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宮

子宮

女性生殖器官
子宮是女性内生殖器官之一,是一空腔器官,位于骨盆腔中央,呈倒置的梨形,前面略扁,後面稍突出。成年人子宮重約50克,長7~8cm,寬4~5cm,厚2~3cm,子宮腔容量約5毫升。子宮上部較寬,稱子宮體,其上端隆突部分,稱宮底,子宮底兩側為子宮角,與輸卵管相通。子宮的下部較窄,呈圓柱狀,稱子宮頸,伸入陰道中。子宮内膜會随卵巢周期發生變化。增殖期在雌激素作用下,内膜厚度自0.5mm增厚至1~3cm;分泌期受到卵巢分泌的孕激素、雌激素影響,内膜厚且松軟,利于受精卵着床;月經期由于孕酮和雌激素作用減退,子宮内膜發生崩解脫落,碎片及血液從陰道流出,即月經來潮。妊娠時為了容受妊娠物并為分娩做準備,子宮發生明顯變化,主要表現為體積增大、血流量增加及子宮下段形成。産褥期子宮複舊。子宮的功能是内膜周期性增厚和脫落形成月經,在妊娠期孕育胚胎和胎兒。
    中文名:子宮 外文名:Uterus 别名: 主要功能:産生月經,孕育胚胎和胎兒 注意事項:定期進行檢查

定義

子宮是有腔壁厚的肌性器官,呈前後略扁的倒置形,重約50~70g,長7~8cm,寬4~5cm,容量約5ml。子宮内膜會随體内激素含量變化進行周期性增厚和脫落形成月經。子宮是妊娠期孕育胚胎和胎兒的器官。

形态與結構

子宮的形态

子宮分為子宮體(corpus uteri)和子宮頸(cervix uteri)兩部分。子宮體較寬,位于子宮上部,頂部稱為子宮底(fundus uteri),宮底兩側稱為子宮角(cornua uteri)。子宮頸,習稱宮頸,較窄呈圓柱狀,位于子宮下部。子宮體與子宮頸的比例因年齡和卵巢功能而異,青春期前為1:2,生育期婦女2:1,絕經後為1:1。子宮腔(uterine cavity)為上寬下窄的三角形,兩側通輸卵管,尖端朝下接子宮頸管。

子宮壁的結構

子宮是有腔壁厚的器官。子宮壁分為三層,外層為漿膜,是腹膜的髒層;中層為強厚的肌層,由平滑肌組成;内層為黏膜,即子宮内膜,随着月經周期而發生增生、脫落的周期變化。

子宮的位置

子宮位于盆腔中央,前為膀胱,後為直腸,下端接陰道,兩側有輸卵管和卵巢。子宮底位于骨盆入口以下,子宮頸外口位于坐骨棘水平稍上方。當膀胱空虛時,成人子宮的正常位置呈輕度前傾前屈位。子宮的正常位置依靠子宮韌帶及骨盆肌和筋膜的支托,任何原因引起的骨盆組織結構破壞或功能障礙均可導緻子宮脫垂。

子宮韌帶

子宮的正常位置依靠子宮韌帶及骨盆底肌和筋膜的支托,任何原因引起的盆底組織結構破壞或功能障礙可導緻子宮脫垂。

闊韌帶(broad ligament)

位于子宮兩側呈翼狀的雙層腹膜皺襞,由覆蓋子宮前後壁的腹膜自子宮側緣向兩側延伸達盆壁而成,能夠限制子宮向兩側傾斜。

圓韌帶(round ligament)

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的圓索,起于子宮體前面的上外側,輸卵管子宮口的下方。主要功能是維持子宮前傾。

主韌帶(cardinal ligament)

主韌帶(cardinal ligament)也稱子宮旁組織(parametrium)、子宮頸橫韌帶。在闊韌帶的下部,橫行于子宮頸兩側和骨盆側壁之間。為一對堅韌的平滑肌和結締組織纖維束,是固定子宮頸位置、防止子宮脫垂的主要結構。

宮骶韌帶(uterosacral ligament)

由平滑肌和結締組織構成的扁索狀韌帶,從子宮頸後面的上外側,向後彎行繞過直腸的兩側,止于2、3骶椎前面的筋膜。宮骶韌帶短厚有力,向後向上牽引子宮頸,維持子宮前傾位置。

