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獅獎

金獅獎

電影領域最高獎項之一
金獅獎是威尼斯影展的最高榮譽,從1949年開始頒發,被認為是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1970年增設榮譽金獅獎,表揚對于電影有重要貢獻的工作者。1947年與1948年頒發的威尼斯國際大獎(Grand International Prize of Venice)與金獅獎地位相同,都是威尼斯影展的最高榮譽。1936年至1942年之間,威尼斯影展的最高榮譽則是頒給最佳意大利片與最佳外語片的墨索裡尼獎。第66屆威尼斯電影節于當地時間2009年9月12日晚在麗都島閉幕。戰争題材的以色列影片《黎巴嫩》奪得最佳影片金獅獎,以失去愛情的移民男子為主角的影片《心靈廚房》奪得評委會大獎,憑借處女作《沒有男人的女人》入圍主競賽單元的伊朗裔美國女導演西麗·娜沙特奪得最佳導演獎。[1]
    中文名:金獅獎 外文名:Golden Lion Award 别名: 英文名:Golden Lion Award 起始年份:1949年 電影界:最高榮譽之一 設立曆史:1932年 目 的:促進電影工作者交往和合作

曆史

1932年,貝尼托·墨索裡尼在水城威尼斯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威尼斯國際電影節。它的目的是為了促進電影工作者的交往和合作,為發展電影貿易提供方便,後來人們稱之為“國際電影節之父”。這個電影節除評選和獎勵優秀影片外,還放映大量觀摩影片,其中包括在其他電影節上得過獎或未入選的影片,舉行各種讨論會、紀念活動,開辦電影市場等。同時也會吸引遊客到威尼斯觀光,這個電影節的特色是每次都有一個主題。

威尼斯電影節在1934年舉辦第二屆之後每年舉行一次(二次大戰期間停辦7年),大都在當年8、9月間,為期2周。二次大戰前的獎項主要有:最佳影片獎、最佳導演獎、最佳男演員獎、最佳女演員獎、最佳外國片獎,最佳意大利電影獎、特别獎。

1946年增加了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

誕生之初

1932年“開張”的威尼斯電影節是世界上第一個電影節,它比戛納電影節早14年,比柏林國際電影節早19年。每年的八月底到九月初的兩周裡,意大利水城威尼斯是世界影壇的焦點。

獎項

一開始,影節主要獎項分為“最佳外國片”、“最佳意大利電影”、“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和“最佳女演員”。第一屆威尼斯影節沒有固定的評審委員會,由觀衆投票選出喜歡的電影和演員,結果千奇百怪,連米老鼠都上了最佳男主角的選票。

停辦

威尼斯電影節一度被法西斯政府控制,獎杯叫“墨索裡尼杯”。1938年,為對抗被法西斯把持的威尼斯電影節,戛納電影節應運而生。威尼斯電影節從1938年到1942的評獎不為後人承認。1943年到1945年,因為戰争電影節停辦。

複蘇

威尼斯電影節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是在1946年重新開辦之後。法國電影大師讓.雷諾阿的《南方人》獲得“最佳國際影片獎”。而此後《曼侬》、《王子複仇記》紛紛獲獎,顯示了電影節不凡的藝術氣息。1949年,電影節正式将最高獎項“最佳國際影片”更名為“聖馬克金獅獎”;1953年撤了“最佳意大利電影”,增設了“聖馬克銀獅獎”,顯示了威尼斯影節國際化和藝術化的雄心。

定位

威尼斯最大特點是獨立自主的原則和冒險精神,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評判标準為“藝術性”。戛納影節兼顧影片的商業性藝術性,而柏林影節注重意識形态。

搖籃

威尼斯以“新、奇、快”發掘導演而著稱,被稱做“電影大師的搖籃”。它挖掘過黑澤明、溝口健二、薩蒂亞吉特.雷伊這些亞洲電影泰鬥。1951年對黑澤明的《羅生門》授獎,是西方人第一次把焦點對準東方電影。

趨勢

進入90年代,由于電影制作主導思想的變化和世界電影商業化趨勢愈見明顯,威尼斯影節的質量有所下降,被商業化運作的戛納影節超越。 

相對于戛納和柏林,威尼斯電影節更注重參賽者對電影藝術的創新,對具有實驗性的獨立制作尤其偏好,而非過多強調意識形态和商業與藝術的兼容,這一特色充分體現在威尼斯的口号“電影為嚴肅藝術服務”之中。 

以發掘新導演著稱的威尼斯電影節被譽為“電影大師的搖籃”,黑澤明、溝口健二、塔爾科夫斯基等名導都崛起于威尼斯。1951年,威尼斯選出《羅生門》為金獅獎得主,這是西方電影界首次将目光投入亞洲電影,對黑澤明本人也具有重大意義,當時黑澤明因《羅生門》在日本國内受到冷落幾乎落入自殺的境地。 

