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越國

南越國

公元前204年—公元前111年
南越國,又稱為南越或南粵,在越南又稱為趙朝,是約前203年至前111年存在于嶺南地區的一個國家,國都位于番禺(今廣東省廣州市),全盛時疆域包括今天中國廣東、廣西的大部分地區,福建的一小部分地區,海南,香港,澳門和越南北部、中部的大部分地區。[1]南越國是秦朝将滅亡時,由南海郡尉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後于約前203年建立。前196年,趙佗向西漢皇帝劉邦稱臣,南越國成為西漢的一個“外臣”。約前183年,南越國與西漢交惡,趙佗開始稱帝,其後,閩越、夜郎、同師等國皆臣屬于南越國,南越國的勢力影響範圍擴張至頂峰。前179年,南越國與西漢修好,趙佗再次向西漢皇帝漢文帝稱臣。前113年,南越國第四代君主趙興因向西漢請求“内屬”,而和丞相呂嘉發生争議。呂嘉殺死趙興,立其兄趙建德為新君主,并與西漢對峙。前112年,西漢君主漢武帝出兵10萬發動對南越國的戰争,并在前111年将南越國滅亡。南越國共存在93年,曆經五代君主。
    中文名:南越國 外文名: 别名: 所屬洲:亞洲 國慶日:公元前203年 政體:君主制 主要民族:古越族 常用語言:漢語 官方語言:漢語 首都:番禺 主要城市:連山、陽山、樂昌、南雄、連平

簡介

南越國是秦朝滅亡後,由南海郡尉趙佗于前203年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後建立(定都如今的廣州番禺)。前196年和前179年,南越國曾先後兩次臣屬于西漢,成為西漢的“外藩”。前112年,南越國末代君主趙建德與西漢發生戰争,被漢武帝于前111年所滅。南越國是嶺南地區的第一個郡縣制國家,南越國君主推行的“和輯百越”的政策,促進了漢族和南越國各個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南越國共傳五代王,共九十三年,開國君趙佗,人稱南越武帝。

曆史

建立

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七國之後,開始着手平定嶺南地區的百越之地。前219年,秦始皇任命屠睢為主将、趙佗為副将率領50萬大軍平定嶺南,屠睢因為濫殺無辜,引起當地人的頑強反抗,被當地人殺死。秦始皇重新任命任嚣為主将,經過四年努力,終于在前214年完成平定嶺南的大業。秦始皇接着在嶺南設立了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任嚣被委任為南海郡尉。南海郡下設博羅、龍川、番禺、揭陽四縣,趙佗被委任為龍川縣令。

前210年,秦始皇病逝,秦二世繼位。前209年,由于秦二世的暴政激起了陳勝吳廣等人的起義,接着就是劉邦和項羽之間的楚漢相争,中原陷入了一片混亂狀态。前208年,南海郡尉任嚣病重,他臨死前把時任龍川縣令的趙佗召來,向他闡述了依靠南海郡傍山靠海、有險可據的有利地形來建立國家,以抵抗中原各起義軍隊的侵犯;并當即向趙佗頒布任命文書,讓趙佗代行南海郡尉的職務。不久,任嚣病亡,趙佗向南嶺各關口的軍隊傳達了據險防守的指令,防止中原的起義軍隊進犯,并借機殺了秦朝安置在南海郡的官吏們,換上自己的親信。前206年,秦朝滅亡。前203年,趙佗起兵兼并桂林郡和象郡,在嶺南地區建立南越國,自稱“南越武王。越南人稱作趙朝,亦稱前趙朝

趙佗時期

前202年,經過多年征戰,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并平定了中原包括項羽在内的其餘軍事勢力。而此時的中原,已經兵亂多年,百姓生活勞頓困苦,所以劉邦沒有用軍事剿滅的方式來對付南越國。前196年,漢高祖劉邦派遣大夫陸賈出使南越,勸趙佗歸漢。在陸賈勸說下,趙佗接受了漢高祖賜給的南越王印绶,臣服漢朝,使南越國成為漢朝的一個藩屬國。此後,南越國和漢朝互派使者,互相通市,劉邦成功的通過和平的方式使得趙佗歸順,沒有成為漢朝南邊的敵對勢力。

前195年,漢高祖劉邦去世,劉邦的妻子呂後掌控朝政,開始和趙佗交惡。她發布了和南越交界的地區禁止向南越國賣鐵器和其它物品的禁令。趙佗考慮到呂後可能會通過長沙國來吞并南越國,于是趙佗宣布脫離漢朝,自稱“南越武帝”,并出兵攻打長沙國,在打敗長沙國的邊境數縣後撤回。呂後随即派遣大将隆慮侯周竈前去攻打趙佗,但由于中原的士兵不适應南越一帶炎熱和潮濕的氣候,紛紛得病,連南嶺都沒有越過。一年後,呂後死去,漢朝的軍隊停止了進攻。這時的趙佗憑借着他的軍隊揚威于南越一帶,并通過财物結納的方式,使得閩越、西瓯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領地範圍擴張至頂峰。趙佗也開始以皇帝的身份發号施令,與漢朝對立起來。

