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蛋白

脂蛋白

生理專業名稱詞
脂蛋白(lipoprotein)是一類由富含固醇脂、甘油三酯的疏水性内核和由蛋白質、磷脂、膽固醇等組成的外殼構成的球狀微粒。脂蛋白對于昆蟲和哺乳動物細胞外脂質的包裝、儲存、運輸和代謝起着重要作用,脂蛋白代謝異常(通常伴随着脂質組分和蛋白質組分的改變)與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肥胖症以及腫瘤發生密切相關。[1]
  • 中文名:脂蛋白
  • 外文名: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
  • 英文名:lipoproteins
  • 結構:乳糜微粒
  • 鑒定:離心沉降行為和化學組成
  • 分類:按密度分
  • 作用:在體内的血液中轉運脂類

概念

脂蛋白(lipoprotein)是一類由富含固醇脂、甘油三酯的疏水性内核和由蛋白質、磷脂、膽固醇等組成的外殼構成的球狀微粒。脂蛋白對于昆蟲和哺乳動物細胞外脂質的包裝、儲存、運輸和代謝起着重要作用,脂蛋白代謝異常(通常伴随着脂質組分和蛋白質組分的改變)與動脈硬化症、糖尿病、肥胖症以及腫瘤發生密切相關。

成分

脂蛋白的核心成分是甘油三酯,周圍包繞一層磷脂、膽固醇、蛋白質分子

脂蛋白為血液中不溶性脂類的載體,血液中不溶性脂類與蛋白質結合在一起形成的脂質-蛋白質複合物。脂蛋白中脂質與蛋白質之間沒有共價鍵結合,多數是通過脂質的非極性部分與蛋白質組分之間以疏水性相互作用而結合在一起。通常用溶解特性、離心沉降行為和化學組成來鑒定脂蛋白的特性。

脂蛋白中的脂質組分主要為飲食攝入以及肝髒合成的膽固醇和甘油三酯,其中膽固醇是生物膜的結構組件,其含量影響膜的穩定性、透過性和蛋白質機動性,并且是性激素和膽汁酸生物合成所必需的,而甘油三酯則是一種新陳代謝能量來源。

脂蛋白中的蛋白質組分(也常被稱為載脂蛋白,apolipoprotein)主要參與脂質的運輸和代謝,具有急性期響應、補體激活、免疫響應、炎症響應、蛋白酶抑制劑等重要功能    。

性質

脂蛋白根據密度大小可分為:乳糜微粒(chylomicrons,CM)、極低密度脂蛋白(very lowdensity lipoproteins, VLDL)、 中 間 密 度 脂 蛋 白(intermediate density lipoproteins,IDL)、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s,LDL)和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s,HDL)。

以血漿脂蛋白的性質為例:

種類t分子大小t上浮率t密度t電泳位置

種類

分子大小

上浮率

密度

電泳位置

(A)

(Sf值)*

(gcm-3)

HDL**

50×300

0

1.063~1.210

β

LDL

200~250

0 ~20

1.006 ~1.063

α

VLDL

250~800

20 ~ 400

0.960~1.006

前-α

CM

800~5,000

>400

<0.960

原點

1.1單位Sf(漂浮系數)是指溶質分子在密度為1.063g·ml-1的食鹽溶液中(26℃),每秒每達因(dyne)克離心力的力場下上浮10-13cm。

2.HDL是長橢球形,故其分子直徑以50×300A表示。

分類

通俗的說,脂肪在血液中有賴于蛋白的攜帶與結合。脂肪與蛋白的結合即脂蛋白。人體脂蛋白大體可分為以下四類: 1、乳糜微粒 2、極低密度脂蛋白 3、低密度脂蛋白 4、高密度脂蛋白

脂蛋白是血脂在血液中存在、轉運及代謝的形式,檢查脂蛋白不僅可以了解血脂的質與量,也能對其生物功能進行分析。

血清脂蛋白經過超高速離心根據密度不同将脂蛋白分為乳糜微粒、極低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和及低密度脂蛋白的代謝中間産物中間密度脂蛋白。電泳法可以将脂蛋白分為乳糜微粒、前β脂蛋白、β-脂蛋白和α-脂蛋白。

1.乳糜微粒(CM)是血液中顆粒最大的脂蛋白,因而其密度最低。主要功能是運輸外源性甘油三酯。正常空腹12h後不應該有CM。

2.高密度脂蛋白(HDL) 是血清中顆粒密度最大的一組脂蛋白,亦稱為a1脂蛋白,比較富含磷脂質,在血清中的含量約為300mg/dl。HDL的代謝是相當複雜的,它涉及許多代謝通路。肝髒是合成分泌HDL的主要部位,其次是小腸。其蛋白質部分, A-Ⅰ約為75%, A-Ⅱ約為20%。主要作用是将肝髒以外組織中的膽固醇轉運到肝髒進行分解代謝。HDL被認為是抗動脈粥樣硬化因子。 HDL主要由肝和小腸合成。肝合成的新生HDL以磷脂和ApoAⅠ為主。在LCAT作用下,遊離膽固醇變成膽固醇酯,脂蛋白則變成成熟球形HDL3,再經LPL作用轉變成HDL2。

