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k

mook

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
“Mook”是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即将杂志(Magazine)和书籍(Book)合在一起,成为独具魅力的“杂书”(Mook)。[1]简单地说来,就是日本人所创造推广的一种新文化商品,图片多文字少,编辑取向情报多理论少,其性质介于Magazine和Book之间,故而简称为Mook。[2]意为杂志书,就是把杂志以书的形式发表,没有杂志的时间限制,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
  • 中文名:mook
  • 外文名:
  • 别名:
  • 分类:生活杂志

概述

Mook,一个英日混血的组合单词,是日本人创造推广的一种新文化商品,图片多文字少,编辑取向资讯多理论少,其性质介于Magazine(杂志)和Book(书)之间,故而简称为Mook,意为杂志书,一般一本书就是一个专题,Mook在国际上已成为一种新的出版潮流。

说到“杂志书”,一般以为即日本的mook,系将杂志(magazine)与书籍(book)合二为一,新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产品,如今传到了中国。在中国台湾,“Mook”也被直接音译为“墨刻”,或者“慕客志”。上世纪末,这种被陈平原先生总结为“快节奏、大容量、粗加工、浅阅读”的出版创意,最初被引入台湾地区时多与旅游、时尚、图像、音乐、动漫等相关。而近年来,乘着“青春文学”的东风,“Mook”在国内越显生猛。像郭敬明率团队打造的《岛》、《最小说》和张立宪的《读库》,还有饶雪漫通过《漫女生》衍生出来的全国海选“书模”,都证明了这一“文化商品”的人气是何等之盛!

正因为有着贴近生活、时效性强、视觉效果好和一定的覆盖性、具象性等特点,所以“Mook”不仅更加符合时下年轻人快节奏的阅读习惯与通俗化的阅读要求,还可以很好地将几乎所有的让人觉得新鲜趣味的亚文化元素“一网打尽”。就像之前在“豆瓣”的新书榜上久久占据着第二名位置的《HANA》,这本典型的“Mook”打出了这样的标语———“全年龄私享浪潮,分享你私人的生活乐趣”。

显然,它不仅代表了新生代的潮流文化,还引领了新生代的文化潮流,甚至可以说是充满了一种诱惑与魔力,让你无法拒绝。这好比鸡尾酒,一杯精心勾兑出来的惊艳的酒精饮料。它以“青春”的名义,以“青春”为砝码,营造出所谓的“心灵接近性”来满足年轻人情感上的宣泄,从而赢得了广泛的市场号召力。

所以,当我们迎来这个由文字与图像“勾兑”而成的“Mook”时,当我们身处由“青春文学”创造的一个写作与阅读的传播新空间里,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毕竟,在“Mook”的世界里,在青春的话语的狂欢中,仅仅是生活的冰山一角。

它的出现无法避免,它的存在合乎情理。“Mook”在今天大热,正如KTV的逐步盛行。后者让年轻人的生活日趋丰富多彩,也让人们在快节奏生活中那绷紧的神经获得一种行之有效的放松方式,这也是优美的其他的音乐方式所远远不能满足的。当然,一种良性的音乐审美取向就受到了波及甚至威胁,如此的现象就与“Mook”在“速食文化”充斥的当下如花般绽放一样,令人深感忧虑。

不过,在今天这样一个多元化、全球化、信息化的商业至上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将更多地服务于消费”的现实,谁也无法否认和改变。而为消费服务的文化则在一定程度上要讲究感官刺激。如此的一种文化形态之下,“Mook”的风行也就变得理所当然。它在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的同时,也使得受众愈发懒于寻找文化意义。

其类型

一、青春范儿

代表:郭敬明《最小说》、hansey《爱丽丝》、饶雪漫《最女生》

顾名思义,青春范儿的MOOK,是奔着学生人群去的,其中最著名的是现在已经“转正”了的《最小说》。可能现在很多的杂志书都不真正赚钱,但是没人敢怀疑《最小说》的吸金能力。从2006年创刊到现在,已经4年半光景,在一批又一批杂志书起起落落、开办或倒掉的过程里,《最小说》始终保持着高昂势头。其实也正是由《最小说》开了第一轮MOOK热的头,此后,许多年轻一代作者,纷纷变身为杂志书主编,组建各自团队。

而青春范儿的杂志书,极有可能是MOOK“战场”中,竞争最为激烈也变动最大的一个区域。在《最小说》之后,2007年hansey创办《爱丽丝》时,还曾经爆出他与落落双双从郭敬明团队出走的新闻,事情过去几年后,落落早已“回归”,并且和笛安各自当起《文艺风象》与《文艺风赏》的主编,两刊物合称为《文艺风》,创刊时间并不长,未来命运尚不知,但无疑是从《最小说》品牌下出来的衍生品。

同样瞄准年轻人口袋的杂志书还可以列举出若干,好比饶雪漫陆陆续续主编的几本MOOK,基本带有其作品的个人风格。还有艾成歌的《花风》、华文天下在《独唱团》之后打造的《锦》,广告语中就号称要把《最小说》斩落马下。

未来一定还会有更多的此类MOOK诞生,年轻人的钱也见得就一定好赚,他们也未见得就每本杂志书买账。到底哪些青春范儿的杂志书能在“战场”里常胜,总归还要时间来淘沙。

1、郭敬明《最小说》

创刊时间:2006年10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郭敬明主编,作者团队前后包括落落、苏小懒、七堇年、消失宾妮等。

