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的鴨蛋

端午的鴨蛋

汪曾祺所寫的散文
《端午的鴨蛋》是由汪曾祺所寫的散文,通過對端午風俗的描寫和對家鄉高郵鴨蛋的介紹,表達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以及對故鄉的熱愛之情。文章讀來從容散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也是對故鄉高郵的鴨蛋贊美。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談端午風俗時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鹹鴨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
  • 作品名稱:端午的鴨蛋
  • 外文名:
  • 作品别名:
  • 作者:汪曾祺
  • 創作年代:1981年
  • 作品出處:《汪曾祺全集》
  • 文學體裁:散文

作者簡介

汪曾祺(1920年3月5日—1997年5月16日),江蘇高郵人,現當代作家、散文家、戲劇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早年畢業于西南聯大,曆任中學教師、北京市文聯幹部、《北京文藝》編輯、北京京劇院編輯。n汪曾祺在短篇小說創作上頗有成就。著有小說集《邂逅集》,小說《受戒》、《大淖記事》,散文集《蒲橋集》,大部分作品,收錄在《汪曾祺全集》中。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n中國的飲食文化博大精深,許多美食在各地都頗為流行,鹹鴨蛋便是一例,而其中又以高郵的鹹鴨蛋最為出名。被譽為“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的汪曾祺就曾描寫家鄉高郵的鹹鴨蛋,在他的筆下,高郵的鹹鴨蛋不但外形佳,味道美,吃完後還能做小玩意,裝上螢火蟲,頗似囊螢映雪再現。

原文

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系百索子。五色的絲線擰成小繩,系在手腕上。絲線是掉色的,洗臉時沾了水,手腕上就印得紅一道綠一道的。做香角子。絲絲纏成小粽子,裡頭裝了香面,一個一個串起來,挂在帳鈎上。貼五毒。紅紙剪成五毒,貼在門檻上。貼符。這符是城隍廟送來的。城隍廟的老道士還是我的寄名幹爹,他每年端午節前就派小道士送符來,還有兩把小紙扇。符送來了,就貼在堂屋的門楣上。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

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麼?喝雄黃酒。用酒和的雄黃在孩子的額頭上畫一個王字,這是很多地方都有的。有一個風俗不知别處有不:放黃煙子。黃煙子是大小如北方的麻雷子的炮仗,隻是裡面灌的不是硝藥,而是雄黃。點着後不響,隻是冒出一股黃煙,能冒好一會。把點着的黃煙子丢在櫥櫃下面,說是可以熏五毒。小孩子點了黃煙子,常把它的一頭抵在闆壁上寫虎字。寫黃煙虎字筆畫不能斷,所以我們那裡的孩子都會寫草書的“一筆虎”。還有一個風俗,是端午節的午飯要吃“十二紅”,就是十二道紅顔色的菜。十二紅裡我隻記得有炒紅苋菜、油爆蝦、鹹鴨蛋,其餘的都記不清,數不出了。也許十二紅隻是一個名目,不一定真湊足十二樣。不過午飯的菜都是紅的,這一點是我沒有記錯的,而且,苋菜、蝦、鴨蛋,一定是有的。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我的家鄉是水鄉。出鴨。高郵大麻鴨是著名的鴨種。鴨多,鴨蛋也多。高郵人也善于腌鴨蛋。高郵鹹鴨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蘇南、浙江,每逢有人問起我的籍貫,回答之後,對方就會肅然起敬:“哦!你們那裡出鹹鴨蛋!”上海的賣腌臘的店鋪裡也賣鹹鴨蛋,必用紙條特别标明:“高郵鹹蛋”。高郵還出雙黃鴨蛋。别處鴨蛋也偶有雙黃的,但不如高郵的多,可以成批輸出。雙黃鴨蛋味道其實無特别處。還不就是個鴨蛋!隻是切開之後,裡面圓圓的兩個黃,使人驚奇不已。我對異鄉人稱道高郵鴨蛋,是不大高興的,好像我們那窮地方就出鴨蛋似的!不過高郵的鹹鴨蛋,确實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鴨蛋多矣,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經滄海難為水,他鄉鹹鴨蛋,我實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園食單·小菜單》有“腌蛋”一條。袁子才這個人我不喜歡,他的《食單》好些菜的做法是聽來的,他自己并不會做菜。但是《腌蛋》這一條我看後卻覺得很親切,而且“與有榮焉”。文不長,錄如下:

