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都城

丰都城

重庆市下辖县
丰都城属于今重庆辖区,位于长江中上游,距离重庆市往长江下游方向172km。迄今已经拥有1900多年的县城历史。城区位于县境中部、长江北岸、名山、双桂山南麓,北纬29°53`,东经107°42`,海拔160米。
    中文名:丰都城 外文名:thenetherworld 别名: 所属地区:重庆,辖区 经纬:东经107°42`、北纬29°53` 海拔:160米

概况

丰都鬼城位于重庆市丰都县城的长江北岸,是传说中“阴曹地府”所在地,也是中国幽冥文化的集中体现地。传说中幽冥界的奈何桥、十八层地狱等,在这里都有真实的存在。

丰都鬼城游览起来非常方便。进入景区大门后,按照指示牌,沿着一条登山路向山上游览即可。途中会经过哼哈祠、奈何桥、鬼门关、黄泉路、阎罗殿和十八层地狱等大家熟悉的地点。还可以在鬼城内,看到牛头马面、阴间判官、阎罗王等传说中的人物塑像,而十八层地狱讲诉的是劝人为善、勿作恶的因果报应传统观念。

这些传说中幽冥界的去处,充分反映了中国人对生与死、鬼魂和地狱等传统的认知。有兴趣的话,可以跟随一位导游,听听故事,了解下古代的风俗禁忌。

在城内游玩的时候不能错过的就是网红师傅表演的石来运转,三百多斤重的铁石表演是力量的呈现,让人由衷钦佩。

历史

丰都原县城-----名山镇,其地古称丰民洲,周时为“巴子别都”,自东汉建县以来,历为县治所在地,曾有三次短暂迁徙。明末连年争战,官署民舍被毁,清初,县官曾侨居高家镇;顺治十七年(1660),知县商起予在故城宣化门重建县衙。同治九年(1870)治所毁于长江洪水,十一年筑新城于傅家堡,县衙迁新城六口井;光绪三年(1877),知县陆镕复葺旧治,县属迁还。民国29年为避日机轰炸,县府迁麻柳嘴,两年后迁还原处。署址在今商业路,解放后为县人民政府驻地。

民国20年,县城始置名山镇,治所设于名山南麓八圣宫(今肉联厂)。民国29年,分上半城置平都镇,治所设于双桂山南麓巧圣宫(今社会福利院)。民国35年,名山、平都两镇并为五云镇,民国36年复置名山、平都两镇。1950年10月两镇并为城关镇,1951年9月改为城关区,1956年复改为城关镇,1980年7月复名山镇镇名,治所设于今中山路。

古丰都城仅一条河街。明洪武四年(1371)知县桂仲拳时县暑东南向,较简朴,其后渐向名山、双桂山方向扩建街房;天顺四年(1460)知县柴广初建城恒、弘治年间,知县李毅、明绅重修城墙,高二丈,周长六百丈,设五座城门:东南为宣化门,东迎恩门(又名守智门),南会川门(又名管驿门),西阳和门(又名大西门),北屡丰门(又名北门)。另修东水门、西水门、小东门、小西门四道小门。清顺治、乾隆、嘉庆、咸丰、同治、光绪各时期都补修城墙,城内官署、民房、店铺、学校、庙宇逐年增多。

民国初年,城内外修建房舍,但街道狭窄。民国18至20年,驻军陈兰亭设马路局,拆除城墙及部份民房拓宽街道,建成宽二丈多的三合泥平整路面。纪念碑至公园主街,宽四丈、近一华里、笔直。全城街道两旁植树整齐,房屋多砖木结构,一般是楼下开店,楼上住家。

解放后,多层建筑逐年增多,除县镇各机关、商店、银行、中小学校外,还建有榨菜、酿造、罐头等厂,一般为钢筋水泥结构,地面磨石,有的门面嵌瓷砖。

地理

清代

同治八年(1869)县界:

北岸东交忠州界,北接忠州、垫江界,西北接涪陵境;

民国时期

民国30年县界:

东连忠县,北接垫江,西毗涪陵,南界彭水、石柱,东南连黔江,东接湖北利川。

民国31年7月,酆、石两县互划插花地:

石柱县将湖海乡第十二、十五保,江池乡第一至四保,长坡乡第一至八保,沙谷乡第九保,划交酆都县;共15保,163甲,1765户,9044人。

酆都县将第四区桥头、中益、龙沙、三会、子河、洗新、栗新、沙子、金铃9乡,第三区武平乡漆潦坝一保,德建乡第六至十四保,平安乡第三、四、五保,太平乡第一保一至五甲,划交石柱县;共1区,9乡,69保,631甲,7276户,37285人。

同年11月,酆都县将崇兴乡嵌入涪陵境内的马鞍山,划交涪陵县三汇乡;计1保,40户,148人。

建国以后

1952年8月,忠、酆两县调整插花边界:

酆属洋渡、太极乡划交忠县,共5826户,22659人。

忠属鸿鹤乡第四至十四村划交酆都县,共2074户,8940人。

同年10月,忠县插入酆都县十直乡的红庙村、贯塘村、七里村、龙头村、和新开村的一、八、九组划交酆都县,共1073户,4278人。

1963年9月,丰都县属丰胜公社交垫江县,计4个生产大队,23个生产队,593户,2091人。

至此,丰都县境东西宽71、76公里,南北长79、85公里,总面积2901、16平方公里。境界为:东依石柱县下路区,南接武隆县后坪公社、彭水县棣棠公社,西靠涪陵县罗云、龙驹公社和垫江县箐口、裴兴公社,北邻忠县任家、庙垭公社。

