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汾市

臨汾市

山西省下轄市
臨汾市是山西省轄11個地級市之一。位于省境西南部,西以黃河為界與陝西延安市毗鄰,東與省内長治市、晉城市接壤,北與省内呂梁市、晉中市相鄰,南與省内運城市交界。下轄1區(堯都區)14縣(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甯縣、大甯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2市(侯馬市、霍州市)。境内有2個省級開發區(臨汾經濟開發區、侯馬經濟開發區)。轄區東西寬約200公裡,南北長約170公裡,總面積2.03萬平方公裡,占全省13%。境域四周環山,中部為盆地平川,地形地貌以丘陵、山地為主,丘陵占51.4%,山地占29.2%。境内礦産資源豐富,煤、鐵、石膏、石灰、白雲岩、膨潤土、花崗石、大理石、油頁岩、耐火黏土等在省内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礦産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居全省第二;煤炭探明儲量占全省的14%,是我國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臨汾市,古稱平陽,系唐堯古都,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新中國成立後,長期為專區、地區建制并有區劃調整,2000年撤地建市。2021年5月26日,根據山西省統計局通報的山西省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臨汾市常住人口為3976481人。[1]
    中文名:臨汾市 外文名:Linfen 别名: 行政區劃代碼: 行政區類别: 所屬地區: 地理位置: 面積:20275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1區14縣2縣級市 政府駐地: 電話區号: 郵政區碼: 氣候條件:溫帶大陸性氣候 人口數量: 著名景點:天下第一門華門、堯廟、壺口瀑布 機場: 火車站: 車牌代碼: 地區生産總值: 郵編區碼:041000 電話區碼:0357 行政類别:地級市 地方方言:中原官話汾河片,又稱晉南話 人口:439.08萬人(2013年)

簡介

臨汾地處黃河中遊,最東段在安澤縣良馬鄉西坡以東,最西段在永和縣南莊鄉咀頭附近,最南段在翼城縣大河鄉關家窯以南的中條山主峰舜王坪腳下,最北段在永和縣坡頭鄉白家崖附近。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公裡,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裡。臨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東臨雷霍,西控河汾”,整個地區大緻呈不規則的梯形,東倚巍巍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隔滔滔黃河與陝西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市毗鄰,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地處半幹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但由于受地形影響,山區平川氣候差異較大,氣候特征迥異。2009年臨汾市實現财政總收入137.67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2.92億元,同比增長16.04%。

曆史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今翼城),因唐境内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襄汾一帶。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公元247年(三國魏正始八年)置平陽郡。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公元583年(隋開皇三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公元618年(武德初年)為晉州。公元1116年(北宋政和六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嶽陽、鄉甯、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绛3州。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慰司晉甯路(治臨汾)。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公元1914年(民國3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甯、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甯、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争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僞統治時,為冀甯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嶽區。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甯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并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并為臨汾市。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社會

科學技術

2012年全市受理專利申請830件,比上年增長30.7%。受理發明專利申請269件,比上年增長31.2%。全市累計認定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9家,培育認定科技創新型企業10家,民營科技企業12家。全市已建立國家級研發中心1家,省級研發中心19家,市級研發中心27家。2012年末全市共有市、縣産品質量監督檢驗所7個,市授權行業建立的檢定機構3個。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7個,全年完成強制檢定計量器具73588台件。氣象台17個,氣象系統開展人工影響天氣業務的單位17個,防雹、增雨受益覆蓋面積1.5萬平方公裡。天氣預報服務Intel網站2個,衛星雲圖接收站17個。專業綜合地震台站17個,市級地震台網中心6個,數字測震地震台網1個,數字測震子台2個。

衛生體育

2012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1153家,其中婦幼保健院18家。全市衛生機構共有床位1.76萬張,其中醫院床位1.2萬張,衛生院床位3539張。衛生技術人員2.1萬人。全市各縣均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300萬農民參加了合作醫療,參合率98.37%。在山西省第十四屆運動會上,臨汾市體育代表團共獲得金牌20枚、銀牌25枚、銅牌30枚,總分868分的好成績。

生活保障

2012年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28.6%,農村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36.2%。全市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8萬人,發放城市低保資金26583.6萬元,比上年減少277.萬元;納入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居民1.萬人,發放農村低保資金19814.8萬元,比上年減少1241.4萬元。全市各類收養性單位床位數4212張,收養人數1871人。城鎮建立各種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08個。

資源環境和安全生産

2012年末耕地保有量741.66萬畝。年末全市7座中型水庫蓄水總量6810萬立方米。全市森林面積877.萬畝,森林覆蓋率28.%;全市已建成自然保護區3個,自然保護區面積62.66萬畝,占全市國土面積的2.1%。

2012年市區空氣質量好于二級以上天數342天,比上年增加3天,其中一級天數達到118天,比上年增加10天,全市17個縣空氣質量均達到國家二級标準。

汾河臨汾段出境斷面與入境斷面相比臨汾市污水處理主要污染物COD濃度平均下降16%,水質明顯改善,全市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标率100%。2012年末全市城市污水處理率81.12%,提高0.43個百分點;市區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連續兩年達到100%;全市集中供熱普及率55.58%,提高2個百分點。

2012年森林沒有發生火災事故,林業有害生物成災率0.2‰,嚴格控制在國家要求的5‰以内。全年共發生安全事故847起,下降16.%;安全生産事故死亡330人。全年未發生特别重大事故。全年億元GDP生産安全事故死亡率0.7。

人口行政

臨汾行政圖概述

臨汾氣候及人口

臨汾地處北緯半幹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四季分明,雨熱同期。但由于受地形影響,山區平川氣候差異較大,氣候特征迥異。

2009年臨汾市實現财政總收入137.67億元,其中,一般預算收入實現62.92億元,同比增長16.04%。截止2010年8月,臨汾人口已達430萬。

行政區劃

臨汾市轄堯都區、侯馬市、霍州市、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甯縣、大甯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全市共有鄉鎮151個,其中鎮75個、鄉76個,街道辦事處20個。其中:

堯都區有街道辦事處10個,車站街、水塔街、南街、鐵路東街、解放路街、鄉賢街、辛寺街、鼓樓西街、汾河辦事處、濱河辦事處;鎮10個,土門鎮、劉村鎮、金殿鎮、大陽鎮、縣底鎮、魏村鎮、吳村鎮、堯廟鎮、喬李鎮、屯裡鎮;鄉6個,賈得鄉、段店鄉、河底鄉、枕頭鄉、賀家莊鄉、一平垣鄉。

侯馬市有街道辦事處5個,上馬街、張村街、路東街、路西街、浍濱街;鄉3個,新田鄉、風城鄉、高村鄉。

霍州市有街道辦事處5個,退沙街、鼓樓街、南環路街、北環路街、開元街;鎮4個,大張鎮、白龍鎮、辛置鎮、李曹鎮;鄉3個,三教鄉、師莊鄉、陶唐峪鄉。

曲沃縣有鎮5個,樂昌鎮、高顯鎮、史村鎮、曲村鎮、裡村鎮;鄉2個,北董鄉、楊談鄉。

翼城縣有鎮6個,唐興鎮、西閻鎮、南梁鎮、隆化鎮、裡砦鎮、橋上鎮;鄉4個,澆底鄉、南唐鄉、王莊鄉、中衛鄉。

襄汾縣有鎮7個,新城鎮、鄧莊鎮、襄陵鎮、古城鎮、趙康鎮、汾城鎮、南賈鎮;鄉6個,大鄧鄉、陶寺鄉、景毛鄉、永固鄉、西賈鄉、南辛店鄉。

洪洞縣有鎮9個,萬安鎮、曲亭鎮、趙城鎮、明鎮、甘亭鎮、蘇堡鎮、大槐樹鎮、廣勝寺鎮、劉家垣鎮;鄉7個,淹底鄉、辛村鄉、堤村鄉、龍馬鄉、左木鄉、山頭鄉、興唐寺鄉。

堯都區面積1304平方千米,人口83萬。郵政編碼041000。區人民政府駐原189師。古縣有鎮4個,古陽鎮、嶽陽鎮、北平鎮、舊縣鎮;鄉3個,南垣鄉、永樂鄉、石必鄉。