腌蛋以高郵為佳,顔色細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間,先夾取以敬客,放盤中。總宜切開帶殼,黃白兼用;不可存黃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

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處的發幹、發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為别處所不及。鴨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說,帶殼切開,是一種,那是席間待客的辦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頭”用筷子挖着吃。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高郵鹹蛋的黃是通紅的。蘇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郵鴨蛋黃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鹹鴨蛋,蛋黃是淺黃色的,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端午節,我們那裡的孩子興挂“鴨蛋絡子”。頭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絲線打好了絡子。端午一早,鴨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個,鴨蛋有什麼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殼的。鴨蛋殼有白的和淡青的兩種。二要挑形狀好看的。别說鴨蛋都是一樣的,細看卻不同。有的樣子蠢,有的秀氣。挑好了,裝在絡子裡,挂在大襟的紐扣上。這有什麼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愛的飾物。鴨蛋絡子挂了多半天,什麼時候孩子一高興,就把絡子裡的鴨蛋掏出來,吃了。端午的鴨蛋,新腌不久,隻有一點淡淡的鹹味,白嘴吃也可以。

孩子吃鴨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頭,不把蛋殼碰破。蛋黃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鴨蛋殼裡面洗淨,晚上捉了螢火蟲來,裝在蛋殼裡,空頭的地方糊一層薄羅。螢火蟲在鴨蛋殼裡一閃一閃地亮,好看極了!

小時讀囊螢映雪故事,覺得東晉的車胤用練囊盛了幾十隻螢火蟲,照了讀書,還不如用鴨蛋殼來裝螢火蟲。不過用螢火蟲照亮來讀書,而且一夜讀到天亮,這能行麼?車胤讀的是手寫的卷子,字大,若是讀現在的新五号字,大概是不行的。

選自八下語文書 第四單元 十七課(人民教育出版社,人教版)。選自《汪曾祺全集》第4卷(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八上語文書 第一單元 第二課(魯教版,山東教育出版社。)

整體感知

全文隐隐貫穿下面這樣一條思路。

第1段,說“端午”,介紹端午的種種風俗。

作者在文中大談家鄉端午的種種風俗,這正是他閑适自由的行文風格的體現。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于自然而然中寫出自己獨特的感受和生活的妙處,如風行水上,自然成文,不做刻意的雕鑿加工,也不刻意追求結構的嚴謹。但在随意之中也體現了整體上的嚴謹與和諧。

從文章思路來看,談“端午風俗”也屬必要。文題為“端午的鴨蛋”,因此,首先必須先寫端午風俗,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鹹鴨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

從寫作手法上,先濃墨重彩地描繪出“端午”的氣氛,就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為下文的“鴨蛋”的出現做了鋪墊。使文章語言顯得過渡自然。

第2、3段,說鴨蛋在家鄉的知名度以及鴨蛋的特别。

這段文字輕松幽默,流露出對家鄉由衷的熱愛與自豪。

第4段正式涉及正題──“端午的鴨蛋”,着重寫了“鴨蛋絡子”。三個層次,緩緩展開,環環相扣,一絲不亂。

這是文章的主體内容,寫得趣味盎然,充滿生活情趣。但也許有讀者還會存有一絲疑惑:文章如此津津樂道談論“鹹鴨蛋”有意義嗎?