前179年,呂後死後,漢文帝劉恒即位,他派人重修了趙佗先人的墓地,設置守墓人每年按時祭祀,并給趙佗的堂兄弟們賞賜了官職和财物。接着漢文帝在丞相陳平的推薦下,任命漢高祖時曾多次出使南越的陸賈為太中大夫,令其再次出使南越說服趙佗歸漢。陸賈到了南越後,向趙佗曉以利害關系,趙佗被再次說服,決定去除帝号歸複漢朝,仍稱“南越王”。一直到漢景帝時代,趙佗都向漢朝稱臣,每年在春秋兩季派人到長安朝見漢朝皇帝,像諸侯王一樣接受漢朝皇帝的命令。但是在南越國内,趙佗仍然繼續用着皇帝的名号。

趙眜時期

前137年,趙佗去世,由于他去世時己達百餘歲高齡,其兒子都已經死去,他的王位交由孫子趙胡,又名趙眜繼承。趙胡即位兩年後,前135年,閩越王郢借機向南越國發動戰争,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内民心還不穩,于是就向漢武帝上書,說明閩越侵犯南越的事實,請求漢武帝處理此事。漢武帝對趙胡的做法大加贊揚,稱其忠于臣屬之職,不興兵互相攻擊,并派遣王恢、韓安國兩将軍前去讨伐閩越。漢朝的軍隊還沒有越過南嶺,閩越王的弟弟餘善就發動叛變,殺死了閩越王郢,投降了漢朝,于是漢朝的軍隊停止了讨伐的行動。

漢武帝随後将餘善立為新的閩越王,并派遣中大夫嚴助前往南越國将處理閩越的事告谕趙胡。趙胡得知後,向嚴助表達了對漢武帝的深刻謝意,并告訴嚴助,南越國剛遭受過閩越的入侵,等處理完後事後,他就去漢朝的京城朝見漢武帝。随後,還派太子趙嬰齊跟随嚴助回漢朝的朝廷當宿衛。嚴助離開後,南越國的大臣們用趙佗的遺訓向趙胡進谏,勸趙胡不要去漢朝的京城,以免被漢武帝找借口扣留,回不來南越,就成亡國的形勢了。于是,趙胡在以後統治南越的十二年中,一直以生病為借口沒有入朝見漢武帝。

趙嬰齊時期

前122年,趙胡病重,其在漢朝當宿衛的兒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同年,趙胡死去,趙嬰齊繼承王位。趙嬰齊在沒去長安之前,曾經在南越娶當地的南越女人為妻,并生了長子趙建德,趙嬰齊去長安做宿衛後,又娶了邯鄲樛家的女兒做妻子,生了兒子叫趙興。趙嬰齊繼承南越王位後,向漢武帝請求立妻子樛氏為王後,趙興為太子,漢武帝批準了他的請求,此舉舍長立幼,為将來南越國之亂種下了禍根。趙嬰齊是一個暴君,喜歡恣意殺人,漢武帝屢次派使者到南越國,婉轉勸告趙嬰齊去長安朝拜漢武帝。趙嬰齊懼怕進京後,漢武帝會比照内地諸侯,執行漢朝法令,因此以有病為借口,一直未去長安,隻派遣兒子趙次公去長安當宿衛。

趙興時期

前115年,趙嬰齊病死,太子趙興繼承王位,其母親樛氏當上王太後。前113年,漢武帝派安國少季出使南越,前去告谕趙興和樛太後,讓他們比照内地諸侯進京朝拜天子;同時命辯士谏大夫終軍、勇士魏臣等輔助安國少季出使,衛尉路博德則率兵駐守在桂陽,以接應使者。此時的趙興尚年輕,樛太後是中原人,南越國的實權實際上掌握在丞相呂嘉手中。據《史記》記載,樛太後在沒有嫁給趙嬰齊時,曾與安國少季私通過,安國少季來南越後,他們再次私通,南越人因此多不信任樛太後。樛太後害怕發生動亂,也想依靠漢朝的威勢,多次勸說趙興和群臣歸屬漢朝。并通過使者上書給漢武帝,請求比照内地諸侯,三年去長安朝見漢武帝一次,并且撤除和漢朝交界的邊境要塞。漢武帝答應了南越國的請求,賜給南越國丞相、内史、中尉、大傅等予官印,其餘官職由南越國自置,這樣意味着漢朝朝廷直接對南越國高級官員進行任免。漢武帝還廢除了南越國以前的黥刑和劓刑等野蠻酷刑,比照内地諸侯用漢朝的法律。同時将派往南越的使者都留下來鎮撫南越,力求南越的局勢平穩。趙興和樛太後接到漢武帝的谕旨後,馬上準備行裝,為進京朝見漢武帝而做準備。

南越國的丞相呂嘉年齡很大,從趙眜、趙嬰齊一直到趙興,曾經輔助過三位南越王,他的宗族在南越當官的有70多人,又與南越王室有聯姻,在南越國的地位十分顯要,深得南越人的信任,甚至超過趙興的威望,是南越國的實權掌握者。呂嘉多次反對内屬漢朝,但趙興一直未理,使呂嘉産生了背叛的念頭,屢次托病不去會見漢朝使者。趙興和樛太後害怕呂嘉首先發難,就安排了一個酒宴,宴請漢朝使者和呂嘉,想借漢使之力來殺死呂嘉等人。在宴席中,太後當面指出呂嘉不願歸屬漢朝的行為,想以此激怒漢使出手殺死呂嘉。可此時身為将軍的呂嘉之弟正率兵守在宮外,安國少季等使者猶豫不決,最終沒敢動手。此時呂嘉見形勢不妙,随即起身出宮,樛太後大怒,用矛撞擊呂嘉,但被趙興阻止。呂嘉回去後,把他弟弟的兵士分出一部分安排到自己的住處加強防衛,托病不再去見趙興和使者。并暗中同大臣們密謀,準備發動叛亂。

