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部經濟

总部经济

现代人类高端智能的大规模极化与聚合
总部经济,就是在单一产业价值观念中的现代人类高端智能的大规模极化与聚合。总部经济的本质是“人”的经济,是在某经济领域或区域的核心,以追求单一产业价值观为目标,将创意、决策、指挥等高端智能的所有关联环节进行大规模的聚集,使之产生极化与聚化效应,由此扩散出彻底颠覆松散经营模式的经济效能和效益,进而拉动整个行业领域或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的经济模式。
    中文名:总部经济 外文名: 别名: 释义:在单一产业价值观念中的现代人类高端智能的大规模极化与聚合

价值核心

总部经济的基础经济含义在于,企业可以通过功能和组织结构空间上的分离达到成本最小化。这就突破了企业是一个不能实现空间分离的独立体的传统假定,承认企业可以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企业价值链的空间分离,对生产要素在企业内部进行跨区域的配置;使得区域合作不仅可以表现为不同区域企业之间的商品贸易,而且还可以表现为企业集团内部不同功能组织跨区域的配置。

总部经济的价值核心,一是企业总部及具有总部功能的企业职能部门流动迁移,由此产生的市场和区域经济的变化;二是企业总部以“总部资源”为向心力,逐渐向总部基地聚集,形成“高端势能”。这些企业总部,在“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驱动下,从内生性的商业文化和外在的市场本能,首先从局部合作,逐渐走向多维联合。

中国大型企业已不再是单纯的生产产品,而是要成为价值链的整合者,企业总部正在发挥着战略决策中心、投资中心、投融资中心、自主经营中心、科技开发中心、财务中心、目标管理中心的职能。这种功能和职能的明确和强化,以及总部战略在实施过程中,企业的具体策略和一些新的特征,可以从北京总部基地得以窥见一斑。

在“2006中国企业500强发布暨高层论坛”上,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刘翼生认为,国内大型企业近年来出现了总部迁移的浪潮,纷纷向北京、天津、广州、上海等沿海大城市和东部地区中心城市迁移,在这种情况下,国内企业要做好总部的战略规划,根据自己的发展战略,确定总部与价值网络模块之间的网控模式。

形成背景

中国加入WTO以来,日益扩展的开放格局吸引了大批跨国公司、高成长公司的总部、分支机构或研发中心在中国大城市安家落户,带动了相关地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总部经济”。

具体来说,“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通过创造各种有利条件,吸引跨国公司和外埠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形成企业总部在本区域集群布局、生产加工基地通过各种形式安排在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或外地,从而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的经济活动的统称。在“总部经济”中,总部集中的区域一般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才、资本、信息等创新要素向该区域流动,在价值链分工中,占据“高端”地位,获取更高的利润回报,而且能够提升本区域的产业水平,扩大本地区经济总量,提高区域经济竞争能力。

在中国国内一些经济集中地区,已有建立总部经济区域的发展趋势,如北京、上海浦东(金融产业),再如广东、深圳(以外贸为主)已初具总部经济区域的规模及趋势。

北京是中国北方的中心经济城市,腹地为中国三大经济圈的“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不同,后者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工商业的发展、先行对外开放所导致的外资进入,以及自主型城市化,而京津唐大都市经济圈的形成与发展,则得益于现有体制下全国资源向首都的集中,将成为全国性公司设立全国总部和北方总部的首选之地。不少学者预言,这一地区中国区域经济和企业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和机遇。如何看待、理解和把握“总部经济”的发展进程将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及企业的切身利益。

发展条件

许多专家认为,在总部迁移战略成为趋势的前提下,从企业自身来说,围绕总部所在地,应制定新的“战略地图”,开展总部经济。把握中心城市。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是以最少的资源占用取得最大的产出。

围绕企业总部,发展商务服务和现代服务业,金融、保险、会计、法律、中介,它们既有总部带动,同时有成为总部经济的条件,它们之间是一个互动的关系,完善这些服务业对总部经济是一种促进。努力吸引全球知名企业的地区总部,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水平。依托城市特色总部经济区,打造现代服务业集群。创新政府服务,为总部经济提供一个非常良好的环境。要创新服务观念,提升服务效率。

具体方针如下:

第一,要明确总部经济的定位,每个城市要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

第二,改善交通环境,大力推进信息化;

第三,改善社区的生活条件,尤其是总部区域的生活条件;

第四,培育要素市场,大力发展高级要素,如人才、技术、信息等;

