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母

貝母

多年生草本植物
貝母,英文名fritillary ,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長形,似韭,花黃綠色,下垂像鐘,其鱗莖供藥用,有止咳化痰、清熱散結之功,産于青海、四川、雲南,陝西秦巴山區,甘肅等地。貝母為名貴藥材,堪稱藥中之寶。貝母“家族”按産地和品種的不同,可分為川貝母、浙貝母和土貝母三大類。别名: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藥實。貝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貝子,故名貝母”。種植伊貝母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最好。出苗後及時松土除草,并結合追肥,并噴施藥材根大靈,使葉面光合作用産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貝母 二名法:Fritillaria thnbergi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Magnoliophyta) 綱:單子葉植物綱(Monocotyledoneae),又稱百合綱。 亞綱:百合亞綱(Liliidae) 目:百合目(Liliales) 科:百合科(學名Liliaceae) 族:百合族(Lilieae) 屬:貝母屬(Fritillaria L.) 種:貝母 分布:原産中國江蘇、浙江、湖南、湖北等地。 功效:清熱潤肺、氣管炎、補血、感冒

藥品概述

貝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貝子,故名貝母”。蘇恭曰:“其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之良,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貝母在《綱目》以前的曆代文獻,并未明确分立川貝、浙貝、土貝專條,至明《本草彙言》始有川者為妙之說,《本草正》于貝母條後,别立土貝母一條(指浙貝母),清《本草從新》始于貝母條下分别附述象山貝母與土貝母之性味功用。但綜合以前各家所述産地、形态及附圖,早已包括百合科貝母屬的川貝、浙貝,以及葫蘆科的土貝母等在内,則有關性味功用的記載,當亦非專指川貝而言,惟近今以川貝之植物品種為最多。《雷公炮炙論》:貝母有獨顆團不作兩片無皺者,号曰丹龍精,不入用。若誤服,令人筋脈永不收。用黃精、小藍汁合服立愈。《唐本草》:貝母,葉似大蒜。四月蒜熟時采,良。若十月苗枯,根亦不佳也。出潤州、荊州、襄州者最佳。江南諸州亦有。《本草圖經》:貝母,今河中、江陵府、郢、壽、随、鄭、萊、潤、滁州皆有之。根有瓣子,黃白色;二月生苗,莖細青色;葉亦青,似荞麥葉,随苗出;七月開花,碧綠色,形如鼓子花;八月采根曬幹。此有數種。鄘《詩》言采其WENG。陸機《疏》雲:貝母也,其葉如栝樓而細小,其子在根下如芋子,正白四方,連累相著,有分解。今近道出者正類此。郭璞注《爾雅》雲:白花,葉似韭。此種罕複見之。《本經逢原》:貝母,川者味甘最佳,西者味薄次之,象山者微苦又次之,一種大而苦者僅能解毒。并去心用。凡肺經藥皆當去心,不獨貝母也。《百草鏡》:出川者曰川貝,出象山者曰象貝,絕大者名土貝。川産者味甘,間有微苦,總不似他産者之一味苦而不甘者也。《植物名實圖考》:貝母,按陸《疏》以為似栝樓葉而細小,郭注以為似韭菜,宋《圖經》以為似荞麥葉,各說既不同,原圖數種,亦不甚符。今川中圖者,一葉一莖,葉頗似荞麥葉。大理府點蒼山生者,葉微似韭而開藍花,正類馬蘭花,其根則無甚異,果同性耶?張子詩:'貝母階前蔓百尋,雙桐盤繞葉森森',則又有蔓生者矣。 

貝母屬于多年生草本植物,其鱗莖供藥用,有止咳化痰、清熱散結之功。 

貝母為名貴藥材,堪稱藥中之寶。貝母家族按産地分為四大類:川貝母、浙貝母、土貝母、伊貝母。按品種的不同,可分為川貝母、浙貝母和土貝母三大類。這三類貝母在臨床應用時是有一定區别的。

藥品簡述

藥名:貝母

漢語拼音:bèimǔ 

英文名:fritillary 

性味:川貝母苦、甘,微寒。

歸經:肺經、心經。

主治:熱痰咳嗽、外感咳嗽、陰虛咳嗽、痰少咽燥、咯痰黃稠、肺癰、乳癰、癰瘡腫毒、瘰疬等症。

藥材基源:百合科(Liliaceae)植物暗紫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或川貝母F.cirrhosa D.Don、梭砂貝母F.delavayi Fr.、甘肅貝母F.przewalskii Maxim.ex.Batalin的幹燥鱗莖。

