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觀經濟政策

宏觀經濟政策

政府運用政策工具調節經濟運行達到政策目标
宏觀經濟政策(Macro-economicPolicy),是指國家或政府有意識有計劃地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調節控制宏觀經濟的運行,以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宏觀調控是公共财政的基本職責所謂公共财政,指的是為彌補市場失效、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政府分配行為或其它形式的經濟行為。宏觀經濟政策體制的根本轉軌尚未完全實現,計劃經濟的影響仍然強烈存在,這不能不說是目前包括财政政策在内的宏觀經濟政策未能實現預期效果的關鍵原因所在。
    中文名:宏觀經濟政策 外文名:macroeconomic policy 别名: 作 用:調節控制宏觀經濟的運行 理論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

基本定義

1、宏觀經濟政策是指政府有意識有計劃的運用一定的政策工具,調節控制宏觀經濟運行,以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從西方國家戰後的實踐來看,國家宏觀調控的政策目标,一般包括充分就業、經濟增長、物價穩定和國際收支平衡等四項。

2、宏觀經濟政策是指國家對整個國民經濟進行宏觀調控的政策它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具有如下作用。

3、宏觀經濟政策是指國家或政府運用其能夠掌握和控制的各種宏觀經濟變量而制定的指導原則和措施。

4、嚴格地說,宏觀經濟政策是指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以及收入分配政策和對外經濟政策。除此以外,政府對經濟的幹預都屬于微觀調控,所采取的政策都是微觀經濟政策。

5、宏觀經濟政策是指政府為了達到宏觀經濟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根據馬克思主義原理,社會總産品在物質形式上分為生産資料(機器、原料、材料和燃料等)和消費資料(食物、衣服、住房、日用品等)。

理論基礎

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論基礎是凱恩斯主義的經濟學的總需求決定國民收入的理論,即IS—LM模型。該模型說明了商品市場和貨币市場同時達到均衡時利息率和國民收入是如何決定的,并且指出了模型中的IS曲線和LM曲線的位置變動會對均衡的利息率水平和國民收入水平産生何種影響。該模型是分析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效應的工具。

在LM曲線的不同區域,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的有效性有着很大的不同。LM曲線可以呈現水平、遞增和垂直三種形式。據此,可以把LM曲線劃分為凱恩斯區域(蕭條區域)、中間區域和古典主義區域。如圖1所示。

圖1中,在凱恩斯區域,IS變動對國民收入影響最大,而LM變動對國民收入沒有影響,因而财政政策有效,貨币政策無效;在古典主義區域,IS變動隻影響利息率,不影響均衡國民收入,而LM變動則對國民收入産生最大影響,因而貨币政策有效,财政政策無效;在中間區域,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都影響均衡國民收入和利息率,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均有效。

基本原則

宏觀經濟政策的選擇原則是:急則治标、緩則治本、标本兼治。

宏觀經濟政策就是短期的調控宏觀經濟運行的政策,需根據形勢的變化而作調整,不宜長期化,因為經濟形勢是不斷變化的。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發展的今天,一國的經濟形勢,不僅取決于國内的經濟走勢,還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全球經濟的走勢。

“急則治标”是指運用财政、貨币等宏觀經濟政策處理短期經濟問題,如刺激經濟增長,防止通貨緊縮、應付外部沖擊等;“緩則治本”是指通過結構政策與經濟改革處理長期經濟問題,如調整經濟結構、促進技術進步、提高經濟效益、實現持續發展、積極參與全球經濟。因為中國經濟發展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遠期戰略相一緻的政策組合。

政策目标

經濟學家認為,宏觀經濟政策應該同時達到四個目标:充分就業、物價穩定、經濟增長、國際收支平衡。

1、充分就業

充分就業是指包含勞動在内的一切生産要素都以願意接受的價格參與生産活動的狀态。充分就業包含兩種含義:一是指除了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之外,所有願意接受各種現行工資的人都能找到工作的一種經濟狀态,即消除了非自願失業就是充分就業。二是指包括勞動在内的各種生産要素,都按其願意接受的價格,全部用于生産的一種經濟狀态,即所有資源都得到充分利用。失業意味着稀缺資源的浪費或閑置,從而使經濟總産出下降,社會總福利受損。因此,失業的成本是巨大的,降低失業率,實現充分就業就常常成為西方宏觀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标。

