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子交換層析

離子交換層析

生物分子分離純化方法
離子交換層析法是根據電荷特性分離生物分子的一種蛋白純化方法,由于該法操作簡易,分辨率高且通量大,迅速成為蛋白質、多肽、核酸及大部分發酵産物分離純化的一種重要方法。[1]
    中文名:離子交換層析 外文名:ion-exchange chromatography 所屬學科: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 特點:操作簡易,分辨率高且通量大

發展

1848年,Thompson等人在研究土壤堿性物質交換過程中發現離子交換現象。上世紀40年代,出現了具有穩定交換特性的聚乙烯離子交換樹脂。50年代,離子交換層析進入生物化學領域,應用于氨基酸的分析。離子交換層析是生物化學領域中常用的一種層析方法,廣泛的應用于各種生化物質如氨基酸、蛋白、糖類、核苷酸等的分離純化。常用的離子交換劑有:離子交換纖維素、離子交換葡聚糖和離子交換樹脂。

基本内容

離子交換層析中,基質是由帶有電荷的樹脂或纖維素組成。帶有正電荷的稱之陰離子交換樹脂;而帶有負電荷的稱之陽離子樹脂。離子交換層析同樣可以用于蛋白質的分離純化。由于蛋白質也有等電點,當蛋白質處于不同的pH條件下,其帶電狀況也不同。陰離子交換基質結合帶有負電荷的蛋白質,所以這類蛋白質被留在柱子上,然後通過提高洗脫液中的鹽濃度等措施,将吸附在柱子上的蛋白質洗脫下來。結合較弱的蛋白質首先被洗脫下來。反之陽離子交換基質結合帶有正電荷的蛋白質,結合的蛋白可以通過逐步增加洗脫液中的鹽濃度或是提高洗脫液的pH值洗脫下來。

具體操作

預處理和裝柱

對于離子交換纖維素要用流水洗去少量碎的不易沉澱的顆粒,以保證有較好的均勻度,對于已溶脹好的産品則不必經這一步驟。溶脹的交換劑使用前要用稀酸或稀堿處理,使之成為帶H+或OH-的交換劑型。陰離子交換劑常用“堿-酸-堿”處理,使最終轉為OH-型或鹽型交換劑;對于陽離子交換劑則用“酸-堿-酸”處理,使最終轉為H-型交換劑。

洗滌好的纖維素使用前必須平衡至所需的pH和離子強度。已平衡的交換劑在裝柱前還要減壓除氣泡。為了避免顆粒大小不等的交換劑在自然沉降時分層,要适當加壓裝柱,同時使柱床壓緊,減少死體積,有利于分辨率的提高。

柱子裝好後再用起始緩沖液淋洗,直至達到充分平衡方可使用。

加樣與洗脫

加樣

層析所用的樣品應與起始緩沖液有相同的pH和離子強度,所選定的pH值應落在交換劑與被結合物有相反電荷的範圍,同時要注意離子強度應低,可用透析、凝膠過濾或稀釋法達此目的。樣品中的不溶物應在透析後或凝膠過濾前,以離心法除去。為了達到滿意的分離效果,上樣量要适當,不要超過柱的負荷能力。柱的負荷能力可用交換容量來推算,通常上樣量為交換劑交換總量的1%-5%。

洗脫

已結合樣品的離子交換前,可通過改變溶液的pH或改變離子強度的方法将結合物洗脫,也可同時改變pH與離子強度。為了使複雜的組份分離完全,往往需要逐步改變pH或離子強度,其中最簡單的方法是階段洗脫法,即分次将不同pH與離子強度的溶液加入,使不同成分逐步洗脫。

由于這種洗脫pH與離子強度的變化大,使許多洗脫體積相近的成分同時洗脫,純度較差,不适宜精細的分離。最好的洗脫方法是連續梯度洗脫,洗脫裝置見圖16-6.兩個容器放于同一水平上,第一個容器盛有一定pH的緩沖液,第二個容器含有高鹽濃度或不同pH的緩沖液,兩容器連通,第一個容器與柱相連,當溶液由第一容器流入柱時,第二容器中的溶液就會自動來補充,經攪拌與第一容器的溶液相混合,這樣流入柱中的緩沖液的洗脫能力即成梯度變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