目标读者:年轻读者和学生

出版机构:长江文艺出版社

刊物特点:以青春题材小说为主,资讯娱乐以及年轻人心中的流行指标为辅,每月发行两期(上、下),旨在刊登优秀精彩的小说,力求打造成年轻读者和学生最喜欢的课外阅读杂志。

2、hansey《爱丽丝》

创刊时间:2007年9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Hansey、落落主编,安妮宝贝和闫月曾合作为《爱丽丝》打造过一期特别版。

目标读者:16-26岁

出版机构:上海人民出版社

刊物特点:《爱丽丝》除了强调文本价值外,更强调把好看的文章、漂亮的图片与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结合起来,收录了欧美、日韩优秀同时具有人气、同时尚未出版的小说。

3、饶雪漫《最女生》

创刊时间:2008年10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饶雪漫为主编,曾推出蒋方舟在内的10作者作品。

目标读者:16—20岁的女性读者

出版机构:万榕书业

刊物特点:打造“全国女生大联盟”概念,联盟青春写手注入全新活力,给最有个性的女生,打造有态度的女生读物。

4、笛安《文艺风赏》

创刊时间:2011年3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主编笛安,美术总监hansey,文字总监消失宾妮。

目标读者:20岁左右的青少年

合作出版社或出版公司:长江文艺出版社

刊物特点:以“新锐”为目标,同时希望既为名作家打造不一样的形象,也能挖掘有前途的新人作者,称要锻造都市青年文学的集结号。

二、文化范儿

代表:张立宪《读库》、郭玉洁《单向街》、刘瑞琳《温故》

如果说文艺范儿是青春范儿的升级版,那么文化范儿应该就是文艺范儿的深入版,一方面,阅读群体的平均年龄会更年长,另一方面,对读者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怕是多少要有耐着性子看一些文字的心态才好。

文化范儿的MOOK,本身定位是更偏向精英知识分子的阅读人口,这一部分读者通常有某种稳定性,所以这类杂志书的封面设计通常不会太花哨,都是简单大方,版式力求舒适方便阅读,因为里面文字多,且长文章多,应该说,这是五种范儿里,最偏向图书,尤其是学术书的杂志书。《读库》的封面创刊以来都是一以贯之的简单,却又很方便辨识。《单向街》的主编郭玉洁在挑选文章时,只要是好看的有思想的文字,她并不会局限文章的长短,最新一期的杂志上,她就刊登了唐诺一篇长达1.1万字的稿子。

文化范儿MOOK这种对稿子和读者的高要求,的确相对减少了其阅读人口,可同时又让其读者更具有稳定性。《读库》创刊5年多,其影响力越来越大,而且之后老六又开发出一系列衍生品,吸纳了许多可能起初并不是目标的阅读人口,从另一个角度说《读库》已经有了某种品牌价值,在饭局上跟别人说自己在读这样一本杂志书,似乎也变成了某种身份的象征。而《温故》的历史更长远,一直也是稳步前行。

1、张立宪《读库》

创刊时间:2006年2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张立宪

目标读者:精英知识分子和爱书族

出版机构:同心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刊物特点:摆事实不讲道理,作品为五千至五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位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

2、郭玉洁《单向街》

创刊时间:2009年8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郭玉洁主编,编委许知远、方绪晓、肖海生等

目标读者:愿意思考的年轻人

出版机构:凤凰出版社/宁夏人民出版社

刊物特点:打造七十年代出生的人的风格,编辑团队都是70后,追求思维的更年轻化与更敏锐的时代感。力求内容与时代贴得更近,设计上更与国际潮流接轨,写作上试图树立非虚构类写作的标准。以非虚构类的报道、评论,摄影作品为主,希望将全世界最好的作品引入中国,鼓励一种清醒、独特、富有活力的声音。

3、刘瑞琳《温故》

创刊时间:2004年5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刘瑞琳主编

目标读者:对历史感兴趣的读者

出版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刊物特点:对人类以往生存状态的追怀;以历史的审视与反思;对历史文化遗迹与遗留文本的重温。

三、类型范儿

代表:鱼悠若《悬疑志》、郭敬明《最漫画》、孙睿《逗小说》

最后一种类型范儿的MOOK,其实就像是现在的类型小说一样,只做某个分支的内容。比起专业范儿的杂志书,类型范儿更像是一条大路上的各条小径,而专业范更像是其他的几条大路。

类型范儿的杂志书,只专注于某个类型,比如最早由蔡骏做的《悬疑志》,现在交由鱼悠若接手,他们通常是发挥主编的个人优势,做他们比较擅长的类型。当然,像《最漫画》这种,郭敬明就更像是借助自己品牌优势之后的集团化产品,不过和《最小说》一样,其面向学生读者的一贯定位是不变的。

1、孙睿《逗小说》

创刊时间:2008年7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孙睿主编

目标读者:现代都市人

出版机构:万卷出版社

刊物特点:以漫画、武术、社会热点话题、娱乐圈热点、感情、网络热点话题等为素材,以其独特的语言将其转化为幽默搞笑的小说,希望能带给阅读者快乐。

2、鱼悠若《悬疑志》

创刊时间:2007年6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蔡俊主编/鱼悠若主编,蔡俊主笔

目标读者:爱悬疑者

出版机构:河南文艺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刊物特点:能够及时提供悬疑大师的最新作品。