安澤縣有鎮4個,府城鎮、和川鎮、冀氏鎮、唐城鎮;鄉3個,良馬鄉、馬壁鄉、杜村鄉。

浮山縣有鎮2個,天壇鎮、響水河鎮;鄉7個,張莊鄉、北韓鄉、北王鄉、東張鄉、槐埝鄉、米家垣鄉、寨圪塔鄉。

吉縣有鎮3個,屯裡鎮、壺口鎮、吉昌鎮;鄉5個,車城鄉、文城鄉、中垛鄉、東城鄉、柏山寺鄉。

鄉甯縣有鎮5個,昌甯鎮、管頭鎮、光華鎮、西坡鎮、台頭鎮;鄉5個,雙鶴鄉、尉莊鄉、嶺鄉、關王廟鄉、西交口鄉。

蒲縣有鎮4個,蒲城鎮、克城鎮、薛關鎮、黑龍關鎮;鄉5個,紅道鄉、山中鄉、古縣鄉、太林鄉、喬家灣鄉。

大甯縣有鎮2個,曲峨鎮、昕水鎮;鄉4個,三多鄉、太古鄉、太德鄉、徐家垛鄉。

永和縣有鎮2個,芝河鎮、桑壁鎮;鄉5個,閣底鄉、交口鄉、南莊鄉、坡頭鄉、打石腰鄉。

隰縣有鎮3個,龍泉鎮、午城鎮、黃土鎮;鄉5個,城南鄉、下李鄉、寨子鄉、陡坡鄉、陽頭升鄉。

汾西縣有鎮5個,永安鎮、僧念鎮、勍香鎮、對鎮、和平鎮;鄉3個,佃坪鄉、團柏鄉、邢家要鄉。

侯馬市面積274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043000。

霍州市面積765平方千米,人口29萬。郵政編碼031400。

曲沃縣面積437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043400。縣人民政府駐樂昌鎮。

翼城縣面積1149平方千米,人口31萬。郵政編碼043500。縣人民政府駐唐興鎮。

襄汾縣面積1304平方千米,人口48萬。郵政編碼041500。縣人民政府駐新城鎮。

洪洞縣面積1494平方千米,人口73萬。郵政編碼041600。縣人民政府駐大槐樹鎮。

古縣面積1190平方千米,人口9萬。郵政編碼042400。縣人民政府駐嶽陽鎮。

安澤縣面積1961平方千米,人口8萬。郵政編碼042500。縣人民政府駐府城鎮。

浮山縣面積938平方千米,人口13萬。郵政編碼042600。縣人民政府駐天壇鎮。

吉縣面積1779平方千米,人口10萬。郵政編碼042200。縣人民政府駐吉昌鎮。

鄉甯縣面積2024平方千米,人口23萬。郵政編碼042100。縣人民政府駐昌甯鎮。

蒲縣面積1508平方千米,人口10萬。郵政編碼041200。縣人民政府駐蒲城鎮。

大甯縣面積963平方千米,人口6萬。郵政編碼042300。縣人民政府駐昕水鎮。

永和縣面積1212平方千米,人口6萬。郵政編碼041400。縣人民政府駐芝河鎮。

隰縣面積1412平方千米,人口10萬。郵政編碼041300。縣人民政府駐龍泉鎮。

汾西縣面積875平方千米,人口14萬。郵政編碼031500。縣人民政府駐永安鎮。

人口

人口:2007年末,全市常駐人口417.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1.7萬人,占36.4%;鄉村人口265.5萬人,占63.6%。全市有25個少數民族,10000餘人,分别是:回族、滿族、土家族、蒙古族、苗族、壯族、朝鮮族、彜族、布依族、白族、維吾爾族、仫佬族、畲族、藏族、傣族、黎族、侗族、瑤族、塔吉克族、仡佬族、達斡爾族、拉祜族、佤族、哈尼族、土族。主要分布在堯都區、侯馬市、翼城縣、曲沃縣、吉縣、襄汾縣、浮山縣,少數散居在蒲縣、永和縣、隰縣、洪洞縣等。

地理

臨汾市位于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地理坐标為北緯35°23′~36°57′,東經110°22′~112°34′之間,南北最大縱距170多平方公裡,東西最大橫距約200公裡,總面積20275平方公裡,占全省13%。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并”,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争之地。

臨汾市地形輪廓大體呈“凹”字型分布,四周環山,中間平川,全境分山地、丘陵、盆地三大地形單元。其中,平川面積占19.4%,丘陵面積51.4%,山地29.2%。臨汾盆地縱貫全市中部,将整體隆起的高原分為東西兩部分山地。東部由北向南為太嶽山、中條山,西部是呂梁山脈,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高處太嶽山霍山主峰,海拔2346.8米,最低處鄉甯縣師家灘,海拔385.1米。境内有黃河、汾河、昕水河、沁河、浍河、鄂河、清水河7條河流和郭莊、龍祠、霍泉三大名泉。

氣候

臨汾市地處半幹旱、半濕潤季風氣候區,屬溫帶大陸性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期。氣溫的特點是冬寒夏熱。全市氣候的主要特征是:冬季寒冷幹燥,降雪稀少;春季幹旱多風,秋季陰雨連綿;夏季酷熱多暴雨,伏天旱雨交錯。2005年全市氣候特點是:降水正常,氣溫偏高,日照正常,光、熱、水主要氣象要素對農業生産利弊皆有,屬一般欠收年景。

經濟

農業

臨汾是山西的農業大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産基地,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全市耕地總面積687萬畝,盛産小麥、棉花、玉米、谷子、煙葉、西瓜等,糧食總産量占全省的15%左右,其中小麥占全省35%以上。2007年,糧食總産量達到17.2億公斤。東西兩山幹鮮果品種多、産量大,林牧業相對發達,有115個農産品獲得國家綠色認證。農業産業化快速發展,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的農副産品加工企業達到49戶。

工業

臨汾是山西的經濟大市。已形成以煤炭、焦化、冶金、電力、裝備制造為骨幹,煤化工、旅遊、農副産品加工、物流業為配套的多元産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2007年,經濟總量和财政收入位居全省第二,在中部六省同類城市中排名第16位。地區生産總值達到658.5億元;财政總收入達到123.5億元,一般預算收入達到47.1億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35.1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9997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065元。

能源

2012年全市一次能源生産折标準煤3550.6萬噸,增長3.3%,二次能源生産折标準煤6470.8萬噸,比上年增長11.5%。

煤炭

2012年全市向省外運輸煤炭666.6萬噸,下降21.4%,外運煤炭占煤炭産量6.5%。在外運煤炭中,鐵路運輸643萬噸,下降23.1%;公路運輸23.6萬噸,增長95.5%;向省外運輸焦炭958.5萬噸,下降21.8%,外運焦炭占焦炭産量51.2%。