HDL可将蓄積于末梢組織的遊離膽固醇與血液循環中脂蛋白或與某些大分子結合而運送到各組織細胞,主要是肝髒。實際上是膽固醇逆轉(RCR),RCT促進組織細胞内膽固醇的清除,維持細胞内膽固醇量的相對衡定,從而限制動脈粥樣硬化的發生發展,起到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Golmset指出,LCAT通過轉酯化反應完成新生盤狀HDL向HDL3、HDL2的轉化,減少血漿HDL中遊離膽固醇的濃度,構成膽固醇從細胞膜流向血漿脂蛋白的濃度梯度,降低組織膽固醇的沉積。

參考值 1.03-2.07mmol/L

低密度脂蛋白結構模型qq

3.低密度脂蛋白(LDL) 是富含膽固醇的脂蛋白,主要作用是将膽固醇運送到外周血液。是動脈粥樣硬化的危險因素之一,被認為是緻動脈粥樣硬化的因子。 參考值 ≤3.12mmol/L

4.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 意義同LDL

參考值 0-300mg/L

作用

可溶性脂蛋白即血漿脂蛋白在動物體内脂質的運輸方面起重要作用,脂蛋白中的脂質還能與細胞膜的組分相互交換,參與細胞脂質代謝的調節;此外,血漿脂蛋白與動脈粥樣硬化型心血管疾病之間有密切關系,低脂蛋白血和高脂蛋白血也都是血漿脂蛋白異常的疾病。不溶性脂蛋白是各種生物膜(如細胞膜、細胞器膜)的主要組成成分。脂蛋白内的蛋白質組分稱為載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的合成和分泌在肝髒和腸内進行。人體脂蛋白代謝的任一環節的失調都可能導緻高脂血症或高脂蛋白血症。

高密度脂蛋白:它運載周圍組織中的膽固醇,再轉化為膽汁酸或直接通過膽汁從腸道排出,動脈造影證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與動脈管腔狹窄程度呈顯著的負相關。所以高密度脂蛋白是一種抗動脈粥樣硬化的血漿脂蛋白,是冠心病的保護因子。俗稱“血管清道夫”    。

極低密度脂蛋白結構模型

極低密度脂蛋白:運輸肝髒中合成的内源性甘油三酯。無論是血液運輸到肝細胞的脂肪酸,或是糖代謝轉變而形成的脂肪酸,在肝細胞中均可合成甘油三酯。在肝細胞内,甘油H酯與APOB100、膽固醇等結合,形成VLDL并釋放入血。在低脂飲食時,腸粘膜也可分泌一些VLDL入血。VLDL入血後的代謝,大部分變成低密度脂蛋白(LDL)。由于VLDL在血中代謝較慢,半衰期為6~12小時,故空腹血中仍有一定含量的VLDL。VLDL由于攜帶的膽固醇相對較少,且它們的顆粒相對較大,故不易透過動脈内膜。 因此,正常的VLDL一般沒有緻動脈粥樣硬化的作用。但是,由于VLDL中甘油三酯占50%~70%,膽固醇占8%~12%,所以一旦VLDL水平明顯增高時,血漿中除甘油三酯升高外,膽固醇水平也随之增高。

脂蛋白a(Lp-a)介紹:脂蛋白a主要是在肝髒合成,主要的功能是阻止血管内血塊溶解,促進動脈粥樣硬化形成。脂蛋白水平持續升高與心絞痛、心肌梗死、腦溢血有密切關系。是冠心病的獨立危險因子。

脂蛋白a(Lp-a)正常值:10~140mmol/L(0~300mg/L)。

脂蛋白a(Lp-a)臨床意義:增高:見于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腦血管病、急性心肌梗死、家族性高膽固醇血症、糖尿病、大動脈瘤及某些癌症等。 減低:見于肝髒疾病、酗酒、攝入新黴素等藥物後    。

脂蛋白異常症

由于脂肪代謝或運轉異常使血漿中一種或幾種脂質高于正常稱為高脂血症 (hyperlipidemia) ,可表現為高膽固醇血症 (hypercholesterolemia) 、高苷油三酯血症 (hypertriglyceridemia) 或兩者兼有 ( 混合型高脂血症 ) 。脂質不溶或微溶于水,必須與蛋白質結合以脂蛋白形式存在,才能在血液循環中運轉,因此,高脂血症常為高脂蛋白血症 (hyperlipoproteinemia) 的反映。由于逐漸認識到血漿中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也是一種血脂代謝紊亂,因而稱之為脂蛋白異常症更為全面、準确地反映血脂代謝紊亂狀态。 臨床上可分為兩類:

①原發性,屬遺傳性脂代謝紊亂疾病;

②繼發性,常見于控制不良的糖尿病、飲酒、甲狀腺功能減退症、腎病綜合征、透析、腎移植、膽道阻塞、口服避孕藥等。血脂異常與心血

管病,尤其與冠心病的發生和發展密切相關,是代謝綜合征的組成成分之一    。

臨床診斷指标

臨床診斷主要把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以及總膽固醇含量作為脂蛋白水平是否正常的檢測指标。通常認為高水平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是心肌梗塞和猝死的主要危險因子,而低水平的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則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相關詞條

營養

多糖

糖醇

類脂

雙糖

果糖

半乳糖

膳食纖維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