生理功能

周期性變化

子宮内膜即子宮壁内層黏膜。子宮内膜從形态上可分為功能層和基底層。子宮内膜功能層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受卵巢激素變化的調節,自青春期開始,子宮内膜在卵巢分泌的激素的作用下出現周期性變化,即每隔28天左右發生一次内膜剝脫、出血、修複和增生,稱為月經周期。基底層靠近肌層,不受卵巢激素的周期性調節,不發生剝脫,在月經後再生并修複子宮内膜創面,重新形成子宮内膜功能層。

月經期

月經期是子宮内膜功能層崩解、脫落與修複、生長同時存在的過程。雌激素、孕激素水平降低,内膜螺旋血管痙攣性收縮、炎症細胞浸潤,内膜功能層缺血、壞死、脫落,并随血液一起從陰道流出,即月經來潮。在這之後,子宮内膜進入修複過程,包括宮腔上皮再生、血管新生、間質結構重建等。

增殖期

子宮内膜增殖期始于月經周期第5天,結束于下次月經前14天。在增殖期,雌、孕激素與其受體結合後,子宮内膜功能層細胞大量增殖、血管快速生長。

分泌期

子宮内膜分泌期始于下次月經前14天,結束于月經來潮。雌、孕激素與其受體結合後,子宮内膜腺體出現分泌現象,血管生成迅速并進行性彎曲,間質疏松水腫。此時的子宮内膜厚且松軟,有利于受精卵着床。

妊娠期子宮變化及功能

子宮大小

随妊娠進展,胎兒、胎盤及羊水的形成與發育,子宮體逐漸增大變軟。至妊娠足月時子宮體積達35cm×25cm×22cm;容量約5000ml,是非孕期的500~1000倍;重量約1100g,增加近20倍。妊娠達12周時,增大的子宮超出盆腔,可出現不規律、無痛性的生理性收縮。

子宮血流量

妊娠期子宮血管擴張、增粗,子宮血流量增加,以适應胎兒-胎盤循環需要。妊娠早期子宮血流量為50ml/min,主要供應子宮肌層和蛻膜。妊娠足月時子宮血流量為450~650ml/min,其中80%~85%供應胎盤。

子宮内膜

受精卵着床後,在孕激素、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内膜腺體增大,腺上皮細胞内糖原增加,結締組織細胞肥大,血管充血,此時子宮内膜稱為蛻膜。

子宮峽部

子宮峽部是位于子宮體與子宮頸之間最狹窄的組織結構。非孕時長約1cm,妊娠後子宮峽部變軟,逐漸伸展拉長變薄,擴展成宮腔的一部分,臨産後伸展至7~10cm,成為産道的一部分,稱為子宮下段。

子宮頸

在激素作用下,子宮頸充血、水腫,子宮頸管内腺體增生、肥大,使子宮頸自妊娠早期逐漸變軟,呈藍紫色。

産褥期子宮變化

從胎盤娩出至産婦全身各器官除乳腺外恢複至正常未孕狀态所需的一段時間,稱産褥期。産褥期母體的變化包括全身各個系統,以生殖系統變化最為顯著,其中子宮變化最大。

子宮複舊

胎盤娩出後,子宮将逐漸變得圓而硬,宮底在臍下一指,以後每日下降1~2cm,至産後10日左右子宮降入骨盆内,此過程即為子宮複舊。

産後宮縮痛

在産褥早期因宮縮引起下腹部陣發性劇烈疼痛稱産後宮縮痛。于産後1~2日出現,持續2~3日自然消失。可因哺乳時反射性縮宮素分泌增多而疼痛加重,不需特殊用藥。

惡露

産後随子宮蛻膜脫落,含有血液、壞死蛻膜等組織經陰道排出,稱為惡露(lochia)。惡露有血腥味,但無臭味,持續4~6周,總量為250~500ml。

分娩後,血性惡露持續約3天,後逐漸轉為漿液惡露,于約2周後變為白色惡露,白色惡露持續約3周後變幹淨。

若子宮複舊不全或宮腔内殘留胎盤,或者胎膜量大,或者存在感染時,惡露量将增多,血性惡露持續時間變長,并伴有臭味。此時,應注意觀察、診斷和治療,不可大意,最主要的是要診明病因。

