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剂

注射剂

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
注射剂所属现代词,指的是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包括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作用可靠,注射剂无论以液体针剂还是以粉针剂贮存,而到临床应用时均以液体状态直接注射入人体的组织、血管或器官内。所以吸收快,作用迅速。特别是静脉注射,药液可直接进入血循环,更适于抢救危重病症之用。并且因注射剂不经胃肠道,故不受消化系统及食物的影响。因此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药品名: 外文名:injection 别名: 是否处方药: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药禁忌: 剂型: 运动员慎用: 是否纳入医保: 批准文号: 药品类型:湘卫药准字(1986)第041008号 中文名:注射剂 规 格:2002-7-10 剂 型:国药准字H43020124 适用对象:不宜口服药物和不能口服的病人 特点:迅速可靠,不受pH酶食物等影响

概述

注射剂(injection)系指药物制成的供注入体内的无菌溶液(包括乳浊液和混悬液)以及供临用前配成溶液或混悬液的无菌粉末或浓溶液。

注射剂作用迅速可靠,不受ph、酶、食物等影响,无首过效应,可发挥全身或局部定位作用,适用于不宜口服药物和不能口服的病人,但注射剂研制和生产过程复杂,安全性及机体适应性差,成本较高。

所有各种注射剂,除应有制剂的一般要求外,还必须符合下列各项质量要求:

①无菌;注射剂内不应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必须符合《中国药典》无菌检查的要求。

②无热原:注射剂内不应含热原,特别是用量一次超过5ml以上、供静脉注射或脊椎注射的注射剂,必须是热原检查合格的。

③澄明:溶液型注射剂内不得含有可见的异物或混悬物,应符合卫生部关于澄明度检查的有关规定。

④安全:注射剂必须对机体无毒性反应和刺激性。

⑤等渗:对用量大、供静脉注射的注射剂应具有与血浆相同的或略偏高的渗透压

⑥pH值:注射剂应具有与血液相等或相近的pH值。

⑦稳定:注射剂必须具有必要的物理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以确保产品在贮存期安全、有效。

此外,有些注射剂还应检查是否有溶血作用、致敏作用等,对不合规格要求的严禁使用。

特点

优点

①药效迅速,作用可靠,注射剂无论以液体针剂还是以粉针剂贮存,而到临床应用时均以液体状态直接注射入人体的组织、血管或器官内。所以吸收快,作用迅速。特别是静脉注射,药液可直接进入血循环,更适于抢救危重病症之用。并且因注射剂不经胃肠道,故不受消化系统及食物的影响。因此剂量准确,作用可靠。

②适用于不宜口服给药的患者:在临床上常遇到神昏、抽搐、痉厥等状态的病人,或患消化系统障碍的患者均不能口服给药,采用注射剂则是有效的给药途径。

③适于不宜口服的药物,某些药物由于本身的性质,有的不易被胃肠道所吸收;有的具有刺激性;有的则易被消化液破坏,如制成注射剂可解决之,其中中药天花粉的结晶蛋白制成粉针剂便是一例。

④可使个别药物发挥定位药效:如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可用于局部麻醉;消痔灵注射液等可用于痔核注射。

⑤可以穴位注射发挥特有的疗效,如当归注射液等。

⑥注射剂是将药液或粉末密封于特制的容器之中与外界空气隔绝,且在制造时经过灭菌处理或无菌操作,故较其他液体制剂耐贮存。

缺点

(1)使用不便,注射疼痛。

(2)制造过程复杂,车间设备和包装要求高,生产费用较大,价格亦较高。

分类

按剂型的物态分类

液体注射剂:亦称注射液,俗称“水针”。系将药物配制成溶液(水性或非水性)、悬液或乳浊液,装入安瓿或多剂量容器中而成的制剂。主要是根据药物的性质与医疗的要求来决定的。一般水溶性药物要求在注射后达到速效,故多配成水溶液或水的复合溶液(如水溶液中另加乙醇、丙二醇、甘油等)。有些药物不宜制成水溶液,如在水中难溶或为注射后能延长药效等,可制成油溶液、水或油混悬液、乳浊液。但这些注射液一般仅供肌肉注射用。