漢武帝得到了南越國政權危機四伏的消息,責怪安國少季等使者的膽怯無能;同時又認為趙興和樛太後已經歸附漢朝,唯獨呂嘉作亂,不值得興師動衆,于是漢武帝于前112年,派遣韓千秋和樛太後的弟弟樛樂率兵2000人前往南越。當韓千秋和樛樂進入南越之後,呂嘉等人終于發動叛亂。呂嘉首先制造輿論,稱趙興太年輕,樛太後是中原人,又與漢朝使者有奸情,一心想歸屬漢朝,沒有顧及南越國的社稷,隻顧及漢朝皇帝的恩寵。随後呂嘉乘機和他弟弟領兵攻入王宮,殺害了趙興、樛太後和漢朝的使者。

滅亡

呂嘉殺死趙興之後,立趙嬰齊和南越籍妻子所生的長子趙建德為新的南越王,并派人告知了蒼梧秦王趙光及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官員。這時韓千秋的軍隊進入南越境内,攻下幾個邊境城鎮。随後,南越人佯裝不抵抗,并供給飲食,讓韓千秋的軍隊順利前進,在走到離番禺40裡的地方,南越突發奇兵進攻韓千秋的軍隊,把他們全部消滅。呂嘉又讓人把漢朝使者的符節用木匣裝好,并附上一封假裝向漢朝謝罪的信,置于漢越邊境上,同時派兵在南越邊境的各個要塞嚴加防守。漢武帝得知後,非常震怒,他一方面撫恤死難者的親屬,一方面下達了出兵南越的诏書。

前112年秋,漢武帝調遣罪人和江淮以南的水兵共10萬人,兵分五路進攻南越。第一路任命路博德為伏波将軍,率兵從長沙國桂陽(今湖南境内),直下湟水;第二路任命主爵都尉楊仆為樓船将軍,走豫章郡(今江西境内),直下橫浦;第三路和第四路任命兩個歸降漢朝的南越人為戈船将軍和下厲将軍,率兵走出零陵(今湖南境内),然後一路直下漓水(今廣西漓江),一路直抵蒼梧(今廣西境内);第五路以馳義侯利用巴蜀的罪人,調動夜郎國的軍隊,直下牂柯江。

這場戰争十分激烈,持續了一年,一直到前111年的冬天,樓船将軍楊仆率領精兵,搶先攻下尋峽,然後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門,繳獲了南越的戰船和糧食,乘機向南推進,挫敗南越國的先頭部隊,率領數萬大軍等候伏波将軍路博德的軍隊。路博德率領被赦的罪人,路途遙遠,與楊仆會師時才到了一千多人,于是一同進軍。楊仆率軍隊在前邊,一直攻到番禺,趙建德和呂嘉都在城中固守。樓船将軍楊仆選擇有利的地形,将軍隊駐紮在番禺的東南面,天黑之後,楊仆率兵攻進番禺城,放火燒城。而伏波将軍路博德,則在城西北安營紮寨,派使者招降南越人,南越人久聞伏波将軍路博德的威名,于是紛紛投奔路博德的旗下,黎明時分,城中的南越守軍大部分己向路博德投降。呂嘉和趙建德見形勢不妙,在天亮之前率領幾百名部下出逃,乘船沿海往西而去。路博德在詢問了投降的南越人之後,才知呂嘉和趙建德的去向,并派兵追捕他。最後,趙建德被路博德的校尉司馬蘇弘擒獲,而呂嘉被原南越國郎官孫都擒獲。

呂嘉和趙建德被擒之後,南越國屬下各郡縣包括蒼梧王趙光,桂林郡監居翁,揭陽縣令等皆不戰而下,紛紛向漢朝投降。戈船将軍和下厲将軍的軍隊,以及馳義侯調動的夜郎軍隊還未到達,南越已經被平定了。漢武帝在平定南越後,将原來的南越國屬地設置了九個郡,直接歸屬漢朝。這樣,由趙佗創立的南越國經過93年、五代南越王之後,終于被漢朝消滅了。

疆域

概況

南越國(越南語:Nam Việt quốc)是在秦朝南海郡、桂林郡、象郡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國家。立國之後,趙佗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在郡的設置上,趙佗保留了南海郡和桂林郡,并把象郡拆分為交趾郡和九真郡。

鼎盛時期的南越國,其疆域北至中國嶺南,南至越南中北部,“東西萬餘裡”,實力雄厚。北部邊界一直到南嶺一帶,包括今天廣西北部的三江、龍勝、興安、恭城、賀州,廣東北部的連山、陽山、樂昌、南雄、連平、和平、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蕉嶺一線,大部分地區與長沙國交界;東部邊界一直到今福建西部的永定、平和、漳浦,與閩越交界;南部邊界一直到今越南中部的長山山脈以東及大嶺一線以北的地區;西部邊界到達今廣西百色、德保、巴馬、東蘭、河池、環江一帶,與夜郎、毋斂、句町等國。

史臣吳士連曰:五嶺之于我越者是為險塞,國之門戶,猶鄭之虎牢,虢之下陽也。帝越者固宜設險守國,不可使之失也。趙氏一失其守,國亡統絕,土宇瓜分,我越又分,南北之勢成矣。後有帝王之興,地險已失,複之必難。故征女王雖能略定嶺南之地,不能據得嶺險,旋底于亡。士王雖複全盛,然猶為當時諸侯,未正位号,沒後又失之。而丁、黎、李、陳止有交州以南之地,不複趙武之舊,勢使然也。

19世紀中葉,阮朝的嗣德帝組織史官編纂《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嗣德帝在禦覽該書之後,朱批:“統觀前後,則我越地之淪入中國已幾太半。惜乎曆代明君良臣亦多有不世出者,然終不能收回寸土,大是憾事。非特于今複宇為難,悲夫!”

