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病毒感染

疱疹病毒感染

一种传染病
疱疹病毒是一组病毒,主要包括单纯疱疹病毒、带状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EB病毒等八种病毒类型,临床最常见的是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后会产生单纯的疱疹。该病毒又分为Ⅰ型和Ⅱ型。Ⅰ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位于腰部以上,为头面部的感染,如口唇部水疱;Ⅱ型单纯疱疹病毒主要发生在腰部以下,为生殖器部位的感染,即生殖器疱疹。[1]
    中医病名:疱疹病毒感染 外文名:herpes virus infection 别名: 就诊科室: 多发群体: 常见发病部位: 常见病因: 常见症状: 传染性: 传播途径:直接接触传染、唾液传染 传染病:是 疫苗预防:是

概述

疱疹病毒感染是一组能感染人类的疱疹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能感染人类的疱疹病毒疱疹病毒感染极为普遍,多为隐性感染,少数为显性感染。调查了人群中不同疱疹病毒的血清抗体发现在世界穷困地区的10岁儿童,有约90%感染过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SV-1),而成人几乎全部感染过HSV-1。在温带地区,90%的14岁儿童都感染过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西欧、英国和美国,约20~80%青少年都感染过巨细胞病毒(CMV)。在第三世界国家中,几乎所有儿童均已感染过CMV。疱疹病毒除EB病毒外均易引起胎儿先天性感染,造成流产、早产、胎儿先天性畸形和出生后持续感染。由于CMV和HSV易引起孕妇的子宫颈感染,胎儿先天性感染的发生率亦较高。婴儿先天性CMV感染发生率为0.5~1.5%。胎儿先天性感染的途径是受染孕妇体内的病毒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或经子宫颈上行感染胎儿。疱疹病毒的致癌性虽未完全肯定,但不少研究证明疱疹病毒感染与某些癌瘤的发生有关。如EB病毒与伯基特氏淋巴瘤和鼻咽癌、HSV-1与唇癌、HSV-2与子宫颈癌密切相关。有人认为此类病毒的基因可以部分或全部整合于寄主细胞的基因中,引起寄主细胞的癌变。

疱疹病毒是一类有包膜的DNA病毒,现已发现60种以上。能引起哺乳类、鸟类、两栖类和鱼类的感染。1978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将疱疹病毒分为α、β和γ三组。能感染人类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和Ⅱ型及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划为α组,巨细胞病毒为β组,EB病毒为γ组。感染人类的疱疹病毒有共同的形态和结构。疱疹病毒呈球形,直径为150~200nm,完整病毒由核心、核壳和包膜组成。病毒的核心为双股DNA,并有少量的酶蛋白。核壳由162个空心管状壳微粒构成20面体。最外一层是包膜,由脂肪和糖蛋白组成,抗原结构存在于糖蛋白中。感染人类的疱疹病毒除EB病毒外,均能在二倍体细胞组织培养中生长,并引起明显的细胞病变。

疱疹病毒感染后,可表现为原发性感染、潜伏性感染或复发性感染。首次感染疱疹病毒无免疫力者为原发性感染。原发性感染疱疹病毒后,病毒在人体细胞中不增殖,亦不破坏细胞,却呈潜伏状态,此时病人无临床症状,这称为潜伏性感染,一由于外界刺激,如受凉、外伤、感染、应用免疫抑制剂等人体抵抗力下降,潜伏状态的病毒便重新复制增殖,破坏细胞,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这称为复发性感染。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在感觉神经节和三叉神经节、骶神经节中潜伏感染。EB病毒在淋巴细胞中潜伏感染。疱疹病毒感染后产生的免疫力不完全,一些疱疹病毒(如HSV)的减毒活疫苗或常规方法灭活的死疫苗预防接种在研究中,但一些疱疹病毒(如EB病毒)有致癌潜能。上述疫苗有危险性,有人研究从产EB病毒的人淋巴母细胞系细胞中提取EB病毒决定的膜抗原制造疫苗。

疾病

单纯疱疹病毒(HSV)引起的传染病。HSV可分1型(HSV-1)和2型(HSV-2)。常见的HSV感染有复发性口唇疱疹、皮肤疱疹、急性疱疹性口龈炎和急性疱疹性角膜结膜炎。少见的有急性疱疹性神经系统感染如脑膜炎、脑炎、脊髓炎和神经根炎。新生儿和免疫功能低下者常表现为严重的全身性HSV感染。疱疹性脑炎病情重病死率高,有的可造成终身残疾。HSV感染十分普遍,根据对人群中HSV抗体的调查,约90%10岁儿童血清中有HSV抗体,成人可达100%,这说明他们已经受过HSV感染。西方国家,如美国及一些西欧国家,HSV-2引起的生殖器疱疹,作为性传染病而流行,患有生殖器疱疹的妇女所生的新生儿,可以发生全身性播散性疱疹感染及疱疹性脑炎,其病死率极高或留有严重的后遗症。一些器官移植和接受免疫抑制剂及抗肿瘤药治疗的病人,由于免疫功能低下,可泛发全身性疱疹感染乃至死亡。此外,不少的资料证明,HSV-1感染可能与唇癌有关,而HSV-2感染则可能与子宫颈癌的发生有关,因此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对HSV及其感染的研究和控制。

