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媽戰歌

虎媽戰歌

現代教育書籍
據中國之聲《央廣新聞》報道,2011年1月28日,當你打開電腦,每一位使用搜狗輸入法的用戶都會收到一個提示:在詞庫裡裡增加了一個新詞條:虎媽戰歌。臨近春節,一本在大洋彼岸引發教育方法口水戰的書籍《虎媽的戰歌》,改名為《我在美國做媽媽》在中國市場開始銷售。蔡美兒在接受《舊金山紀事報》采訪時說,東方式家教方式的局限在于容易限制孩子的選擇,不适應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她後悔沒有重視女兒的個性需求,也後悔自己有時過于嚴厲。其實是她的新書《虎媽戰歌》(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的摘錄——聲稱華人家庭的嚴厲管教,讓孩子在美國表現傑出(比如她強制兩個女兒學鋼琴和小提琴),而西方父母則在“尊重兒童個性”的口實下放棄了自己的責任。
    書名:虎媽戰歌 别名:Battle Hymn of the Tiger Mother 作者: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頁數: 定價:32 開本: 裝幀: ISBN:9780862611606 中文名:虎媽戰歌 國籍:中國 相關報道:《央廣新聞》 相關文集:《我在美國做媽媽》 譯者:張新華

簡介

1月25日《重慶晚報》,她是“虎媽”,是美國耶魯大學的華裔教授蔡美兒,近日她出版了一本名叫《虎媽戰歌》的書在美國引起轟動。該書介紹了她如何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她罵女兒垃圾、要求每科成績拿A、不準看電視、琴練不好就不準吃飯等。虎媽的教育方法轟動了美國教育界,并引起美國關于中美教育方法的大讨論,如今讨論随着《時代》周刊的參與,幾乎達到了一個高潮。虎媽的故事登上了最新一期《時代》周刊封面。

作為美國三大時事性周刊之一、内容廣泛、對國際問題發表主張和對國際重大事件進行跟蹤報道的《時代》周刊,能将寶貴的版面拿來讨論“虎媽現象”,說明,虎媽所謂的教育理念,已經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讨論和異議。不要忘了,讨論雖是一種轟動,更意味着異議大量存在。貼上耶魯大學法律教授的标簽,“棍棒教育”等垃圾價值觀仍然不好使。

内容簡介

書摘一開始就列出了蔡美兒對女兒的十項要求,如不準在同學家留宿,不準留在學校玩,不準看電視或玩電腦遊戲,每門功課至少得到A,必須學習鋼琴或小提琴等,還講述了她不準女兒在練琴時喝水上廁所以求得突破等經曆。作者用“中國媽媽”指代不同于西方觀念的育兒方式,認為西方人對孩子的寬容超過了對孩子的教育,恰當執行東方的嚴格家教方式更有助于孩子未來的發展。

書摘很快就引來了4000多條讀者評論,并且在網絡上被廣泛轉載,引發了關于東西方育兒方式的大讨論。有美國讀者評論說,蔡美兒的做法是虐待兒童,進而延伸到亞洲人沒有創造力就是這種育兒方式的後果。但也有不少美國家長表示,西方人應當借鑒這種嚴格的管教方式,并坦承自己也是“虎爸虎媽”。同時還有很多亞裔父母表示,這篇書摘讓西方社會對亞裔學生和家庭的誤解更加嚴重。

很多已讀過《虎媽戰歌》的讀者表示,《華爾街日報》的書摘有斷章取義之嫌,雖然蔡美兒的很多做法值得商榷,但書中的很多觀點都有很強的借鑒意義。蔡美兒在接受《舊金山紀事報》采訪時也表示,《華爾街日報》的書摘将她着作中最具争議的章節集中到了一起,書摘的題目也不是出自她的筆下,讓人感到無可奈何。

蔡美兒及很多讀者都表示,書摘讓人感覺《虎媽戰歌》是一本“育兒手冊”,這本書其實是一位母親的心路曆程,一部回憶錄,一種帶自嘲的反思。書中的高潮部分并不是母親看到女兒鋼琴技巧進步的成就感,而是一次和小女兒的激烈争吵讓她認識到自己的管教過于嚴厲,轉而讓孩子做出自己的選擇。