這就涉及到文章主旨方面了。其實,日常生活富含生活情趣、人生意味。生活中并不總是驚濤駭浪,也未必處處正襟危坐。隻有充分感受生活中的種種快樂、悲苦、平淡以及詩意,我們才算真實地體驗到生活的滋味。所以,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在小小鹹鴨蛋裡嘗出生活的滋味,這是汪曾祺散文的魅力所在。文章讀來從容散淡,大有月下聽長者談古論今之感,悠然恬然之間,流露出的是對兒時生活以及童真童趣的懷想,對故鄉的熱愛,也是對故鄉高郵的鴨蛋贊美。

基礎梳理

一、拼音

1.典型字

腌(yān)

門楣(méi)

練囊(náng)

袁枚(méi)

苋(xiàn)

焉(yān)

擰(nǐng)

車胤(yìn)

門檻(kǎn)

粽子(zòng)

手腕(wàn)

籍貫(jí)

硝藥(xiāo)

大襟(jīn)

2.多音字

紮 zhā紮根 zhá掙紮 zā紮彩

擰 níng擰毛巾 nǐng擰開 nìng擰脾氣

絡 luò絡繹 lào絡子

檻 kǎn 門檻 jiàn檻車

二、字形

楣 門楣 硝 硝煙 隍城隍 艙 船艙

媚 妩媚 銷 銷售 煌 輝煌 滄滄海

嵋峨嵋 消 消失 徨 彷徨 淪 淪陷

三、詞義

1.重點詞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城隍:迷信傳說中指主管某個城的神。

曾經滄海難為水:經曆過滄海,對别處的水就難以看上眼了。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門楣】門框上的橫木。

【籍貫】祖居或個人出生的地方。

【絡子】依照所裝的物件的形狀,用線結成的網狀的小袋子。

【肅然起敬】十分恭敬。

【曾經滄海難為水】比喻曾經經曆過很大的場面,眼界開闊,對比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裡。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别指晉朝車胤脫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囊螢,用口袋裝螢火蟲。映雪,用雪的反光。

【寄名】舊俗幼童認僧尼為師而不出家,或認他人作義父母以求長壽。

【與有榮焉】因而也感到榮幸。

【腌】把魚、肉、蛋、蔬菜、果品等加上鹽、糖、醬、酒等。

【苋菜】一年生草本植物

【城隍廟】為傳說中主管某座城的神建的廟。

【大襟】紐扣在一側的中裝的前面部分,通常從左側到右側,蓋住底襟。

【白嘴】文中指光吃鹹鴨蛋而不就飯。

【避邪】避免或驅除邪惡。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2.近義詞

鄭重-慎重

都是形容詞,都有認真的意思。不同的是,"鄭重" 意思是嚴肅認真,而"慎重"意思是謹慎認真。在詞語搭配上也有區别,如"鄭重其事""鄭重聲明""慎重處理""态度慎重"等。

擔憂-擔心

都是動詞,也可以作名詞。都有不放心的意思。一般常用于可能出現不如意的情況。"擔憂"不僅指放心不下,還有憂慮、發愁的意思,語意較重。一般不帶賓語。如"媽很為你擔憂";"擔心"隻指放心不下,語意較輕,常帶賓語,如"媽很擔心你"。

3、相關成語

莫名其妙:沒有人能說明它的奧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不明白。

與有榮焉:因此也感到榮幸。

囊螢映雪:囊螢和映雪分别指晉朝車胤和孫康利用螢火蟲的光和雪的反光刻苦讀書的故事。

肅然起敬:十分恭敬。

句段剖析

一、疑難妙句

1、一尺來長的黃色、藍色的紙條,上面用朱筆畫些莫名其妙的道道,這就能辟邪嗎?

剖析:用小孩子的眼光與語氣,評價地方的風俗,真切而實在。"道道"一詞明顯含有地方特色,用在這裡,平淡中增加了文章的趣味。

2、出鴨。......鴨多。

剖析:"出鴨......鴨多",作者好用短句,有時一句一斷,大有生活中說一句停一下,略想想後再接着說的神态。采用連環承接的方式,說明家鄉盛産鹹鴨蛋。

3、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

剖析:"一紮下去""就冒出來"兩相對比。特别是用"一......就......"的句式,寫出了高郵鹹蛋的質細而油多的特點。作者對高郵蛋的贊美之情也就溢于言表。突現了文章的主旨,贊美高郵鹹蛋,歌頌故鄉可愛。

4、高郵鹹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

剖析:在這裡,典雅的文言詞語與極質樸的口語相映成趣,讓人不由暗暗佩服作者居然能将極雅與極俗的兩種語言如此自然和諧地捏到一處并倍添韻味的藝術功力。

二、重點語段

1、"家鄉的端午,很多風俗和外地一樣。"至"這三樣,在我的家鄉,都不貴,多數人家是吃得起的。"

