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望效應

期望效应

心理学名词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塔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人们通常用这样来形象地说明期望效应:“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要想使一个人发展更好,就应该给他传递积极的期望。[1]
    中文名:期望效应 外文名: 定义: 别名:罗森塔尔效应 实质:皮格马利翁效应 出自:美丽的传说

基本概念

期望效应又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它本是一个心理学名词,自从J.Sterling Uvillgston把它引入企业管理实践之中后,它就不断受到企业界和理论专家的关注。期望效应在教育学和心理学领域已得到广泛的认同,但它在企业人资源管理中应用和理论研究,目前尚不多见。期望是对自己或他人的一种判断,希望自己或他人达到某种目标或满足某种行为预期。由期望而产生的行为结果就是期望效应。

根据哈佛大学J.Sterling Uvillgston乎ton对期望效应的理解,其含义应该是被积极关注的个体通过人在自己身上创建一种自信心和高期望,从而极大的发挥自已的潜能以达到预期的行为目标,所以期望强调的是个体心理激发的活动过程。而期望效应则侧重因为心理激发而产生的行为结果期望管理是运用期望效应来达到管理目标的一种管理方式,它是指管理人员根据员工的工作特点和员工的个人素质所提出的针对其在工作或个人事业上的发展,以促使其朝着发展景不断努力。

期望管理激发“共同愿景”的建立人而来现个人与组织的目标和价值。“共同愿景”是在人们心中一股令人深爱感召的力量,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它创造出众人是一体的感觉,并遍布到组织全面的活动,从而使各种不同的活动融汇起来。n理论和实践表明,管理人员对下属的期望以及对待下属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确定了这些下属的工作绩效和职业进步。如果管理人员的期望高,其下属的业绩表现就可能会是优秀的;如果管理人员的期望低,其下属的业绩则可能是不佳的。因此,正确的实施期望管理,对企业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名词由来

期望效应又叫“皮格马利翁效应”也叫“罗森尔塔效应”。这个效应源于古希腊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古希腊雕刻家皮格马利翁深深地爱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丽少女,并希望少女能够变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挚的爱感动了爱神阿劳芙罗狄特,爱神赋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终皮格马利翁与自己钟爱的少女结为伉俪。后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森林塔尔等人为首的许多心理学家进行一系列研究,实验证明,学生的智力发展与老师对其关注程度成正比关系。

效应实验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做过一个教育效应的实验。他把一群小老鼠一分为二,把其中的一小群(A群)交给一个实验员说:“这一群老鼠是属于特别聪明的一类,请你来训练”;他把另一群(B群)老鼠交给另外一名实验员,告诉他这是智力普通的老鼠。两个实验员分别对这两群老鼠进行训练。一段时间后,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进行测试,测试的方法是老鼠穿越迷宫,结果发现,A群老鼠比B群老鼠聪明才智得多,都先跑出去了。其实,罗森塔尔教授对这两群老鼠的分组是随机的,他自己也根本不知道哪只老鼠更聪明。当实验员认为这群老鼠特别聪明时,他就用对待聪明老鼠的方法进行训练,结果,这些老鼠真的成了聪明的老鼠;反之,另个那个实验员用对待笨老鼠的办法训练,也就把老鼠训练成了不聪明的老鼠。

罗森塔尔教授立刻把这个实验扩展到人的身上。1968年他和和雅各布森(A.L.Jacobson)教授带着一个实验小组走进一所普通的小学,对校长和教师说明要对学生进行“发展潜力”的测验。她们在6个年级的18个班里随机地抽取了部分学生,然后把名单提供给任课老师,并郑重地告诉他们,名单中的这些学生是学校中最有发展潜能的学生,并再三嘱托教师在不告诉学生本人的情况下注意长期观察。8个月后,当他们回到该小学时,惊喜地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但在学习成绩和智力表现上均有明显进步,而且在兴趣、品行、师生关系等方面也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