注射用粉剂:俗称“粉针”。某些药物稳定性较差,制成溶液后易于分解变质。这类药物一般可采用无菌操作法,将供注射用的灭菌粉状药物装人安瓿或其他适宜容器中,临用时用适当的溶媒溶解或混悬。如青霉素、链霉素、苯巴比妥钠等均可制成“粉针”。近年来国内外已研制成功一批中药粉针剂,如从天花粉中提取精制的结晶毒蛋白、人参提取物、葛根汤提取精制物等制备成注射用粉针剂。还有一些药物,如酶制剂(胰蛋白酶、α一糜蛋白酶、波罗蛋白酶、辅酶A等),为了保持稳定亦常在无菌操作下冷冻干燥后制成注射用粉针剂;有的生物制品亦采用冻干法制成粉针剂,如胎盘白蛋白注射用粉针剂等。

注射用片剂:系指药物用无菌操作法制成的模印片或机压片,临用时用注射用水溶解,供皮下或肌肉注射之用,如盐酸吗啡注射用片。但此类制剂目前应用极少。

按给药部位分类

皮内注射剂:注射于表皮与真皮之间,一般注射部位在前臂。一次注射剂量在0.2m1以下,常用于过敏性试验或疾病诊断,如毒霉素皮试液、白喉诊断毒素等。

皮下注射剂:注射于真皮与肌肉之间的松软组织内,注射部位多在上臂外侧,一般用量为1~2m1。皮下注射剂主要是水溶液,但药物吸收速度稍慢。由于人的皮下感觉比肌肉敏感,故具有刺激性的药物及油或水的混悬液,一般不宜作皮下注射。有时病人血管不易找到或其他原因,大剂量输液也可皮下滴注。

肌肉注射剂:注射于肌肉组织中,注射部位大都在臂肌或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较皮下注射刺激小,注射剂量一般为1~5m1。肌肉注射除水溶液外,尚可注射油溶液、混悬液及乳浊液。油注射液在肌肉中吸收缓慢而均匀,可起延效作用。

静脉注射剂:注入静脉使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因此药效最快,常作急救、补充体液和供营养之用。由于血管内容量大,大剂量的静脉注射剂又称为“输液剂”。一次剂量自几毫升至几千毫升,且多为水溶液。油溶液和一般混悬液或乳浊液能引起毛细血管栓塞,故不能做静脉注射。但近年来研究表明,某些营养性药物与药用油类制成的乳浊液,作静脉注射可加速药物的吸收,这些乳浊液的油滴应小于红细胞,其平均直径在1μm以下。由于血液具有缓冲作用,所以小量缓慢注射时对血液的PH值与渗透压无多大影响,若注入大量的注射液则须考虑PH值及渗透压。静脉注射较皮下或肌肉注射的作用为多,凡能导致红细胞溶解或使蛋白质沉淀的药液,均不宜静脉给药。故静脉注射剂一般不应加入抑菌剂。

脊椎腔注射剂:注入脊椎四周蛛网膜下腔内。由于神经组织比较敏感,且脊椎液循环较慢。故注入一次剂量不得超过10ml,而且要求使用最纯净的水溶液,其PH值为5.0~8.0之间,渗透压亦应与脊椎液相等。否则由于渗透压紊乱或其他作用,很快会引起患者头痛和呕吐等不良反应。总之对脊椎腔注射剂的制备与应用应严格要求。

给药途径

(1)皮内注射

(2)皮下注射

(3)肌内注射

(4)静脉注射

(5)动脉内注射

(6)其它(心内注射、关节内注射、皮下输液等)

质量要求

(1)无菌:注射剂成品中不得含有任何活的微生物。

(2)无热原:对于注射量大的、供静脉注射和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剂必须符合无热原的质量指标。

(3)澄明度:按照澄明度检查的规定,应符合规定要求。

(4)pH值:一般注射剂要求pH4~9,脊椎腔注射剂要求pH5~8.

