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可病毒

埃可病毒

腸道病毒屬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病毒
埃可病毒是1951年脊髓灰質炎流行期間從患者糞便中分離的能使培養細胞發生病變的非脊髓灰質炎病毒。當時對該病毒與疾病有何關系尚不了解,故被命名為人類腸道細胞病變孤兒病毒(enteric cytopathogenic human orphan virus),簡稱埃可病毒(ECHO)[1]。埃可病毒分為30多個型,各型緻病力和緻病類型也不同,如ECHO6、19型緻病力較強,它類似于柯薩奇病毒B型引起急性胸痛和心肌病。
    中醫病名:埃可病毒 外文名:Echovirus 别名:腸道緻細胞病變人孤兒病毒 就診科室:傳染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口-糞途徑傳播

傳播途徑

主要經口-糞途徑傳播,也可通過咽喉分泌物排出病毒經呼吸道傳播。病毒進入人體在咽部及腸粘膜細胞增殖後,侵入血流,形成病毒血症。埃可病毒具有非常高的感染性,并且能夠在體内感染幾乎所有的細胞。

臨床表現

ECHO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類似于風疹,第一孕季感染雖可累及胎兒,但很少引起畸形。據1957年美國明尼蘇達州400000例ECHO9型感染中,發病年齡2.5~33歲,常見的症狀為上呼吸道感染、發燒、非化膿性腦膜炎和皮疹。皮疹為斑丘疹或麻疹樣皮疹,持續1~3天自然消退。可從大便、咽分泌物和腦脊液中分離出病毒。許多調查(Kleinman,1962,Milwaukee,1957;Peterson及Glicklich,1960;Landsm-an,1964)并未結論ECHO病毒緻畸問題。

病因學

埃可病毒是微小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一個亞類。它的形态結構和理化特性與脊髓灰質炎和柯薩奇病毒相似。埃可病毒原有34個血清型,因為1型和8型抗原性相同,10型已歸屬于呼腸病毒,28型已歸屬鼻病毒,34型歸于柯薩奇病毒A2:型的變種,故實為30個型。

埃可病毒對人類有感染性,能在猴腎細胞和人胚腎細胞生長繁殖,可使細胞發生明顯的病變。既往認為埃可病毒均對實驗動物無緻病性,現已證實一些型别的埃可病毒對動物有緻病性。給恒河猴、Cynomolgus猴脊柱内或腦内注射病毒可導緻病毒血症、神經損傷和腦膜炎,6型和9型的有些毒株在新生小鼠産生的損傷分别與柯薩奇B組和A組病毒所造成的病變相似。

埃可病毒的複制與脊髓灰質炎相似。在宿主細胞被感染後,細胞蛋白RNA、DNA的合成迅速被抑制,同時伴有磷脂合成增加和胞膜增殖。埃可病毒在感染細胞的胞質中複制可形成結晶病毒排列,然後病毒在胞質中分散,并通過宿主細胞膜的小縫隙或由細胞流出的胞質突出釋放,最後使感染細胞破壞。

埃可病毒的分型是依據中和試驗檢測特異性抗原。埃可病毒無組抗原,在幾對病毒間有異型交叉反應。經中和試驗證明1型和8型有主要抗原交叉,12型和29型交叉反應程度較小,抗23型抗體可中和22型病毒,11型和19型間有弱的相互交叉反應。型間交叉反應給病毒的鑒别與血清學診斷帶來困難。病毒3、6、7、11、12、13、19、20、21、24、29和30型等具有凝集人O型紅細胞的活性,用新生兒細胞可獲最大滴度,但血凝的最适溫度随病毒而不同。埃可病毒在外界環境中的穩定性與柯薩奇病毒相似。

實驗室診斷

特異性檢查

1、病毒分離:可取患者血液、腦脊液、疱疹液、胸腔及心包積液等接種于猴腎細胞或人胚肺細胞中。

2、血清學檢查:檢測特異性抗體,中和試驗為最常采用的方法,也可用血凝抑制試驗。

3、PCR法檢測埃可病毒RNA。

結果分析與判斷

1.病毒分離。病毒分離可取患者血液、腦脊液、疱疹液、胸腔及心包積液等接種于猴腎細胞或人胚肺細胞中。如從咽部和糞便分離病毒,須結合血清學檢查進行判定。

2.血清學檢查埃可病毒感染後,在患者血清中可檢出特異性抗體,恢複期血清抗體效價比急性期呈4倍升高時有診斷價值。中和試驗為最常采用的方法,由于埃可病毒型雖多,型别之間可存在異型交叉,故補體結合試驗的應用受到限制。某些埃可病毒對人O型紅細胞有凝集作用,故可采用血凝抑制試驗進行診斷。

3.PCR檢測。PCR法是快速、敏感的診斷試驗。

埃可病毒感染的臨床表現複雜,某些特殊表現的臨床綜合征如無菌性腦膜炎、出疹性發熱等有提示診斷的價值。流行病學資料可資參考。借助病毒學與血清學檢查才能确診。

治療方法

無特殊治療。對症治療包括解熱止痛、抗生素和防治合并症、并發症。孕期感染者應注意排除胎兒畸形,新生兒則應隔離觀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