3、郭敬明《最漫画》

创刊时间:此前随《最小说》赠送,2010年10月起独立发行

主编和编辑团队:郭敬明主编

目标读者:喜欢漫画的年轻人

出版机构:长江文艺出版社

刊物特点:延续《最小说》风格,以《最小说》文学作者为脚本,配上国内优秀插画师。

四、专业范儿

代表:冯克力《老照片》、褚钰泉《悦读MOOK》

这说不定是未来MOOK会越来越多的一个领域,所谓专业范儿,是将杂志书延伸到各个专业领域里面去,一本杂志书里,只关注某个领域的内容。比如《悦读MOOK》只做和书有关的内容,比如《老照片》里只谈照片,《放映》里只谈电影。为什么说这里可能是未来MOOK一个种类化更多的地盘呢?因为有实力办杂志的年轻作家总是有限的,能为上述几个范儿的杂志书供稿的知名作者也相对有限,但是由杂志书延伸开的不同领域却可能是无穷的。除了文化、除了文学,我们可以想见的比如说艺术,艺术里面可能还有建筑、拍卖、展览等等,这些分支今后都有出版杂志书的可能(事实上这种趋势已经显现)。如果再把这个部分延伸开,比如音乐、影视、教育、医学……这不是未来最有可能的类别吗?

1、褚钰泉《悦读MOOK》

创刊时间:2006年9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禇钰泉

目标读者:书迷

出版机构:21世纪出版社

刊物特点:是一本有关书的杂志书,希望借此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除了有学者和专家引导阅读,还有一些书界人士剖析书坛风云,读者从中获得大量和书有关的信息。

2、冯克力《老照片》

创刊时间:1996年底

主编和编辑团队:冯克力

目标读者:喜欢听照片背后故事的读者

出版机构:山东画报出版社

刊物特点:所刊载的文章都是读者投稿,每一幅文章都是围绕一幅或者几幅老照片(要求是20年前的照片)所撰写,可以是介绍故事上边的人物,也可以是介绍故事上的人的经历、发生的故事。可以是政治人物、历史人物,也可以是家长理短、平民百姓,编辑得尽可能具有可读性。

3、苏静《放映》

创刊时间:2010年3月

主编:苏静

目标读者:艺术院系学生、创意影像工业从业者以及影像艺术爱好者。

出版机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刊物特点:其关键词是“影像”、“跨界”、“趣味”。以电影为核心的影像,是放映所要关注和讨论的主要议题和内容范围;跨界是放映这本杂志书讨论问题的一种方式和方法;趣味是放映所代表的立场和取舍,是放映的气质。期望能最终构建影像创作界和评论界乃至大众影像爱好者沟通的桥梁。

五、文艺范儿

代表:韩寒《独唱团》、张悦然《鲤》、安妮宝贝《大方》

文艺范儿算是青春范儿的升级版和筛选版,所谓升级版,大抵是说目标读者的年龄应该不再以学生为主;所谓筛选版,是说读者本身应该也是有些文青气质,喜欢热爱文学的。这里的杂志书代表都来头不小,韩寒、张悦然或是安妮宝贝,每一个主编自己身上已经具有了或多或少的文艺气质。

这类MOOK的稿件质量比起青春范儿杂志书要求也要更高,或者说是有策划性质的。比如《鲤》每期主打主题书,要让每期所选的主题不枯燥不重复有话题性且提起人们的阅读兴趣,那也是要颇费功夫的。所以除了团队成员自身稿件外,约稿和采访是这类杂志书的重要支柱,通常在杂志书自身品牌性稍弱时,主编本身的品牌价值就成为了约稿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比如《鲤》最新一期的来不及主题里,有对朱天心和青山七惠两位重量级作家关于时间话题的采访,就是主编张悦然靠自己的人脉价值争取来的。韩寒的《独唱团》虽然只出版了一期,同样也是因为是韩寒主编,所以为他召集到了诸多名家笔墨。至于即将登场的《大方》就更是如此,而且《大方》不仅仅是安妮宝贝一个人的影响力,还试图汇集包括马家辉、叶美瑶在内两岸三地的强势资源。

1、韩寒《独唱团》

创刊时间:2010年6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韩寒主编

出版机构:华文天下

目标读者:文艺青年、青年知识分子

刊物特点:自认只是一个文艺读本,能量有限,无法承载很多人对于现状的改变和社会的改善要求。主张“每一个你是《独唱团》的不可湮灭的声音,每一个你经过审视的世界才是世界。”

2、张悦然《鲤》

创刊时间:2008年6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张悦然主编,周嘉宁、颜禾等为编辑团队成员

目标读者:当下青年女性

出版机构:江苏文艺出版社/上海文艺出版社

刊物特点:打造“主题书”概念,在形式上沿袭着书籍的形态,在编辑和设计上融合了杂志的概念,在内容上跨越了传统书籍的樊篱。每一期围绕着同一主题展开,题材上关照的是当下青年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内心世界,使她们找到自己在从女孩到女人的成长历程里的同伴,认识真正的自己。

3、安妮宝贝《大方》

创刊时间:2011年3月

主编和编辑团队:安妮宝贝主编,编委:止庵、马家辉、叶美瑶、胡朗

目标读者:文学文艺爱好者

出版机构:新经典文化

刊物特点:希望区别于市面上报刊的副刊,也区别于其他杂志书。力争打破小说、随笔、游记的体裁框框,打破地域界限,甚至还要打破时代的界限。它是给年轻人看的读物,消除暮气沉沉的痕迹,让读杂志的新青年产生共鸣。