郡治

南海郡大體包括了今廣東省的大部分區域,秦時設有番禺、龍川、博羅、揭陽四縣,南越國建立之後,趙佗又在此基礎上增設浈陽、含洭兩縣。其中番禺縣是南海郡的郡治,也是南越國的都城,位于今天的廣州市越秀區内。1983年,在廣州市越秀區發掘出了南越文王趙眜的陵墓,1995年和2000年,又先後在此發掘出南越國宮署禦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證實了南越國都城的确切位置。

桂林郡包括了今廣西的大部分區域,下設的縣可考者有布山、四會兩縣,其中布山縣是桂林郡的郡治,位于今廣西桂平西南,1976年,在貴港發掘出土了羅泊灣一号墓,該墓的主人被考古學家認為是南越國桂林郡的最高官吏(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蒼梧秦王)。

交趾郡、九真郡包括了今越南中北部地區,下設的縣可考者隻有象林縣。

民族

南越國境内的居民,大部分是屬于百越族的土著居民,另有來自中原的數十萬移民。這些中原移民包括秦朝平定嶺南的數十萬軍人,為軍人補衣服的1萬5千名未婚女子,以及秦朝強迫移居的有罪官吏、犯人、上門婿和商人等。南越國境内的百越族又分成南越、西瓯、駱越等支系。南越族分布于今廣東北部、東部和中部,廣西的東部也有少量分布,是由舊石器時代生活在廣東北部的馬壩人發展而來的。西瓯族分布于今廣西大部分地區和廣東西部,其中主要聚居于西江中遊的浔江流域和靈渠以南的桂江流域。西瓯早在秦朝時其部族首領譯籲宋就曾頑強的抵抗過秦軍并被秦軍殺死,南越國時趙佗封譯籲宋的後裔為西籲王,對西瓯族進行自治。至漢朝滅掉南越國時,僅桂林郡就有數十萬的西瓯族人。駱越族分布于今廣西西部、南部,越南北部,雷州半島,海南島和貴州的西南部,其中主要聚居于今廣西左江、右江流域,越南紅河三角洲及貴州的北盤江、南盤江流域。駱越的名字來源于他們墾耕的田地多為山坡間的田地,當地稱這種田為“駱田”。南越國立國前,趙佗曾率兵征讨駱越族的首領安陽王,并将其擊敗。

政治

政治制度

南越國因為是在秦朝南海、桂林、象郡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并且南越國的開國君主趙佗也曾為秦朝的南海郡尉,所以南越國的政治制度大部分是沿襲秦朝的;後來因為又臣屬于漢朝,所以漢朝的政治制度對南越國的影響也很大。

南越國的行政制度沿襲了秦朝的郡縣制,同時又以獨立國家的姿态分封了一些王侯,形成了和西漢基本類似的郡縣制和分封制并行的行政制度。在郡縣制上,趙佗保留了大部分秦朝的郡縣設置,同時為了加強有效的統治,又增設了一些郡縣。在分封制上,據文獻記載的有蒼梧王、西于王、高昌侯等。

南越國的職官制度可分為中央官制和地方官制,是一個體系寵大的官制系統。在中央官制中,包括有集軍政大權于一身的丞相、丞相的助手内史、監督百官的禦史、指揮禁軍的中尉、輔王的大傅等掌握着南越國内政外交的重臣,還包括有郎、中大夫、将、左将、校尉、食官、景巷令、私府、私官、樂府、泰官、居室、大廚、廚官、廚丞、掌禦、少内等文武百官。在地方官制中有假守、郡監、使者、縣令、啬夫等。

南越國還有和中原政權相似的其它一些政治制度,比如實行戶籍的制度,實行紀年的制度,用漢字、用中原度量衡的制度,預立太子制度。這些來自于中原的制度對治理南越、改變南越原本局面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軍事制度

南越國的軍隊來源于秦征嶺南時的50萬大軍,南越國建國之後,一些古越族人也加入到這個軍隊中。南越國的軍事官職有将軍、左将軍和校尉等,軍隊的總人數應該為50萬以上,兵種包括有步兵、舟兵和騎兵等。在南越國墓葬出土的兵器中,主要分為青銅兵器和鐵兵器,其中青銅兵器又占了絕大多數,這反應了當時南越國鐵器的稀缺。當時,南越國的士卒主要配備的武器為青銅制的短劍、矛、镞和弓矢等;而将官則使用鐵劍和鐵矛。