電能

2012年全市全社會用電總量172.9億千瓦時。其中,第一産業用電4.2億千瓦時,占全部用電量2.4%;第二産業用電136.7億千瓦時,占全部用電量79.0%,其中工業用電134.2億千瓦時;第三産業用電12.4億千瓦時,占全部用電量7.2%;城鄉居民用電16.6億千瓦時,占全部用電量9.6%。

商業

2012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8.2億元,增長16.0%。按經營地統計,城鎮消費品零售額345.5億元,增長16.8%;鄉村消費品零售額72.7億元,增長12.2%。按消費形态統計,商品零售額381.3億元,增長16.3%;餐飲收入額36.9億元,增長12.2%。

對外貿易

2012年對外經濟全市海關進出口總額82554萬美元,增長3.7%。其中,進口額54829萬美元,下降6.5%;出口額27725萬美元,增長32.0%

服務業

金融2012年末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币各項存款餘額1656.9億元,比年初增加197.9億元,比年初增長13.6%。各項貸款餘額749.57億元,比年初增加90.99億元,增長13.8%。

投資

2012全年全市固定資産投資822.5億元,增長27.5%。其中,國有及國有控股投資477.1億元,增長23.7%;民間投資432.7億元,增長38.8%。

郵電

2012年全市完成郵電業務總量33.2億元,增長18.4%。其中,郵政業務總量2.4億元,增長12.3%;電信業務總量30.8億元,增長18.9%。

旅遊2012年全市接待海外旅遊者14.5萬人次,接待國内旅遊者1739.8萬人次,分别增長21.2%和27.4%;旅遊外彙收入3100萬美元,國内旅遊收入157.98億元,旅遊總收入160億元,分别增長22.7%、31.8%和31.6%。

交通

公路

截至2013年,臨汾市公路通車裡程達16082公裡,全省排名第一。其中,臨汾市境内高速公路裡程為208公裡,國省道幹線公路裡程為1506公裡,農村公路裡程為14368公裡。全市公路密度達79.32公裡/百平方公裡,全省排位第六。公路通車裡程按照行政等級分:國道703公裡,省道1011公裡,縣道2312公裡,鄉道5155公裡,村道6822公裡,專用公路79公裡;按技術等級分:高速公路208公裡,一級公路219公裡,二級公路1748公裡,三級公路2725公裡,四級公路9403公裡,等外路1779公裡;按路面等級裡程分:有鋪裝路面4562公裡,簡易鋪裝路面5210公裡,未鋪裝路面6310公裡。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2176公裡,占到全部路網的13.53%。全市2958個建制村已有2622個村通了水泥(油)路,通達率達88.64%,比全省平均值88%高0.64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八;2795個建制村通客車,通達率達94.49%,比全省平均值94%高0.49個百分點,全省排名第六

鐵路

臨汾市區有火車站3座,分别是臨汾站(南同蒲線)、臨汾北站(貨運、南同蒲線)、臨汾西站(大西高鐵)。臨汾市南北以全國鐵路大動脈同蒲鐵路縱貫,東西以第二條歐亞大陸橋中的侯西、侯月橫穿,三大鐵路幹線在臨汾境内所架構的鐵路體系,縱橫1835公裡。大西高速正在建設,預計2014年7月通車。

航空

機場:喬李民航機場(在建)、臨汾南軍用機場

資源

臨汾市物華天寶,礦産豐富,不僅礦種多,分布廣,且開采曆史悠久。目前已探明的礦種有41種,主要有煤、油頁岩、鐵、銅、鋅、鋁、金、钴、稀有元素、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耐火粘土、硫鐵礦、膨潤土、大理石、花崗石、重晶石、長石、石英、矽石、磷、矽線石等。其中煤、鐵、石膏、石灰岩、白雲岩、膨潤土、花崗岩、大理石、油頁岩、耐火粘土等在省内及全國均占重要地位。臨汾市礦産資源綜合優勢度為0.73,在全省各地市中居第二位,礦産潛在價值量為19350.5萬元,居全省之首。

環境問題

臨汾市環保局的數據顯示,2007年至2009年,臨汾二級好天氣連續3年突破300天。2007年二級以上天數305天。2008年二級以上天數332天,空氣質量在全國113個大氣環境質量重點監控的城市當中,由2005年的倒數第一,上升到2008年的正數第49位,空氣質量達到了國家二級标準。2009年臨汾市空氣質量二級以上天數已達334天,綜合污染指數1.72,較2005年下降68.5%,在中國113個國家環保重點城市排名中,從2005年的倒數第一躍居到2009年的正數第29位,前移84位,已徹底摘掉全國污染最嚴重的“黑帽”。

2006年,臨汾市當年關停淘汰473家落後污染企業,環境質量初步改善,在全國重點監測的113個城市空氣質量排名中,終于摘掉了“污染老大”的“帽子”。

2010年9月1日,國際在線專稿發布了“美媒評世界9大污染最嚴重地區——山西臨汾位列第一”的消息,給臨汾市造成了負面影響。9月3日,山西省環保廳聲明,這條報道純屬無稽之談。該專稿稱,“臨汾市空氣污染極度嚴重,當地居民如果把剛剛洗完的白色衣服挂到室外,等幹透時,衣服已經變黑了。由于空氣污濁,在當地生活一天吸入的有毒氣體,相當于抽了3包煙。”對此,山西省環保廳總工程師劉大山表示,經他們調查,近期内,臨汾市政府及有關部門并沒有接受過境外媒體的采訪,所以該報道在數據引用和以此為據的評價上與事實不符。

據山西省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測結果表明:2006年以來,臨汾市環境空氣質量呈持續好轉趨勢。2009年達到國家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标準,較2005年的劣三級水平實現了質的轉化。2009年,臨汾市二級以上天數已達334天,較2005年增加147天;綜合污染指數為1.72,較2005年的5.46下降68.5%;在全國113個國家環保重點城市排名中,從2005年的倒數第一躍居到正數第29位,前移84位。此外,臨汾市還連續四年完成年度環保目标責任制和污染減排任務,并在2009年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在全省11個市中排名第四。侯馬市還曾被評為全省第一個獲得省級環保模範城市的縣級市。劉大山說:“今年年底,臨汾汾河萬畝公園一期工程将基本竣工,到時候汾河萬畝公園将向市民開放,市民将能觀賞到一川清水、兩岸錦繡的優美景觀。”

曆史沿革

臨汾市是中華民族最早發祥地之一。襄汾“丁村人”遺址和其他一些考古發現,證明遠在十多萬年以前的石器時代,汾河沿岸的土地上就勞動、生息、繁衍着中華民族最早的原始人群和村落。在我國古代文獻中,有不少關于原始公社的傳說,《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堯王訪賢、讓位于舜的傳說就發生在本地。

商朝時,臨汾為商版圖上的冀州之地,洪洞、曲沃等地出土的青銅器,其造型和紋飾等都具有顯著的殷商文化特征。西周時,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即傳說中的“桐葉封弟”,唐就是今翼城。叔虞的兒子燮父,因國内有晉水,就把唐改稱晉國。春秋時期,臨汾屬諸侯國晉,晉文公重耳當政時,晉國的中心就在現今曲沃、侯馬一帶,當時的晉國因有名相趙衰、弧偃(兩人俱是平陽人)等輔政,發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産,使晉國出現了“政平民阜、采用不匮”的局面,逐漸強大起來。晉文公稱霸天下後,臨汾對當時的山西乃至全國局勢都有一定影響。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把全國劃分為36郡,以後又不斷增設到48郡。當時山西境内設有5郡,臨汾屬河東郡。西漢取代秦後,劃全國為103郡國,臨汾(今襄汾)、平陽、襄陵、彘(今霍州)、楊(今洪洞)、北屈(今吉縣)、蒲子(今隰縣)、降(今曲沃)、弧鑷(今永和)、骐(今鄉甯)均屬河東郡司隸部轄。