第五,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的中介服务业,如会计师、法律、评估等;

第六,改善政府的公共服务;第七,加强法制和产权的保护;

第八,培育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

收益成本分析

1.总部经济的收益分析

总部经济给相关地区带来的收益可以分为两部分:直接收益与间接收益。前者指总部自身形成的产值和税收,即总部的产值、增加值和纳税额;后者指总部通过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促进相关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与促进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产生的收益。

如果安排得当,总部经济可以成为一个城市强劲的经济增长点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引擎。首先,“总部”形成的产值和税收可直接为当地财政和经济发展添砖加瓦,推动产业升级。居民富裕了,就会对高层次的服务产生更多需求,推动第三产业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政府手中有钱了,就可加大对教科文卫的投入,促进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提升文明程度。其次,总部经济通过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可以促进房地产、餐饮、中介服务、商贸等众多服务行业的壮大。

再次,总部经济的发展有望拓展各产业内部分工和专业化的程度。因为总部经济不仅为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也对其需求品的技术含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正是分工和专业化强有力的催化剂。此外,很多总部,如工业企业的营销总部、研发总部,脱离生产总部“另起炉灶”,本身就代表着一种分工和专业化方向。

伴随着上述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优化的结果也应运而生,即第三产业的第二层次(为生产生活服务的部门)比重逐步上升。

由此可见,总部进驻一个地区,可以大大促进当地建筑等工业行业以及房地产、餐饮、中介服务、商贸等众多服务行业的壮大。凡此种种都可划归总部经济间接收益的范畴。和总部经济的直接收益相比,间接收益也许会更大。但间接收益的获得必须以产业链完整通畅为前提,地方政府对此必须给予足够重视。

2.总部经济的成本分析

总部经济的成本可以划分为交易成本、优惠成本、闲置成本、歧视成本、社会震荡成本五部分。

交易成本指:(1)政府为实施总部经济战略,设立专门机构、指派专人负责、聘请专家调研等而花费的成本,这是典型的沉淀成本,一般不随着进驻总部数目的变化而变化;(2)寻找、接洽各类总部以及与有进驻意向的企业签订协议产生的成本。

优惠成本指政府为提高对总部的吸引力以同其它地区竞争,以低于市场价格的条件为总部提供相关设施产生的成本,如地价优惠、税收减免等。

闲置成本指为发展总部经济而预留各类设施产生的成本,如有的城市预留了政府储备地,以便让跨国公司盖总部大楼。

歧视成本指:(1)由于实行比其它地区更优惠的政策而遭受对方报复所产生的成本;(2)由于对总部企业给予比已落户本辖区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优惠的政策,引致后者不满而使生产积极性受损所形成的成本。

社会震荡成本指:(1)为发展总部经济市貌进行整治,强行清除“马路经济”,加剧业状况而产生的成本;(2)由于总部的进驻了当地物品和服务价格(如房价、餐饮价格等)上升,使当地企业居民滋生排斥情绪产生的成本。

总部经济全面的收益一成本观提供的启示是,政府在引进总部时,数量应是有边界的,而并非像韩信点兵那样多多益善。最佳点应该在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时对应的位置。

政府可以在总部经济收益成本分析的基础上,采取政府市场营销的途径,通过发挥自身能动性降低成本线,提升收益线,扩大总部经济的能量。

从工商管理科学的角度看,政府为发展总部经济采取的很多措施,实际上就带有市场特征。如以低于甚至是大幅低于市场价的价格为总部提供场所用地;许诺将总部上缴的地税额的一定比例奖励给总部或其法人代表,特批其在开业后数年内免税;给予将总部介绍进来的社会中介机构或个人以高额奖励等,实质上就是市场营销学中所说的价格策略。

影响中国经济

对北京经济影响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研究员说,中国的城市经历几十年的发展,面临着转型的压力。首先,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水平显著提升,目前已有170多种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中国制造”支撑了世界消费,但是,“中国制造”附加值普遍较低,核心竞争力不强,世界上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完全是一个以资源的消耗为代价的低水平制造。

第二个压力,是制造业空心化给我们的城市带来很多挑战,许多城市由于规模的扩大,土地价格越来越高,人工成本不断提升,环境压力不断加大,迫使很多的制造企业不得不迁出中心城市。