民族政策

南越國的民族政策沿襲了秦朝南海郡尉任嚣、趙佗起就實行的“和集百越”的民族政策,對來自中原的移民和本地的百越族之間的相互融合起了積極的作用。秦平南越和南越國建國初期都是以中原人為主要依靠力量的,後來逐步吸收了許多越人加入到南越國的政權裡來,比如丞相呂嘉、左将黃同等都是越族人,呂嘉的宗族在南越國當官的有70多人。南越國政權還在一些民族複雜的地區分封當地越人為王侯,如在西瓯分封的西籲王等,讓其自治。這些越人治越的方式,增強了越人對南越國政權的認同感。生活習慣方面,在趙佗的帶動下,南越國政權的中原人入境随俗,開始遵從越人的風俗習慣。社會上中原人與越人之間的通婚聯姻越來越普遍,連王室也盛行。南越國王室與越人丞相呂嘉的家族世代有聯姻,末代南越王趙建德的母親也是越人。這些政策對南越國的政權穩定、經濟發展、文化交流都起了很有效的作用。在整個南越國時期,中原人和越人和睦共處,逐漸相互融合。

經濟

農業

羅泊灣一号墓出土的鐵锸,該農具用來插地起土戰國時期嶺南地區的雖然已有水稻耕作等農業生産,但進行農業生産的工具多為石器和簡單的青銅器,與己廣泛運用到鐵器農具的中原地區相比,農業生産水平相對落後。秦始皇征服嶺南之後,将50萬大軍屯戍嶺南,又從中原遷移過去大量移民,這批移民的南下帶去了中原的鐵器農具和發達的農業生産技術,提升了嶺南的農業生産水平。

南越國立國之後,原為秦軍将領的開國君主趙佗仍注重農業的發展,推廣使用中原先進的農業生産技術,并在與長沙國交界的地方設立關市,通過長沙國從中原地區輸入鐵制農具和馬、牛、羊等家畜用于農業生産。其間雖然在呂後把握漢朝朝政時期對南越國實行了經濟封鎖,但中原和南越國的關市貿易在呂後死後很快又得到了恢複,直至南越國的滅亡。

在南越國墓葬中出土的鐵制農具主要有鋤、镢、锸、鐮、斧、锛、手鏟、锉、錐、刮刀、錘、鑿等。其中鋤是最常用的農具,主要在農耕時用于清除雜草,疏松土質等;镢是深掘土地的有力農具,主要用于開荒造田、刨掘農作物的根株等。此外,當時收割農作物已經用到鐵鐮,砍伐森林已經用到鐵斧,鐵制農具的廣泛使用促進了南越國的農業發展。但由于南越國鐵礦資源缺乏,冶鐵業不發達,這些鐵制農具主要還是要依靠中原的輸入,因此南越國的鐵制農具的普及程度還是比較低,分布範圍主要在南越國都城和郡縣治所的周邊區域,而在一些離郡縣治所較遠的地方,仍在使用石器和青銅器農具。

南越王墓出土的酒具之一,青白玉角杯在南越國墓葬中出土的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黍、粟、菽、薏米、竽、大麻子等,出土的瓜果主要有柑桔、桃、李、荔枝、橄榄、烏榄、人面子、甜瓜、木瓜、黃瓜、葫蘆、、花椒、梅、楊梅、酸等。其中水稻是古越人的主要糧食作物,也是南越國最常見的糧食作物,非常适合嶺南地區高溫多雨,水源衆多的生長環境。而荔枝是嶺南特有的水果,據西漢劉歆的《西京雜記》記載,趙佗曾将荔枝作為貢品進貢給劉邦。在南越國的墓葬中還出土了不少盛酒器皿,說明當時南越國已有了成熟的釀酒技術。

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的家畜殘骸主要有豬、牛、羊、雞等,出土的野生動物殘骸主要有禾花雀、鼠等。特别是禾花雀,至今在廣東仍是一道名菜的主料。此外,南越國的墓葬還出土了大量的水産品,有魚類、鼈類和各種貝殼類的淡水和海水産品。

手工業

據考古發掘證明,嶺南地區最遲在春秋時期就已經開始使用青銅器,并掌握了原始的青銅鑄造技術,但當時青銅器的應用并不廣泛。秦始皇統一嶺南和趙佗建立南越國之後,來自中原的青銅鑄造技術使嶺南地區的冶鑄業有了很大的發展,青銅器的種類和數量都非常豐富,僅在南越王墓和羅泊灣一号墓兩個南越國的墓葬中就分别出土了500多件和200多件的青銅器。在這些青銅器中,除了一部分兵器和日常用具是從中原輸入之外,很大一部分是南越國自身鑄造的,主要有銅勾鑃、越式銅鼎、銅提筒、銅熏爐、銅鼓、銅壺、銅烤爐、銅鍪、銅編鐘、銅钫、竹節銅筒、銅羊角鐘等。其中的一些銅器體型碩大,胎壁較薄,鑄有各式繁雜的花紋。

嶺南地區的鐵器也是在秦始皇統一嶺南之後才開始大量出現,南越國時期,使用鐵器已經十分普通,單單在南越王墓中就出土鐵器達246件之多。南越國墓葬出土的鐵器主要有農具、手工業工具、武器和生活用具等,種類繁多。但是,由于南越國時期鐵礦資源缺乏,南越國本身的冶鐵規模十分有限,鐵器主要還是依靠從中原的進口,冶鐵的原材料也主要是從中原輸入,或者利用廢舊鐵來進行鐵器的加工煅造。

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最多的器具是陶器,僅在南越王墓就出土陶器多達991件。南越國墓葬出土的陶器主要有儲容器、炊具等日常生活用具,和專門為殉葬用的明器,以及一些建築用的磚瓦等。這些陶器大部分為南越國本土制造,多是一些有着南越風格的幾何印紋陶。