用藥禁忌

脾胃虛寒及寒痰、濕痰者慎服。反烏頭。 

1、《本草經集注》“惡桃花。畏秦艽、礬石、莽草。反烏頭。” 

2、《本草經疏》“寒濕痰及食積痰火作嗽,濕痰在胃惡心欲吐,痰飲作寒熱,脾胃濕痰作眩暈及痰厥頭痛,中惡嘔吐,胃寒作洩并禁用”。 

藥材分類

川貝母

川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烏花貝母、卷葉貝母、羅氏貝母、甘肅貝母、棱砂貝母等貝母的地下鱗莖。因主産于四川而得名,但在西藏、甘肅、新疆、華北、東北均有出産。川貝母性微寒而味甘苦,入心肺經,功能潤肺、止咳、化痰,臨床常與沙參、麥冬、天冬、桑葉、菊花等配伍用于熱痰、燥痰、肺虛勞嗽、久嗽、痰少咽燥、痰中帶血以及心胸郁結、肺痿、肺癰等病症的治療。但屬寒痰、濕痰者則應禁用。現代藥理研究證實,川貝母含有川貝母堿等多種生物堿,川貝母堿有降低血壓,興奮子宮等多種藥理作用。

川貝學名川貝母,因主産四川所以得“川貝”之名。一般不單獨使用,比如與冰糖、同炖,能潤肺止咳。

貝母的種類很多,僅川貝母分為松貝、青貝、爐貝,其價格會因産地、大小、形狀的不同而懸殊極大,其中又以産自四川松藩縣的松貝質量最好。這種松貝顔色雪白,外觀圓淨,民間将其形容為“懷中抱月,菩薩打坐”,意思是一顆顆松貝可站立在桌面上,白色的外衣中間鑲着月牙,像是菩薩坐在中間,一顆顆又像珍珠一樣,又稱為珍珠貝。

川貝母是越小越好,判别川貝有一個簡單的方法:一般50克松貝有240粒以上,而以産于四川等地的青貝為例,一般50克有190粒以上,爐貝、湖北大貝等雖然形狀較大,但質地卻很普通。

貝母還不能選擇太白的,因為太白的貝母可能是經過硫磺熏制過的,貝母的天然顔色應該是略帶微黃色。

川貝母為多年生草本,鱗莖圓錐形,莖直立,高15-40cm。葉2-3對,常對生,少數在中部間有散生或輪生,披針形至線形,先端稍卷曲或不卷曲,無柄。花單生莖頂,鐘狀,下垂,每花具狹長形葉狀苞片3枚,先端多少彎曲成鈎狀。花被片6,通常紫色,較少綠黃色,具紫色斑點或小方格,蜜腺窩在北面明顯凸出;蒴果具6縱翅。花期5-7月,果期8-10月。青貝類扁球形或圓錐形、卵圓形,高4-14mm。直徑4-16mm,表面淡黃白色。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相對合抱,頂部開裂,内有心芽和2-3枚小鱗葉。氣無,味微苦。爐貝長圓錐形或卵狀圓錐形、長卵圓形,高7-25mm,直徑5-25mm,表面類白色或淡棕黃色,有的有黃棕或棕色斑,外層鱗葉2瓣,大小相近,頂部開裂或略尖,基部稍尖或圓鈍。氣微,味苦。以上均以質堅實,粉性足,色白者為佳。暗紫貝母的葉僅下面的1-2對為對生外,均為互生或近于對生,先端不卷曲,葉狀苞片1。花被深紫色,略有黃色小方格,蜜腺窩不明顯。果棱上的翅很狹。花期6月,果期8月。

土貝母

土貝母是葫蘆科多年生攀援植物假貝母的塊莖。主産于河北、陝西、山西等地。土貝母性涼而味苦,功能清熱解毒、消腫散結、消癰排膿,臨床常與牡蛎、天花粉、薏苡仁、魚腥草、皂角刺、穿山甲、夏枯草、海藻、昆布等配伍,用于乳癰、瘰疬痰核、瘡瘍腫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淋巴結炎、淋巴結核等病症的治療。