剖析:這一段說"端午",介紹端午的種種風俗,依次寫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貼五毒、貼符、喝雄黃酒、放黃煙子、吃"十二紅"。作者行文如同随意聊天,談端午風俗時從各地均有的風俗寫到家鄉獨特的風俗,再寫到"十二紅",寫到"鹹鴨蛋",于是水到渠成地轉寫"端午的鴨蛋"。前文看似閑筆,實際上渲染了"端午"的濃烈氣氛,為文章主體"鴨蛋"預設了一個合理的背景,所以談"端午風俗"也是必要的。

2、"高郵的鴨蛋的特點是質細而油多......這叫什麼鹹鴨蛋呢!"

剖析:這段寫家鄉腌蛋的特點。作者将文言詞語與口語結合起來,相映成趣,倍添韻味。例如"質細而油多"、"入口"、"尤為别處所不及"屬古漢語語言,而"發幹、發粉"、"嚼石灰"又極俗。"筷子頭一紮下去,吱--紅油就冒出來了",讓人躍躍欲試,作者把它寫得有聲有色、富有動感。

結構簡析

文章叙述了 作者家鄉端午節的一些風俗,着重介紹了家鄉的高郵鴨蛋的特色,流露出對兒時生活的懷念,對故鄉的熱愛。全文可分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對家鄉端午節風俗的描寫,十分富有地方特色,同時表現了作者對家鄉的懷念。

第二部分(第2-3段):描述家鄉最有名的是鹹鴨蛋,尤其是雙黃鴨蛋。

第三部分(第4-6段):寫孩子們如何吃和玩端午的鴨蛋。

審美鑒賞

文章從作者家鄉端午的習俗觸發,引出高郵最為人所津津樂道的特産--鹹鴨蛋。在對此的介紹中,洋溢着作者的喜愛和自豪。如文中的"哦!你們那兒出鹹鴨蛋!"以人們的驚訝和熟知的語氣來體現鹹鴨蛋的名氣。"必用紙條特别标明"中的"特别"二字,可見鹹鴨蛋在外人心中的地位,"但和我家鄉的完全不能相比!"中的"完全不能",作者用全盤否定的語氣突出家鄉特産的優點,在不知不覺的誇耀中,我們能體會到作者的喜愛和自豪:對鹹鴨蛋的喜愛,對身為高郵人的自豪。

高郵的鹹鴨蛋之所以如此的出彩,我想與端午節中"吃十二紅"還是有聯系的吧,紅是紅火,鹹鴨蛋越紅,人們就更願意把它當做十二紅之一;反過來,人們願意把它當做十二紅之一,鹹鴨蛋就會越紅。兩者相輔相成。同樣,鹹鴨蛋越出名,就越能代表高郵,越能代表高郵,鹹鴨蛋就會越好!水漲船高。

這也許就是民俗!作者選擇了鹹鴨蛋做為自己家鄉的榮譽,親愛的同學,你會選擇什麼來代表你的家鄉?

有關資料

汪曾祺同别人不一樣之處,在于他接受過西南聯大正規的高等教育,當屬科班出身。他雖也喜歡做學問,但同那些大學者不同的是,他多半陶醉于辭章考辨之類的“小學”,做的是闡幽發微的工作。他喜愛《世說新語》和宋人筆記,繼承明清散文傳統和五四散文傳統,傾心晚明小品集大成者張岱的文章,同晚明公安派“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文學主張也息息相通。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深厚、從事過京劇編劇的汪曾祺,深谙“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東方古訓和布萊希特标榜的“間離效果”的西方現代理論,加上個人身世浮沉的滄桑之感,促使他不去追求反映時代精神的最強音,而是以含蓄、空靈、淡遠的風格,去努力建構作品的深厚的文化意蘊和永恒美學價值。他長于江南,定居于京城。翻閱他的作品,不乏風和日麗、小橋流水的江南秀色和小四合院、小胡同的京城一景,極少見到雷霆怒吼、闊大無比的壯觀場景。汪曾祺憑着對事物的獨到穎悟和審美發現,從小的視角楔入,寫凡人小事,記鄉情民俗,談花鳥蟲魚,考辭章典故,即興偶感,娓娓道來,于不經心、不刻意中設傳神妙筆,成就了當代小品文的經典和高峰。

