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壺

茶壺

帶嘴器皿
茶壺(英文:teapot),是一種泡茶和斟茶用的帶嘴器皿。它是茶具的一種,主要用來泡茶。茶壺由壺蓋、壺身、壺底、圈足四部分組成,壺蓋有孔、鈕、座、蓋等細部。壺身有口、延(唇牆)、嘴、流、腹、肩、把(柄、扳)等部分。由于壺的把、蓋、底、形的細微差别,茶壺的基本形态就有近200種。泡茶時,茶壺大小依飲茶人數多少而定。茶壺的質地很多,目前使用較多的是以紫砂陶壺或瓷器茶壺。相關經典名句:“一器成名隻為茗,悅來客滿是茶香。”
    中文名: 外文名:Teapot 别名: 名稱:茶壺 主要用于:泡茶

挑選方法

選擇茶壺,好壞标準有四字訣,曰:“小、淺、齊、老。”茶壺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鐵畫軒、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視。壺的式樣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渾厚故也。

壺的色澤也有很多種,朱砂、古鐵、栗色、紫泥、石黃、天青……等等,還有一種壺身銀砂閃爍,朱粒累累,俗謂之抽皮砂者,最為珍貴。但不管款式、色澤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淺不宜深”,因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壺,中茶壺,茶鼓,茶篩,茶檔……等等沖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兩的茶葉,也不能算是工夫茶。至于深淺則關系氣味,淺能釀味,能留香,不蓄水,這樣茶葉才不易變澀。除大、小、深、淺外,茶壺最講究的是:“三山齊”,這是品評壺的好壞最重要标準。辦法是:把茶壺去蓋後複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壺滴嘴、壺口、壺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齊”了。這是關系到壺的水平和質量問題,所以最為講究。

“老” 主要是看壺裡所積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已經說過了。當然,“老”字的講究還有很多,例如什麼朝代出品,古老曆史如何,什麼名匠所制成,經過什麼名家所品評過等等。但那已經不是用一般茶壺的問題,而是屬于玩古董的問題了。

怎樣選一把好茶壺

茶壺是茶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主要用來泡茶,也有直接用小茶壺來泡茶和盛茶,獨自酌飲的。茶壺對品茗者而言,它是孕育茶葉的搖籃。茶壺在唐代以前就有了。茹苦含辛、任勞任怨地蘊着香、育着味,這即是茶壺的任務,也是精神。所以選壺不應局限一隅,畢竟以名為貴或以稀為貴是古董收藏家或專家的職務。一般言之,一把基本條件夠格的新壺,如維護适當也善于蘊香育味,所以隻要是把好壺,古今皆足取。

茶壺是茶具的主體,是泡茶動作中最能影響個人感受的焦點。所以無論在選壺或養壺上均須如法,本文提列七點選壺要領以供參考。這七點是:美感、質地、壺味、精密、出水、重心、适用。茲列如下:

(一)美感

每個人對于美感的欣賞角度各有不同,這裡所說的美感,最主要的是指個人的感受,對于壺的造型與外觀,依個人喜好,隻要自己看得舒服滿意就好了,那就代表了個人的美感,畢竟那是自己要使用的,又何必一定要去符合流行的模樣呢!

(二)質地

泡茶用的壺,一般是以砂為主,因為砂器具吸水性且不透光,外形較瓷器純樸親和,如在上面題款也較有韻格,所以大緻在泡茶上,砂壺比瓷壺受歡迎。

茶壺的質地,主要是看胎骨及色澤,胎骨堅、色澤潤為佳,在程度上愈接近這種質地愈好,善于胎骨堅硬性的驗别,可将壺置于手掌上,輕撥壺蓋,聽其壺聲,以铿锵輕揚為佳;音響遲鈍,勁道不足,導熱效果稍遜;但若音高尖銳,則逼熱過甚,泡茶時又須特别注意各項因素的調整,總之壺音以聽來悅耳為佳,不過測驗時壺須幹淨。這是指在選用新壺時而言,面對一把古壺時,您每撥敲一下,原主的心也必然會忐忑一下,此為不可不知。

(三)壺味

在選購新壺時,應注意聞聞壺中味,新壺有些也許會略帶瓦味,這倒還可選用,但若帶火燒味或其他雜味,如油味或人工着色味則不足取。

(四)精密

壺的精密度是指壺蓋與壺身的緊密程度,密合度愈高愈好,否則茗香散漫。測定方法是注水入壺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一,正面手壓氣孔再傾壺倒水,涓滴不出則表明有間不容發的精密度,或手壓流口再反倒壺身,若壺蓋不落也表明精密度高。