隋朝建立以後,結束了中國曆史上400年分裂割據,出現大統一局面。隋朝精簡了行政區劃,改州、郡、縣三級為州、縣兩級。臨汾、翼城、洪洞、汾西、永和、蒲縣即是隋代命名而沿用至今的。

唐朝時,臨汾市屬河東道。由于唐王朝對山西十分重視,誠如太宗李世民所說:“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當時的臨汾市農業和手工業空前繁榮。晉州(今臨汾市東半部)粟米常通過漕運接濟京師長安。“河渭之間,舟輯相繼,會于渭南”。臨汾市的手工業産品如白蜜、蠟竹、龍須席等,均被列為貢品。平陽的煉礬,嶽陽(今古縣)、翼城、昌甯(今鄉甯)和汾西的采礦煉鐵均很有名。臨汾城内大雲寺(今地區展覽館)磚塔内有唐貞觀時鑄造的鐵佛頭像,洪洞廣勝寺有唐太宗禦制贊石刻,曲沃閻村有初唐四傑之一的王勃撰寫的靈光寺碑等,均為罕見的藝術珍寶。

五代十國時期,在短短半個世紀中,華北和中原前後經曆了5個朝代,曆史上稱為“五代”。由于戰亂不已,臨汾市人民死傷、逃亡者很多,戶口銳減,經濟衰落。公元960年,趙匡胤取代後周,建立宋王朝。北宋初年,臨汾市的經濟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晉州(後改名為平陽府)是宋代設鐵官的“十二治”之一,鑄大錢,以一當十,助關中軍費,成為當時北方重要的商業貿易城市。太宗淳化元年雕刻的浮山縣慶唐觀重修功德碑、徽宗政和三年鑄造的翼城縣十方院的鐘與宣和四年鑄造的曲沃縣内社全巷的鐘等,均可看出那時本區書法、雕刻和鑄造等技藝的水平。

趙宋王朝偏安江南後,中國形成宋與金南北對峙的局面。山西全部被女真族所統治,其時臨汾市屬河東南路,由平陽府的10個縣、隰州的4個縣、吉州的2個縣和降州的3個縣共19個縣組成。平陽的造紙和印刷業十分發達,平陽麻紙馳名全國,是金朝四大刻書中心之一,金元時把平陽所刻印的書籍叫“平水版”。著名的趙城《大藏經》就是由民間集資雕刻印刷。平陽姬姓雕版作坊所刻的《四美人圖》、《關羽圖像》繪畫精美,形象逼真,開創了人物版畫的先聲,是中國版畫的一大轉折。金朝還在平陽設置绫錦院(全國共五處),派官員管理公私營手工絲織業作坊以及征購布匹、綢絹等事,平陽卷子布、隰州綠礬、龍門椒、紫團參、甘草、蒼術等頗負盛名。

元朝時,臨汾為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晉甯路。洪洞廣勝寺明應五殿的元代戲劇壁畫就是這一時期所修建。明清時重設平陽府,統領35個州縣,相當于今臨汾和運城兩地區。明洪武和永樂年間,為恢複中原經濟,推行大規模的“移民墾荒”政策,官府在洪洞廣濟寺設局駐員,從平陽、太原、汾州等地選“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分其丁以實北平(今北京)”。據說每次移民搬遷前,都在洪洞大槐樹下集散,移民臨行前頻頻折槐為記,戀别故土,所以至今在各省人民中仍流傳着“若問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史話。明清時代,臨汾的商業和工場手工業十分活躍。“山西平陽府富國、豐國二治(均在吉州)歲輸鐵各二十二萬一千斤有奇。”“平陽、澤、潞豪富甲天下,非數十萬不稱富。”15世紀時,全國出現了33處大工商業都市,平陽就是其中之一。

辛亥革命推翻清朝後,于1912年對行政區劃進行了改革和整頓,1914年又增設道的建制。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甯、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甯、永和等縣屬河東道管轄,廢道後由省直屬。在漫長的歲月裡,臨汾市人民百折不撓,勤勞勇敢,走過了繁榮、衰敗、發展的不同曆史階段,終于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開創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曆史新紀元。1946年各縣陸續解放,1948年5月17日臨汾攻堅戰勝利結束,臨汾全境解放。1949年2月成立了晉南區,歸陝甘甯邊區政府領導,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1950年1月成立臨汾專區,1950年5月石樓縣劃歸臨汾市。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并為晉南專區(專署駐臨汾),同年,洪洞縣、趙城縣合并為洪趙縣。1956年設侯馬市。1957年撤侯馬市歸曲沃縣。1958年撤曲沃縣設侯馬市。1959年改洪趙縣為洪洞縣。1962年撤侯馬市歸曲沃縣。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同時恢複侯馬市,設立臨汾市,并由安澤縣、浮山縣劃出部分地區設立古縣。1971年石樓縣劃歸呂梁地區。1978年臨汾市改名為臨汾市行政公署。1983年撤消臨汾縣,将其管轄區域并入臨汾市。1989年撤消霍縣,設立霍州市(縣級市)。1998年末,全區有臨汾市、侯馬市、霍州市、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甯縣、蒲縣、大甯縣、永和縣、隰縣和汾西縣2市1區14縣,20個街道辦事處,75個鎮,76個鄉,2956個村民委員會。

2000年6月23日,經國務院批準:(1)撤銷臨汾地區和縣級臨汾市,設立地級臨汾市。市人民政府駐新設立的堯都區。(2)臨汾市設立堯都區,以原縣級臨汾市的行政區域為堯都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鼓樓東大街。(3)臨汾市轄原臨汾地區的汾西縣、吉縣、安澤縣、大甯縣、浮山縣、古縣、隰壺口瀑布

縣、襄汾縣、翼城縣、永和縣、鄉甯縣、曲沃縣、洪洞縣、蒲縣和新設立的堯都區。原臨汾地區的侯馬市和霍州市由山西省直轄。

特産

臨汾市的植物資源是全省最豐富的地區之一;臨汾盆地以冬麥、棉花等農作物栽培為主,土産豐富,以曲沃的煙草、臨汾的堯棗、洪洞的蓮菜等聞名于省内外;呂梁山以油松、白皮松、遼東栎林及次生灌叢植被為主,土特産有松香、生漆、猴頭、木耳等,中草藥以甘草、五加皮、蒼術、黨參、核仁等著名;西部黃土殘塬丘陵植被以灌叢和草叢為主,土特産有隰縣金梨和永和紅棗,農作物以冬小麥、玉米、馬鈴薯為主,經濟作物有棉花、大豆等。

臨汾市野生動物種類豐富,在本區動物種類中,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的有白鹳、黑鹳和褐馬雞三種,其中褐馬雞是世界聞名的珍稀動物,是我國的國寶和特有珍禽。二類保護動物有金錢豹、原麝、大天鵝、鴛鴦。三類保護動物有青羊、大鸨、金雕、玉帶海雕等。獸類主要有狼、狐、兔、果子狸、豬獾等,鳥類主要有麻雀、家燕、喜鵲、鳳頭杜鵑、龍斑鸠、大嘴烏鴉、鳳頭百靈、石雞、褐馬雞、胡兀鹫、岩鴿等,兩栖爬行類有黑斑蛙(青蛙、田雞)、花背蟾蜍、無趾壁虎、中華大蟾蜍等。

