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

教育機構與組織構成的系統
教育制度是一個國家各級各類教育機構與組織體系有機構成的總體及其正常運行所需的種種規範、規則或規定的總和。[1]它包含有學前教育機構、學校教育機構、業餘教育機構、社會教育機構等,還包括各機構間的組織關系、各機構的任務、組織管理等,它的設立主體是國家,是國家教育方針制度化的體現。教育制度是一個社會賴以傳授知識和文化遺産以及影響個人社會活動和智力增長的正式機構和組織的總格局。是社會制度中的一種,與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家庭制度并存于社會結構之中。
    中文名:教育制度 外文名:The education system 别名: 包括:經濟、文化、宗教、 含義: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

主要内涵

中英解釋

漢語中,對“制度”的解釋有兩種意思:一是要求成員共同遵守的、按一定規程辦事的規則,如工作制度、學習制度等;一是在一定的條件下形成的政治、經濟、文化等的體系,如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等。

英語中,表示“制度”的詞有兩個:一是system,另一個是institution。system有“系統”、“體系”、“制度”、“體制”等含義。institution有“建立”、“制定”、“設立”、“制度”、“慣例”、“風俗”以及“公共機構”等含義。從詞源上看,institution來自動詞institute,而institute的拉丁詞源為instuere,有“制定”、“創立”、“授職”、“獲得權力”等意思。

現代制度

它主要包括:

①為尚未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提供的學前教育;

②各級學校教育,包括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

③為生理或心理上有缺陷的兒童提供特殊教育;

④為各類在職人員或其他已超過正常學齡範圍的人提供的成人教育,如繼續教育、回歸教育、業餘教育等;

⑤各級教育行政管理機構。

社會教育

二戰以後,教育社會學的研究重點從研究教育制度本身的形成、發展和改進轉向研究教育制度在一個更大的社會結構中的地位和功能,以及教育制度與其他多種制度之間的關系。對教育制度的功能的研究中,西方教育社會學從隻注意社會化功能發展到對其他多種社會功能的研究。

存在問題

中國教育體制改革要解決的基本問題包括:在現實的政治體制和社會制度中,如何建立政府與學校的正确關系;在市場化的社會環境中,如何确立政府與市場在發展教育上的不同定位和功能;在利益多元化的格局中,如何建立、平衡中央與地方管理教育的權限和關系,促進教育的地方化;改善學術與政治的關系,促進學術民主和學術自由,以保障學術研究的高水平和創造性;在各級各類教育中,建立以人為本的管理制度……

改革理念

教育制度改革的理念和價值:

楊東平、儲朝晖、王烽等專家認為,中國的政治文明、社會進步、可持續發展都有賴于先進的、真正能夠興國的教育。面向21世紀的中國教育需要新的教育哲學和教育理想,改革需要奠定清晰的價值和目标。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與建設市場經濟體制和發展民主政治的社會現代化方向相一緻,中國教育的基本價值至少應當包括以下方面:

普及性

現代教育的曆史,就是不斷普及和擴大教育的曆史,通過更大程度地實現“教育機會均等”,從而提高民族素質,滿足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對教育的需求,增進和擴大社會民主。面對激烈的國際競争和旺盛的教育需求,特别需要弘揚中華民族重教興學的精神和民間辦學的優秀傳統,進一步開放教育,解放教育生産力。這也是“窮國辦大教育’的一個必由之路。同時,需要發展信息時代以通訊技術和網絡為主的各種新的教育方式和途徑,在終身教育的視野中,構建學習型社會的教育制度。

公平性

現代教育不僅是經濟建設的“發動機”、科技發展的“加速器”,也是社會的“穩定器”和“平衡器”。在建設和諧社會的進程中,促進社會公平和教育公平不僅是一種理想,也是一個現實的發展目标。當前特别值得重視的是導緻教育不公平的制度性原因。需要通過有效的公共政策,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努力縮小而非人為擴大客觀存在的各種教育差距和社會差距。

民主性

在我國的現實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重建教育的公共性。它意味着要通過制度創新,分散和下放管理權力,促進辦學體制的靈活性和多樣化,使教育重新成為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生機盎然的事業。在教育多元化、社會化、地方化的格局中,重建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主體性。與此同時,需要确立學術自由、學術自治、師生平等、社會參與等價值;确立知識分子的學術權力和在教育、科研中的中心地位;建立科學化、民主化的教育決策體制和機制;建立學校與家長、與社區緊密聯系的參與機制。