相關疾病

先天發育畸形

子宮畸形是女性生殖系統發育異常中最常見的一種,是由女性胚胎在6~18周時雙側副中腎管發育、融合和(或)吸收異常所導緻,此類患者在育齡期常發生不孕、流産或早産等不良結局。子宮畸形患者的生殖結局因子宮畸形的類别及程度而異。比如,始基子宮、幼稚子宮和先天性無陰道患者常發生原發不孕;而縱隔子宮、雙角子宮、單角子宮及雙子宮畸形常導緻流産。其中縱隔子宮是最常見的子宮畸形。

子宮粘膜下肌瘤

子宮肌瘤(平滑肌瘤)是女性最常見的腫瘤。它們的發生随着年齡的增長而增加,20%~50%的30歲以上的女性會出現。這些良性腫瘤的臨床表現是可變的,并且大多數是無症狀的。症狀和嚴重程度通常取決于存在的肌瘤的大小、位置和數量。

其中,子宮粘膜下肌瘤會增加自然流産、早産分娩異常、盆腔出口梗阻、産後出血和産後敗血症的風險。目前,這種理論仍存在争議,因為正常生育和不育的婦女都可能患有子宮肌瘤。然而,相當一部分(43%)患有子宮肌瘤的孕婦在懷孕前有不孕史。

子宮内膜異位症

子宮内膜異位症(endometriosis,EMs)是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通常是指子宮内膜出現在除宮腔以外的其他部位,并在局部進行生長浸潤,其經常引起慢性盆腔疼痛、痛經、不孕等症狀。在EMs患者中約有25%~47%的患者會合并不孕症,而在不孕症患者中EMs的發病率約為35%~61%。

子宮腺肌病

子宮腺肌病(adenomyosis,ADS)是指具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内膜腺體和間質侵入子宮肌層并呈局限性或彌漫性生長,同時伴有病竈周圍的子宮肌細胞增生肥大,并産生一系列臨床症狀。據不完全統計,ADS臨床發病率約為10%~50%,近年來呈年輕化趨勢。

繼發性痛經漸進性加重和月經過多是ADS特征性臨床表現。不孕也是ADS患者的臨床表現之一,但并不是所有ADS患者都合并不孕。

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是臨床上常見的婦科疾病之一,其作為良性腫瘤的一種,但疾病誘因尚不明确,臨床上的藥物治療效果也不明顯;高發于中青年女性群體中,其發病率是女性生殖器官腫瘤疾病的二分之一;臨床症狀較明顯,主要表現在粘膜下子宮肌瘤、漿膜下子宮肌瘤及肌壁間子宮肌瘤等。部分學者認為導緻患者發生子宮肌瘤的因素主要為遺傳因素,長期口服避孕藥以及多次人工流産等都能夠增加患者發生子宮肌瘤的概率。部分子宮肌瘤患者無明顯臨床症狀需要通過超聲檢查診斷發現,部分患者子宮肌瘤患者表現為經量增多,小腹墜漲等,嚴重影響了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臨床醫學經常使用藥物以及手術方法治療本疾病,治療效果較差。

子宮内膜癌

子宮内膜癌(endometrial cancer,EC)是最常見的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之一,占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的20%~30%,位于女性癌症發病率的第4位。子宮内膜癌家族史、高血壓、體重超重或肥胖、糖尿病及惡性腫瘤家族史是子宮内膜癌的危險因素,其中子宮内膜癌家族史最為重要。另外,多囊卵巢綜合征、月經異常、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突變等均可能是子宮内膜癌的危險因素。

子宮肉瘤

子宮肉瘤約占女性生殖道惡性腫瘤的1%,占子宮體惡性腫瘤的3%~7%。其既可以是單純的肉瘤,也可以是與癌混合的肉瘤。腫瘤分期是子宮肉瘤最重要的預後影響因素之一,早期患者預後較好,合理的手術方式和術中無瘤原則是保證良好預後的關鍵。子宮肉瘤常位于肌層内,增加了早期淋巴管轉移和盆腔外擴散的風險。因此,各種類型的子宮肉瘤複發率均較高。