(5)渗透压:射剂要求有一定的渗透压。供静脉注射和脊椎腔注射的注射剂应当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接近。否则,低渗溶液会造成红细胞胀破、溶血;高渗溶液会使红细胞萎缩。

(6)安全性:注射剂安全试验包括刺激性试验、溶血试验、过敏试验、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等。

(7)稳定性:注射剂要求具有必要的化学稳定性、物理稳定性和生物稳定性。有明确的有效期。

溶剂

水性溶剂

最常用的为注射用水。注射用水为纯化水经蒸馏所得,其pH值应为5.0~7.0,氨、氯化物、硫酸盐与钙盐、硝酸盐与亚硝酸盐、二氧化碳、易氧化物、不挥发物与重金属、细菌内毒素及微生物检查等均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规定。一般采用有相当洁净度的原水经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等方法制备得到纯水,所得纯水再经蒸馏法制备得注射用水。目前常用塔式蒸馏器或多效蒸馏器来制备注射用水。配制注射液通常采用新鲜制备的注射用水,注射用水的贮存时间一般不超过12h,灭菌后贮放不宜超过24h

非水性溶剂

常用的为植物油,主要为供注射用大豆油。其质量应符合《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大豆油(供注射用)”标准;其他还有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等溶液。大豆油(供注射用)为淡黄色的澄明液体,其酸值不大于0.1,皂化值为188~195,碘值为126~140。

附加剂

《中国药典》规定,注射剂中除主药外,还可根据制备及医疗的需要添加其他物质,以增加注射剂的有效性、安全性与稳定性,这类物质统称为注射剂的附加剂。选择品种与使用的浓度对机体无毒性,与主要无配伍禁忌,不影响主要的疗效与含量测定。制剂成品说明书中也应注明附加剂的不同用途。

增加主药溶解度的附加剂

增加主药溶解度的方法有:

①采用混合溶剂或非水溶剂。

②加酸或碱,使难溶性药物生成可溶性盐。

③在主药的分子结构上引入亲水基团。

④加入增溶剂,如吐温-80、胆汁等。但使用吐温-80时,可能使含酸性的药物、苯甲醇、三氯叔丁醇等的作用减弱,应予注意。

⑤加入助溶剂。

常用的有:

1、吐温-80:常用的增溶剂,常用量0.5%-1%。主要应用于肌内注射,有轻微的降压与溶血作用,iv慎用。注意:鞣质或酚性成分,溶液偏酸,加入吐温-80会出现浑浊。含酚性成分,加入吐温-80降低杀菌效果。吐温-80灭菌过程中,会出现浑浊。用法:先将被增溶药物与吐温-80混匀,再溶解。

2、胆汁胆酸类的钠盐,常用量0.5-1.0%。常用的有牛胆汁、猪胆汁、羊胆汁等,有杂质,需要加工处理。注意:药液的PH,PH大于6.9,性质稳定。PH小于6.0,降低增溶效果,影响制剂的澄明度。

3、甘油:是鞣质与酚性成分良好的溶剂。用量一般为15%-20%。

4、其他:助溶剂如:有机酸及其钠盐、酰胺与胺类。复合溶剂系统。

帮助主药混悬或乳化的附加剂

混悬剂、乳化剂:

助悬剂与乳化剂应符合下列质量要求:①无抗原性、无毒性、无热原、无刺激性、不溶血;②耐热,在灭菌条件下不失效;③有高度的分散性和稳定性,用少量即可达到目的;④供静脉注射用的助悬剂、乳化剂必须严格控制其粒径大小,一般应小于1nm,个别粒径不大于5nm。

常用的助悬剂:

吐温-80、司盘-85、普流罗尼F-68,羧甲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聚乙烯吡咯烷酮、明胶、甘露醇、山醇、单硬脂酸铝、硅油等。

常用的乳化剂:

卵磷脂、豆磷脂、普流罗尼F-68、氧乙烯丙烯聚合物等。

防止主药氧化的附加剂

目的:为了防止注射剂中由于主药的氧化产生的不稳定现象。防止主药氧化除采用降低温度,避免光照,驱尽氧气,调至稳定性好的pH值及控制微量金属离子等措施外,加入抗氧剂也起重要作用。

