螭首

螭首

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神獸
螭為是古代漢族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屬于傳說中的蛟龍類。龍為炎黃子孫最崇拜的神獸,把它裝飾在碑頭上成為螭首,碑的身價就變得更為高貴。
    中文名:螭首 外文名: 來源出處: 拼音:chī shǒu 地區:中國 神話體系:中國古代傳說

簡介

古代彜器、碑額、庭柱、殿階及印章等上面的螭龍頭像。

唐 封演 《封氏聞見記·碑碣》:“ 隋氏 制,五品以上立碑,螭首龜趺,趺上不得過四尺,載在《喪葬令》。”

宋 張掄 《紹興内府古器評·周叔液鼎》:“是器,耳作當形,純緣,飾以立螭首,作蹄狀。”

宋 趙彥衛 《雲麓漫鈔》卷七:“所謂螭首者,葢殿陛間壓階石上鐫鑿之飾,今僧寺佛殿多有之。”

明 陳繼儒 《珍珠船》卷一:“ 唐 諸陵皆無碑記,惟 乾陵 西南隅有大碑,高三十餘尺,螭首龜趺巋然,表裡無一字,亦不知其何為而立。”

曆史

螭首碑,大約出現于漢晉以後的南北朝時期,可能由暈首碑深化而來。

南朝劉宋大明二年(458年)刻的《爨(cuàn)龍顔碑》就是著名的螭首碑之一。

唐朝時螭首碑逐漸成為等級高低的象征,隻有五品以上的官員才準刻制。五代後唐王仁裕雲:“含元殿(唐)前玉階三級,第一級可高二丈許,每間引出一石螭頭,東西麟次。”

到宋代用石螭首已成定式。李誡《營造法式·石作制度》:“造殿階螭之制,施之于殿階對柱及四角,随階斜出,其長七尺,其螭首,令舉向二分”。又“螭子石”稱:“造螭子石之制,施之于階棱、勾闌、蜀柱卯之下”。

另有元上都出土的石螭首,長82.5厘米,寬29.5厘米,卷鼻,張口露齒,怒目圓睜,造型渾厚古樸。現藏内蒙古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