旅遊

具有以丁村古人類遺址等為代表的人類文明之源,以陶寺遺址、堯廟、堯陵等為代表的中華文明之源,以晉侯墓等為代表的三晉文明之源的“三源”文化内涵。元代以前地上文物

資源山西占全國總量的70%,臨汾占山西的30%。現有國家4A級旅遊景點3處、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000餘處,其中國家級28處、省級67處。壺口瀑布、洪洞大槐樹、堯廟等旅遊景點在國内外享有盛名。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面塑、剪紙、草編、木偶、皮影、平陽木版年畫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知名中學

1臨汾一中

2臨汾三中

3臨汾七中(山西師大實驗中學)

4曲沃中學

5洪洞一中(原太嶽中學)

6臨汾六中

7侯馬一中

8霍州一中

9襄汾中學

10臨汾八中

11臨汾十中

12平陽中學

13光明中學

14精華中學

15臨汾市第一實驗中學(原臨汾鐵路職工子弟第一中學)

16鄉甯一中

17臨汾市第二實驗中學(劉村中學,原民國山西省省立重點中學)

18臨汾新二中(原臨汾二中高中部與臨汾六中合并)

19臨汾新立學校

20臨汾市第四中學校(臨汾四中)

21,臨汾二中,臨汾五中,臨汾九中,等

曆史文化

曆史名人

臯陶,又名咎繇(jiùyáo),是古代東夷部落少昊(shàohào)氏的首領。生于堯帝之時,卒于夏禹之前,活到106歲。臯陶曆經堯舜禹三世,嘔心瀝血輔佐堯舜禹,功高德厚。臯陶生于洪洞縣甘亭鎮士師村(現名臯陶村),至今村中祭祀臯陶的香火仍縷縷。臯陶是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上古四聖”之一,史學界公認的“司法鼻祖”。臯陶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留給後人寶貴的精神文化遺産。臯陶思想是儒家學術思想的重要源頭之一,其主體“法治”和“德治”與今天的“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有着曆史淵源關系。

荀況,即荀子,号卿。約生于公元前313年,死于公元前238年。戰國時趙國(在今安澤一帶)人。他是戰國末期儒家學派中的大師,是我國古代傑出的唯物主義思想象、教育家。李斯、韓非都是他的學生。荀況一生到過很多地方。曾在齊國遊學,在稷下(今山東臨淄北)學宮同各個學派的學者進行學術交流和讨論,并二次擔任學宮祭酒(行禮時的首席)。後來又到過秦國、趙國。晚年在楚國任蘭陵(今山東蒼山縣蘭陵鎮)令,著書立說,直到逝世。

晉文公,生于公元前697,卒于公元前628年,名重耳,春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晉國國君,與齊桓公齊名,為春秋五霸之一。

霍光,字子孟,約生于漢武帝元光年間,卒于漢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市)人。他跟随漢武帝近30年,是武帝時期的重要謀臣。漢武帝死後,他受命為漢昭帝的輔政大臣,執掌漢室最高權力近20年,為漢室的安定和中興建立了功勳,成為西漢曆史發展中的重要政治人物。

李牧,戰國時期趙國人(在今安澤一帶)。他的生平活動大緻可劃分為兩個階段,前一段是在趙國北部邊境,抗擊匈奴;後一段是在朝中參與政治軍事活動。終其一生,主要是做為武将活躍于曆史舞台的。

衛青,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省臨汾市西南)人。他的母親在平陽公主家做女仆,因丈夫姓衛,她就被稱為衛媪。平陽公主原号陽信長公主,是漢武帝的姐姐,因嫁與平陽侯曹壽(漢初名臣曹參之曾孫)為妻,所以也稱平陽公主。

霍去病(公元前140——前117年),河東郡平陽縣(今山西臨汾)人,是大将軍衛青的外甥。他的母親衛少兒是漢武帝姐姐平陽公主家裡的奴婢,在與平陽縣衙役霍仲孺私通後,生下了霍去病。

鄭光祖,字德輝,平陽襄陵(今山西襄汾縣)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元代著名的雜劇家和散曲家,與關漢卿、馬緻遠、白樸齊名,号稱元代四大雜劇家之一。

法顯(334年——420年),東晉司州平陽郡武陽(今山西臨汾地區)人,一說是并州上黨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他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國第一位到海外取經求法的大師,傑出的旅行家和翻譯家。

柴紹(?—638年),字嗣昌,晉州臨汾(今山西臨汾)人,唐朝大将,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柴紹的祖父柴烈曾是北周骠騎大将軍,曆任遂、梁二州刺史,封冠軍縣公;父親柴慎,為隋太子右内率,封钜鹿郡公。柴紹出身于将門,自幼便“趫捷有勇力”(《舊唐書·柴紹列傳》),以以抑強扶弱而聞名于關中。少年時便當了隋朝元德太子(隋炀帝長子)的千牛備身(陪伴)。唐國公李淵也将三女兒(即後來的平陽公主)嫁給了柴紹。

丁村人

大約距今10萬年以前,我們的祖先“丁村人”就繁衍、生息在這裡。1954年,在襄汾縣城南丁村一帶的古代汾河砂礫層中發現了3枚十—二三歲兒童的牙齒化石,2000餘件丁村人打造的石器,以及與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哺乳動物化石。1976年又在同一地點發現了1個兩歲幼兒的右頂骨化石。專家斷定,丁村人的體質形态比北京人進步,時代晚于北京猿人而早于新人,是介于北京猿人和現代黃種人之間的中間環節,具有與現代人相似的性質。丁村人使用的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類型有厚尖狀器、砍砸器、刮削器、小尖狀器和石球,比較規則定型,用途已有明顯分工。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石器類型,稱為“丁村尖狀器”。丁村人生活的時代是舊石器時代,那時這裡的氣候比現在溫暖、潮濕,汾河水大而清,兩岸有寬闊的草原,山上有茂密的森林。丁村人在同大象、犀牛、熊、鹿、羚羊等動物的鬥争中生存着,過着狩獵和采集的集體生活。生存的需要,不斷提高着他們改造大自然的能力。在漫長的歲月裡,他們的足迹遍及整個汾河流域。

棗園稼穑

大約距今7000餘年前,從曆山轉輾而來的一支群體,落腳在今翼城縣北撖鄉棗園村。由于這裡優越的生活生産環境,導緻了人類曆史上一次偉大的革命一産生了原始的種植業,發明了半地穴窩棚式房子。他們放火燒荒,開辟田園,種植粟黍,挖制窖穴,貯存糧食。終于成為一支比較興旺的部落群體。1991年5月,在棗園村發現了這一遺址,面積20000平方米,出土遺物以生活用陶器為主和少量生産工具,收割禾穗的石刀,脫殼去皮的石磨棒,以及在陶器上留下的谷粒遺痕。棗園稼穑是山西迄今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存,折射了人類先民最早的農業生産實踐活動。