传播方式

主要是直接接触传染,亦可通过被唾液污染的餐具而间接传染。

主要病因

本病是由DNA病毒的单纯疱疹病毒所致。人类单纯疱疹病毒分为两型,即单纯疱疹病毒I型(HSV-I)和单纯疱疹病毒II型(HSV-II)。I型主要引起生殖器以外的皮肤、粘膜(口腔粘膜)和器官(脑)的感染。II型主要引起生殖器部位皮肤粘膜感染。病毒经呼吸道、口腔、生殖器粘膜以及破损皮肤进入体内,潜居于人体正常粘膜、血液、唾液及感觉神经节细胞内。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如发热、胃肠功能紊乱、月经、妊娠、病灶感染和情绪改变时,体内潜伏的HSV被激活而发病。

传播方式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传播途径有三种,分别为宫内感染、出生时的感染以及出生后的感染。因此,家长要想避免新生儿被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生活中就需要从以上三种传播途径着手做预防措施,从而降低疾病的出现几率以及对新生儿身体健康的损伤程度。n

相对比成年人来看,新生儿的身体素质和免疫能力要更低,更容易被疾病侵袭。所以家长要想预防各类新生儿疾病的出现,在生活中就要多做预防措施。尤其是在产前以及刚出生的那段时间内,若是护理措施不做到位,就很有可能被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下面就一起解析一下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传播途径有哪些?n

一、宫内感染: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不幸被单纯疱疹病毒感染,这种病毒就会通过孕妇体内的血液循环进入到胎盘中,导致胎儿被感染,从而引发各种先天性的不良疾病以及流产等严重现象出现。n

二、出生时感染:出生时感染是新生儿被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占比率约为百分之八十到九十。所以孕妇在生产时一定要选择正规的三甲医院,千万不要因为贪图便宜就随意去小医院。以免因为手术器具未完全消毒干净而导致新生儿出现被病毒感染,从而严重损伤新生儿的身体健康。n

三、出生后感染:如果家长在生活中不注意新生儿的护理,导致其直接接触带有单纯疱疹病毒的家庭成员,病情就容易通过近距离的接触传播到新生儿的身上。因此,为了新生儿的身体健康着想,发现其身上有任何的不适感,都要及时带去医院诊治,以免出现不良后果。n

以上就是单纯疱疹病毒的三种传播方式,家长要想降低新生儿的患病几率,在生活中就需要多注意以上三点。而家长除了要做生活中多帮新生儿做预防之外,也要多了解这种疾病的相关表现,这样新生儿一旦出现症状就可及时发现,从而在最短的时间内带其去医院接受相关治疗,减低疾病对新生儿身体的损伤程度。

病原体

单纯疱疹病毒属疱疹病毒科,分HSV-1和HSV-2两型,完整的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120~150nm,病毒核心部分由双股DNA和一些蛋白质构成,外有蛋白质外壳,由162个壳微粒组成六角形立体对称的20面体,最外一层为包膜,由糖蛋白和脂肪组成。糖蛋白具有HSV的抗原性,并与病毒附着及穿透寄主细胞的能力有关。HSV对温热、紫外线、乙醚、氯仿均很敏感,对HSV敏感的动物有家兔、小鼠(尤其是乳鼠)、豚鼠、大鼠和地鼠等。可用鸡胚绒毛尿囊膜、人胚肾和兔肾细胞及小白鼠腹腔和脑内接种的方法分离病毒。人是HSV的唯一寄主。原发性感染和复发性感染病人及无症状的排病毒者均可成为传染源,约有20%健康幼儿和1~5%的成人是无症状排病毒者,从其唾液中可分离出HSV。有的国家常规宫颈阴道细胞学检查发现,约有0.5%妇女从生殖器排出HSV,因此,无症状排病毒者十分普遍。

HSV主要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包括接吻、接触带有HSV的病人的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HSV-2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HSV-1可以通过空气飞沫传播,但较少见。新生儿可在娩出时通过患有生殖器疱疹母亲的产道而受染,病毒亦可由子宫颈上行而感染胎儿。儿童或成人均可感染HSV,儿童更易感染。卫生条件差、居住拥挤[1]的人群,感染发生早,常在幼儿时受染。

预防

1、传播途径可经口腔传播到呼吸科,也可通过皮肤、粘膜、眼角膜等疱疹病灶处传染;

2、感染单纯疱疹病毒的患者的唾液、粪便中皆有病毒存在,应避免接触其他儿童与幼婴,以免增加感染的危险;

3、复发性单纯疱疹感染的发生是由于体内潜伏的单纯疱疹病毒被激活以后引起的。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