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

漢語漢字
魯(拼音:lǔ),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古字形從魚從口,表示魚入人口,味道鮮美的意思;一說像魚在器皿之中。“魯”本義指嘉美,但現代漢語不常用這一意義。“魯”後來假借指魯莽,意思是愚笨、遲鈍。春秋時魯國在今山東中部,所以山東别稱魯。
  • 中文名:魯
  • 拼音:lǔ
  • 繁體:魯
  • 部首:魚
  • 字碼:
  • 五筆:QGJF
  • 倉颉:NWMA
  • 鄭碼:RKVV
  • 筆順:撇、橫撇、豎、橫折、橫、豎、橫、橫、豎、橫折、橫、橫
  • 字級:一級(編号:2717)
  • 平水韻:上聲七麌
  • 注音:ㄌㄨˇ

詳細釋義

形容詞

 愚拙,蠢笨:愚魯。粗魯。魯莽。

dull

《論語·先進》:“參也魯。”

清·魏源《默觚上·學篇二》:“敏者與魯者共學,敏不獲而魯反獲之;敏者日魯,魯者日敏。”

魯鈍;愚魯

冒失;粗野。

reckless;rash

宋·周羽翀《三楚新錄》卷一:“希範(馬希範)輕薄公子,睹維翰(桑維翰)形短而腰長,語魯而且醜,不覺絕倒而笑之。”

魯莽;粗魯

嘉美。

《史記·周本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按:《史記·魯周公世家》又作“嘉天子命”。

名詞

(Lǔ)周代諸侯國名。故地在今山東兖州東南至江蘇省沛縣、安徽省泗縣一帶。

《史記·周本紀》:“(周武王)封弟周公于曲阜,曰魯。”

(Lǔ)地區名。春秋時魯國故地,秦漢以後仍沿稱這些地區為魯。

《史記·高祖本紀》:“項羽聞之,乃引兵去齊,從魯出胡陵,至蕭,與漢大戰彭城靈壁東睢水上。”

唐·杜甫《望嶽》詩:“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

(Lǔ)山東省的别稱。

魯菜

(Lǔ)姓氏用字。

動詞

同“旅”。陳述。

《史記·周本紀》:“周公受禾東土,魯天子之命。”

同“旅”。旅行。

南朝宋·謝靈運《初發石首城》詩:“出宿薄京畿,晨裝抟魯飔。”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四】【白部】郎古切(lǔ)

鈍詞也。從白,鲝省聲。《論語》曰:“參也魯。”郎古切

說文解字注

鈍䛐也。孔注《論語》曰:魯,鈍也。《左傳》:“魯人以為敏。”謂鈍人也。《釋名》曰:“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鈍。”按,椎魯,鹵莽皆即此。

從白,魚聲。各本作鲝省聲。按,鲝從差省聲,在古音十七部,今之歌麻韻。魯字古今音皆在五部,?、橹字用為諧聲。古文以旅為魯,則鲝為淺人妄改也。今正。郎古切,五部。

《論語》曰:“參也魯。”《先進》篇文。

廣韻

郎古切,上姥來 ‖ 魯聲魚部(lǔ)

魯,鈍也。又國名,伯禽之後,以國爲姓,出扶風。又羌複姓,有魯步氏。郎古切。十七。

康熙字典

【亥集中】【魚部】魯

古文:?《廣韻》《正韻》郎古切。《集韻》《韻會》籠五切,並音虜。《說文》:鈍詞也。《論語》:參也魯。何晏注:魯,鈍也。曾子性遲鈍。

又國名。《詩·魯頌》譜:魯者,少昊摯之墟也。《前漢·地理志》:周興,以少昊之虛曲阜封周公子伯禽為魯侯,以為周公主。《釋名》:魯,魯鈍也。國多山水,民性樸魯也。

又姓。《廣韻》:伯禽之後,以國為姓,出扶風。

又複姓有魯步氏。

又《集韻》:旅,古作魯。注詳方部六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