浙貝母

主産于中國的浙江浙江、江蘇、安徽等地 。

浙貝母,是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浙貝母的地下鱗莖。因主産于浙江而得名,故簡稱浙貝。因其原産于浙江象山,故又稱為象貝母,簡稱象貝。因其外形較川貝大,故又稱為大貝母,簡稱大貝。目前在江蘇、安徽、湖南等地也有出産。浙貝味苦而性寒,入心肺經,功能清熱化痰、散結解毒,臨床常與元參、牡蛎、蒲公英、天花粉、連翹、薏苡仁、魚腥草、鮮蘆根、夏枯草、海藻、昆布、莪術等配伍用于痰熱郁肺的咳嗽及癰毒腫痛、瘰疬未潰等病症的治療;與烏賊骨、煅瓦楞子、白及、黃連、吳茱萸、茹、清半夏等藥配伍可治胃痛、反酸、燒心。現代藥理研究證實,浙貝母含有浙貝母堿等多種生物堿,浙貝母堿能緩解支氣管平滑肌痙攣、減少支氣管黏膜分泌、擴大瞳孔、降低血壓、興奮子宮等多種藥理作用。

伊貝母

新疆貝母主要生長在天山北部的伊犁地區,塔城地區、博爾塔拉一帶的山地中。早在漢代的《神農本草經》中就有記載。新疆貝母又名西貝,呈扁球形,高0.5~1.5cm,表面光滑,呈白色,外層有2 瓣月牙形鱗葉,肥而厚,大小相近而緊靠,頂端平展開裂,底部圓鈍,裡有較大各1枚的鱗片及殘莖、心芽,質硬而脆,氣微,味微苦。

早在清代,新疆貝母便已開發利用。當時以北疆地區的昌吉.齊台縣為集散市場,通過古絲綢之路的北線,用駱駝運.馬馱,遠銷天津等口岸,通稱“古貝”。由于數量極少,價格昂貴。

新疆貝母有較強的抗寒性,在氣溫-30℃~-33℃的嚴寒下越冬,早春化凍出土以後地溫在2℃~4℃時抽莖,在春季遇到霜或者下雪天氣,均可正常生長。貝母具有夏天休眠的特性,喜濕潤耐寒冷,怕高溫酷暑。6月底幼苗開始枯萎,當氣溫達到28℃以上,鱗莖土層為10-l5厘米,溫度達到20℃以上時,貝母已完成一個生育過程,地上部分開始枯萎,地下鱗莖進入夏季休眠,停止生長。貝母鱗莖生長較為特殊,既不是鱗片數目的增加,也不是在原鱗莖的基礎上長大,而是鱗莖的年年更新。由于貝母的生物學特性獨特,因此能在較寒冷的山區生長繁衍後代。

新疆的貝母作為藥材開發利用也有較長的曆史。解放前就遠銷關内各省區,有古城子貝母之稱。解放後,新疆貝母資源更加廣泛地用于臨床。在1959年出版的《中藥志》中,已将新疆貝母列入正品,稱“西貝母”。國家藥典(1977年版)正式把新疆貝母列入,稱“伊貝母”。

根據調查采到的标本鑒定,新疆共有9種貝母:新疆貝母、伊貝母、黃花貝母、戈壁貝母、塔城貝母、裕民貝母、托裡貝母、烏恰貝母和小花貝母等亦同時入藥使用。

功效差異

貝母是一種路人皆知的止咳良藥,有名的成藥也很多,例如川貝枇杷止咳露、川貝秋梨膏等,許多患者還自己去藥店買來炖梨吃。目前常用的貝母包括川貝母、浙貝母和土貝母三種,其名字雖然相似,但功效卻大不相同,購買時需加以注意。

川貝母

微寒、味甘,止咳化痰之效較強,且有潤肺的功效,痰多痰少均可使用,特别适用于肺燥或秋燥所緻的咳嗽。患者表現為咳嗽,伴有痰少、難咯,或痰中帶血、口鼻幹燥、咽幹口渴等不适。此時可選用川貝母炖梨吃:取川貝母9―10克,用水浸泡,中等大小的鴨梨1隻,挖去梨核,将浸泡後的川貝母連同水一起放入挖空的梨中,用鍋蒸1個小時,加适量冰糖調味後食用。此外,也可以取川貝母3―10克,用水煎服,每日1次。将川貝母研成粉末服用也是不錯的選擇,每日1次,每次1―2克。目前已有服用川貝母出現過敏的報道,因此,過敏體質者應慎用。

浙貝母

如果患者表現為咳嗽胸痛、惡寒發熱、咳吐腥臭膿痰、大便幹燥、舌紅口幹等症狀時,則應選擇浙貝母,因為浙貝母瀉火的功效要強于川貝母。而且擅長清火散結,是治療肺膿瘍的良藥。浙貝母最常用的方法為3―10克,每日1次,用水煎服。   

