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

修行

漢語詞語
修行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是xiū xíng。[1]意思是修養德行;出家學佛或學道;行善積德。
    中文名:修行 拼音:xiū xíng 注音:ㄒㄧㄡ ㄒㄧㄥˊ 英譯:religious practice (Buddhism)

詞語釋義

意思是修養德行;出家學佛或學道;行善積德。

引證釋義

    修養德行。

《莊子·大宗師》:“彼何人者邪,修行無有,而外其形骸。” 成玄英 疏:“彼二人情事難識,修己德行,無有禮儀,而忘外形骸。”

韓非子·問田》:“臣聞服禮辭讓,全之術也;修行退智,遂之道也。”

三國 魏.阮籍《大人先生傳》:心若懷冰,戰戰栗栗,束身修行,日慎一日;擇地而行,唯恐遺失。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家訓·風操》:“又有 臧逢世 , 臧嚴 之子也,笃學修行,不墜門風。”

2.美好的品行。

《呂氏春秋·贊能》:“ 叔敖 遊于 郢 三年,聲問不知,修行不聞。”

劉向 《說苑·善說》:“願大王選良富家子有修行者以為吏。”

3.泛指操行。

《東觀漢記·第五倫傳》:“ 第五倫 、字 伯魚 , 京兆 長陵 人,修行清白。”

4.遵行。

《史記·殷本紀》:“封 纣 子 武庚祿父 ,以續 殷 祀,令修行 盤庚 之政。”

《後漢書·列女傳·鮑宣妻》:“拜姑禮畢,提甕出汲。修行婦道,鄉邦稱之。”

5.出家學佛或學道。

《晉書·藝術傳·鸠摩羅什》:“為性率達,不拘小檢,修行者頗共疑之。”

唐 王建 《贈太清盧道士》詩:“修行近日形如鶴,導引多時骨似綿。”

明 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回:“你不在 南海 修行,卻來此見我做甚。”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八回:大王位極人臣,何不退步,跟貧道往峨嵋山中修行。

茅盾 《陀螺》:“什麼戀愛,她是勘破了的。她說,将來進尼姑庵修行。”

6.行善積德。

清 李漁 《奈何天·焚券》:“凡在佃戶債戶身上,都要施些小恩,存些厚道,一來替主人積德,二來當自己修行。”

清 蒲松齡《聊齋志異.卷一○.席方平》:祇宜公門修行,庶還落蓐之身;何得苦海生波,益造彌天之孽。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十三回:“我們公門裡好修行,所以通個信給他,早為料理。”n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