第三个压力,是产业结构低级化、低端化制约着城市集约化提高。

第四个压力,是资源环境的约束制约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赵弘说,发展现代服务业,是推进城市经济转型的路径,而发展总部经济对现代服务业具有强劲的推动作用。因为总部的功能是有战略决策、资源配置、资本经营、业绩管理、研发、创新、市场营销和外部公关等职能。

他介绍,目前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青岛等中心城市都适时提出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城市转型的重要战略之一,并且取得了很大发展。其中北京已经将发展总部经济列入《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指出“做大做强总部经济,逐步形成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集群”。

上海总部经济

据中国社科院调查,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00家选择在中国建立总部(或区域总部),其中有45%是选择在上海,15%选择在北京。再加上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影响,甲级写字楼的需求在近几年将十分旺盛。

受土地、资源与环境容量的局限,上海将着重发展知识密集度和产出附加值高、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低的高科技产业、现代服务业。结合上海“四个中心”的国际大都市的城市定位,上海正加大力度,优先发展被称为“头脑产业”的总部经济,充分发挥它的放大效益、乘数效应与辐射效应,推动上海打造国际经济中心的进程服务,进而带动全国经济的进一步崛起和高涨。

上海市副市长周禹鹏说,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是上海未来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两个优先领域,特别是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将使上海成为跨国公司生产制造基地、地区总部、研发中心、营运中心和采购中心的集聚地。

上海日益成为跨过公司和国内大企业进行高端投资和经营的首选城市,许多公司都在上海成立了经营总部、贸易总部、研究总部、物流总部以及培训总部,并逐渐形成了多个新的企业总部集聚区。上海的总部经济也初露端倪。

据了解,沪上“总部经济”的发展,已成为推动该市经济发展的又一“引擎”,“总部经济”上缴的税收和所占GDP的比重正在逐年上升。

青岛总部经济

青岛市市南区区委书记郄晋生说,2003年以来,青岛市南区将总部经济纳入楼宇经济的范畴重点加以推进,不断加大了引导和支持力度,出台了相关的发展意见和政策,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一些制造业总部,研发中心和一些国外公司的办事机构、代表处向区域内加快流动聚集,除青啤、海信等本地集团总部外,马士基、新韩银行、美国纽约人寿、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办事机构先后入驻。

截至2006年底,市南区总部企业达到392家,占青岛市企业总部企业总量的90%左右,全年实现全口径税收32.8亿元,占全区税收收入的48.31%,税收增量占到全区税收增量的一半,日益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2007年上半年,又引入了中石化山东财务总部等13家地区性企业总部,总部企业总数达405家,实现税收19.6亿元,同比增长24%。

广州总部经济

广州市越秀区常务副区长庄悦群说,越秀区近年来以发展总部经济为主攻方向,推动现代服务业、新兴商贸业、高新技术产业协调发展,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2007年越秀区认定的310家总部企业属世界500强或国内500强分支机构的企业共112家,其中,世界500强投资的分支机构77家。

310家总部企业,2006年实现营业额2729.26亿元,占全区总量的59.93%;实现税收158.14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58.08%;实现增加值493.99亿元,占全区总量的46.98%,拉动全区经济增长7.99个百分点。今年上半年,310家总部企业实现营业额1410.35亿元;实现税收收入117.10亿元,占全区税收总量超六成;实现增加值231.68亿元。

南京总部经济

南京市鼓楼区区长徐苏宁说,自2002年鼓楼区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思路以来,经过五年的发展,鼓楼区已成为国内外著名企业落户南京的首选之地,目前拥有西门子、朗讯、爱默生、松下等40余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著名大企业的地区总部和分支机构。

2006年全区总部企业实现税收15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总量的43%,总部企业税收增量占到全区增量的50%,成为拉动财政收入高幅增长的中坚力量。今年上半年,总部企业实现税收9.9亿元,占全区财政收入总量的40.6%,继续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预计全年鼓楼区的财政收入总量将突破45亿元,比去年净增10亿元。

重庆总部经济

重庆市渝中区委常委、重庆解放碑CBD建设指挥部指挥长章琳介绍,目前,解放碑CBD区域汇聚了微软、索尼、荷兰阿克苏·诺贝尔、德国西门子等38家世界500强企业、设立了分支机构47家。一大批企业如中新大东方人寿、中美大都会人寿、和记黄埔等设立了中国总部或地区总部,或在该区域设立投资企业。近三年,新入驻的国内外企业达1125家。

据美国《财富》杂志最新调查显示,全球4万多家跨国公司中,92%以上的企业考虑在中国设立地区总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