(五)出水

壺的出水效果如何?跟(流)的設計最有關系。傾壺倒水,能使壺裡滴水不存為佳。至于出水态勢,是剛直或柔和曲美,随個人喜好而定。但無論剛或柔,出水無勁不順總是缺點。有時再看出水束的(集束段)長短亦可比較,長者為佳。(六)重心

一把壺提起來是否順手?除了與壺把設計的彎度及粗細有關外,壺把的力點是否位于(或接近于)壺身受水時的重心也是應注意到的,測定方法是注水入壺約四分之三,然後水平提起再慢慢傾壺倒水,若覺順手則佳,反之若須用力緊握,甚或持壺不穩則不佳。亦有受小半升之法去品鑒的,即幹壺輕放水面,如能受水半升,謂之(水平)。

(七)适用

壺的特性如再與茶的特性相配合則更佳,一般是壺音頻率較高,适宜配泡重香氣的茶葉,如清茶,因為香由熱蘊。反之壺音稍低者較宜配泡重滋味的茶,如烏龍、鐵觀音,因為逼熱過烈味反而骓以醇滑,也較難控制,以上所做比較乃皆屬(隐微之辨),并非相當具體可察,但如明察秋毫應可得知之。

保養方法

1、用幹淨毛巾搓茶壺表面,作用是将表面髒色進行再抛光.每天2-3小時。不要将茶湯留在壺面,這樣久而久之壺面上會堆滿茶垢,會出現破相,這品相玩家比較忌諱。

2、一星期後表面會有紅色痕迹這都是漸漸形成包漿底層,随時間茶壺顔色變淺色。

3、自然放置一個星期,讓茶壺自然幹燥。同時表面均勻的和空氣接觸形成細密均勻的氧化保護層。

4、開始手盤.這時的手一定是要剛剛洗過并且已經幹透.汗手請不要直接盤.一天可以盤30分鐘左右.一個星期到兩個星期後,可以感覺茶壺有粘阻感,其實這是的已經形成了一層薄薄的包漿.

5、每周用鹽浸泡,按照鹽15克、清水500克。因為人的死皮組織容易附着在茶壺上會滋生真菌,最後酸化使得茶壺最後酥脆自裂。鹽在融化時可以産生次氯酸消除真菌。

6、重複4和5的過程5到6遍也就是3個月的時間,會看到茶壺很有靈氣的光澤.包漿好的茶壺會呈現較強烈的反光,有些像玻璃光澤.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如果茶壺髒了可以用微微濕潤的棉布擦拭幾遍就好了.然後放置一段時間再盤玩.盤的時候茶壺的所有區域都盡量盤到最忌的就是急功近利,隻能慢慢來一個過程一個過程的來,随着茶壺的變化也可以同時得到一種精神的愉悅.

新壺使用

新買壺在使用前可以先放些茶葉用滾水泡一下,多泡幾次更好,再裡外刷洗幹淨,将壺内殘留的砂粒徹底清除。用泡過的茶葉擦洗比較好。因為有些商販,在出售茶壺時,可能會給茶壺“化化妝”用上面所講的方法可以清除一些由此産生的異味。

紫砂壺

紫砂壺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用以沏茶和飲茶的一種實用器具。紫砂壺的原産地在江蘇宜興,故又名宜興紫砂壺。

鑒别方法

“紫砂印象”認為市場上的紫砂壺林林總總一大堆,令人眼花缭亂,不知所措,寫些我個人在挑選紫砂壺時的一些方法,供大家參考吧。請大家記住,紫砂壺的感覺是養出來的,往往比較養眼的壺比較容易迷惑人。

1、顔色特别鮮亮、鮮豔的壺不看!(基本化料的,自然界色彩斑斓鮮豔的色是警示色)

2、拿在手裡沒有分量感的不看!真正紫砂壺體重。(假料,當然一些薄胎壺比較輕的,但我一般甯願錯殺!主要是覺得薄胎壺使用要非常小心,易碰壞)

3、綠色的、顔色怪異的壺不看!(綠色、銅綠、非常紅的都是加化工料)

4、壺表面水色好的要小心!如果是未泡養過的壺,看上去水色就很好的,這種壺盡量不要!一種情況是泥細,漿泥。壺表面漿厚,看壺的顆粒都被表面一層漿裹着,或者更本就看不出顆粒,這樣的“泥壺”不要,因為透氣性大大折扣,失去紫砂的味道了,紫砂壺應注重“砂”感。 二種情況是泥料裡含有化料,煉泥的時候加入了“芒粉”,做成的壺水色好看,壺顔色均勻。

5、看壺的原礦顆粒要清晰。有些加化料的壺,化料将顆粒包裹着的,顆粒看着不清析(需要用20-30倍放大鏡看)。

6、原礦壺是有雜質的,而且雜質還不少呢,這些雜質不光是鐵質。這些雜質通常表現為黑色顆粒,在壺表分布不均勻,所以很多真正原礦壺出窯時是比較難看的,看上去過分幹淨和均勻的壺需要小心。