其表现手法

1、人文

《无轨列车》本来是上世纪30年代初出现的“新感觉派”小说最初尝试者刘呐鸥在1928年9月创办的半月刊名字,借用这个名字,据该杂志书的掌门人、原《万象》总编陆灏介绍,这个名字并不准备一直用下去,这套杂志书的第二辑将在四五月份的时候出版,届时他准备借用另外一本老“海派”文艺杂志的名字,出一本换一个名字。

和杂志相比,杂志书在取名上就首先有了独立的优势,不过,陆灏本来没有准备用杂志书的形式来出版,最后因为找不到期刊刊号转而出版杂志书。不过,这个转型也正好开创了另外一个类型的编辑手法,在本辑《无轨列车》中,撰写文章的大多都是精挑细选的海派文化知名人士,其中电影部分有迈克的《叹十声——〈色,戒〉原著和电影》以及毛尖的《朗》,读书部分有董桥的《书的风景》、傅月庵的《书皮的故事》和陈子善的《那美好的小院子——从〈甘雨胡同六号〉签名本说起》,文学部分有黄昱宁的《一个人的城堡》和李长声的《猫(村上春树密码)》。

在《无轨列车》之前,近年国内最为成功的人文杂志书则是《读库》和《老照片》,《读库》迄今已经办到了第三个年头,以平均一个季度推出一本的速度充实着人文类的书架,而《老照片》更是在怀旧人士中享有盛誉。

2、专业

杂志书的兴盛很大程度上要归结为它在日本的成功,在上世纪90年代,日本出版商开始推广这种新的文化商品,内容上采取多图片、少文字思路,以及多资讯、少理论的编辑思路,所以这些杂志书还被称为“情报志”——情报,就是资讯的意思。这一模式在台湾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杂志书又被称为“墨刻”,而台湾最为著名的“墨刻”,则是1998年5月创立的《自游自在杂志书》,每本杂志书都针对某个地区或者某个领域介绍,这一模式后来在大陆的旅游杂志中广为应用,而《自游自在杂志书》目前也已进入大陆市场。

在专业资讯领域,这样的杂志书还有很多,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近年一直在制作一套《建筑大师MOOK》,这套杂志书目前已经按照建筑大师分别出了格伦·马库特、路易斯·康、彼得·卒姆托、黑川纪章、冯·格康等人单独的杂志书,为读者提供建筑方面最新的资讯。

山东人民出版社从2003年陆续开始制作的“茶座”杂志书——《经济学家茶座》、《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也在各自的领域做得很出色,充分融合了杂志和书的特点,以《经济学家茶座》为例,首先,它的作者和编辑层次高,像图书;其次,它侧重通俗易懂的文章,非学术读者也可以读,加上为数不少的漫画插图,很像通俗杂志。“茶座”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好评,是不少书店的保留书目。

3、流行

比起杂志,MOOK还有一个特点——更大容量地提供作品,这是更讲究包装的杂志很难做到的,因此很多青春文学类杂志书就是采用这样的形式提供大量的小说,一本读完差不多下一本书又出版了。

上海人民出版社自今年1月开始制作一种名为《爱丽丝》的杂志书,该书强调图文并茂,把好看与积极健康的价值观相结合。在整体感观上,这套系列更注重图文创意、艺术美感,并从国外引进适合青少年阅读的选题,打造这套系列为关注推广原创与引进两方面相结合的青春文学作品。《爱丽丝》读者定位在16~26岁之间,是由在青少年群体中较为有名的落落、hasey等人组织编辑的。目前,《爱丽丝》已经出版了《爱丽丝:草木芳华》、《爱丽丝:镜之国》、《爱丽丝:知更鸟》等。

和《爱丽丝》相比,“80后”名人郭敬明主导的杂志书《岛》早已是青少年中最有名的杂志书了。针对青少年群体,近来不少杂志书也已经开始逐渐发力。

2007年末,长江文艺出版社推出了针对青少年女生的《漫girl》,除了中短篇小说主打的青春文学部分外,还有重磅专访、呛话题、博客等和现实关系密切的部分。这套杂志书是饶雪漫主笔,和另一套花山文艺出版社制作的青春文学杂志书《捌零志》一样,在制作了几期后没有再出版新书,这也是杂志书的优点之一——没有周期的限定,这就意味着只要有好的内容,就能出版成书,而不必像杂志一样内容多了排不下,内容少了滥竽充数。不过,在竞争激烈的青春文学领域,杂志书能否像在专业领域、人文领域一样找到各自区别以求得发展,这还要出版社的努力。

其出版特点

Mook既有杂志的贴近生活、时效性强、视觉效果好的特点,又有图书的深入全面、专业性和权威性强的特点,更符合时下读者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内容形式杂志化、分期出版是Mook的最大特点。在内容上,Mook每期都有相对固定的栏目,而且每期都有一个主题,体现了整体策划性。但考虑到每期销售的独立性,跨期的连载文章很少。通俗地说,Mook就是图书的杂志化,在内容上具备图书的厚重与系统,在形式上具备杂志的广博和迅捷。

1998年Mook这一概念从日本被引入中国台湾地区后,多与旅游、时尚、图像、音乐、动漫等相关,因为这些领域往往需要时常更新,为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生活娱乐提供最新最完备的资讯。Mook的出现,被评为1998年台湾地区出版界的“热力现象”之首,城邦出版集团墨刻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专门从事Mook的出版,是最专业的旅游书籍自制出版公司,自称是“华人第一家以深耕Mook出版为宗旨的出版社”。实际从时间上看,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系列丛刊《老照片》的出版,已经是国内杂志书出版的发端。