蔡美兒在接受《舊金山紀事報》采訪時說,東方式家教方式的局限在于容易限制孩子的選擇,不适應孩子的個性化發展,她後悔沒有重視女兒的個性需求,也後悔自己有時過于嚴厲。但她同時也表示,不認同西方理想化的選擇和自由,她始終堅信家長才更了解什麼對孩子才是好的,“如果讓10歲的孩子去選擇,他/她會永遠選電腦遊戲。”

内容簡介

這本書講述了一位華裔媽媽,和兩個女兒、兩條狗(在書中她的女兒們連狗都不如)的故事。

她身為華裔第二代美國移民,以華人家長對子女的高度期待與嚴格的教養方式來教育2個女兒。在這本書裡,蔡美兒坦露了自己撫養兩個孩子的心路曆程,與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

兩個女兒在媽媽的嚴格管教和傾心培育下,承襲了華人的優秀傳統,在學業、音樂等方面都有卓越的表現,在當地被譽為音樂神童。

妙趣橫生的家庭故事,激烈的文化沖突,執着付出的華裔媽媽,叛逆聰慧的女兒……使得這個故事引人入勝,又發人深省。

作者簡介

作者,蔡美兒(Amy Chua),美國耶魯法學院終身教授、華裔學者。1987年畢業于哈佛大學法學院,獲博士學位,曾任《哈佛法律評論》執行編輯。畢業後她供職于華爾街律師事務所,并曾在杜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及斯坦福大學任教。她撰寫并出版的《火爐上的世界》(World on Fire,2003)和《帝國歲月》(Day of Empire,2007)兩本暢銷書,榮登《紐約時報》暢銷書榜,并被譯為中、法、意、日、韓和芬蘭、西班牙、印度尼西亞等多種文字行銷世界各地。蔡美兒經常在CNN等美國電台、電視台的節目上擔任嘉賓,此外,她還為《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福布斯》、《金融時報》、《哈佛商業評論》等刊物撰寫文章。同時,她為許多政府和包括世界銀行、布魯金斯學會、聯合國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等在内的決策機構擔任顧問,在多國講學,并受邀出席2011年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蔡美兒教授的研究方向集中在合同法、法律與發展、國際貿易法以及法律與全球化領域。她曾獲得耶魯大學法學院頒發的“最佳教學獎”。現在,她與丈夫、兩個女兒以及兩條薩摩耶德犬,生活在美國康涅狄格州紐黑文市。

綜述

不管虎媽的教育是否取得了成功,那都是次要的,當她一次次粗魯殘暴在孩子的尊嚴和精神自留地橫掃而過,旁若無人,比如十大“家規”:不準參加學校的小組娛樂活動;不準參加校園演出;不準抱怨沒有參加校園演出;不準看電視或玩電子遊戲;不準擅自選擇課外活動;不準有科目低于A;除了體育與話劇外,其他科目不準拿不到第一等,雖然能讓弱小的孩子“臣服”,得到暫時的成效。不要忘了,這種精神暴力、極端懲罰,其實就是對孩子人格的極端不尊重,這種傷害和創傷帶來的将是終身負面影響,會影響孩子的快樂心情、自信性格。孩子得到了一點成績,卻失去了快樂心境,甚至成為心理不健全者,這種交換劃算嗎?

前段時間出現一個“父母皆禍害”的網上讨論,很多孩子對自己的父母簡直是恨之入骨,而這些孩子毫無例外在幼小的時候,受到過父母的“好心傷害”,惡言相加、摧殘自尊、極端霸道、蠻不講理。還有更極端的,因為管教孩子,将孩子棍棒緻死。歸根到底就是家長教育素質太低,太不懂得對孩子進行情感尊重和心理關懷。和虎媽的做法多麼相似啊。

這就是中國家長的共性,太自以為是,太相信棍棒教育的魔力,太忽略了孩子的平等需要和人格成長,盡管<未成年兒女保護法>已經規定了孩子應該享有的尊嚴和平等人格,可很多家長根本不重視。以緻于這位華裔女性,竟然将這種受到國人批評的不良教育經驗,披上“愛和責任”的外衣,借助耶魯大學教授的标簽,當成了一種先進理念,到處傳播,“棍棒教育”的根深蒂固和狡猾多端,由此可見一斑。