南越國的玉器制造業也相當發達,在南越王墓中共出土了244件玉器。這些玉器主要分為四大類,包括禮儀用玉、喪葬用玉、裝飾用玉、器用用玉等,器型豐富,用途多樣。其中的精品主要有絲縷玉衣、青白玉角杯、承盤高足杯、玉璧、龍虎并體玉帶鈎、龍鳳紋重環玉佩等。這些精美的玉器大部分為南越國的工匠制造,而玉料除了由南越國自産一部分的之外,很大一部分則來自于進口。

除了以上幾種手工業之外,南越國的金銀器冶鑄業、紡織業、漆木制造業也有了很大的發展。在南越王墓中出土的金銀器代表作有“文帝行玺”龍鈕金印、“泰子”龜鈕金印、虎頭金鈎銜玉龍、金帶鈎等。出土的漆器代表作有漆木大屏風等。

商業

秦朝之前,嶺南地區的商品經濟基本處于物物交換的原始狀态,并沒有進入貨币經濟的階段。秦朝平定嶺南之後,大量南遷的漢人帶來了中原發達的貿易方式,嶺南地區才開始逐漸進入貨币經濟時代。南越國建國之後,曆代的君主都注重與鄰國、特别是與漢朝的商業貿易。前196年,南越國和漢朝建交後,趙佗即在南越國和長沙國交界的地方設立關市,從中原輸入鐵器、青銅器和牲畜,引進中原的先進技術,并向中原輸出南越國出産的白璧、珠玑、玳瑁、犀牛角、珊瑚、荔枝等土特産。南越國的貨币也是從中原輸入的,并沒有自己鑄造的貨币,這些貨币主要以秦朝和漢朝的“半兩錢”為主。南越國與閩越、夜郎等其它周邊國家的商貿往來也十分密切,呂後與南越國交惡時期,趙佗即以财物賂遺的方式,以獲得閩越、夜郎、西瓯和駱越等國的歸屬或支持。

除了陸路貿易之外,南越國的海上貿易也有很大的發展,據位于今廣州市中山四路的秦漢造船工場遺址的考古發掘證明,當時的都城番禺已具備了生産大批内河和沿海航行的船隻的能力。當時的南越國人已經開辟了通過南中國海與東南亞和南亞諸國進行商業貿易的路線,這條路線後來被稱為“海上絲綢之路”。在南越王墓的遺址中,也發掘了一部分産自于東南亞和南亞諸國的舶來品,包括銀盒、象牙、金花泡飾、乳香等。

文化

語言文字

南越國除了從中原遷移過來的數十萬漢人使用古漢語外,本地的南越、西瓯、駱越等土著居民大部分使用古越語,分布在東南亞和中國南部的壯侗語系就被認為是古越語的直系後裔,分布在中國廣東、廣西兩地的粵語則被認為保留了很多古越語的成分。南越國由于其創立者趙佗和大部分官員均來源于中原,因此漢字成為南越國的官方文字,在南越王墓和廣西羅泊灣一号墓出土的文物中,發現一些銘刻有文字的印章、銅器、銀器和陶器等,大部分文字為秦漢隸書。而本地的南越、西瓯、駱越等土著居民一般相信隻停留在刻符記事的階段,未有演化出自己的文字。

音樂舞蹈

南越國的民族都是一些能歌善舞的民族,在南越國的墓葬中,出土了不少的樂器,其中打擊樂器有鐘、磬、勾鑃、铙、銅鼓等,弓弦樂器有琴、瑟等,吹奏樂器有笛等。在這些樂器中,銅鼓是最有特色的土著樂器之一,它除了作為樂器使用之外,還是古越人地方首領們權力和财富的象征,在各侗台民族地區均有發現。在南越國墓葬的出土文物中還發現了不少描繪南越舞蹈的圖繪,據考古學家分析,這些舞蹈主要分為越式舞和漢式舞,越式舞種類繁多,有翔鹭舞、羽舞、武舞、蘆竹舞等,漢式舞隻有一種,即長袖舞。

風俗

南越國的南越、西瓯、駱越等土著民族有着獨特的風俗習慣。他們和中原漢人的“身體發膚受之父母”的觀念不同,他們當中的大部人喜歡把頭發剪得很短,喜歡在身上刺上各種顔色和花紋的文身。由于南越國南面臨海,境内河網衆多,所以很多的越人水性很好,他們擅于利用船來進行漁獵,喜歡食用各種魚類和貝類,在一些出土的銅鼓上還描繪有他們競賽龍舟的習俗。古越人的房子多為巢居和幹欄,巢居是指營建在樹上的房屋,幹欄是指利用多根柱子做支撐,把房屋淩空建在柱子上,這兩種淩空建造的房子都是為了避免蛇蟲走獸的侵擾和适應當地高溫多雨的環境。幹欄建築至今在各侗台民族的聚居地區依然可見。

南越國相對于中原地區來說,仍保留有一些不人道的習俗,比如人殉和獵首。在南越王墓中,即發現有15具的殉人,這些殉人都是南越文王趙眛的寵妃和身邊近待,多數是被擊砸後腦緻死,其狀慘烈,而在南越國的其它墓葬中亦發現有殉人。獵首的情形則描述在一些南越墓葬的出土文物上,表現了南越國的越族人在交戰中,将對方俘獲後,割下首級,系在自己的腰上。