2、物價穩定

物價穩定是指物價總水平的穩定。一般用價格指數來衡量一般價格水平的變化。價格穩定不是指每種商品價格的固定不變,也不是指價格總水平的固定不變,而是指價格指數的相對穩定。價格指數又分為消費物價指數(CPI),批發物價指數(PPI)和國民生産總值折算指數(GNPdeflator)三種。物價穩定并不是通貨膨脹率為零,而是允許保持一個低而穩定的通貨膨脹率,所謂低,就是通貨膨脹率在1—3%之間,所謂穩定,就是指在相當時期内能使通貨膨脹率維持在大緻相等的水平上。這種通貨膨脹率能為社會所接受,對經濟也不會産生不利的影響。

3、經濟增長

經濟增長是指在一個特定時期内經濟社會所生産的人均産量和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它包括:一是維持一個高經濟增長率;二是培育一個經濟持續增長的能力。一般認為,經濟增長與就業目标是一緻的。經濟增長通常用一定時期内實際國民生産總值年均增長率來衡量。經濟增長會增加社會福利,但并不是增長率越高越好。這是因為經濟增長一方面要受到各種資源條件的限制,不可能無限地增長,尤其是對于經濟已相當發達的國家來說更是如此。另一方面,經濟增長也要付出代價,如造成環境污染,引起各種社會問題等。因此,經濟增長就是實現與本國具體情況相符的适度增長率。

4、國際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具體分為靜态平衡與動态平衡、自主平衡與被動平衡。靜态平衡,是指一國在一年的年末,國際收支不存在順差也不存在逆差;動态平衡,不強調一年的國際收支平衡,而是以經濟實際運行可能實現的計劃期為平衡周期,保持計劃期内的國際收支均衡。自主平衡,是指由自主性交易即基于商業動機,為追求利潤或其他利益而獨立發生的交易實現的收支平衡;被動平衡,是指通過補償性交易即一國貨币當局為彌補自主性交易的不平衡而采取調節性交易而達到的收支平衡。

國際收支平衡的目标要求做到彙率穩定,外彙儲備有所增加,進出口平衡。國際收支平衡不是消極地使一國在國際收支帳戶上經常收支和資本收支相抵,也不是消極地防止彙率變動、外彙儲備變動,而是使一國外彙儲備有所增加。适度增加外彙儲備看作是改善國際收支的基本标志。同時由于一國國際收支狀況不僅反映了這個國家的對外經濟交往情況,還反映出該國經濟的穩定程度。

以上四大目标相互之間既存在互補關系,也有交替關系。互補關系是指一個目标的實現對另一個的實現有促進作用。如為了實現充分就業水平,就要維護必要的經濟增長。交替關系是指一個目标的實現對另一個有排斥作用。如物價穩定與充分就業之間就存在兩難選擇。為了實現充分就業,必須刺激總需求,擴大就業量,這一般要實施擴張性的财政和貨币政策,由此就會引起物價水平的上升。而為了抑制通貨膨脹,就必須緊縮财政和貨币,由此又會引起失業率的上升。又如經濟增長與物價穩定之間也存在着相互排斥的關系。因為在經濟增長過程中,通貨膨脹已難以避免的。

再如國内均衡與國際均衡之間存在着交替關系。這裡的國内均衡是指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而國際均衡是指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内均衡,就可能降低本國産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争力,從而不利于國際收支平衡。為了實現國際收支平衡,又可能不利于實現充分就業和穩定物價的目标。

由此,在制定經濟政策時,必須對經濟政策目标進行價值判斷,權衡輕重緩急和利弊得失,确定目标的實現順序和目标指數高低,同時使各個目标能有最佳的匹配組合,使所選擇和确定的目标體系成為一個和諧的有機的整體。