對美國電影的不屑一顧使威尼斯成為亞洲電影的天堂,張藝謀、侯孝賢、蔡明亮都曾獲得過威尼斯的青睐。如今的威尼斯電影節雖然在商業經營上落後于戛納,但其獨特的風格仍然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高度評價。

國際電影節

其他名稱: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創辦時間: 1932年

威尼斯電影節标志主辦單位:威尼斯藝術節

世界上第一個國際電影節。号稱“國際電影節之父”。1932年8月6日在意大利的名城威尼斯創辦。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電影藝術水平。1934年舉辦第2屆後每年8月底至9月初舉行一次,為期兩周。1943~1945年因第二次世界大戰一度停辦。大戰結束後于1946年恢複舉行。1932年至1942年,獎項分為最佳故事片、紀錄片、短片、意大利影片、外國影片,以及最佳導演、編劇、男女演員、攝影、音樂等獎。此外,還有特别獎、綜合獎、“墨索裡尼杯”、“雙年節杯”等。1946年至1948年,取消了“墨索裡尼杯”。1949年增設“聖馬克金獅獎”、“聖馬克銀獅獎”、“聖馬克銅獅獎”等。

威尼斯電影節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傳統:它聚焦于各國的電影實驗者,鼓勵他們拍攝形式新穎、手法獨特的影片,哪怕有一些缺陷,隻要是有創新,就能夠被電影節所接納。該電影節的宗旨是“電影為嚴肅的藝術服務”,每年都提出不同的口号,而評判标準很純粹:藝術性。在六七十年代,威尼斯電影節發掘了一大批新興的歐洲電影人。盡管它所選擇的電影未必是該導演最好的一部作品,但卻時時刻刻地在引領歐洲藝術電影的發展潮流。

雜技獎項

中國雜技,是深受廣大群衆熱愛的一種藝術。豐富多彩的節目,悠久的曆史傳統,構成了中國雜技獨樹一幟、絢麗多彩而古樸大方的藝術特色,卓立于世界雜技藝術之林。中國是個雜技大國,具有2000多年曆史的雜技,是中華民族文明史上閃着耀眼光輝的藝術瑰寶。而四年一屆的全國雜技比賽“金獅獎”被譽為“雜技界奧斯卡”,代表了中國雜技的最高水平。高難度的技巧、神奇驚險的表演和時尚的包裝,使當代中國雜技充分表現出“難、新、美”的特征。

中國吳橋國際雜技藝術節獎杯的雄獅圖案,以滄州鐵獅子為範本繪制。滄州鐵獅子,本名“鎮海吼”,鑄造于後周廣順3年(公元953年),重40多噸,是中國現存鐵獅中最大的一個。之所以選擇鐵獅為範本作為獎杯圖案,是基于這樣的考慮:--鐵獅子在滄州,而吳橋位于滄州地區。以鐵獅子為圖案,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河北的象征;--獅子是中國雜技的傳統節目,在民間也廣泛流行,以獅子為圖案,反映了雜技藝術節的特點; --獅子在佛教裡被作為護法神看待,民間也把它作為力量和吉祥的象征,用獅子作圖案,反映了雜技藝術節組織者的美好祝願;--獅子,古稱獸中之王,以它作為獎杯的圖案獎給優勝者,是很有紀念意義的。

最近獎項

“政治問題”影片成主角

最近一次頒獎在2009年9月麗都島舉行。作為世界影壇最受矚目的電影節,柏林、戛納、威尼斯各有所好,柏林電影節對以政治為主題的影片情有獨鐘,戛納電影節注重影片的觀賞性,而威尼斯電影節推崇影片的藝術性。然而,2009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卻“搶”了柏林電影節的“風頭”,《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戰時生活》、《沒有男人的女人》、《黎巴嫩》等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或以政治事件為背景,或以此為主題。奪得金獅獎的以色列影片《黎巴嫩》以身陷黎巴嫩戰場的幾位以色列坦克士兵的視角展現了戰争的殘酷和對人性的考驗,之前該影片曾分别報送柏林電影節和戛納電影節,但卻因為“政治問題”落選。可以想見,連柏林電影節都将其拒之門外,《黎巴嫩》的政治傾向性可想而知。然而,到了威尼斯電影節中,這反倒成為《黎巴嫩》的特色所在,而且能一舉打敗頗受好評的文藝片《心靈廚房》,奪下金獅獎。要知道2009年威尼斯電影節的評委會主席可是李安,一個素來對宏大題材不感興趣的導演。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同樣以政治為主題、獲得媒體打分較高的影片《戰時生活》最終僅獲得最佳劇本獎,這部電影以調侃的手法諷刺美國政府在本國及他國推行的政策,美國的友邦以色列也未能幸免,成為美國獨立導演托德·索倫茲嘲笑的另一對象。從《黎巴嫩》與《戰時生活》的雙雙獲獎,不難看出威尼斯電影節正在探求新的出路。當然,既然能奪下金獅獎,以1982年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戰争為背景的《黎巴嫩》自然不乏可取之處。影片的許多鏡頭都是通過坦克和槍支的瞄準鏡展現的,整部影片的氣氛極為緊張。這要得益于導演毛茨本人正是那場戰争的經曆者,他在獲獎感言中說:“我要把這部電影獻給所有從戰争中平安歸來的人們。他們會生活得很好,結婚生子,但他們學會了如何在内心的痛苦中生活。”值得一提的是,《黎巴嫩》是已屆中年的毛茨的處女作,評委會主席李安在發布會上給予了影片很高的評價,他還拿導演毛茨打趣道:“這是毛茨的第一部電影(已經獲得了金獅獎),那他的下一部電影做什麼?”