子宮内膜息肉

子宮内膜息肉(endometrial polyp,EP)是發生于子宮内膜的一組最常見的良性病變,是由一個或多個螺旋動脈為血管軸,腺體及間質包圍組成的突出于子宮内膜的贅生物。EP多與内分泌因素或炎症因素相關,常見于多囊卵巢綜合征、無排卵性功血、黃體功能不足、服用他莫西芬、子宮内膜炎等。然而,EP常因臨床症狀不典型、自身直徑較小等而被忽視,尤其在不孕症患者中,EP通常是在常規子宮輸卵管造影或卵泡監測期行超聲檢查後才被發現。

急性宮頸炎

急性宮頸炎是指宮頸感染病原體後發生炎症的一種婦科常見疾病,患者主要表現為膿性白帶、外陰疼痛瘙癢、腰骶部墜脹疼痛感、排尿困難、性交出血等症狀。婦科檢查見陰道口黏膜充血水腫,子宮頸充血、水腫有膿性分泌物附着,甚至從子宮頸管流出,子宮頸管黏膜質脆,容易誘發出血。常采用抗生素藥物治療。可根據不同情況采用經驗性抗生素治療及針對病原體的抗生素治療。如果延誤治療時機可導緻慢性子宮頸炎症。

慢性宮頸炎

慢性宮頸炎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一種婦科疾病,在研究中發現,該疾病多發于育齡期婦女,且發病率高達60%。臨床上,慢性宮頸炎患者常出現白帶增多、白帶異常、接觸性出血等症,嚴重地影響了女性的健康和生活,必須要及時給予有效的診斷和治療。

應當重視慢性宮頸炎的預防,做到:

(1)在生育之後,要定期進行婦科檢查,保證在第一時間内發現症狀,并進行有效治療;

(2)在夫妻生活中,要注意衛生,防患于未然;

(3)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盡量避免因人工流産而帶來的細菌感染,引發慢性宮頸炎;

(4)一旦發現經期過長、過短等異常現象,應及時進行檢查和治療,以免病情進一步惡化。

子宮頸鱗狀上皮内病變

子宮頸鱗狀上皮内病變(squamous intraepitheliallesion,SIL)是指與子宮頸浸潤癌密切相關的一組子宮頸病變,常發生于25~35歲婦女。大部分低級别鱗狀上皮内病變(low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 LSIL)可自然消退,但高級别鱗狀上皮内病變(high squamous intraepithelial lesion,HSIL)。SIL具有癌變潛能。

SIL發展為癌的自然演變過程一般需要10年,但并不一定循序進展,時間也可縮短,隻要将不可逆轉的浸潤癌有效地扼制在癌前階段,子宮頸癌有望成為可以預防、可以治愈的腫瘤,關鍵在于此階段及早發現、早期診斷和恰當處理。

子宮頸癌

子宮頸癌(cervical cancer)是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高發年齡為50~55歲。由于子宮頸癌篩查的普及,得以早期發現和治療子宮頸癌和癌前病變,其發病率和死亡率明顯下降。

1.子宮頸病變的危險因素

(1)多個性伴侶;

(2)早期性行為;

(3)生殖道梅毒、淋病、濕疣等STD(男、女雙方);

(4)丈夫有疱疹、HPV感染及患陰莖癌、包莖等疾病;

(5)高危型HPV感染;

(6)宮頸慢性炎症、白斑等;

(7)早婚早育、多産多育;

(8)吸煙、吸毒、經濟地位低下、艾滋病病毒感染、免疫功能下降等。

2.子宮頸癌的預防

(1)推廣HPV預防性疫苗接種(一級預防),通過阻斷HPV感染預防子宮頸癌的發生;

(2)普及、規範子宮頸癌篩查,早期發現SIL(二級預防);及時治療高級别病變,阻斷子宮浸潤癌的發生(三級預防);

(3)開展預防子宮頸癌知識宣教,提高預防性疫苗注射率和篩查率,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子宮脫垂

子宮從正常位置沿陰道下降,宮頸外口達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宮全部脫出于陰道口以外,稱子宮脫垂(uterine prolapse)。子宮脫垂常伴有陰道前壁和後壁脫垂。因陰道前壁與尿道、膀胱相鄰,後壁與直腸相鄰,故子宮脫垂常可伴膀胱尿道和直腸膨出。