在内容的选择上,杂志书具备了一般书籍主题专一,深入全面的特点,而在版面安排上,杂志书和普通杂志一样形式活泼,赏心悦目,加上点缀了许多相关的美图,读起来轻松愉快,一目了然。在日本已被认为是与图书和杂志并列的第三种出版物,书店里设有相关的杂志书专卖区。

分期出版,单册销售,出版时间没限制,栏目相对固定,每期有一个专题,以书号代替刊号,“书”是其核心本质。

图书的优点是内容深入全面,更具专业性和权威性;杂志的优点是贴近生活,时效性强,图文并茂,视觉效果好。Mook可以说兼顾了二者的优点,一方面作者和编者往往是某方面的专家、学者,使其具有一般图书的思想深度和品位高度;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般杂志的轻松、休闲的特点和宽泛的视野,但出版时间又比杂志灵活,因而Mook很容易就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现在市场上的Mook一般每期的销售都在几万册,多的则在几十万册,如《老照片》在刚推出的一年中,每期的销量都在30万册左右,现在平均每期也在3~4万册左右;而春风文艺出版社的《岛》每期的销量平均都在20万册左右。

内容形式杂志化、分期出版,是Mook最大的特点。在内容上,Mook更接近杂志,每期都有相对固定的栏目,而且每期都有一个主题,体现了整体策划性。但考虑到每期销售的独立性,跨期的连载文章很少。另外,现在国内的Mook每期就相当于一本单册图书。当记者问起这对书号资源是否也是一种“浪费”时,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钦云介绍说,出版社10月份刚刚推出的《悦读MOOK》第一期就已发了2万多册,他指出2万册对图书来说已属不错的销售,而且随着《悦读MOOK》发展,出版社的目标是每期销售8万册,所以每期一个书号的“消耗”对于出版社来说还是非常值得的。

Mook在出版上具有杂志的连续性,可以给读者一种阅读期待。《悦读MOOK》责编熊炽认为,相对于一般图书,这更有利于培养一批固定的读者。另外,Mook对出版时间的要求不像杂志那么严格,可延长其“保质期”,还可为策划出版争取更长的时间。山东画报出版社《老照片》执行主编冯克力也认为,Mook的这些优点对《老照片》的初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另外相对于图书,Mook篇幅较短,内容丰富,适合人们悠闲阅读,容易得到读者的认可。

但在Mook图书的出版中,教辅与一般图书还有所不同。Mook形式的教辅主要集中在了高考用书中,强调了与高考复习的同步性。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为郑州天星教育图书策划有限公司的《金考卷》、《试题调研》,以及西藏人民出版社的《高考研究》,其中《试题调研》单辑发行曾达到200万册。西藏人民出版社北京发行部副主任王志鹰介绍说,Mook形式的教辅一般每年分为8~12辑,每辑会根据全国大多数学校的复习进程来确定内容与出版时间,每辑的侧重点都紧扣此阶段复习的重点,并会把最新的高考动向加进去。另外,此类书每年具有一定的循环性,而且页码少、定价低。

发行特点

“书”号决定Mook现在的销售主要依赖图书的管道,现在各社都在努力开拓杂志与网络销售,而且在有些地区,Mook已得到了邮发代号。

现在国内Mook的出版单位基本以出版社为主,相对于成熟的图书发行管道,这些出版社普遍缺乏杂志的销售管道与经验。再加上Mook的本质还是“书”,所以在发行上,中国的Mook现在还是主要依赖于图书的销售管道,集中在图书大卖场、书店等。同时,因为邮发代号的限制,Mook很少走邮局统一征订的模式,基本上每期都是独立销售的。

《悦读MOOK》其定位主要是走高端白领,销售地点除大卖场、一般书店与机场外,书报亭也有销售,但因为管道不畅通,所以量很少。他希望《悦读MOOK》能深入杂志的销售管道,并能开拓邮局征订、图书二管道、网上销售等模式。

《老照片》执行主编冯克力说,《老照片》的销售主要依靠图书的发行管道,以书店零售为主,在最初也曾在报刊亭零售,但现在很少了。在山东,邮局为了扩大自己的业务,也会有选择地给市场表现好的Mook图书邮发代号,于是2002年《老照片》有了自己的邮发代号,但现在邮局征订的数量只占总销售量的1/10左右。除此外,紧随《老照片》之后,山东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Mook形式的《经济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法学家茶座》,而且也拿到了邮发代号。有邮发代号后,就可以通过邮局进行全年统一征订。

目前发展情况

山东人民出版社也出版了Mook形式的《经济学家茶座》Mook概念及其在中国国内的发展Mook,即杂志书,是杂志(magazine)和图书(book)的结合体,其性质介于杂志和书之间,故而简称为Mook,也有人称之为“墨刻”或“慕客志”。它起源于日本,最早从杂志社产生。杂志的内容往往很杂,经常有数十个题目,但是每一个的内容又很短,于是有很多读者给杂志社写信,要求把某些他们关心的题目写深写长,有些杂志社便开始出特刊来满足读者的需求,这便是Mook的雏形。目前在日本,Mook已被认为是与图书和杂志并列的第三种出版物,一般书店里都设有相关的杂志书专卖区。