唐堯建國

大約距今4500年前後,臨汾盆地分布着一支獨立的古代居民,在中原地區确立了統領諸方國的特殊地位,這就是陶唐民族。據史籍記載,堯“封于唐”,“遊于陶”,又稱陶唐氏,“堯治平陽,統天下四方”。1978年,在襄汾陶寺遺址發現了一處占地4萬平方米,包括若幹氏族葬區的墓地。從葬制、葬具、殉葬品顯示出的差别表明,當時已步入文明社會階段。陶寺遺址還發掘出了部分先民的大型聚落遺址群,以及燒陶作坊、大城和小城遺址,出土了成套的禮樂器物,玉钺、石磬、鼍鼓和象征王權的彩繪蟠龍陶盤,表明這裡不僅是堯、舜、禹活動的中心,而且已經出現了中央國家政權。著名考古學家蘇秉琦教授概括說:“大緻在距今4500年左右,最先進的曆史舞台轉移到晉南。在中原、北方、河套地區文化以及東方、東南方文化的交彙撞擊下,晉南興起了陶寺文化。它不僅達到了比紅山文化後期社會更高一階段的“方國”時代,而且确立了在當時諸方國群中的中心地位。它相當于古史上的堯舜時代,亦即先秦史籍中出現的最早的“中國”,确定了華夏的根基”。據《帝王世紀》載,帝堯元年為甲辰年,專家們依據不同的資料,運用不同的科學方法推定出同樣的結論:帝堯元年為公元前2357年,即距今4360年。

叔虞封唐

商周之際,今翼城一曲沃之間有一唐國,史籍記載是唐堯後裔的封國,史稱舊唐國。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率領諸侯,誓師牧野,一舉滅商而占有天下。唐本是商的屬國,舊唐貴族不滿周的統治,到周成王時期,舊唐貴族參與了“武庚叛亂”,周公東征鎮壓,征服了舊唐勢力,周成王便派自己的弟弟叔虞去管理唐地。叔虞封唐後,對舊唐遺民采取懷柔政策,沿用舊唐制度,尊重舊唐習俗,依用唐的稱号,建都于翼(今翼城縣故城村,後遷唐城),叔虞也被稱為唐叔虞。叔虞死後,其子燮父遷都于晉水(平水)之旁,改國名為晉。晉國的曆史從此邁出了第一步。傳九世,到昭侯時,由于被封在曲沃的桓叔勢力強大,改晉為翼。曲沃武公兼并翼,又改稱晉,并通過賄賂周王室,被命為晉君,列為諸侯,晉國從此逐漸強盛。唐叔虞是晉國的開國始祖。

晉文公稱霸

公元前636年2月,晉獻公之子重耳在十多個國家流亡19年之後,終于在秦國幫助下,被晉軍迎至曲沃即位,是為晉文公。當時,晉國國内混亂、民生凋敝、國庫空虛。文公勵精圖治,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政策和措施,整頓國政。一是整頓吏治,“公屬百官,賦職任功”,提拔重用那些有才能的人,授之以職,必建高功;為節省開支,給各級官吏的俸祿做出具體規定:消除了各種苛刑,使晉國政治有了新起色。二是鼓勵發展生産,“棄責薄斂,寬農通商”,減輕農民負擔,勸民農桑、降低關稅、溝通商旅。兩年時間,國家府庫豐盈,農民豐衣足食,社會風氣改變。三是加強軍隊建設,由原來的兩個軍擴充到三個軍,趁周王室内亂,出兵勤王,護送周襄王返回王城,提高了晉國在諸侯國中的聲望。公元前632年,文公與楚國戰于城濮,依前約“退避三舍”表示禮讓,結果打敗楚軍。周王親自設宴犒賞晉軍,策命文公為方伯,成為盟主,号令諸侯,确立了晉國的霸主地位。文公執政僅八年,但他所奠定的基業,使晉國成為春秋時代稱霸時間最長的國家。

遷都新田

公元前585年(晉景公十五年),晉景公采納卿韓厥的谏言,于二月二十三日遷都新田。1957年,晉國遺址在侯馬市西北郊的牛村、平望、白店、台神、北塢、呈王、馬莊等七處相繼發現。古城遺址被壓在地下一米左右深處,牆基保存l米左右,最高處達2米多。其中牛村古城南北長1340米、東西寬1100米一1400米。牆外有寬6米、深3—4米的護城河,城内有宮殿建築遺迹,殿基為正方形,高6.8米,長寬各52米。專家認為這7處古城遺址就是晉都新田不同年代的建築遺存。據史料記載,新田從晉景公遷都至晉國滅亡共經曆十三世,即景公、厲公、悼公、平公、昭公、頃公、定公、出公、哀公、幽公、烈公、孝公、靜公,共208年。在此期間,新田一直是晉國後期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三家分晉

公元前558年,悼公死後,晉國六卿(韓、趙、魏、範、智、中行)勢力愈來愈強,晉公室的力量逐漸削弱。六卿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弱肉強食,不斷兼并弱小貴族,六家内部也多次發生内戰。到公元前490年(晉哀公二十二年),範、中行兩家敗北,韓、趙、魏、智四家逐漸掌握了晉國的政權。公元前454年(晉哀公三年),智聯合韓、魏圍攻趙于晉陽(今太原市晉源鎮),3個月無法破城,遂水淹晉陽。危難之際,趙利用韓、魏、智同兵不同心,離間韓、魏,決堤放水,倒灌智營,智軍大敗。之後,盡分智氏土地。公元前435年,哀公死,幽公立。韓、趙、魏三家合謀,隻以绛、曲沃兩城為幽公俸食,餘地全部歸于三家。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認韓、趙、魏為諸侯,與晉侯并列。韓都平陽(今臨汾),趙都中牟(今河南中牟),魏都安邑(今運城)。這一年具有劃時代意義,戰國由此起始。公元前387年,三家又遷晉靜公于端氏(今沁水)而三分曲沃、绛兩地。公元前376年,廢晉靜公為庶人,遷于屯留,而再分其地。晉自唐叔虞傳至靜公共二十九世,其祀遂絕。

平陽封侯

秦漢之際,平陽縣曾是項羽所封魏王豹的國都。公元前204年(漢高祖二年),劉邦派曹參、韓信率兵攻占平陽,平定魏地。公元前201年(漢高祖六年),劉邦封曹參為平陽侯。曹參其子曹竄、其孫曹奇、曾孫曹疇先後襲封平陽侯。曹疇承襲平陽侯時,漢孝景帝把大女兒(即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嫁給他,後來曹疇因病與平陽公主一起回到平陽居住。公元前139年(漢武帝建元二年),武帝在平陽侯府選中歌女衛子夫帶入宮中。公元前128年(漢武帝元朔元年),衛子大産下一子即太子劉據,遂立為皇後。衛子夫的得寵使得她的兄弟姐妹随之顯貴起來。她的弟弟衛青入宮做了侍中,後升為車騎将軍,抗擊奴匈、收複失地、戰功赫赫,被封為大将軍、大司馬。她的外甥霍去病為骠騎将軍,抗擊匈奴,功過衛青,也被封為大司馬。去病将同父異母弟霍光從平陽帶入宮中侍奉武帝,武帝臨終時封他為大司馬、大将軍,要他輔佐幼主,霍光曆任兩朝輔政,“小心謹慎,未嘗有過”,掌權長達20年之久,後來幫助劉據的孫子做了皇帝,即漢宣帝。第二年,即公元前68年,霍光病逝。衛氏一門因衛子夫而發迹,以軍功而得貴,威震天下60年。