手術治療是矯正盆底組織、筋膜和韌帶的病理狀态,糾正子宮位置異常,進而達到恢複正常解剖及其功能目的的有效方法。目前手術治療術式較多,可達數十種,應根據患者的年齡和身體一般情況,子宮脫垂的部位及程度,子宮的位置及大小,宮頸有無肥大或延長及其程度,肛提肌裂隙的寬度及彈性,是否需要保留生育功能,是否需要保留性生活功能,有無并發壓力性尿失禁及内科合并症等綜合分析,進行個體化治療。

日常保健

人乳頭瘤病毒(HPV)疫苗

高危HPV持續性感染是子宮頸癌發生的最主要因素,99%~100%的宮頸癌歸因于高危型HPV(high-risk HPV,hrHPV)感染,但并不是所有的HPV感染者都會進展為癌,大多數HPV感染者都可以通過自身免疫清除其感染的HPV,而不會出現任何繼發疾病,隻有持續性高危HPV感染才與子宮頸癌密切相關。

HPV疫苗分型

有效的疫苗接種計劃可以預防大多數宮頸癌。目前國際上針對HPV研制的預防性疫苗已經在70個國家上市使用。預防性疫苗包括二價、四價和九價疫苗,目前已發現超過200種HPV,高危型HPV16/18/31/33/35/39/45/51/52/56/58/59與宮頸癌的發生、發展相關。二價疫苗可預防HPV16、18,四價疫苗可預防HPV16、18、6、11,九價疫苗可預防HPV16、18、31、33、45、52、58、6和11。四價HPV疫苗可預防70%的宮頸癌,而九價疫苗可預防約90%的宮頸癌。

HPV疫苗不良反應

3種經許可上市的預防性HPV疫苗都被證明具有良好的安全性。目前3種疫苗的臨床試驗結果顯示其耐受性良好,最常見的不良反應為輕度和自限注射部位反應。包括輕中度疼痛,接種部位紅腫、瘙癢,頭痛,發熱,惡心,眩暈和乏力。

HPV疫苗接種時間

生殖器HPV主要是通過性行為傳播,發病高峰發生在性行為開始後。為了達到最佳的疫苗效果,理想情況下,免疫接種應在性行為開始之前完成。

HPV疫苗接種渠道

2016年7月,GSK公司的希普适疫苗(二價疫苗)獲得中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China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CFDA)的上市許可,是國内首個獲批用于預防宮頸癌的疫苗,适用于9~45歲女性接種。默沙東公司的佳達修疫苗(四價疫苗)由CFDA于2017年5月批準上市,用于20~45歲女性。默沙東公司的佳達修9疫苗(九價疫苗)于2018年4月由CFDA批準上市,用于16~26歲女性。2019年12月31日,廈門萬泰滄海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的二價HPV疫苗(商品名:馨可甯)獲CFDA批準上市,成為首家獲批的國産預防性HPV疫苗,提供給9~45歲女性使用。

按照中國《疫苗流通和預防接種管理條例》要求,HPV疫苗可在當地衛生行政部門指定的具有資質的接種單位進行接種,如居住地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指定醫院接種。有接種意願者需要在居住地附近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預防接種門診提前預約、等待門診安排接種。

宮頸癌篩查

現階段宮頸癌篩查的常用方法包括薄層液基細胞學(TCT)檢查及HPV篩查、陰道鏡下宮頸組織活檢。TCT與HPV檢測分别從細胞形态學及分子生物學水平篩查宮頸癌前病變及宮頸癌,2種檢查方法各有特點。建議檢查結果為CINⅠ(宮頸上皮内瘤變一級)者應在1年後接受細胞學和高危型HPV聯合檢查,如兩者檢查結果均為陰性,這以後每3年篩查1次,而對于因CINⅡ(宮頸上皮内瘤變二級)以上病變接受治療的女性應在第1年和第2年接受2種方法聯合篩查;若2年的篩查結果均為陰性,則此後可以每3年篩查1次,若篩查結果仍為陰性,以後可維持3年篩查1次的頻率。

避免人工流産

人工流産是指因非意願妊娠、疾病等原因而采取人工方法終止妊娠,是一種消極的避孕失敗的補救措施。人工流産術會對女性子宮内膜以及宮頸黏膜造成一定的損傷,術後可能發生盆腔感染及宮腔、宮頸粘連現象,若患者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導緻患者出現月經紊亂、月經量減少、閉經以及習慣性流産等情況,嚴重時會直接導緻患者不孕不育。