所以,對于以咳嗽、咳痰不利、痰黃黏稠、口幹口渴、舌苔紅為主要表現的風熱咳嗽患者,既可選擇川貝母,又可選擇浙貝母。因川貝母藥性和緩,氣味不濃,更适合于年老體弱者服用。而對于素體熱盛的小兒及青年人來說,最好選擇浙貝母。

土貝母

性寒、味苦,具有較強的抗炎、抗病毒及抗腫瘤的作用,常與其他清熱解毒藥物配伍使用,治療乳腺疾患、結核、皮膚腫爛等疾病。此外,還有一定的殺精子作用。因此,近期想做準爸爸的男性,更應該慎重選用。

鑒别方法

貝母之名,始載于《神農本草經》,被列為中品。陶宏景謂之“形似聚貝子,故名貝母。”後至《本草綱目拾遺》始将之分為川貝及浙貝二種。川貝因其療效顯著且貨源緊缺,加之規格較多,故市場上僞劣品種不少。現将其鑒别方法整理如下。

正品

川貝為百合科植物川貝母、暗紫貝母、甘肅貝母、梭砂貝母的幹燥鱗莖。前三種按性狀不同分别習稱為“松貝”和“青貝”,後者習稱“爐貝”。   

1、松貝:因其過去集散于四川松潘縣附近,所以稱為松貝。本品外形呈類圓錐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徑0.3~0.9cm。因其如豆如珠,又稱“珍珠貝”、“米貝”。表面類白色,外有鱗瓣2枚,大瓣緊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俗稱“懷中抱月”;内有類圓柱形、頂端稍尖的心芽或小鱗葉1~2枚;頂端閉合,稍尖或鈍圓,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鱗莖盤,偶有殘存須根,習稱“蒜泥點”或“蒜泥蒂”。質地堅硬且脆,斷面白色,富粉性。氣微,味微苦。   

2、青貝:因其過去集散于四川青川縣附近故稱青貝。本品類扁球形,高0.4~1.4cm,直徑0.4~1.6cm。外層兩枚鱗瓣大小形态相近,相對抱合,在頂端形成裂口。鱗瓣内有心芽和小鱗葉2~3枚及細圓柱形的殘莖,底部鈍圓。氣微,味微苦。   

3、爐貝:因其集散于打劍爐故名之。本品外形呈長圓錐形,高0.7~2.5cm,直徑0.5~2.5cm,在川貝中個體最大。外表類白色或淺黃棕色,有的具棕色斑點,俗稱“虎皮斑”。外層兩枚鱗瓣,大小相近,在頂端形成略尖的裂口,内有小鱗葉及心芽。質地不如上兩種川貝堅實,斷面較粗糙。氣微,味微苦。

地方習用品

據報道,全國有幾十種貝母屬植物的鱗莖作貝母入藥。有的已收入部頒标準,如湖北貝母;有的在藥典中被另立門戶,如平貝、伊貝。其鑒别要點如下。   

1、湖北貝母:為百合科湖北貝母的幹燥鱗莖,又稱闆貝。本品呈扁圓球形,高0.8~2.2cm,直徑0.8~3.5cm,表面類白色至淡棕色,外層有鱗瓣2枚,肥厚,略呈腎形,或大小懸殊,大瓣緊抱小瓣,頂端閉合或開裂。内有鱗葉2~6枚及幹縮的殘莖。基部内陷呈窩狀,殘留有淡棕色表皮及少數須根。外層單瓣鱗葉呈元寶形,長2.5~3.2cm,直徑1.8~2cm。質脆,斷面類白色,富粉性。氣微,味苦。

2、平貝:為百合科平貝母的幹燥鱗莖。商品多來源于栽培,主産東北。本品外形扁球狀,形如算盤珠,高0.5~1cm,直徑0.6~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黃白色,外層有鱗葉兩瓣,肥厚飽滿,大小相近或一片較大,互相抱合,頂端微平或微凹入,稍開裂。中央鱗片小,質堅實而脆,富粉性。平貝與川貝最大的區别在于平貝較川貝大,扁平不圓,色常不白,味苦。近來有用小粒平貝充松貝者,其直徑僅約0.5cm,呈圓錐形,形似松貝,但頂端較圓,鱗葉兩瓣大小亦極懸殊,大抱小,但小鱗葉僅呈米粒樣,隻在中部顯現,多不到基部(不似松貝之懷中抱月形)。味苦。   