常用抗氧剂及用量:

原理:抗氧剂为一类易氧化的还原剂

焦亚硫酸钠(0.1%~0.2%)、亚硫酸氢钠(0.1%~0.2%)、亚硫酸钠(0.1%~0.2%)、硫代硫酸钠(0.1%)、硫脲(0.05%~0.1%)、抗坏血酸(0.05%~0.2%)等。

常用金属络合剂:

原理:金属离子加速某些化学成分的氧化分解,导致制剂变质。与金属络合剂生成稳定的络合物。

依地酸二钠或依地酸钠钙,常用量为0.01%~0.05%。此外,环己二胺四醋酸钠、N-羟基乙二胺三醋酸等也可用。

驱除氧气的惰性气体:

将高纯度的惰性气体N2或CO2通入供配液的注射用水或已配好的药液中,使之饱和以驱尽溶解的氧气。并在药液灌入安瓿后立即通入N2或CO2,以置换药液面上空间的氧气,然后再封口。

调节pH值的附加剂

包括:酸、碱和缓冲剂。

目的:减少对机体造成的局部刺激,增加药液的稳定性及加快药液的吸收。

从机体的适应性和稳定性考虑,药液应调至适宜的pH值范围。在药物稳定性良好的前提下,药液的pH值最好在正常人体液的pH值7.4左右,或在pH值7.0~7.6之间。仅有少数品种,允许pH值在4~9之间。

常用调pH值的附加剂:盐酸、硫酸、枸橼酸、氢氧化钠(钾)、碳酸氢钠、磷酸氢二钠、磷酸二氢钠等。

抑制微生物繁殖的附加剂

为了防止注射剂在制造和使用过程中污染微生物,特别是采用低温灭菌、滤过除菌或无菌操作法制备的注射液,以及多剂量的注射液,应加入适宜抑菌剂。但用于静脉或脊髓注射的注射液一律不得加抑菌剂;剂量超过5mL的注射剂加抑菌剂时应特别慎重。

抑菌剂应符合下列要求:(l)抑菌效能可靠;(2)对人体无毒害;(3)与主药无配伍禁忌,不影响药效与质量检查;(4)性质稳定,不易受温度、pH等影响而影响抑菌效果;(5)不与橡胶塞起反应。

注射剂中常用的抑菌剂及用量:苯酚(0.25%~0.5%)、甲酚(0.25%~0.3%)、氯甲酚(0.05%~0.2%)、三氯叔丁醇(0.25%~0.5%)、硝酸苯汞(0.001%~0.002%)、苯甲醇(1%~3%)、尼泊金类(0.1%左右)等。

减轻疼痛的附加剂

为减轻注入注射剂时人体产生疼痛,应酌加局部止痛剂。

常用的止痛剂及用量:苯甲醇(1%左右)、盐酸普鲁卡因(0.5%~2.0%)、盐酸利多卡因(0.2%~l.0%)、三氯叔丁醇(0.3%~0.5%)。

调节渗透压的附加剂

维持血浆的渗透压,不仅是细胞生存所必需,而且与保持体内水分平衡有关,故注射剂的渗透压应尽量与血浆相等。凡与血浆、泪液具有相同渗透压的溶液称为等渗溶液,例如:0.9%氯化钠溶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注入高渗溶液,红细胞因水分渗出而发生细胞萎缩,然而机体对渗透压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只要输入量不太大,速度不太快,不致产生不良影响。故临床上静脉注入10%、50%葡萄糖等高渗溶液是无害的。可是大量注入低渗溶液,有可能导致溶血现象,必须避免,0.45%氯化钠溶液发生溶血,0.35%氯化钠溶液可完全溶血。脊椎腔内注射,必须用等渗溶液。