7、紫砂壺就要有顆粒感,原礦壺顆粒是比較清晰、幹淨的。原礦顆粒看上去分布是不均勻的,比較自然,和調砂不同的。調砂顆粒一般是“浮”在壺表面的,或者這些砂内外滲透,但顆粒特點是分布比較均勻,有人為操縱的感覺。原礦顆粒在泥料裡比較“和諧”,調砂顆粒就顯得比較“生硬“一些。

8、敲擊壺聽聲音,紫砂壺的聲音應該是比較“悶”的那種陶罐聲,如果敲擊聽到的是“叮叮”的瓷器聲,這樣的壺不碰。聽聲是為了辨别一下壺的燒制溫度,“叮叮”的聲音是壺瓷化的聲音,一般是漿壺或者是假壺(化料)。 9、透氣性不能做為檢驗原礦紫砂壺的充分條件,一些化料壺也是有透氣性的。 市場上一把真正的紫砂壺價格在二三百到幾十萬都有的。 當代的紫砂壺泰鬥級的顧景舟壺價最貴,朱可心、何道洪、蔣蓉、譚泉海、蔣蓉、汪寅仙、徐秀棠、鮑志強、周桂珍、李昌鴻 、顧紹培等等的壺也都是很有價值的。

原料及制作

紫砂壺燒制的原料為泥土,紫砂壺泥分為三種:紫泥、綠泥和紅泥。可以燒制紫砂壺的泥一般深藏于岩石層下且分布于甲泥的泥層之間,泥層厚度從幾十厘米至一米不等。根據上海矽酸鹽研究所有關岩相的分析表明,紫砂黃泥屬高嶺—石英—雲母類型,含鐵量很高,最高含鐵量達8.83%。紫砂壺在高氧高溫狀況下燒制而成,一般采用平焰火接觸,燒制溫度在1100-1200°C之間。紫砂壺成品的吸水率大于2%。

在顯微鏡下的紫砂壺既是周身布滿氣孔的團聚體;這些團聚體大多數是由石英、赤鐵礦和雲母等礦物組成的,也有少量的是高嶺石等單一礦物組成;團聚體内部的為閉口氣孔,而包在起周圍的為氣孔群,即開口氣孔。紫砂陶器在燒制過程中,就因這種特殊結構的團聚體産生較大的收縮而生成一層斷斷續續的開口氣孔群。

據測試,紫砂陶器的氣孔率約為5%。紫砂壺的氣孔率介于陶器和瓷器之間。正因其這種獨特的質地,使紫砂壺極适于沏茶。紫砂壺所沏的茶水,色香味俱全,配以其精美的藝術造型,使品茶達到完美的境界。

曆史沿革

【信息來源:紫砂印象】據《陽羨瓷壺賦·序》記載,紫砂壺的創始人是明代的供春,在明代還有三位制壺名家:時大彬、李仲芳和徐友泉。他們所制的各種名壺,風格高雅、造型靈活,古樸精緻的藝術韻味,妙不可言。清代的制壺名家有陳鳴遠、惠孟臣、陳鴻壽、楊彭年和邵大享等。在當代也湧現了一批制壺大師,如顧景舟,由他仿制的供春紫砂壺在國際市場上的交易價曾達20萬港币,可以想象,供春的真品該是怎樣的天價!20世紀80年代中期,東南亞等地出現一股收藏紫砂壺的熱潮,紫砂器皿市場極為火爆,價格飚升,明清名家的作品升至數萬甚至數十萬港币。受海外市場的影響,國内紫砂壺的價格一直較為堅挺,名壺一般約1萬—8萬元人民币,珍品的價位要更高一些。

其它

茶壺有嘴難說話——熱情在裡頭

茶壺裡煮挂面一一難撈

茶壺裡煮元宵——滿腹心事(食)

茶壺裡煮馄饨———肚子話(貨)

茶壺裡煮餃子——心裡有數道(倒)不出來

茶壺裡煮凍——道(倒)出來也是酸貨

茶鋪裡招手——胡(壺)來

茶鋪裡不要的夥計~一哪一壺不開單提哪一壺

茶壺裡的水——滾開

茶食店失火——果然(燃)

茶杯掉在地上——淨崩詞(瓷)

茶鋪搬家——另起爐竈(比喻放棄原來的,重新做起。)

茶壺有嘴——說不出話

茶壺裡下元宵——隻進不出(比喻非常吝啬,隻許别人給他東西,他的東西從不外給。)

茶壺打掉把兒——隻剩一張嘴了(比喻說話乖巧能說會道,沒有真本領。)

茶壺裝餃子——易進難出

茶壺不是茶壺——悲劇(杯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