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水母

淡水水母

多栖于淡水的水母
桃花水母,通稱“桃花魚”,“降落傘魚”,因多栖于淡水,故又名淡水水母。北半球淡水中廣泛分布的索爾比氏桃花水母(C. sowerbyi)直徑約2公分(0.8吋),鐘形身體的邊緣有數百根短觸手。
  • 中文名:
  • 拉丁學名:
  • 别名:
  • 界:動物界
  • 門:腔腸動物門
  • 亞門:
  • 綱:水螅綱
  • 亞綱:
  • 目:
  • 亞目:淡水水母目
  • 科:笠水母科
  • 亞科:
  • 族:
  • 屬:
  • 亞屬:
  • 種:
  • 亞種:
  • 分布區域:
  • 命名者及年代:
  • 保護級别:
  • 中文學名:淡水水母
  • 中文别名:桃花水母

科學分類

螅形體高約2毫米(0.08吋),借出芽方式産生水母體。水母體分雌雄,分别産卵和精子。受精後成自由遊泳的浮浪幼體,降在物體表面上長成水螅體。世界性分布,中國在四川、浙江、湖北等地都有發現。

體态特征

水母的主要成分是水,其身體外形就像我們常見的一把白色的傘,不過全世界的水母大約有250多種類型,體型大一點的水母直徑可達2米,水母有着不同的顔色,不同顔色的水母在水域中遊來遊去十分美麗。

桃花水母為世界的稀有動物,出現時間一般較短,故難于發現。由于它們多在早春桃花盛開時節出現,有的為粉紅色,在水中遊動,狀若漂浮在水面的桃花花瓣,因此,中國古代稱它們為“桃花魚”。但又明确指出,桃花魚“非魚也,生於水,故名之曰魚;生於桃花開時,故名之曰桃花魚”。這種正确認識在幾百年前是個了不起的成就。

曆史

中國的桃花水母第一次發現并定名是1907年,為一日本人采得,經日本學者丘淺訂名為宜昌桃花水母[C.kawaii(Oka,1907)]。

明萬曆三十七年《歸州志》中有“桃花魚”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桃花水母最早的記錄

清雍正三年(1726)《古今圖書集成》中曾這樣細緻而生動地描述桃花水母:“桃花水母形如榆莢,大小不一,蠕蠕然遊水中,動則一斂一收,若人攢指收放之狀,不知避人,取貯盂中亦然。離水取視,不過如涎一撚,綿軟無複形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