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氣質

女性气质

社会建构
女性气质是指女性应当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心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女性气质是“父权”社会文化创造的反映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话语,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创造不同文化语义的女性气质文化。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及气度,是人的高级种经活动的表现。气质的特特点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而显示出来的。女性的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其中包括崇高的理怨、待人诚恳、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人女性不可缺少的品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会使女性的气质美更添异彩,因为科学文化知识既是当代女性的立足之本,也是修身养性的关键因素[1]。
  • 中文名:女性气质
  • 外文名:femininism
  • 定义:
  • 创始人:R.W.康奈尔
  • 特 征:与男性气质相对立
  • 性 质:社会建构
  • 提出时间:1995年

定义

女性气质是“父权”社会文化创造的反映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话语,不同时代的社会文化背景,创造不同文化语义的女性气质文化。

女性气质是指女性应当具有同情心,令人感到亲切,对他人关系等亲和取向的一系列性格和心理特点。女性气质通常是被限制在操持家务、照料老人、孩子等家庭角色之中;女性是属于男性的,她的影响力不如男性,很少会成为领导者和专家;但女性必须温柔,富于同情心,表现出一切与男性气质相对立的特征。

传统特征

传统的性别特征,

男性应该具有:力量、英勇、顽强、坚毅、阳刚、荣誉等特征。

女性应该具有:柔美、温顺、害羞、谦恭等特征。

这些特征作为社会性别特征被“自然化”,长期以往被男性和女性接受、内化,成为性别划分的标志。具有这些性别特征的人被认为是正常的,不具备这些性别特征的则认为是不正常的。

“男性气质”(Masculinity),亦称“男性特质”、“男性气概”、“男人味”,其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出现的性别角色理论(sex role theory),在20世纪中叶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的冲击下形成“男性女性主义”(male/feminism)的致思方式,并在消费主义背景之下发展成为具有示范效应的关于男人之所以为男人的一系列特质的描述。“男性气质”的概念主要可以从生理学、心理学、政治学和人类学/社会学等四个方面加以阐发,但也渗透到教育学、历史学、哲学、传播学和文学文化研究等领域。

如社会上对男性的印象可能是勇敢、豪迈、善于修理机械、有运动天赋、数理学科较强,女性则是温柔、胆小、善家政缝纫、易沟通情感、语言学科较强等等。这些关于社会性别的概念在我们的自我形成之时即成为一种无形的符号,引导我们的性别认知,并表现出合宜的性别角色。这种性与性别的混同,使得男性与女性等同于男性气概与女性气质,进而‘自然化’了社会里既定性别差异的标准特质(男人身体较强壮,因此与劳动、运动和肉搏战斗的世界有关,在公共领域里较为活跃;女人身体较虚弱,所以比较消极,她们的领域是家,她们的身体决定了身为母亲和男性欲望对象的角色)。人们是男是女是参照生物证据的,但是人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是由相应的文化标准来决定的。

“贤妻良母”是对传统中国文化对女性本质的规定之一,它突出体现了女性的依附性特征,始终依附于家庭中的男性,扮演服务和顺从的角色。这一女性气质即使在维新时期被赋予了崇高的民族——国家大任,其依附本质也依然不变。

积极作用

气质是指人相对稳定的个性特点、风格及气度,是人的高级种经活动的表现。气质的特特点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交往而显示出来的。女性的气质美,首先表现在丰富的内心世界,其中包括崇高的理怨、待人诚恳、心地善良。富于同情心,是中国女性的传统美德,也是现人女性不可缺少的品德;一定的科学文化素养会使女性的气质美更添异彩,因为科学文化知识既是当代女性的立足之本,也是修身养性的关键因素。再说,女性的文化水平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着家庭生活的气氛和子女的成长,同时也影响着人际交往。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