劉淵建漢

西晉末年,司馬王朝的統治日趨腐朽。公元304年(西晉永興元年),匈奴人劉淵在左國城(今離石)起兵反晉。劉淵系匈奴貴族,自幼聰明好學,谙熟漢文,晉武帝鹹甯年間曾作為人質久居洛陽,深得西晉君臣賞識。其父死後,劉淵代父為左賢王,回到離石統帥匈奴五部。為了争取漢族地主的支持,劉淵自稱漢皇的外甥,複漢反晉。公元308年(西晉永嘉二年),遷都蒲子(今隰縣),同年四月,正式稱皇帝。後采納太史令“平陽勢有紫氣,兼陶唐舊都,願陛下遷都平陽”的建議,于公元309年(西晉永嘉三年)定都平陽。在金殿村修築金城作為帝都(今遺迹猶存)。由于他以複漢反晉為旗幟,嚴整軍紀,妥當處理民族關系,使漢國勢力發展很快,北取并州,南攻西晉國都洛陽,聲威赫赫。其勢力伸展到今山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公元310年,劉淵病逝,太子劉和繼位,後第四子劉聰稱帝。公元311年,劉聰攻陷洛陽,将晉懷帝虜至平陽,公元316年(西晉建興四年),又破長安将晉愍帝虜至平陽,二帝蒙羞被殺。公元318年,劉聰死,原劉淵部将石勒在河北勢力壯大,趁機攻進平陽,縱兵大掠,焚燒宮室。在平陽立國10年的漢國就此滅亡。

法顯西行

法顯,東晉高僧,原姓龔,平陽武陽人,公元399年(東晉隆安三年),由長安啟程西行,路經甘肅、新疆,翻越蔥嶺,穿行阿富汗、克什米爾、巴基斯坦,艱苦跋涉6年之久,到達天竺。遍訪聖迹,尋求律藏,學習梵語,整理編譯佛經。公元409年(東晉義熙五年),經印度西孟加拉邦,到達斯裡蘭卡,後又渡海東歸,到達印度尼西亞,前後13年,共遊曆30多國,行程4萬餘裡,帶回很多梵文佛經,于公元412年回國時,已是86歲的老人。回國後譯出了《摩诃僧隻律》、《大泥洹經》等六部一百多萬字的佛經,還将沿途遊曆所見所聞寫成《佛國記》,記叙了沿途各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概況,成為研究古代中亞、南亞諸國曆史、文化、宗教和我國南洋海上交通最早、最詳備的寶貴資料。法顯是我國曆史上偉大的旅行家和卓越的翻譯家,也是我國西行求法的第一人,比唐玄奘西行求法早230年。

霍邑之戰

公元617年(隋大業十三年)?月初,李淵在太原起兵反隋,率三萬大軍從清徐南下,經汾陽到達靈石,欲取長安。霍邑是南下的必經之路,地形十分險要。李淵起兵的消息傳到長安,朝廷派宋老生率兵三萬扼守霍邑。李淵到達靈石正趕上霪雨季節,山道泥濘,無法進軍。李淵一方面給起義軍李密寫信,讓其在洛陽牽制隋軍,另一方面由于南下受阻,派人聯系援兵,繼續調運糧秣,待天晴後進攻霍邑,以“先入鹹陽,号令天下”。八月初天氣好轉,李淵率軍傍山取道,逼近霍邑,采取誘敵出戰的戰術,讓前軍兵臨霍邑城下。宋老生打開城南門和東門殺出,李淵命李建成、李世民率騎兵飛奔東南兩門,截斷宋老生入城後路,前後夾攻,宋老生戰死,隋軍大亂。李淵乘勢攻城,一舉拿下霍邑。然後取臨汾,克新绛,達龍門、蒲坂,突破黃河天險攻入長安。第二年五月,李淵自立為帝,建立唐朝。

梁興抗金

兩宋之際,金朝統治者經常騷擾中原。公元1126年(金天會四年)10月,金軍占領了平陽。農民梁興以太行山為根據地,在平陽一帶組織農民建立抗金武裝“忠義社”,公元1134(金天會十五年)11月與金軍展開英勇激戰。第二年,金軍在平陽向義軍反撲,梁興帶領義軍一百多人與金軍殊死搏鬥,終于殺開一條血路,沖出包圍,渡過黃河,投奔嶽飛帳下。公元1140(金天眷三年)5月,梁興奉命北上,重返太行山區開展敵後鬥争。這年夏天,先後收複沁水(今沁水)、翼城(今翼城)、趙州(今洪洞趙城)以及今河南鞏縣、汲縣、沁陽等地,斷絕金軍糧草,牽制金軍活動,屢戰屢捷,中原大震。所到之處,人民群衆無不歡迎。公元1141年(金皇統元年)底,宋廷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嶽飛,梁興仍然在太行山堅持抗金鬥争。公元1148年(金皇統九年)在一次戰鬥中英勇獻身。

平水雕版

金元時期,平陽是北方的一大文化都市,地位僅次于大都(北京)。自唐代發明雕版印刷術後,由于這裡盛産雕版印刷的白麻紙、墨錠、棗木而很快接受了這一先進技術,官民雕印作坊林立。中央政府在此設立經籍所,委派書籍官,專門管理官民經營的書坊工鋪,逐漸形成家置書樓、人蓄書庫的盛況。其雕版印刷之興旺,可以與燕京相比,出現了以張存惠為代表的一大批刻書家。平水雕版主要編集經史、道教經卷、民間文藝和農醫雜書。最著名的有《平水韻》,當時風行全國,成為後來曆代詩人做詩押韻的依據,被稱作《詩韻》。有“平水詩韻行天下”之說:經藏《趙城金藏》、唱本《劉知遠諸宮調》為傳世最早的諸宮調;醫書《銅人針灸圖經》;大型版畫《四美圖》是我國最早的木版年畫。平陽所印書冊,常标以“平水新刊”,因此被稱為“平水版”。

戲曲搖籃

元代平陽雜劇興盛,是當時全國最著名的戲曲之鄉。産生了一批優秀的劇作家,最具代表性的有:趙公輔、于伯淵、狄君厚、孔文卿、石君寶、李行甫、鄭光祖,被稱為“元曲平陽七大家”。這些劇作家大多出身卑微,社會地位低下,親曆下層社會生活,寫出了不少反映現實生活的好作品,現在傳流下來的有13本。在元前期作家中,石君寶的創作生涯主要在平陽,劇作最多,成就最高,其代表作有《秋胡戲妻》等。元後期作家鄭光祖的創作生涯大部分在江南度過,其代表作有《倩女離魂》等。現存于臨汾鄉村80餘處的元代舞台,如魏村牛王廟戲台、東羊東嶽廟戲台、王曲東嶽廟戲台、翼城武池喬澤廟舞台、曹公舞台、洪洞廣勝寺水神廟戲劇壁畫以及侯馬董氏墓中的戲傭,即是反映當時戲劇文化的遺存。

洪洞移民

元末,由于幾十年的戰争和水、旱、蝗、疫等天災人禍,緻使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北部地區農民流離失所,土地荒蕪,人口急劇下降。明初,太祖朱元璋采納大臣的建議,推行移民屯田政策以恢複生産。平陽府土地肥沃,物阜糧豐,人口稠密,明政府在洪洞城北賈村驿站旁的廣濟寺駐派員,集中移民,登記造冊,發放川資,押解上路。廣濟寺大門前的漢植大槐樹,就成了各地移民彙集、遣送外地的集散之地。從1373年(明洪武六年)至1417年(永樂十五年)44年間,在洪洞大槐樹處移民18次,約60萬人被遷往11省277縣,其中河南63縣,北京、河北56縣,山東52縣。至今移民後裔遍布神州。“問我祖先來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的民謠在我國廣大地區祖輩相傳,婦孺皆知。