人文性

現代教育具有人力資源開發和人的發展這樣相輔相成的兩翼,必須在教育的功利和非功利的兩種價值之間保持恰當的平衡,重視教育樹人育人、文化傳遞、社會整合等非功利價值,防止經濟主義、科學主義、能力主義、急功近利的短期行為對教育的戕害,防止教育的失衡和異化。

實用性

長期以來,在我國學校教育的現實中,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學生與社會生活相脫離的弊端特别嚴重。

基本問題

教育體制改革的基本問題和動力機制:

楊東平、儲朝晖、王烽等專家認為,具體的教育制度改革,包括教育行政制度改革,高等學校管理體制改革,公共教育财政制度的建立,基礎教育管理體制改革,現代學校制度的建立,考試、評價和用人制度改革,決策科學化、民主化和社會參與制度的建立等許多方面。其中最重要、最核心的,是教育行政制度改革。

在論及當下中國教育改革的動力機制時,楊東平等專家認為,當前包括教育在内的公共事業領域的改革,存在三種不同的動力和價值。

慣性

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國家主義的目标和價值具有很強的慣性,仍在當下的社會生活、公共政策制定中發揮重要作用。其基本特征是強調中央政府所代表的國家利益,強調效率和發展。

動力價值

市場經濟的發育改變了教育的外部環境,使市場機制、市場價值等極大地影響了教育發展。教育消費、教育成本分擔、教育投資、教育服務之類的觀念深入人心,個人的教育權利和教育利益開始受到重視。它主張經濟效益和管理效率,傾向用企業管理改善教育管理。它推動了入學機會和标準的多元化,同時具有将利益交換原則引入教育的傾向,試圖用“金錢面前的平等”改變“分數面前的平等”。它推動了教育地方化的發展,也産生了所謂的“地主效應”,如各地名牌大學招生本地化的趨勢。

特殊利益

轉型期體制改革的重要特點被稱為是“内部人改革”,即在缺乏社會參與和利益博弈機制的情況下,由掌握重要資源的權力部門自己進行的改革。因而,在這一模式下的改革,其實際關注的往往不是如何開放市場,公平、公正地提供公共服務,以及通過管理改革提高效率;而是通過創收、收費等營利性的環節追求自身利益,甚至公開地設租尋租。它造成了基于壟斷而産生的部門利益及特殊利益集團,造成扭曲的市場和不公平競争,極大地敗壞了改革的形象,引緻人們對市場化方向的懷疑。

基于上述,專家們強調,當前最突出的教育問題,表現為如何處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如何确定和規範政府在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功能、教育責任,奠定教育公共政策的基本價值。

其他國家

美國

美國教育制度的一個特色點,是美國教育為社會上每一個人而辦,不是專為少數人而設。用稅款興辦的免費教育,除了設立一般學校的科目如數學、曆史、語文外,還有縫紉、打字、無線電與汽車修理等科目。學生可依自己的興趣、個人未來的計劃和才能,從許多科目中自行選修。美國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發展每個孩子的才能,不管它高或低到什麼程度,同時給每個孩子灌輸公民意識。

美國的教育制度,整體上可分為四個階段。

美國法律規定,任何學齡兒童均應進入學校就讀,并提供義務(免費)的中小學教育,當然進入私立學校就讀的話,便要繳付相當昂貴的學費。

研究院及高等專科學院開設的課程及學科,種類繁多,從核子工程到中國文學,從商業行政到法學與醫學,林林總總,不一而足。念完研究院課程的學生,經校方核定,會頒發以下的學位:

(一)碩士學位(Master' Degree)

(二)工商管理學碩士

(三)博士學位(Doctoral Degree)

(四)法學博士(J.D.)與醫學博士(M.D.)

初等教育

在中國小學6年,初高中各3年,共計12年;在英國則為13年制。

1-6年級其實就是幼兒園的等級,所以并沒有具體教學。

7-9年級為一檔次。與中國小學類似,開始學習所有科目,但并不非常注重學習成績,算是一種開導式教育以培養興趣,故基礎教育紮實度與國内不可相比。

10、11年級被稱為GCSE,類似中國初中。此時已經開始注重學生自己的興趣培養,除語文(英語),數學,外語(法語)之外,必修的為物理、生物、化學、電腦、體育。其他按照自己興趣,選修3門科目。

12、13年級被稱為A-Level,類似中國高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