政策工具

宏觀經濟政策工具是用來達到政策目标的手段。在宏觀經濟政策工具中,常用的有需求管理、供給管理、國際經濟政策。

1、需求管理

需求管理是指通過調節總需求來達到一定政策目标的宏觀經濟政策工具。它包括财政政策和貨币政策。需求管理政策是以凱恩斯的總需求分析理論為基礎制定的,是凱恩斯主義所重視的政策工具。

需求管理是要通過對總需求的調節,實現總需求等與總供給,達到既無失業又無通貨膨脹的目标。它的基本政策有實現充分就業政策和保證物價穩定政策兩個方面。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也就是總需求小于總供給時,政府應采取擴張性的政策措施,刺激總需求增長,克服經濟蕭條,實現充分就業;在有效需求過度增長的情況下,也就是總需求大于總供給時,政府應采取緊縮性的政策措施,抑制總需求,以克服因需求過度擴張而造成的通貨膨脹。

2、供給管理

供給學派理論的核心是把注意力從需求轉向供給。供給管理是通過對總供給的調節,來達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在短期内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是生産成本,特别是生産成本中的工資成本。在長期内影響供給的主要因素是生産能力,即經濟潛力的增長。供給管理政策具體包括控制工資與物價的收入政策、指數化政策、人力政策和經濟增長政策。

1)收入政策。收入政策是指通過限制工資收入增長率從而限制物價上漲率的政策,因此,也叫工資和物價管理政策。之所以對收入進行管理,是因為通貨膨脹有時由成本(工資)推進所造成的(參見成本推進的通脹)。收入政策的目的就是制止通貨膨脹。它有以下三種形式:一是工資與物價指導線。根據勞動生産率和其他因素的變動,規定工資和物價上漲的限度,其中主要是規定工資增長率。企業和工會都要根據這一指導線來确定工資增長率,企業也必須據此确定産品的價格變動幅度,如果違反,則以稅收形式以示懲戒。二是工資物價的凍結。即政府采用法律和行政手段禁止在一定時期内提高工資與物價,這些措施一般是在特殊時期采用,在嚴重通貨膨脹時也被采用。三是稅收刺激政策。即以稅收來控制增長。

2)指數化政策。指數化政策是指定期地根據通貨膨脹率來調整各種收入的名義價值,以使其實際價值保持不變。主要有:一是工資指數化。二是稅收指數化。即根據物價指數自動調整個人收入調節稅等。

3)人力政策又稱就業政策。是一種旨在改善勞動市場結構,以減少失業的政策。主要有:一是人力資本投資。由政府或有關機構向勞動者投資,以提高勞動者的文化技術水平與身體素質,适應勞動力市場的需要。二是完善勞動市場。政府應該不斷完善和增加各類就業介紹機構,為勞動的供求雙方提供迅速、準确而完全的信息,使勞動者找到滿意的工作,企業也能得到其所需的員工。三是協助工人進行流動。勞動者在地區、行業和部門之間的流動,有利于勞動的合理配置與勞動者人盡其才,也能減少由于勞動力的地區結構和勞動力的流動困難等原因而造成的失業。對工人流動的協助包括提供充分的信息、必要的物質幫助與鼓勵。

4)經濟增長政策。主要有:一是增加勞動力的數量和質量。增加勞動力數量的方法包括提高人口出生率、鼓勵移民入境等;提高勞動力質量的方法有增加人力資本投資。二是資本積累。資本的積累主要來源于儲蓄,可以通過減少稅收,提高利率等途徑來鼓勵人們儲蓄。三是技術進步。技術進步在現代經濟增長中起着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促進技術進步成為各國經濟政策的重點。四是計劃化和平衡增長。現代經濟中各部門之間協調的增長是經濟本身所要求的,國家的計劃與協調要通過間接的方式來實現。

3、國際經濟政策

國際經濟政策是對國際經濟關系的調節。現實中每一個國家的經濟都是開放的,各國經濟之間存在着日益密切的往來與相互影響。一國的宏觀經濟政策目标中有國際經濟關系的内容(即國際收支平衡),其他目标的實現不僅有賴于國内經濟政策,而且也有賴于國際經濟政策。因此,在宏觀經濟政策中也應該包括國際經濟政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