外交

漢朝

南越國自前196年第一次向漢朝稱臣後,共經曆了兩段臣屬和兩段抗衡的時期,一直到前111年被漢武帝所滅。

南越國首次臣屬于漢朝是從前196年漢高祖派陸賈出使南越國,趙佗接受漢高祖的印绶開始,一直到前183年為止。在這個臣屬期裡一方面雙方的政治、經濟來往不斷,兩國都有收益,通過貿易,中原獲得了南越國的特産,南越國獲得了中原的鐵器、馬牛等。另一方面,兩國又在互相提防,在兩國交界的關口互相都有重兵布防。

南越國首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前183年呂後對南越國實行禁絕關市的經濟封鎖,趙佗和漢朝絕裂開始,一直到前179年為止。在這段時間裡,趙佗脫離漢朝,公開稱帝,并出兵攻打漢朝的諸侯長沙國,呂後亦派大将和軍隊前去和南越國交戰。在這場戰争中,因為南越國的軍隊成功阻止了漢朝軍隊的南下,使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連閩越、西瓯和駱越都紛紛歸屬南越國。

南越國第二次臣屬于漢朝是從前179年漢文帝派陸賈第二次出使南越國,趙佗再次去帝号歸複漢朝開始,一直到前112年為止。這段臣屬期維持時間非常長,共經曆了四代南越王,總共60多年。在這段時間裡,除了開國君主趙佗外,其餘君主都比較平庸,沒什麼建樹,對漢朝的依附也越來越深。第二代南越王趙眜在閩越侵犯南越時,甚至把漢武帝搬了出來,讓漢武帝出兵來對付閩越。此舉使趙佗時期就已經役屬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了役屬關系,而直接受制于漢朝中央,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南越國第二次和漢朝抗衡是從前112年丞相呂嘉反叛,殺第四代南越王趙興、樛太後和漢朝使者開始,一直到前111年南越國滅國為止。此時的漢朝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力強大,曾在北方數次大敗匈奴,迫使匈奴遠走漠北。而此時的南越國内部分裂,樛太後和呂嘉之間的矛盾非常深,并最終導緻了他們之間的互相殘殺。所以這次南越國的反叛在不到兩年的時間裡就被漢武帝大敗,最終滅掉了南越國。

南海國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統一嶺南,在東境設置了揭陽戍(在今豐順縣),以推行“和輯漢越”的政策。至秦末,諸侯紛紛叛秦,公元前204年,新任南海郡尉趙佗為防北方動亂波及嶺南,于是割據嶺南三郡,自立為王,國号南越。

西漢建立以後,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西漢中央政府為加強對南越國的管轄權,封名織者為南武侯,在南越國境内建立小諸侯國名南海,其國境在秦龍川縣東境,相當于揭陽戍管轄的範圍。

閩越國

閩越國位于南越國的東邊,秦朝時被秦始皇所滅,設為閩中郡,國王無諸被廢。漢朝立國時,無諸因輔佐劉邦有功,于前202年被複立為閩越王。南越國和閩越國的關系經曆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前196年趙佗第一次臣服漢朝後開始,此時,南越國和閩越國同臣屬于漢朝,是對等的關系。第二階段是從前183年趙佗和漢朝交戰,成功阻止漢軍南下開始,此時,南越國的聲望大增,閩越因而役屬于南越國,開始了臣屬的關系。第三階段是從前135年閩越王郢襲擊南越國,趙眜請求漢武帝出兵,平複閩越之亂開始,這時閩越國重新歸屬漢朝中央,和南越國恢複了對等的關系。

西南夷

漢初的西南夷國家主要有夜郎、毋斂、句町等,夜郎是這些西南夷當中地域最廣的國家,疆域包括今中國貴州、雲南及四川南部地區。在前183年趙佗成功抗擊漢朝後,包括夜郎在内的西南夷國家都紛紛役屬于南越國,一直到南越國滅亡,都保持着一種松散的役屬關系。

遺迹

綜述

南越國的遺迹多分布在中國廣東和廣西兩省區内,其中以南越國都城的所在地,即現今的廣州市分布最多。在廣州市範圍内的共有四處南越國遺迹被中國國務院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們分别為南越國宮署遺址、南越文王墓、南越國木構水閘遺址和蓮花山古采石場。此外,至1995年為止,廣州市共發現南越國的墓葬多達250多座,是南越國墓葬發掘最多的地區。在廣州市之外的廣東省地區,仍有很多的南越國遺迹,它們包括南雄的橫浦關、陽山的陽山關、樂昌的趙佗城、仁化的秦城等南越國的關防遺址,以及零星分布在肇慶、樂昌、曲江、南海等地的南越國墓葬。廣西的南越國遺迹主要以墓葬居多,它們主要分布在貴港、賀州、平樂、合浦、梧州、柳州、桂平等地。其中較重要的墓葬有貴港羅泊灣一、二号墓,賀州金鐘一号墓,此外在平樂銀山嶺、合浦望牛嶺、貴港風流嶺等地的漢墓群中亦有南越國時期的墓發現。

宮署

宮署南越國王宮的遺址,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内,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包括禦花園遺址和宮殿遺址等。禦花園遺址是1995年被發現的,在遺址中發掘出方池、彎月池、曲渠、平橋、步石等宮殿園林的遺迹;宮殿遺址是2000年在廣州市兒童公園被發現的,隻清理完其中一座大型宮殿的“散水”部分。1996年11月20日,該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6月11日,南越國宮署遺址向公衆開放部分已整理修複完的大約3000多平方米的遺迹,并在10000多件發掘品中精選部分文物向公衆展