虎媽所謂的經驗在個别孩子身上可能是适用的,作為模式進行推廣,肯定會出現很多教育難題,這就是目前中國教育存在的諸多的家教不良:頑劣孩子、問題孩子的背後多有不夠溫馨、不夠開明和不太懂教育的家長。孩子的問題往往就是家庭問題、家長問題和教育方法問題。

有人提到了一則寓言:一位農夫得到一塊玉,很想把它雕成一件藝術品,可他手中的工具隻是鋤頭,于是這塊玉變成了更小的玉,而它們的形狀始終是石頭,并且越來越沒有價值。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教育者不能成為隻會使蠻力的“農夫”,而要注重“心通”和尊重最大化。

教育理念雖有差異,可教育靈魂卻隻有一個,那就是,不管什麼樣的教育,必須讓孩子得到快樂心情和健康的人格發展。因為相對于“人”的發展而言,所謂的生存技能、某某技術,都是外在的、浮華的。都是要為“人”服務的。如果因為技術追求而剝奪了孩子的快樂心情、童年時光,你說,這樣的“技術人”還有什麼社會意義和發展意義呢?這種舍本逐末的教育觀早就該淘汰了。

評價

蔡美兒對女兒的十項要求,就是虐待兒童,這種教育子女的方式并不新奇,完全可以接受這種做法,不是強制,不宜提倡。

網友輕風飛揚:這是文化教育差異的問題,中國人重視個人前途,而漠視身邊發生的事情,不注重參與社會,認為隻有讀書是最重要的,所以有“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顔如玉”的古訓。

武昌楚才中學封高君:虎媽的教育并不能代表中國教育,我認為她的方法不能普遍推廣。在中國有很多理性、寬容、智慧的母親,她們有方法,自學心理學走進孩子的心靈;她們有耐心,陪着孩子一路成長;她們有激情,積極參與孩子的人生,做孩子成長的見證人;更重要的,她們有奉獻精神,她們願意犧牲自己的愛好去成就孩子的未來。

武昌區李媽媽:虎媽媽還有個觀點就是認為教育孩子就應該給孩子一個規則,讓孩子明白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就是我們心理學中所說的界線感,起初是家長給孩子劃線,到了孩子長大了,就會給自己劃線,說實話,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讓孩子學會自律。我反對“母老虎”育子方式,我自己與上8年級的女兒一同面對數學難題,一同早起參加早鍛煉,當孩子犯錯時,我會選擇合适的方式與孩子交流,重在讓孩子明白的确是自己犯了錯誤,但不會過于嚴厲地苛求。

讀後感

《虎媽的戰歌》一書的封面深深打動了我這名普通母親的内心。雖然這本回憶錄似乎為的是證明中國父母比西方父母更擅長教子,但封面上的文字稱這本書描述了“激烈的文化沖突、短暫的榮耀滋味”以及一個13歲孩子使“虎媽”受挫的經曆。作為一個嫁入中國家庭的典型西方母親,我渴望看到一位自認為知道所有問題答案的母親嘗到苦果。

從很多方面看來,“虎媽”沒有令人失望。晚上,我會用胳膊碰醒丈夫,将書中一些更發人深思的段落讀給他聽,比如作者蔡美兒威脅大女兒說如果她不能把鋼琴彈得更好就燒掉她的毛絨玩具。蔡美兒寫道:“中國父母所知道的是,除非你對一件事情很擅長,否則它就不會有趣。”白天,我會告訴自己的兩個女兒,蔡美兒如何将不夠精美的生日卡片扔回給女兒,讓她們做張更好的。當我那兩個有一半中國血統的孩子在外面玩耍時,我能聽到更嚴厲的移民鄰居家裡的孩子正在苦練小提琴和鋼琴,對我這樣一個母親而言,這本書能讓人“幸災樂禍”。

根據中國的教子理念,刻苦用功才能有所成就,而成就又能帶來自信和更多成就。這本回憶錄提出了有關愛、自豪、抱負和自尊的一些有趣但有時也令人不安的問題。

中美教育南轅北轍

華人家庭的嚴厲管教讓孩子在美國表現傑出,西方父母則在尊重兒童個性的口實下放棄了責任。

其實是她的新書《虎媽戰歌》(BattleHymnoftheTigerMother)的摘錄——聲稱華人家庭的嚴厲管教,讓孩子在美國表現傑出(比如她強制兩個女兒學鋼琴和小提琴),而西方父母則在“尊重兒童個性”的口實下放棄了自己的責任。大争論立即爆發。據《時代》雜志報道,短短幾天内,全球有百餘萬人在網上閱讀了相關消息,有5000多人發表評論。