Mook这种出版创意,代表了一种出版趋势,即图书的杂志化和杂志的图书化。Mook既有杂志贴近生活、时效性强、视觉效果好的特点,又有图书的深入全面、专业性和权威性强的特点,更符合时下读者快节奏的阅读习惯。内容形式杂志化、分期出版是Mook的最大特点。Mook在内容上具备图书的厚重与系统,在形式上具备杂志的广博和迅捷。在内容的选择上,杂志书具备了一般书籍主题专一、深入全面的特点;而在版面安排上,杂志书和普通杂志一样形式活泼、赏心悦目,加上点缀了许多相关美图,读起来轻松愉快,一目了然;在出版上,Mook具有的杂志连续性,可以给读者一种阅读期待,有利于培养忠实读者。

1998年Mook这一概念从日本被引入中国台湾地区后,多与旅游、时尚、图像、音乐、动漫等相关,因为这些领域往往需要时常更新,为普通人的衣食住行、生活娱乐提供最新最完备的资讯。Mook的出现,被评为1998年台湾地区出版界的“热力现象”之首。至于国内,1996年底山东画报出版社的系列丛刊《老照片》,算是Mook出版的发端。

2000年山东人民出版社推出的《经济学家茶座》,是国内第一本经济学杂志书,受到了广泛关注。此后,当《批评家茶座》、《法学家茶座》、《社会学家茶座》、《艺术家茶座》、《历史学家茶座》全面铺开时,“学者茶座”系列杂志书的品牌也牢牢竖立起来。

真正在国内掀起杂志书高潮的,还是由“80后”代表人物郭敬明主编的《最小说》。郭敬明率领创作团队打造的纯情感文学杂志书《最小说》2006年一上市,就赢得庞大fans群的追捧。据《最小说》出版方长江文艺出版社相关人士透露,郭敬明在决定做《最小说》之前花了很多时间研究国外出版界,他借鉴最多的就是Mook。《最小说》以低价位走市,以青春小说主打,以郭敬明的人气和畅销书王牌出版商“金利红黎波组合”等方面组成,在出版上走得比较顺畅。

2006年面世的《读库》是一本综合性人文社科杂志书,由著名出版人张立宪凭一己之力推出,取“大型阅读仓库”之意,一般每两月推出一辑。《读库》侧重对当今社会影响很大的文化事件、人物做深入报道,回忆和挖掘文化热点,对文艺类图书、影视剧作品、流行音乐等进行趣味性分析和探究,为读者提供珍贵罕见的文字标本和趣味盎然的阅读快感。2006年第4辑,《读库》从同心出版社转入我局新星出版社出版。当年,《读库》系列成为杂志书中令人瞩目的成功品牌,甚至被某些媒体的年终盘点列为2006年的阅读创意之一。目前,《读库》平均每辑发行量约2万册左右,被誉为近年来“Mook出版潮流中最具含金量的一本杂志书”,成为很多知识分子和爱书家们收藏的“私房书”。以出版人文社科类图书见长的我局新星出版社,《读库》与其形象相得益彰,在业界也赢得了较好的口碑。

《读库》是一本相当个人化的杂志书。应该说,与目前中国国内市场上的其他Mook比较起来,《读库》带有强烈的个人风格,无论是在编辑方针、装帧设计、推广发行方面,都有自己的一套。“摆事实不讲道理”是《读库》的编辑方针。其收入的作品从篇幅而言属于5000至5万字之间的中篇读本;内容而言,《读库》强调非学术,非虚构,追求趣味和品味的结合,探究人与事、细节与谈资,不探讨学术问题,不发表文学作品,所选书评影评等文体则强调趣味性,通过真实的表象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和思想深度。此书在编撰时奉行“三有三不”原则:有趣、有料、有种和不惜成本、不计篇幅、不留遗憾。在主编眼里,“举凡人物、纪实、关于阅读、观影、爱乐等各类文字都可入库。这些文字或许看似互不相关,但有内在的统一标准:摆事实不讲道理。要细节,要故事,要人物;不要观点,不要结论,不要评判。”而对于“有趣、有料、有种”,《读库》的立场是:有趣,就是一定让读者觉得过瘾好玩,所谓“重度发烧”;有料,是要求作者从细节上、冲突上、故事上提供“干货”;而所谓有种,是要做一点有个性魅力的东西。

《读库》奉行的设计美学理念是极简主义。在图书封面都很抢眼的时刻,《读库》显示出不同一般的朴素和宁静,其封面极简,尽量抛弃时尚流行元素,基本感觉不到装帧的存在,质朴到只有“读库”两个没有任何雕琢的字。此外,为了给爱书人以不同凡响的增值体验,每本《读库》的扉页都放置了一个藏书票,第一册《读库》的藏书票是台湾著名画家蔡志忠的一幅漫画,2006年的六辑为港台漫画名家绘制的精美作品;2007年开始,又由张守义、王弘力等内地画坛名宿操刀。为了增加“书卷气感觉”,《读库》选择了质地柔滑的纯质纸,使得纸张开支上涨了将近1/4。

和传统图书宣传恰恰相反,《读库》选择用干扰度最小的“私人博客”的方式来进行推介。在主编张立宪的个人博客里,“一本书的诞生和成长”彰显了这本书的生长过程。为了让更多的作者参与到《读库》的供稿、策划中来,张立宪把他策划《读库》的想法、《读库》的编辑出版进度等在他的博客上“全程直播”,不断有熟悉的朋友或陌生网友留言,使《读库》从一开始就凝聚了一群人的智慧和力量,乃至于还发展了一大批未来的订户。这种有着浓厚情感色彩的“编读共建”的出版模式,借助于网络个人博客间“口耳相传”而呈现的“爆炸式传播”的推广方式,都使得《读库》的影响迅速扩张。