“失意男人”得意獲獎

現年36歲的土耳其裔德國導演費斯·阿金近年來在歐洲三個大電影節上屢有斬獲,不過,卻從未赢得過大獎,堪稱是“無冕之王”。2004年,他憑借《勇往直前》奪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2007年,他的作品《天堂邊緣》又赢得戛納電影節最佳劇本獎;入圍今年威尼斯金獅獎的《心靈廚房》是費斯·阿金與大獎最接近的作品。影片的主角依舊是費斯·阿金偏愛的“異鄉客”,不過這次主角失去了愛情又失去了事業,不但要尋找身份認同,更要尋找心靈和情感的歸屬。在全球文化融合加速,以及經濟危機的大背景下,《心靈廚房》似乎格外能引發共鳴。雖然影片的叙事和節奏圓熟有餘,但題材的狹隘似乎早已注定它與大獎失之交臂。除了《心靈廚房》之外,奢侈品牌Gucci的前創意總監湯姆·福特“設”而優則導的《單身男人》同樣以一位失意男人為主角,在BBC電視劇《傲慢與偏見》中飾演達西先生而聲名鵲起的英國演員科林·費斯扮演一位因為同性愛人遭遇車禍去世而失去生活方向的大學教授,憑借這一角色他赢得了最佳男演員獎。縱觀今年的威尼斯電影節,科林·費斯并無強勁競争對手,他能獲獎隻能算是“多年的媳婦熬成婆”。要知道這位憑借《傲慢與偏見》中的一場“出水芙蓉”以及《BJ單身日記》中與休·格蘭特的幹架而迷倒無數女影迷的老帥哥之前甚至未染指過英國本土的電影獎(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獎),更不用說歐洲三大電影節了。擁有一位當制片人的意大利妻子的費斯在接過獎杯後用意大利語“大獻殷勤”:“這可能是我人生中的最高榮譽。感謝威尼斯電影節,感謝意大利,他不但給了我這個獎項,還給了我一位美麗的妻子。” 此外,以《小英雄托托》、《第八日》等影片蜚聲影壇的比利時導演雅科·範·多梅爾的新作《無名氏》獲得了最佳布景獎,影片延續了多梅爾作品一貫的魔幻色彩,并将波蘭導演基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機遇之歌》的叙事方式嫁接其中,講述一名男子從火車站台開始的幾番不同的人生經曆。

處女作紮堆得獎

除了獲得金獅獎的《黎巴嫩》以及獲得最佳男演員獎的《單身男人》外,伊朗裔美國女導演西麗·娜沙特也憑借處女作《沒有男人的女人》赢得最佳導演獎,她從女性視角出發,講述上世紀50年代伊朗傳統社會中4位女性的故事。西麗·娜沙特在獲獎後說:“通過這部影片,我呼籲伊朗政府給予人民基本的人權、自由和民主。我要将這個獎獻給所有伊朗人民。”而為俄羅斯裔女演員克塞妮娅·拉帕波特赢得最佳女演員獎的影片《雙重時間》也是意大利導演吉塞佩·卡波通蒂的處女作。表面上看來,今年的威尼斯似乎對新人導演格外青睐,從側面看來,這也不過是因為沒有知名導演和佳作入選而導緻的尴尬,假如明年的威尼斯繼續這樣的尴尬,它在電影人和影迷心中的地位難免不受影響。

獲獎名單

最佳影片金獅獎:《黎巴嫩》(以色列)

評委會大獎:《心靈廚房》(德國)

最佳導演:西麗·娜沙特 《沒有男人的女人》(伊朗/美國)

最佳男演員獎:科林·費斯 《單身男人》(英國)

最佳女演員獎:克塞妮娅·拉帕波特 《雙重時間》(意大利)

最佳編劇獎:《戰時生活》(美國)

最佳布景獎:《無名氏》(比利時/法國/加拿大)