筆者去書店購書,但架上無貨。一位年輕男店員很激動地說:這女人迫害兒童!盡管她沒有體罰孩子,難道精神迫害就是允許的嗎?他說他有四分之一華人血統,知道什麼是華人教育。看那副“憶中式管教之苦,思美式放縱之甜”的樣子,我轉移話題,指着他的名牌問:“那你從哪裡得來的猶太名字Aaron?”他說母親是猶太人。我說蔡美兒的丈夫也是猶太人。聊了一陣華人和猶太人的匹配之處,他去倉庫裡翻出僅剩的一本《虎媽戰歌》。

蔡美兒上一次出書,是2007年的《帝國盛世》。她在書中提出一個觀察:曆史上支配性的大國,從古羅馬到當今美國,還有中國從太宗到玄宗的大唐盛世,都以一種政策性的寬容,吸引國内國外不同文化背景的才智之士為己所用。從這一觀察出發,蔡美兒認為中國不會成為美國那樣的支配性全球大國。《虎媽戰歌》這本書,或許可以算作她的大國觀察的家政應用:怎樣結合不同文化的長處,培養傑出人才。

關于這本書,像所有網上争論一樣,隻是用歸納出來的簡單口号劃出分明的戰線,讓沒有時間或懶得審查第一手資料的人也能“發現”自己的立場。歸納過程略去了無數細節,而真正有意思的生活,往往就在這些細節之中。如果仔細閱讀《虎媽戰歌》,會發現這本書寫的并不隻是中西文化之争,更是有傳統和無傳統的區别。

蔡美兒的家法依托着一個悠久的傳統。她說蔡家祖先曾為明神宗管曆法,筆者給她算來,或許其先祖還與利馬窦争論過中西曆法。她的父親蔡少裳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頗有名氣的計算機教授,她自己也是名牌大學教授。蔡美兒甚至引用了“富不過三代”的老話,說她不能讓自己的孩子在富裕生活中退化,必須對她們嚴格要求。雖說女兒傳承并非華夏古禮,考慮到她父親隻有四個女兒,而蔡美兒是老大,倒也可以理解;而且由于是雙語家庭,她可以讓兩個女兒中文姓蔡,隻在英文裡冠其父姓Rubenfeld,所以也算是繼承了家族的姓氏。

這是海外華人的特點。他們的文化傳統并沒有被革命摧毀,他們仍然有傳遞文化火炬的曆史使命感。因為背靠着華夏傳統,又有強烈使命感,所以蔡美兒很肯定地認為自己知道應該趕着孩子做什麼。這種肯定性,正是美國家長所沒有的。他們不能肯定自己想為孩子選擇的道路是否正确,他們隻能舉着“尊重兒童”的旗号讓孩子自己選擇,他們根本學不了蔡美兒。

不久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休伯特·德賴弗斯、哈佛大學教授多蘭斯·凱利合出了一本讨論西方哲學的書。他們說,過去100多年來,西方從宗教走向世俗,不再有一個統一的傳統為人們提供生活的指導。人們缺乏做出重要選擇的倫理基礎,每個人必須自己為自己發現生命的意義。不幸的是大多數人做不好這件事,由此導緻普遍的憂慮。

其實400年前的莎士比亞已經寫過了。王子哈姆雷特在威登堡大學讀哲學,那是馬丁·路德身為神學教授,掀起宗教改革巨浪的地方。王子在劇中對一系列社會現象和思想争論作了無數質詢,他是一位開始懷疑神學的人文主義者。代價是他失去了傳統,不知如何做出重要選擇,他甚至無法決定是否應該為父親報仇。

德賴弗斯和凱利說,美國人的補救辦法是抓住眼前的席卷性事件,比如體育比賽時突然進球引起的全場騷動,球迷們在這一瞬間感受到了生命的意義。當蔡美兒的二女兒終于争得自我選擇的機會時,她所選的确實是體育運動——女選手很出風頭的網球。孩子既然大了,既然在美國,最後還是要讓她們走美國的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