杂志书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给国内出版界带来了启发。在十余年的中国出版市场上,从概念化到多种尝试,杂志书也找到了各种生存方式,开始在国内得到越来越多出版社的关注,而且涉及的题材越来越广泛,包括生活、专业、文学、教辅等,其中不乏成功者,目前影响较大的有《老照片》、《读库》、《经济学家茶座》、《足球之夜》、《高考研究》、《最小说》、《悦读Mook》等。

在Mook的中国发展历史中,有不少品牌值得一提,如山东画报出版社的《老照片》、山东人民出版社的《茶座》系列等。1996年底,《老照片》第一辑出版,首印1万册,很快加印,最后印至30万册。到2007年初,这个十年的杂志书已经出到第51辑,并且开始出珍藏本。具有鲜明杂志书特色的《老照片》的创意,刚开始是缘于该社编辑出版《图片中国百年史》,那是上下两大册的一套书,只用了搜集到的照片的1/3。好不容易搜集到的老照片应当充分利用,这才有了出于利用边角料初衷的《老照片》。但这个无心插柳的创意却带来巨大的成功,由于开创了图文并重、以文释图的新模式,该书一问世,就在市场上取得巨大成功。该书执行主编曾表示,形式创新是该书在出版市场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发展前景

兼顾杂志的灵活与图书的深入,又有世界出版界的引领,使人有理由看好Mook在国内的发展前景。Mook继《老照片》之后,也有很多出版社来尝试,但真正生存下来并有所发展的并不多。究其原因,首先Mook这种形式就是一把双刃剑,在兼顾图书与杂志二者优点的同时,也有阅读方面的弱点,如零散、不系统、不集中。想看书但不是书,想看杂志但不是杂志,在目前出版物定位越来越细的情况下,地位比较尴尬,属性不确定。其次,虽然形式上更接近于杂志,但因为本质是“书”,不能做广告,在经营上不利于支撑其发展。再次,是通过书店发行,在管道上也有问题,销售面比较窄。所以冯克力认为Mook在国内的发展,还需要更多的探索。

由于开放,中国的出版理念与管理理念受世界出版业的影响很多。现在Mook在世界上已成为一种新的出版潮流,在日本已被认为是与图书和杂志并列的第三种出版物。同时Mook又具有一些杂志与图书的优点,所以熊炽认为在未来的5年中,Mook可能会在国内有较大的发展,会成为新的出版形式,是未来出版的趋势。

对于MOOK,以及杂志书整体前景时,不少主编都表现出或坚定或乐观的状态,关键是制作者应该坚持自己的风格和品位。也有人认为,未来MOOK会向高端方向发展,MOOK制作和图书相比稿费不高,只要发行上去,稿费成本就可以摊薄,这些优势都会让MOOK继续抢手。

“如果杂志的刊号一直这么难审批,杂志报刊的机制不转变,我认为这种杂志化教辅就有可能大发展。”王志鹰认为,杂志的种种限制为Mook的发展提供了机会。

MOOK的生命力靠自身,但能活多久的命运则掌握在新闻出版管理部门的手中,因为国家有明文规定“不能以书代刊”。MOOK没有正式的名分,靠打“擦边球”生存。出版界人士透露,国家对图书和杂志有严格的规定,杂志需要刊号,要连续出版,不能随意改名,书号的管理也相当严格。MOOK以书号刊发,以书的形式不定期出现,且每期可以书名不同,甚至合作的出版社也不一样。这些文艺读物虽然声称是杂志,却更倾向于图书。这就有一个政策许可的问题。出版界有些事可说不可做,有些事可做不可说,MOOK就是属于后一种。如果国家默许或给予正式名分,MOOK有相当旺盛的生命力。

事实上“MOOK”书市场呈现出的热闹,并不表现在集体的“欣欣向荣”,而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总是不断有杂志书早早夭折,又不断有新上架的货品。在出版界业内人士看来,杂志书的流行和发展还要取决于出版社运作方式。事实上很多杂志书面临共同的一个困难,就是书号和刊号的问题,这在《独唱团》事件上表现明显。此外,杂志是通常要做上一年半载的才可能见到成效的特殊产品,这对0olSJkr%于一些想在短期内获得回报出版社无疑很难坚持。尽管有各种困难,对于“MOOK”的发H展,人们仍然乐观。原因是中国本身有很大的文化市场,而优秀的MOOK制作者一直在层出不穷。

面临的问题

Mook虽以其全新的出版形式广受关注,但目前出版界对于这种处于中间形态的出版物还有不少争议,如认为它两边不靠,因杂志化而导致图书内容零散,因为各种原因不容易保证长期的好品质,更多地流于概念的包装,甚至认为它只是变相的以刊代书等等。杂志书,这种处于中间形态的出版物前景怎样,仍然面临着若干问题。

现在挡在Mook学术期刊前的障碍主要有:一,体制内的认定;二,大型索引工具是否能够涵盖;三、反响、复印系统能否涵盖。随着Mook文章影响的加大,学术界内部态度正在逐步变化,目前这种变化已经能够感受到,一旦Mook期刊能被CSSCI等索引系统收入,所发表文章能够被《新华文摘》等摘录,Mook期刊将会逐步的等同于与传统的学术期刊,则传统期刊的垄断租金就耗散,垃圾杂志、收费文章的问题就会得到解决,长期的学术期刊出版管制也就事实上被打破。

