學的自覺

1.文學觀念的形成和發展體現了文學的自覺意識。

2.文學審美特性的自覺促進了文學形式的成熟與文體理論的發展。

3.文學發展中繼承與革新的辯證關系:繼承是革新的基礎和前提,革新是繼承的目的和要求。

4.各民族文學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促進及其交流機制。

(二)文學體裁的形成與發展

1.詩歌、散文、小說、劇本各自的形成、發展與特點。

2.不同文學體裁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滲透。

理解文學自身發展的狀況。

第四節文學思潮與流派

(一)文學思潮

1.文學思潮的涵義

文學思潮是在一定的時空範圍内流行的文學觀念與文學創作潮流,它與特定的社會思潮、哲學思想相關聯,體現了一定曆史時段内文學的主要趨向,同時它又會影響、規範此一時代中相當一部分作家的創作活動。

2.文學思潮的産生

首先,文學思潮的産生與社會思潮有着緊密的關系。

其次,文學思潮的産生也是文學自身演進、變化的結果。

再次,在世界文化乃至世界文學的各個分支之間的交流日益頻繁、聯為一體的時代,某一文學傳統之中的一種文藝思糊的移植也可以成為另一文學傳統中的思潮産生的原因。

3.文學思潮的特點

文學思潮是一定時空範圍内盛行的文學創作和文學思想的共同潮流、趨向,故而它的特點首先表現在同一文學思潮内部具有共同的或相近的文學觀念。

文學思潮之成立,還需要有相當一批作家和他們創作實踐的參與,形成群體性的特點。一個作家及其創作可能影響很大,甚至代表着某個時代,但若無相當數量的、與之在觀念、風格上相同或相似的作家與創作,嚴格說來是不能稱之為文學思潮的。

4.從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到現代主義

西方文學史上,文學思想與創作的潮流從古就有,而古典主義是第一個充分自覺的文學思潮。它以唯理論為依據,以古希臘、古羅馬文學為榜樣,主題嚴肅,形式謹嚴。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浪漫主義文學代替了古典主義文學,成為遍及歐洲的文學運動和文學思潮。浪漫主義文學帶來了文學形式和表現内容的解放,它尤其重視情感的抒發。

19世紀30年代始,現實主義取代浪漫主義成為時代的文學主流。它冷靜客觀地描寫現實世界,塑造了典型環境中的典型形象,且往往具有強烈的批判性,“通過對現實關系的真實描寫,來打破關于這些關系的流行的傳統幻想,動搖資産階級世界的樂觀主義,不可避免地引起對于現存事物的永世長存的懷疑。”

19世紀後期,資本主義繼續發展,現實主義文學思潮逐步過渡到自然主義。它在創作上排斥了浪漫主義對誇張、想象、情感的重視,又揚棄了現實主義的典型化創作方法,追求純粹的客觀描寫。

在西方文學發展演變的曆史上,存在于19世紀末到20世紀中期之間的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出現是一個意義重大、影響深遠的轉折。它包括了現代西方文學中許多的文學流派。反傳統成為現代主義文學潮流的主要特征。在思想觀念上,悲觀主義代替了樂觀主義;在藝術觀念上,現代主義從根本上背離了亞裡士多德以來的摹仿說的美學傳統,而傾向于表現論的文學觀。

二次大戰後,西方現代文學又達到了一個新的文學思潮、流派的活躍、高漲期。近一二十年學術界越來越多的學者将這種帶有新的文化特征的文學、文化思潮命名為“後現代主義”。

(二)文學流派

1.文學流派的界定

文學流派是指在一定曆史時期中具有相近或相同的文學觀念、創作傾向、藝術追求和美學風格的作家群體。

2.文學思潮與文學流派

文學流派側重在創作文學作品的創作主體一方面,一個文學流派必有一批作家努力創作了一批作品;而文學思潮則可以側重在文學觀念與文學思想的層面,它往往造成一定的文學創作潮流,但有時卻可能主要是一種文學觀念的主觀要求而未必有很好的創作實績。

一種文學思潮往往造就某個或幾個文學觀念相近的文學流派,而有時存在着一個文學思潮,但卻談不上文學流派的存在。有時在一個文學思潮之中,由于不同的創作觀念、創作方法、審美理想等因素,會造成不同甚至是互相鬥争、完全對立的文學流派。

3.文學流派的産生

文學流派的産生,在過去的文學史上往往是後人的一種追認。可以說文學史上相當一批文學流派是文學史家研究、分析、界定的結果。

随着文學發展的進程,作家創作的自覺性日趨提高,文學流派因而也往往在自覺的文學觀念和美學追求中形成。

文學流派的産生還常常是文學思想、觀念沖突和鬥争的結果。

4.文學流派的特點

首先,一個文學流派内部的作家總有着相同或相近的文學觀念和審美理想。

其次,一個文學流派内部的作家,他們的文學創作大抵會表現出類似的文學風格和美學趣味。在文學風格方面最為直觀的就是作品的語言層面,它還體現在文學題材的選擇上,而不同的文學體裁也會體現不同的風格特點。在一個文學流派内部的作家并不都是一個風格的,個人風格與流派風格之間存在既相關有差異的辯證關系。

要求理解文學思潮與文學流派的概念與兩者關系,能舉例說明現實主義、浪漫主義各自的特點,了解文學思潮的産生與演進,理解文學流派的特點與類型等。

教材、參考書

教材:《文學概論》,童慶炳主編,武漢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

參考書:《文學理論教程》(修訂版),童慶炳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1999年新版。

本課程分為導論和九章。第一章文學觀念,闡述各種不同的文學觀念,在這個基礎上提出本大綱所确立的具有綜合性的文學觀念。重點在本大綱所确立的文學觀念和所包含的命題。難點是文學作為審美意識形态的内涵。第二章文學語言組織,闡述文學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以及文學語言組織的層面、文學語言的特點等。重點是文學語言在文學中的地位,而難點也在這裡。第三章文學形象系統,闡述文學形象的總體特征。重點在文學形象的三種不同的形态。難點在對“象征意象”的理解。第四章叙事作品,介紹西方叙事學的重要概念,對中國古代的叙事理論也作了總結。重點在叙事語言和叙事内容。難點在一些新的名詞術語的理解上面。第五章抒情作品,闡釋抒情作品與情感的關系,抒情的本質、原則、途徑、策略與傳統以及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重點在抒情作品的基本特征,難點在抒情作品與情感的關系。第六章文學風格,闡釋文學風格與創作個性的區别和内在聯系、文學風格的審美構成、文學風格的獨創性和多樣性以及文學風格與文化的關系等四個問題。重點在掌握文學風格的定義和有關論述,難點在個性與創作個性的差别上面。第七章文學創作,闡述文學創作中的各類問題。重點在“創作心理要素”與“創作過程”這兩個大問題。難點在對創作心理要素的認識。第八章文學接受,闡述讀者的文學接受以及讀者在接受活動中的主動性、創造性。重點是文學接受的條件、過程和效果。難點是對文學的生産、傳播、消費、接受、批評之間的關系的理解。第九章文學的源流,闡釋文學的發生、發展和文學的思潮、流派相關的理論,說明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相互關系。重點是對文學發展與社會發展的關系的理解以及文學思潮的發展。難點是對藝術生産與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現象的認識和現代主義文學思潮的理解。自學者應理清各章各節的邏輯關系,對課程的内容有一個整體性的理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