文化

三段奈河桥透视你所追求

相传人死后要投胎转世之前,必须经过「奈河桥」,喝一碗「孟婆汤」,忘却前尘往事。人间鬼城内的「奈河桥」,当然没有孟婆汤供应,不过意义深长。桥共分三段,左段代表长寿健康,而右段则代表权位财富,过桥者选择哪段桥通行,就揭示出他们追求甚麼。的确,世间并没有完美,有得必有失。那麼,中间一段代表甚麼呢?情侣要特别留意,跟爱侣同行时,大家必须手牵手,以九步度桥,取其「长长久久」之意。想跟他长相厮守吗?执着他的手过桥吧!

名山天子殿呈现审判场面

在鬼城内,抬头仰望,看见的除了有蓝天之外,还有位於名山之巅,教一众小鬼闻风色变的「天子殿」(「天子」,即阎罗王)。宫殿屹立至今已有千多年历史,殿堂正中有一尊极具威严的阎罗王坐像,旁边还有天子娘娘坐像、六值功曹站像、四大判官和十大阴帅等,个个雕像都细致精美,栩栩如生,让每位到访者都能真切感受到审判时的压迫感。殿外还设有「东西地狱」(即「十八层地狱」),小人受刑时的凄惨场面活现眼前,气氛阴森恐怖。大家敢做坏事吗?

其实,酆都鬼城要展现的,不是一个阴暗惨淡的地狱场景,而是要籍著描绘地狱,告诫在生的人要立善心。想深一层,这个鬼城,不但不阴风阵阵,反而还有丝丝暖意呢!

古迹埋水底气魄永不灭

长江,以它贯通全国的气魄,得以成为古代经典战役的场景,缔造出多位著名的英雄霸主,以及编织起多段动人的传说故事。当中,以三国时代蜀相诸葛亮巧布「八阵图」击退东吴陆逊一段,最为人津津乐道。

话说,蜀帝刘备为报义弟关羽被东吴袭杀之仇,亲率大军兴兵伐吴,连胜十数阵后,东吴陆逊反击,结果被迫逃至白帝城。陆逊穷追猛打,追至白帝城,后来(据《三国演义》记载),陆逊被诸葛亮的「八阵图」所困,幸得孔明的丈人引路方能逃脱。「八阵图」就是孔明以石柱等布置以围困敌人的阵势,传说至今仍广泛流传於长江一带。然而,真正促使陆逊撤兵的,却是孔明入川前刻在石碑上的「东和孙吴,北抗曹操」八字。陆逊看见这八个字,恍然大悟,为怕曹魏攻袭而退兵。而这块石碑,就是「孔明碑」。可惜,「八阵图」和「孔明碑」,现已长埋水底。

来历

丰都鬼城到底是怎么来的呢?为什么鬼城要建在丰都呢?关于鬼城的形成原因,说法非常的多,但总的说起来,一共有四点:

一是道教之说。在东汉末年,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吸收了不少巫术,成为后来的“鬼教”。公元198年,他的孙子张鲁在丰都设立道教“平都治”,这里遂成为了道教的传教中心。后来,道教又杜撰出一个“罗丰山”,说它是北阴大帝治理的鬼都,这位北阴大帝是道教的第七级中心神,专管地狱。在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中,称丰都居道教七十二福地的第四十五位。

二是鬼帝(土伯)之说:当人类社会还处在上古时代的时候,由于科学不发达,在遇到一些大自然现象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解释,认为这一切是由鬼神在主宰。而巴族和蜀族是以氐羌部落为主,两个部落。东周时,丰都曾为巴子别都,随着巴蜀两族的不断交往,政治、经济、文化、思想、习俗相互渗透,于是产生了一个共同信仰的宗教神——土伯,这就是巴蜀鬼族的第一代鬼帝。这位鬼帝就住在幽都,至今丰都还留有“幽都”遗迹。

三是佛教“阎罗王”之说。“阎罗王”本是梵文的音译,愿为古印度神话里管理阴间之王。佛教沿用此说法,称为管理地狱的魔王。传说他手下有十八判官,分管十八地狱。据《一切经音义》称,“阎罗王”即“平等王”,他能平等治罪。

四是阴、王成仙之说,这是丰都最广为流传的说法。早在公元270年左右,晋人葛洪在其《神仙传》中就有关阴、王成仙的说法。传说在汉朝时候,有两位方士,一位叫阴长生,是刘肇皇后的曾祖父;一位叫王方平,官至朝中散大夫。他们因不满社会现状,双双先后来丰都修炼,于魏青龙初年,成仙而去。后来到了唐朝,他们二人被人讹传成了“阴王”,即阴间之王。

后来加上历代统治阶级的不断刻意渲染,历代文人、官吏通过小说、诗词、游记和碑文的描述,如《西游记》、《聊斋志异》、《说岳全传》、《西洋记》等等。因此一个比较全面的鬼城就在丰都形成了。它从虚幻到实物,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将佛教、道教、儒家学说以及中国鬼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将巴渝文化、中原文化和域外文化结合起来;将民间神话传说想象与现实结合起来;将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艺术形式结合起来,才形成今天天下闻名的“鬼城文化”。

现状

如今,丰都新县城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都市,但她发展的脚步不会就此停止,还会继续。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