3、伊貝:為百合科新疆貝母或伊犁貝母的幹燥鱗莖。新疆貝母為扁球形,高0.5~1.5cm。表面類白色,光滑。外層鱗葉2瓣,月牙形,肥厚,大小相近而緊靠。頂端平展而開裂,基部鈍圓,内有較大的鱗葉及殘莖、心芽各1枚。質硬而脆,斷面白色,粉性。本品常混作青貝,應注意鑒别。伊犁貝母呈圓錐形,較大,表面稍粗糙,淡黃白色。外層鱗葉心髒形,肥大,一片較大,或近等大,抱合。頂端稍尖,少有開裂,基部微凹陷。

混僞品

常見的川貝混僞品有一輪貝母、東貝母及草貝母等,鑒别要點如下。   

1、一輪貝母:本品呈扁球形,直徑約1cm。表面類白色或淡黃色。外層鱗瓣多枚,肥厚,輪生,頂端開裂。中央有小鱗葉和心芽。斷面白色,粉性。氣微,味苦,有毒。   

2、東貝母:本品呈扁球形,直徑1~2.5cm,高1~1.5cm。表面類白色,外層兩枚鱗葉肥厚,對合,中央有皺縮的小鱗葉2~3片及幹縮的殘莖。質實而脆,易折斷,斷面白色,粉性。氣微 ,味苦。

3、草貝母:主産于四川和雲南,即麗江山慈菇的球莖,俗稱為草貝母。有誤當貝母服用造成死亡的事故發生。球莖呈短圓錐形,高1~1.5cm,直徑0.8~2cm,頂端漸尖,底部呈臍狀凹入或平截。表面黃白色或黃棕色,光滑;一側有一處從基部伸至頂端的縱溝。質堅硬,斷面角質樣或略帶粉質,類白色或黃白色,味苦而麻,有大毒。   

綜上所述,松貝與青貝的明顯區别在于松貝的兩個鱗瓣大小懸殊而青貝的大小相近;爐貝個體最大,呈長圓錐形,色顯黃白,或有“虎皮斑”。川貝均以質堅實,粉性足,色白者為佳。另外,一輪貝母及草貝母均有毒,須格外注意。

中成藥類

秋梨膏、川貝枇杷露、養陰清肺丸、牛黃清肺散、鐵笛丸、至寶錠、蛇膽川貝膠囊、貝母瓜萎散。 

配伍應用

1、用於虛勞咳嗽,肺熱燥咳。本品性寒味微苦,能清肺洩熱化痰,又味甘質潤能潤肺止咳,尤宜於内傷久咳,燥痰,熱痰之證。用於肺虛勞嗽,陰虛久咳有疾者,常配沙參、麥冬等以養陰潤肺化痰止咳;治肺熱肺燥咳嗽,常配知母以清肺澗燥化痰止咳,如二母丸。   

2、用於瘰疬瘡腫及乳癰,肺癰。本品能清熱解郁化痰散結。治痰火郁結之瘓疬,配玄參、牡蛎等以化痰軟堅消瘰疬,如消瘰丸;治熱毒壅結之瘡癰、肺癰,常配蒲公英、魚腥草等以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栽培技術

選地種植

種植伊貝母以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疏松、富含腐殖質的沙壤土最好。用種子繁殖時,種子需拌濕沙層積處理并用新高脂膜拌種(可與種衣劑混用),驅避地下病蟲,隔離病毒感染,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将種子均勻撒入溝内,覆蓋薄層細土,稍壓,澆水,保持土壤濕潤。

田間管理

出苗後及時松土除草,并結合追肥,并噴施藥材根大靈,使葉面光合作用産物(營養)向根系輸送,提高營養轉換率和松土能力,使根莖快速膨大,藥用含量大大提高。同時要加強對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并噴施新高脂膜增強防治效果。越冬前,在畦面上鋪越冬肥,确保安全越冬,以保證來年的豐産豐收。

病蟲防治

鏽病,葉背、葉柄、莖基部出現許多褐色孢子群,病重時貝母早期枯死。防治方法是加強田間管理,及時清除地上殘株,發病前噴1000倍液甲基托布津+新高脂膜防治。灰黴病,葉綠葉尖出現水浸狀病斑,後期枯萎死亡,防治噴500倍液的代森铵+新高脂膜防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