常用渗透压调节剂:葡萄糖、氯化钠、磷酸盐或枸橼酸盐等。

最常用的调节等渗的计算方法:冰点降低数据法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

(一)冰点降低数据法:血浆冰点为-0.52℃,任何溶液,其冰点降低为-0.52℃,与血浆等渗。例:

(二)氯化钠等渗当量法:氯化钠等渗当量指1g药物呈现的等渗效应相当于氯化钠的克数。

(三)等渗溶液与等张溶液:等渗溶液: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有些等渗溶液(硼酸、盐酸麻黄碱、盐酸可卡因、盐酸乙基吗啡)不能使红细胞的体积和形态保持正常。等张溶液:与红细胞膜张力相等的溶液,等张溶液中红细胞能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态,更不会发生溶血。

制备

注射剂制备的工艺流程

原辅料的准备与处理、配制、灌封、灭菌、检查和包装。

中药注射剂原料的准备

配制原料的形式:

①以中药中提取的单体有效成分为原料

②以中药中提取的有效部位为原料

③中药中提取的总提取物为原料(现状)

(一)中药材的预处理

药材原料必须确定品种与来源,鉴定符合要求后,预处理(挑选、洗涤、切制、干燥、粉碎、灭菌)。

(二)中药注射用原液的制备

1、要求:最大限度地除去杂质,保留有效成分。

2、提取与纯化路线选择依据:

(1)根据处方组成中药物所含成分的基本理化性质;

(2)结合中医药理论确定的功能主治与现代药理研究;

(3)处方的传统用法、剂量;

(4)制成注射剂后应用的部位与作用时间。

3、用途:

注射用水的制备方法

蒸馏法是制备注射用水最可靠最经典的方法。药典要求供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水源应为纯化水,故原水需经过滤、除离子等过程纯化后方可使用。

注射用水的制备工艺流程:

(1)原水处理。原水通常为经过预处理的自来水,其质量应符合国家关于生活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原水中含有悬浮微粒、可溶性无机盐、有机物、微生物、热原及挥发性气体等杂质,必须经处理成为纯化水后方可作为蒸馏法制备注射用水的水源。原水处理方法有离子交换法、电渗析法和反渗透法。

①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处理原水是通过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的。最常用的离子交换树脂是732苯乙烯强酸性阳离子交换树脂和717苯乙烯强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一般采用阳离子树脂床、阴离子树脂床、混和树脂床串联的组合方式,在阳离子树脂床后加一脱气塔,除去水中二氧化碳,以减轻阴离子树脂的负担。此法所得水化学纯度高,比电阻可达100万ω。cm以上,设备简单,节约燃料和冷却水,成本低;离子交换一段时间后树脂老化,出水质量不合格,可用酸碱液将树脂再生后继续使用。

②电渗析法:电渗析法是依据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定向迁移和交换膜的选择透过性而除去离子的。此法不需消耗离子交换树脂再生所用的酸和碱,较离子交换法经济,但制得的水纯度较低,比电阻一般为5万~10万ω。cm;

③反渗透法:在u形管内设置一个半透膜,半透膜两侧分别放入盐溶液和纯水,纯水一侧的水分子通过半透膜向盐溶液一侧转移,使盐溶液液面升高,此为渗透过程(osmosis)。两侧液柱的高度差形成的压力即为此盐溶液具有的渗透压。若在盐溶液上施加一个大于该盐溶液渗透压的压力,则盐溶液中的水分子向纯水一侧渗透,达到盐、水分离,此为反渗透(reverse osmosis)。反渗透法纯化原水一般选用的半透膜膜材为醋酸纤维膜和聚酰胺膜。

(2)蒸馏。小量生产一般用塔式蒸馏水器,主要包括蒸发锅、隔沫装置和冷凝器三部分。大量生产时,常用多效蒸馏水器或气压式蒸馏水器。制备注射用水的蒸馏水器,应安装有效的隔沫装置,以确保不带入热原。(3)注射用水的收集与贮存。弃去初馏液,检查合格后采用带有无菌过滤装置的密闭收集系统收集,在80℃以上保温、65℃以上保温循环或4℃以下无菌状态下贮存,并于制备12h内使用。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