汪曾祺博學多識,情趣廣泛,愛好書畫,樂談醫道,對戲劇與民間文藝也有深入鑽研。他一生所經曆的轟轟烈烈的大事可謂多矣,例如啟蒙救亡、奪取政權、反右鬥争、“文革”、改革開放等等。但他深感現代社會生活的喧嚣和緊張,使讀者形成了向往甯靜、閑适、恬淡的心理定勢,追求心靈的愉悅、淨化和升華。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狂瀉喧騰的大瀑布之美固然可敬可畏,然而置身清麗澄明的小溪邊,觀魚遊蝦戲,聽流水潺潺,不是讓人忘掉精神疲憊而頓感其樂融融嗎?汪曾祺把自己的散文定位于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正是适應了中國讀者文化心态和期待視野的調整。

當今社會,由于複制技術造成的那種虛拟幻化的“大文化”、“大話語”、“大叙事”,因為它們的虛幻和刻闆,已經不再具備可體驗的審美特征。真正具有可體驗的美的特征的,恰好是真實的個體生存中的無時無刻不在的“小文化”“小話語”“小叙事”。汪曾祺在中國當代文壇上的貢獻,就在于他對“大文化”“大話語”“大叙事”的解構,在于他對個體生存的富有人情味的真境界的昭示和呼喚,在于他幫助人們發現了就在自己身邊的“凡人小事”之美。美在身邊,美在本分。汪曾祺散文的精神氣質和藝術神韻之所以能對讀者産生強大的魅力,就在于他對“凡人小事”的審視,能做到自小其“小”,以小見大,而不是自大其“小”,以小媚“大”。

必須指出,汪曾祺寫“凡人小事”的小品文深蘊着他獨特的人生體驗,但其效用并不隻是自娛一己的性情,他強調自己的作品還應于世道人心有補,于社會人生有益,決不是要把個人與社會隔離開來,對立起來。他的作品間或也流露出道家主張的随緣自适、自足自保的悠然任化的意趣,但斷然有别于魏晉文人的清談和頹廢,在本質上他對人生的理解和描繪是樂觀向上的,相信“人類是有希望的,中國是會好起來的”。現代藝術,太多的誇飾,太多的刺激,太多的借助聲光電氣。汪曾祺則是要從内容到形式上建立一種原汁原味的“本色藝術”或“綠色藝術”,創造真境界,傳達真感情,引領人們到達精神世界的淨土。

現代人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邊的“凡人小事”還沒來得及完全呈現自己的意義就被抛到記憶的背後。由此看來,人們除了被“忙”包裹、擠壓之外,似乎根本體驗不到人生還有什麼其他樂趣。汪曾祺的散文在向人們發出這樣的籲請:慢點走,欣賞你自己啊!

汪曾祺的散文沒有結構的苦心經營,也不追求題旨的玄奧深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汪曾祺曾說過:“我覺得傷感主義是散文的大敵。挺大的人,說些姑娘似的話……我是希望把散文寫得平淡一點,自然一點,家常一點的。”因此品讀汪曾祺的散文好像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

汪曾祺的散文寫風俗,談文化,憶舊聞,述掌故,寄鄉情,花鳥魚蟲,瓜果食物,無所不涉。在《夏天的昆蟲》中,他向讀者介紹了蝈蝈、蟬、蜻蜓、螳螂的品種、習性和孩童捕捉昆蟲的情形。如他說:“叫蚰子(蝈蝈的俗稱)是可以吃的。得是三尾的,腹大多子。扔在枯樹枝火中,一會兒就熟了。味極似蝦”。說北京的孩子在竿上塗上黏膠捉蟬。作者小時候用蜘蛛網捉蟬。選一根結實的長蘆葦,一頭撅成三角形,用線縛住,看見有大蜘蛛網就一絞,三角裡絡滿了蜘蛛網。瞅準了一隻蟬,輕輕一捂,蟬就被黏住了。讀到此處,不覺會心一笑,好像說的就是我自己童年的情形。