国内Mook的出版单位基本以出版社为主,再加上Mook的本质还是“书”,所以在发行上,现在还是主要依赖于图书的销售渠道,以书店零售为主,销售面比较窄。同时,因为邮发代号的限制,Mook很少走邮局统一征订的模式,基本上每期都是独立销售。现在,不少Mook的出版单位都希望能深入杂志的销售渠道,并能开拓邮局征订、图书二渠道、网上销售等模式。

在经营方面,Mook这种形式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形式上更接近于杂志,但因为本质是“书”,所以不能刊登广告,因此在经营上受到影响,不利于支撑其发展。

此外,在管理方面,报刊刊号管理以及新闻出版条例的相关规定禁止以书代刊,所以Mook这种出版形式似乎处境较为尴尬。事实上,Mook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蓬勃发展,以及近十年来在国内出版界的博兴,说明这种出版形式的存在有其合理性,也代表了一种出版趋势。在有关部门的政策法规做出调整之前,出版社应该严格遵守出版法规,不要在杂志书上刊登广告,如果想以书代刊,将会影响杂志书的出版。

相关评论

2011年3月5日,《书评周刊》推出“杂志书五种范儿”专题,分析了杂志书潮流的几股浪潮和杂志书的五种范儿。不久前,学者止庵参与创办了一份文艺类杂志书《大方》。编余他对杂志书有一些新的看法,认为“杂志书”与MOOK还是有区别的。

说到“杂志书”,一般以为即日本的mook,系将杂志(magazine)与书籍(book)合二为一,新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化产品,如今传到了中国。我的朋友刘柠是日本研究专家,按照他的说法,mook是依托于某种杂志,借助于该杂志的品牌,以增刊的形式发行的独立出版物。内容上既可以是围绕一个主题的文章结集,也可以是一个作者或若干作者对某个主题的深入探讨,前者类似杂志,后者类似专著。据此,我们的“杂志书”与MOOK还是不大一样。

金性尧四十年代所作《期刊过眼录》即云:“此外,尚有介乎书籍与杂志之间的丛刊。”——这恰恰是现在用来形容“杂志书”的文字。而金氏所谓“出版的日期没有确定,执笔也非一人,而略有同人性,文字则较结实,现实色彩比较少,实则与杂志也并无怎样大不同”,也几乎可以照搬过来。

《辞海》有云:“近代把性质相近的文章汇集成书,不定期,也不标明卷、期而编号出版的也称为‘丛书’或‘丛刊’。”谢君著文列举中国以前多种丛刊,只到一九四九年为止;接着列下去,则有六十年代上海文艺出版社的《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七十年代上海人民出版社的《上海文艺丛刊》(后改名《朝霞丛刊》),八十年代中国电影出版社的《外国电影剧本丛刊》,后一种我所见者共四十九辑,另有增刊两辑。

丛刊确与“杂志书”有渊源关系,但至少我所举出的几种丛刊,都太偏于书籍,不十分像杂志。不仅如此,现在的杂志,尤其是文学杂志,往往也嫌“杂”得不够,而杂志有别于书籍之处,首先就在于此。坊间的文学杂志,或专登中国作品,或专登外国作品,作品又多限于少数几种体裁,这未免有点儿画地为牢。且看当年的杂志是什么样子。

譬如《新青年》,虽曾以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第二卷第五号)、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第二卷第六号)、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第五卷第六号)等论文名世,但的确是一本综合性杂志。《新青年》第一卷名为《青年杂志》,一九一五年九月出版第一号起,就辟有“小说”一栏,第二号起增辟“剧”和“诗歌”栏,先后连载陈嘏译屠尔格涅甫(后改译屠格涅夫)的小说《春潮》、《初恋》,薛琪瑛女士译王尔德的剧本《意中人》等。胡适在此发表了《白话诗八首》(第二卷第六号)、“游戏的喜剧”《终身大事》(第六卷第三期)等,鲁迅发表了小说《狂人日记》(第四卷第五号)、《孔乙己》(第六卷第四号)、《药》(第六卷第五号)等,周作人的长诗《小河》在第六卷第二号被列为头条,周作人和鲁迅还有很多翻译小说揭载。又如《小说月报》自一九二一年一月出版的第十二卷第一号实行改革,设“论评”、“研究”、“译丛”、“创作”、“特载”和“杂载”等栏目,翻译与创作并重。次年一月第十三卷第一号起重设栏目,“短篇及长篇小说”、“诗歌及戏剧”项下,既有翻译作品,又有原创作品。“杂志书”不妨借鉴一下前辈兼容并蓄的做法。

“杂志书”应该有其特别的“看头儿”,——比起书籍,内容要丰富多样;比起报纸副刊,因为容量较大,可以发表篇幅较长、更有分量的文章。前些时翻看一本“杂志书”,不少篇章均只有区区一页,像是匆匆而就,很不耐读。这种短文方便登在报纸副刊,却未必适于“杂志书”采用。鲁迅一九三五年一月四日致信萧军、萧红说:“看看去年所作的东西,又有了短评和杂论各一本,想在今年内印它出来。”“短评”指他发表于《申报》“自由谈”副刊的文章,以及其他报刊上的“同样的文字”,皆为短制,先后编为《伪自由书》、《准风月谈》和《花边文学》;“杂论”则是除此之外的文章,编进《南腔北调集》和《且介亭杂文》,就如《为了忘却的纪念》、《买〈小学大全〉记》、《病后杂谈》、《病后杂谈之余》等,都是专为杂志所写,报纸很难容纳得下。其间区别,也值得“杂志书”的编者留意。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