文王墓

南越文王墓通常稱為南越王墓,是南越國第二代君主趙眜的陵墓,位于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象崗山上,是一座鑿山深埋多室結構和有斜坡墓道的石室墓。該墓是1983年被發現的,共出土随葬品1000多件,包括銅器500多件,玉器240多件,鐵器246件,另有金器、銀器、陶器一批,其中以絲縷玉衣和“文帝行玺”金印等最為珍貴,此外還在該墓發現有殉葬者15人。1988年2月8日,在原墓址建立起來的遺址博物館——西漢南越王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1996年11月20日該墓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羅泊灣墓

羅泊灣一、二号墓位于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羅泊灣附近,離貴港市區約5公裡。羅泊灣一号墓是1976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大型的豎穴土坑木椁墓,墓道南側有車馬坑,椁室之下還有殉葬坑和器物坑等,共出土随葬品1000多件,殉葬者7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時期桂林郡最高官吏的陵墓(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蒼梧秦王)。羅泊灣二号墓是在1979年被發現的,是一座帶墓道的大型木椁墓,該墓曾被嚴重盜擾,隻出土随葬品123件,殉葬者1人,該墓被認為是南越國王侯一級官吏的配偶的陵墓(也有一種觀點認為是蒼梧秦王的夫人)。

争議

南越國歸屬問題以及趙朝正統性的争議:

在中國,南越國被當作中國的一個地方割據政權看待,不承認越南人所提出的趙朝。而因為南越國的部分領土延伸到了今天越南的北部地方,部分越南人亦把南越國當作越南曆史的一部分。陳朝時黎文休編成的《大越史記》、佚名作者的《越史略》,以及後黎朝史官吳士連等編成的《大越史記全書》,便把趙朝列為越南的早期王朝來表述。黎文休提出:“趙武帝能開拓我越,而自帝其國,……為我越倡始帝王之基業”,吳士連亦說:“趙氏一失其守,國亡統絕”,反映了他們認為趙朝興亡,與越南的“國統”是息息相關。

到了後黎朝末年的時候,吳時仕對趙朝的正統性提出了質疑,認為趙佗是來自中國的侵略者,而不是越南的賢明帝王。後來,《欽定越史通鑒綱目》不再将趙朝列入正統朝代中,但仍舊将趙朝當作越南曆史的一部分。

目前越南的主流觀點:

在越南,就趙朝是否是越南曆史上的一個王朝存在着争議。在封建時代,史官們認為趙朝是越南的朝代,并把趙朝滅亡的前111年當作越南第一次北屬時期的開始;然而,如今大多數的越南學者認為趙朝不是越南的一個朝代,而是中國入侵者建立的政權,因此應當歸于第一次北屬時期之中。其論據為:

趙佗是中國的漢族人,出生在秦朝的真定(戰國時為趙國領土,今中國河北正定)。

趙佗是秦朝的将領,後來帶兵侵略越南,兼并了瓯雒國。

今日越南的大部分地區不屬于南越國的疆域之内,而南越國的大部分疆域卻屬于今日中國的境内。

今日的越南人在南越國人口中僅占少數,而南越國人口的大部分人屬于古代中國的華夏族(漢族)。

因此,目前越南大部分學者亦不承認趙朝,僅有少數人堅持認為趙朝是越南的一個朝代。

越南共産黨的觀點:

越共學者把趙朝排除在越南曆史之外:

“真正成問題的倒是将趙朝看作正統朝代的事。

趙佗建立南越國是屬于漢族官吏割據性質,他用自己的漢族親信來統治越族人所在地的人民,對于越南人民而言,趙佗隻能是外族侵略者。此後趙佗降服了瓯雒國,消滅了安陽王,分瓯雒地為兩郡,強迫使之隸屬于南越。就瓯雒人民來說,趙佗也确是外族侵略者無疑。……

可是,以前我國各舊史家,自黎文休、吳士連直到範公著,都把趙朝看成一個正統的朝代。直到黎代末期,才有人反對這個傳統的觀念。《越史标案》的作者吳時仕……曾經極力反對我國舊史家盲目地把趙佗當作我國的一位賢明帝王來贊揚。他又說:‘我國内屬中國時間起自漢、終于唐,推其禍首,趙佗責無旁貸。’可能由于受到這種說法的影響,阮朝的《欽定越史通鑒綱目》即不将趙朝列入正統中的一個朝代了。但是仍舊把趙朝整個曆史記載于我國的國史範圍之内。我們現代各史學家們也同樣受到這個非民族觀點的影響,因此,《越南史略》的作者陳仲金即對趙朝的曆史作了極其詳盡的記載。阮鄰在其《光榮的史頁》一書中還贊揚了呂嘉是趙氏王朝的忠臣,是我們第一個民族英雄。隻有唯物曆史觀才是人民和民族的鋒利鬥争武器,才能清晰地指出了趙佗是我們民族的侵略者,南越國趙朝的曆史不能加載越南曆史的範圍之内。”

——《越南古代史》,(越南)陶維英著,科學出版社1959年出版,166—168頁。

世系

南越武王(南越武帝)

趙佗

約前204年—前137年

南越文王(南越文帝)

趙眜(趙胡)

前137年—約前122年

趙佗的孫子

南越明王

趙嬰齊

約前122年—約前113年

趙眜的兒子

南越哀王

趙興

約前113年—前112年

趙嬰齊的兒子

南越末主、高昌侯、術陽侯

趙建德

前112年—前112年與前111年之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