文如其人,汪曾祺散文的平淡質樸,不事雕琢,緣于他心地的淡泊和對人情世物的達觀與超脫,即使身處逆境,也心境釋然。在被打為右派下放勞動的日子裡,他奉命畫出了一套馬鈴薯圖譜。他認為在馬鈴薯研究站畫圖譜是“神仙過的日子”,畫完一個整薯,還要切開來畫一個剖面,畫完了,“薯塊就再無用處,我于是随手埋進牛糞火裡,烤烤,吃掉。我敢說,像我一樣吃過那麼多品種的馬鈴薯,全國蓋無二人。”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觀念的灌輸,但發人深思。如《吃食的文學》和《苦瓜是瓜嗎》,其中談到苦瓜的曆史,人對苦瓜的喜惡,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後談到文學創作問題:“不要對自己沒有看慣的作品輕易地否定、排斥”“一個作品算是現實主義的也可以,算是現代主義的也可以,隻要它真是一個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說它是瓜也行,說它是葫蘆也行,隻要它是可吃的。”

端午介紹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五日節、艾節、端五、重午、午日、夏節,本來是夏季的一個驅除瘟疫的節日。端午節是我國漢族人民的傳統節日,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動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挂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據說,吃粽子和賽龍舟,是為了紀念屈原,所以解放後曾把端午節定名為“詩人節”,以紀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則據說是為了避邪。“中國端午節”為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假期3天,并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目錄

小說集

羊舍一夕——又名:四個孩子和一個夜晚

故裡三陳

雞鴨名家

受戒

大淖記事

異秉

八千歲

歲寒三友

散文集

葡萄月令

端午的鴨蛋

人間草木

故鄉的野菜

五味

胡同文化

夏天

汪曾祺生平簡介

汪曾祺作品一覽表

作者語錄

序言

汪曾祺是我國當代文學史上著名的作家、散文家、戲劇家,是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抒情的人道主義者,中國最後一個純粹的文人,中國最後一個士大夫”。

汪曾祺從小受傳統丈化精神的熏陶,1939大中國文學系,師從沈從文等名家學習寫作。他的小說被視為詩化小說,其中《大淖記事》獲1 981年全國短篇小說獎。他還寫散文、評論和劇本。其中,《胡同文化》被編入新課标語文高一教材,他與人合作改編、加工的《沙家浜》也深受廣大觀衆的喜愛。

汪曾祺的小說充溢着“中國味兒”和美質。在語言上,他強調着力運用中國味兒的語言;在内容上,他緻力于對我們民族心靈與性靈的發現,以近乎虔敬的态度來抒寫民族的傳統美德。正如他自己所說:“我寫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他的小說中所刻畫的美與健康的人性,如同荷風露珠般清新隽永、沁人心脾。汪曾祺的散文平淡質樸、娓娓道來、如話家常,讀來仿佛聆聽一位性情和藹、見識廣博的老者談話,雖然話語平常,但饒有趣味。

優秀的文學着作是孩子最美麗的精神家園,為給青少年朋友營造更美麗的精神家園,我們編輯了這本書,為孩子們提供了一個走近大師,和思想與文學的巨人進行精神對話的平台,使他們能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遠望。

本書選編了汪曾祺先生優秀文學作品中适合青少年閱讀的名篇佳作,其中包括小說和散文兩部分。相信通過閱讀本書,青少年朋友們定能打開與汪曾祺先生交流、溝通的一扇窗,并切身感受汪曾祺先生對美與健康人性的讴歌。

為了增強孩子們的閱讀興趣,也便于青少年讀者更好地閱讀和理解名家的作品,我們還繪制了與故事情節緊密相連的藝術圖片以及添加了部分文字的注釋。同時,這本書不僅适合孩子看,也适合家長閱讀,也為家長們提供了一個參與孩子教育的最佳途徑。

相信名家大師與經典巨着的熏陶,定能迅速培養孩子們純正的語言趣味與閱讀習慣,激發孩子們鮮明的愛憎品格和追求真善美的思想情操。期待這本書能成為家長和孩子課外共讀的理想讀本。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