最佳新人獎:傑絲敏·特麗卡 《偉大的夢想》(意大利)

終身成就獎:皮克斯動畫制作團隊

終身導演萬歲獎:史泰龍

3D電影獎:《洞》(美國)

影評人費比西獎:《盧爾德》(奧地利/法國/德國)

人道主義電影獎:《盧爾德》(奧地利/法國/德國)

地平線單元最佳紀錄片獎:《1428》(中國)

曆屆最高獎

01屆:《化身博士》·魯賓馬莫利安、《我們等待自由》·雷内克萊爾、《戰地情天》·Edgar Selwyn、《生路》·尼古拉斯厄克

02屆:《阿蘭島人》·羅伯特弗拉哈迪

03屆:《安娜卡列妮娜》·克拉倫斯布朗

04屆:《加利福尼亞的皇帝》·路易斯特連可

05屆:《舞會的名冊》·朱利恩杜維威爾

06屆:《奧林匹亞》·萊妮裡芬斯塔爾

07屆:《Cardinal Messias》·Goffredo Alessandrini

08屆:《驿站長》·Gustav Ucicky

09屆:《克魯格總統》·漢斯斯坦因霍夫

10屆:《偉大的國王》·Veit Harlan

11屆:《大地之光》·讓雷諾阿

12屆:《罷工》·卡萊爾斯泰克利

13屆:《哈姆雷特》·勞倫斯奧利弗

14屆:《情婦瑪侬》·亨利喬治克魯佐

15屆:《刑事法庭》·安德烈卡耶特

16屆:《羅生門》·黑澤明

17屆:《禁忌的遊戲》·雷内克萊芒

18屆:空缺

19屆:《羅密歐與朱麗葉》· 雷納托卡斯特拉尼

20屆:《詞語》·卡爾西奧多德萊葉

21屆:空缺

22屆:《大河之歌》·薩蒂亞吉特雷伊

23屆:《無法松的一生》·稻垣浩

24屆:《大戰争》·馬裡奧莫尼切利、《羅維雷将軍》·羅伯托羅西裡尼

25屆:《橫渡萊茵河》·安德烈卡耶特

26屆:《去年在馬裡昂巴德》·阿倫雷乃

27屆:《伊萬的童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家庭日記》·瓦萊瑞奧蘇裡尼

28屆:《城市上空的魔掌》·弗朗西斯科羅西

29屆:《紅色沙漠》·米開朗基羅安東尼奧尼

30屆:《北鬥七星》·盧奇諾維斯康蒂

31屆:《阿爾及爾之戰》·吉洛彭特克沃

32屆:《白日美人》·路易斯布努埃爾

33屆:《馬戲院帳篷頂上的藝人》·亞曆山大克魯格

34~36屆:空缺

37屆:《大西洋城》·路易馬勒、《女煞葛洛莉》·約翰卡索維茨

38屆:《德國姐妹們》·瑪格雷特馮特洛塔

39屆:《事物的狀态》·維姆文德斯

40屆:《芳名卡門》·讓呂克戈達爾

41屆:《寂靜太陽年》·克裡日托夫紮努西

42屆:《天涯淪落女》·阿涅斯瓦爾達

43屆:《綠光》·埃裡克侯麥

44屆:《孩子們,再見》·路易馬勒

45屆:《聖潔酒徒的傳奇》·埃曼諾奧爾米

46屆:《悲情城市》·侯孝賢

47屆:《君臣人子小命嗚呼》·湯姆斯托帕德

48屆:《蒙古精神》·尼基塔米哈爾科夫

49屆:《秋菊打官司》·張藝謀

50屆:《藍白紅三部曲之藍》·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人生交叉點》·羅伯特奧特曼

51屆:《愛情萬歲》·蔡明亮、《暴雨将至》·米爾科曼徹夫斯基

52屆:《三輪車夫》·陳英雄

53屆:《傲氣蓋天》·尼爾喬丹

54屆:《花火》·北野武

55屆:《他們微笑的樣子》·吉安尼阿梅利奧

56屆:《一個都不能少》·張藝謀

57屆:《生命的圓圈》·賈法帕納西

58屆:《季風婚宴》·米拉奈爾

59屆:《青樓姐妹花》·彼得穆蘭

60屆:《回歸》·安德烈薩金塞夫

61屆:《維拉·德雷克》·邁克李

62屆:《斷背山》·李安

63屆:《三峽好人》·賈樟柯

64屆:《色·戒》·李安

65屆:《摔跤王》·達倫阿倫諾夫斯基

66屆:《黎巴嫩》·塞缪爾毛茨

67屆:《在某處》·索菲亞科波拉

68屆:《浮士德》·亞曆山大索科洛夫

69屆:《聖殇》·金基德

70屆:《羅馬環城高速》·吉安弗蘭科羅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