防治陰道炎

處于正常育齡的女性陰道内,存在超過200種微生物,其中以乳酸杆菌為優勢菌,超過95%的陰道菌都是乳酸杆菌,其餘5%是條件緻病菌及過路菌,如引起細菌性陰道病的加德納菌、黴菌性陰道炎的白色念珠菌等常見緻病緻病菌就已經存在于女性陰道内,這些微生物在陰道内形成并維持陰道微生态平衡,使女性保持健康狀态。同時,陰道微生态也是一個非常靈敏的系統,在受到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影響時,很容易發生改變,繼而導緻疾病的發生。

研究表明,經過長時間的臨床實踐,陰道分泌物常規檢驗主要用于女性生殖系統疾病的診斷,對于診斷各種宮頸陰道炎症有重要意義,如滴蟲性陰道炎、黴菌性陰道炎、化膿性細菌感染、慢性宮頸炎、子宮内膜炎和陰道内異物等;對于發現各種實質性病變有提示意義,如腫瘤、息肉、子宮黏膜下肌瘤、宮頸癌、子宮癌和輸卵管癌、女性激素分泌功能異常等。由于炎性滲出物或組織壞死,陰道排出物可增多,且呈膿性或血性,并帶臭味,宜及時進行檢查。

一定要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注意個人衛生,保持外陰清潔幹燥,勤換内衣褲,不和他人共用浴巾、浴盆,避免過度清潔,在治療陰道炎時也要遵醫囑用藥。

子宮與文化

以葫蘆象征子宮

葫蘆,又稱蒲蘆、瓠瓜,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也是中華民族最原始的吉祥物之一。在原始人的思維中,葫蘆是母體的象征,作為一種女性生殖的象征,受到頂禮膜拜,人們把繁衍子孫的希望寄托在它身上,這也是葫蘆對中國民俗乃至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原因之一。至今在民間還保留着很多葫蘆生殖崇拜的習俗,都是和葫蘆象征着多子的生殖崇拜有關。葫蘆圓潤豐滿,腹中葫蘆籽衆多,與豐乳肥臀、大腹便便的孕婦形似,葫蘆多籽的特征,也賦予了葫蘆于人類繁衍極為重要又頗為神秘的生殖力。

以蛙象征子宮

以蛙為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征,實行生殖崇拜,在世界各民族中很常見。據報道,印度河文明的印章上就有蛙紋。印度古代的一部《蛙氏奧義書》,其作者自稱“蛙氏”。源于以蛙為子宮象征的生殖器崇拜。大洋洲巴布亞新幾内亞賽比克河中遊地區的塔姆巴内姆村發現的槟榔樹皮畫,也是以蛙象征子宮的女性生殖崇拜的生動表現。中國出土的考古材料中,東起河南省渑池縣的仰韶村、陝縣廟底溝、中經陝西省華陰縣西關堡、臨潼縣寨,西至甘肅馬家窯、青海省樂都縣柳灣,有數千計的蛙紋彩陶出土。蛙被原始初民視為女性生殖器——懷孕的子宮(肚子)的象征。在西南少數民族中至今可找到豐富的蛙崇拜材料。如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右江崖壁畫中的蛙神,壯族某些地區至今盛行的蛙婆節,四川木裡縣屋角村納西族供奉的女神“巴丁松木”(“巴丁”是普米族語“青蛙”)。彜族文經典、神話、民間故事及禁忌中也存在蛙形象和蛙崇拜。

子宮妒羨

在女性主義心理學中,“子宮陰道羨慕(womb and vagina envy)”是男性由于嫉妒女性的生物功能而引起的焦慮(懷孕、分娩、母乳喂養)。而這些情緒可以促進女性的社會地位,并使得男性在其他領域内獲得成就,例如商業、法律和政治。

這一理論由女權主義者(卡倫·霍妮 1885-1952)提出。霍妮早期追随弗洛伊德的著名弟子卡爾·亞伯拉罕學習精神分析學,她早期全盤接受弗洛伊德理論,到20年代初,她開始嘗試提出自己的觀點,以此修正弗氏的理論。霍妮指出弗洛伊德的女性心理理論帶有陽具中心論色彩,并提出了針鋒相對的“子宮妒羨”,即指男性對于女性的生育能力的嫉妒,她認為正是子宮妒羨的存在導緻他們提出并信奉陰莖崇拜這些概念。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