李自成兩進平陽

公元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年号“永昌”),開始向山西進軍。正月十六,李自成率軍過黃河到蒲州(今永濟),正月二十三來到臨汾。農民軍浩浩蕩蕩,紀律嚴明,“有馬騰入田苗者斬之”,人民“執香遠迎”、官吏“或逃或降”。李自成在臨汾建立地方政權,派張胤昌為平陽府尹,動員百姓籌集糧草,以供軍需。之後便于二月揮師北上。五月,在清軍和吳三桂的聯合圍剿下,李自成迎戰失利,被迫退出北京城。于六、七月間,第二次來到臨汾,老營駐紮在臨汾城東挂甲莊,李自成住村西雨花庵。李自成在臨汾曾有大的軍事部署,但由于輕信牛金星讒言,錯殺大将李岩,導緻文武不和,軍心動搖,在吳三桂的追逼下,放棄臨汾,退到陝西。

範守義—最早到達歐洲的山西人

範守義(1682年—1735年),1682年6月13日生于山西省臨汾平陽。清康熙帝使臣。從1707年底到1720年底,範守義曆時13年,出使歐洲,成為最早到達歐洲的有據可查、有史可證的中國人。範守義著有《審鑒錄》,記述前往西洋的經曆。範守義在乾隆十八年(1735年)逝世。中國曆史學家閻宗臨将清康熙年間的範守義與唐代法顯相比,二人都是平陽縣人,法顯最早往佛教國天竺取經,著有《佛國記》;範守義則遠渡重洋,出使天主教羅馬教廷,著有《審鑒錄》,具有特殊曆史意義。

清代地震

公元1695年(清康熙三十四年)5月18日,臨汾一帶發生8級大地震。據史料記載,“斯時之烈火燒天,黑水湧地”,“忽有聲自西北來,俄頃,屋宇皆為鋪地者”,“城郭房舍存之二三”,“居人死傷十有七”。在這次地震中,平陽府署、晉山書院、堯廟、鐵佛寺、關帝廟等均“傾塌盡廢”,震後發生火災,治安混亂,廣大人民陷入災難之中。山西巡撫噶爾圖因救災不力,被康熙皇帝革職。公元1303年9月17日(元大德七年八月初六),洪洞趙城一帶發生大地震,是我國根據曆史文獻确定的第一個8級大地震。“壞官民廬舍十萬計”,“壓死人民不可勝計”,災害遍及整個汾河流域,北及太原,南至虞鄉,西至黃河東岸,東至潞州遼城。公元1305年(元大德九年)4月元成宗改平陽路為晉甯路。

曹順起義

清朝末年,平陽一帶土地兼并嚴重,農民生活困苦不堪,階級矛盾尖銳。山東人曹順在趙城縣(今洪洞縣趙城鎮)秘密發展農民先天教組織,教民捐獻家産共同生活。公元1835年4月1日(道光十五年三月初四),曹順領導先天教民起義,攻進趙城,火燒縣衙,殺死縣令,打開監牢。4月2日攻打洪洞縣、霍州、平陽府。山西巡撫急調清兵鎮壓。由于清兵數倍于義軍,且義軍兵力分散,4月7日趙城被清兵占領,義軍首領等三百多人被俘。曹順等人4月19日在山東被捕,6月8日被清政府處死。起義雖然失敗了,但給了清朝統治者以沉重打擊。

太平軍過平陽

公元1835年(清鹹豐三年)9月4日,太平天國北伐軍浩浩蕩蕩由垣曲縣的封門口天險進入山西,占領垣曲縣城。9月8日,經绛縣橫嶺關,陷曲沃,跨襄陵,直奔平陽。9月12日晨,太平軍抵達平陽城大南門遇清軍火炮抵抗,急趨東門用火炮攻擊,前後僅三個小時便攻破東關和小南門,占領平陽城。平陽太守斃命,臨汾知縣自缢,守城清軍全部被殲。9月14日太平軍繼續北上,下午五時許,太平軍出北門經高河橋時遭遇清軍埋伏,被截成兩半。9月16日,太平軍“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用少數兵力吸引清軍主力激戰于北關,大隊人馬則連夜開赴洪洞甘亭抄襲清軍後路,殲滅清軍七百餘人,爾後,太平軍穿越安澤摩河嶺,往屯留、潞城、黎城進發,直下名關,插向清王朝的心髒直隸省。

陳彩彰起義

清朝末年,地主豪商兼并土地,使許多自耕農淪為佃農。清政府苛捐雜稅,搜刮百姓,農民窮困不堪。浮山縣北王村農民陳彩彰練習武藝,開設教場,秘密發展哥老會,開展反清鬥争。19ll年,在辛亥革命影響下,陳彩彰積極響應武昌起義,率領練勇,占領縣城,驅逐知縣,奪得縣印,成立浮山縣革命政府。一時間,浮山縣官逃紳避,封建秩序大亂。後協助國民革命軍攻打平陽府。1912年夏天,陳彩彰看到革命果實被官僚篡奪,組織農民起義部隊洪漢軍,舉行了第二次起義。閻錫山派兵鎮壓,義軍組織反抗,在關家河一舉擊敗閻軍,洪漢軍軍威大振,活動範圍擴大到翼城、曲沃、洪洞、安澤、襄汾、臨汾以及绛縣、陽城等地。1914年冬天,終因陳彩彰身患重病,加之内部分裂,洪漢軍退至安澤一帶,1915年8月7日,陳彩彰在翼城縣辛家角逝世。陳彩彰起義是山西省人民最早反抗閻錫山封建軍閥統治的鬥争。

華北抗戰中心

抗日戰争之初,1937年11月至1938年2月底,臨汾成為山西和華北的抗戰中心,晉西南呂梁山區成為八路軍在山西的九大戰略支點之一。在此期間,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中共山西省委和山西犧盟會總部遷駐臨汾(今堯都區劉村、洪洞縣馬牧),全國各地的愛國人士和熱血青年也紛紛雲集臨汾,開創了山西救亡運動的新局面。中共中央代表周恩來、中共中央北方局書記劉少奇和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等來到臨汾開展工作,這是臨汾革命史上最為輝煌的一章。1938年3月14日至18日,115師羅榮桓、陳赓率軍在午城等地與日軍4000餘人激戰。在5天中斃傷敵人1000餘人,擊毀汽車60餘輛,繳獲槍支260餘支,戰馬200餘匹,從而粉碎了日軍渡河西犯的戰略意圖,為呂梁山抗日根據地的建立創造了條件。

臨汾臨汾攻堅戰攻克運城之後,徐向前司令員揮師北上,指揮了著名的臨汾攻堅戰。從1948年3月6日一5月17日,戰役分三個階段進行:一、掃清外圍。胡宗南一部企圖從南機場登機逃跑,我二十四旅在旅長王墉的率領下,從翼城急行軍包圍機場,摧毀了敵機兩架,控制了機場。二、奪取東關。我軍用“土行孫戰術”,挖地道,炸開兩個缺口,占領了東關。三、破城殲故。我軍開挖破城地道15條,掩護坑道40多條,5月17日發起總攻,從東城牆炸開兩個三四十米寬的缺口,突入城内,全殲守敵,敵總指揮梁培璜被擒。攻下臨汾城,晉南全部解放。攻城主力二十三旅被命名為“臨汾旅”。臨汾攻堅戰的勝利,為我軍在解放戰争中奪取中心城市創造了經驗。

教育

2012年末全市高等院校達到4所。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到90.8%。學前三年毛入園率61.2%。校舍維修改造項目進展順利,改造面積15.63萬平方米,改造項目學校197所,總投入資金4916萬元。

1、山西師範大學

2、山西管理職業學院

3、山西信息職業技術學院

4、臨汾職業技術學院

5、山西師範大學臨汾學院

6、華北科技專修學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