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琴書

山東琴書

中國山東省曲藝品種
山東琴書是山東重要的地方曲藝品種,又稱“唱揚琴”或“山東揚琴”。它源于明代中期魯西南菏澤(古曹州)地區興起的民間小曲自娛演唱形式“莊家耍”(又稱“玩局”)。主要流行于山東地區。
  • 中文名:山東琴書
  • 非遺級别: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 非遺編号:Ⅴ-21
  • 申報地區:山東省菏澤市
  • 遺産類别:曲藝

簡介

山東琴書為民間小曲聯唱體,共有小曲二百餘支,最盛時演唱曲牌和演奏曲牌多達300個,以上河調、鳳陽歌、梅花落最常用。随琴伴奏的樂器也越來越多,以揚琴為主奏樂器,另有筝、墜琴、京胡、闆胡、軟弓胡、四股弦、碟子、大闆梆子等。傳統曲目分牌子曲、中篇、長篇3類。共有曲目一百多個,書帽、詩、引六百餘首。

曆史淵源

“小曲子”最早形成于菏澤地區(古稱曹州)。郓城藝人陳乃端所存藝術譜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頭輩師爺王尚田,善通琴書畫,聞名東平湖……”的說法。新修《曹縣方志》有“曹縣為山東琴書主要發源地,相傳已有二百年曆史”的記載。該縣梁堤頭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現過小曲子名家梁啟祥。而後發展益盛,逐漸流布全省。從雍正十三年算起,山東琴書至今已有二百五十餘年的曆史。n

山東琴書的發展,大緻辭經曆了三個重要階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娛,到民間的業餘玩局,後來發展為職業演唱--撂地說書。n

元明以來,山東境内俗曲流行,魯西南地接中原,此間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于音律的文人,利用當時流行曲調編演曲目逐漸形成的。據傳單縣、曹縣的劉樓、尚樓、老爺樓、柳井一帶,有些士紳名流,喜撫琴彈唱小曲以自娛,叫做“琴筝清曲”。如《白蛇傳》中的《斷橋》、《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趕船》、《偷詩》等,其唱詞文雅,文學性較強。n

“琴筝清曲”這種藝術形式不久即沖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當地農民中傳習流布。由起初風雅的“攜訪友”,漸變為農閑或節日聚會的自娛性“莊稼耍”或日“玩局”。

在清代末年,這種業餘玩局的琴書演唱班社,在魯西一帶的農術十分盛行。這時期的演唱仍保持着“琴筝清曲”時的書詞尚文采、注意音樂性的特點。其演出雖以娛愛為目的,但重在比賽唱腔的優美、曲牌多寡,以及樂器演奏技巧的高低,還有濃重的文人雅士彈唱抒懷的情趣,色少江湖氣。n

随着“小曲子”在民間流傳日盛,出現了乾隆末年曹縣的梁啟祥,之後曹縣的袁沛然、郓城的劉道友;光緒年間曹縣的苗金福、李清蘭、侯沛然、王夢典,郓城的劉繼榮、陳懷教等演唱名家,漸由業餘玩局變為撂地說書的職業性演唱。由于演唱性質的變化,帶來了山東琴書在演唱内容、形式以及音樂唱腔上的重大變化。

藝人們創編移植了一大批适應群衆中味新節目,豐富了演唱内容。音樂結構由原來的曲牌聯唱,變為以唱“鳳陽歌”、“垛子闆”兩種曲調為主,并國以闆式變化,穿插使用曲牌,唱詞言變得通俗易懂,演唱風格也由以前的纖柔細膩變得活潑質樸。n

作為這一階段的重要标志,琴書由魯西南農村進入了運河漕運重鎮——濟甯,并陸續傳入鄰近的徐州、商丘、開封等地。一時間,濟甯的土山、運河岸成為琴書名家荟萃之地,并擴大影響,遍及山東各地。

陸續發展形成了魯東以廣饒、博興為中心的“東路琴書”和魯北以濟南為中心的“北路琴書”;魯西南一帶的琴書遂稱為“南路琴書”。

南路為最早的一支,流行于魯西南地區,以茹興禮及其創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調,行腔深沉,咬字真切,節目多為憤世之作;北路以濟南為中心,廣泛流行于魯西北地區,以鄧九如及其創始的“鄧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語,于純樸中顯幽默,平易中求韻味;東路以廣饒、博興為中心,流行于膠東各地,以商業興、關雲霞夫婦及其創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優美動聽,富于變化。n

傳承意義

山東琴書文化底蘊豐厚,對呂劇的發生發展産生過重大影響,是山東呂劇的直接母體,曆史文化價值比較獨特。如今它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急需加以保護和扶持。

藝術特色

山東琴書采用山東方音表演,因脫胎于民間的“小曲子”聯唱,所用唱腔曲調十分豐富,約有曲牌二百多支。

山東琴書的演出形式一般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趕角色,也兼樂器伴奏。分趕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餘者為伴奏兼伴唱。傳統的演唱講究穩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儀态端莊,目不斜視,全靠富于變化的唱腔和有機的伴奏配合來完成故事情節的表達和人物形角的刻畫。

随着曆史的演變和藝術本身的發展,山東琴書的演唱逐漸打破了舊的演唱陳規。如演唱者可根據故事内容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感情的變化,面目呈現傳神的表情,有時亦可略加手勢以助表演,演員之間在演唱中可進行感情交流,還可與觀衆直接交漢感情,但其演唱風格依然保持了穩重大方的基本特點。

山東琴書的傳統代表性節目很多,長篇有《白蛇傳》、《秋江》及移植來的《楊家将》、《包公案》、《大紅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當》、《三上壽》、《梁祝姻緣記》等七八十部,短段兒多為早期小曲子節目中傳承下來的經典之作。

建國後,随着人民對藝術欣賞的要求日益提高,大批新文藝作者參與創作、演唱,山東琴書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五六十年代,南路琴書藝人李若亮、李湘雲父女兩次參加中國曲藝會演,黨政軍出的《水漫金山》、《盜靈芝》獲得成功,他們曾先後三次參加中國調演,引起了曲藝界、音樂界的注意。

特别是1981年9月,參加中國優秀曲藝節目觀摩演出,演出的《大林還家》,在增強抒情性的與時代感方面又取得成功,榮獲創作、作曲、演出三個一等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