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部地區

中部地區

中國經濟分區
中國中部地區,東接沿海,西接内陸,按自北向南排序包括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江西、湖南六個相鄰省份,截至2017年底,中部地區國土面積約102.8萬平方公裡,常住人口約3.68億人,生産總值約17.94萬億元,人均生産總值約4.87萬元。中國中部經濟區位于中國中部的區域,屬于經濟地理概念,不同于傳統地理概念的“華中”、“華中地區”或“華中大區”,在2004年中國提出《中部崛起計劃》以前,還沒有特定的範圍,屬于泛指的概念;既可以指不沿邊、不沿海靠近版圖中部的省份,也可以理解為臨近中原腹地的地區在中部崛起戰略的基礎上,區域範圍僅包括華北地區的山西,華中地區的河南、湖北、湖南以及華東地區的安徽和江西六省。2006年4月15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幹意見》。2021年5月11日,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公布。中國人口中,中部地區占25.83%,與2010年相比,中部地區下降0.79個百分點。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中部地區 外文名稱:China Central 行政區類别:經濟分區 所屬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 下轄地區:山西、河南、安徽、湖北、湖南、江西 地理位置:中國中部 面積:102.6萬平方公裡 電話區号:0791(南昌)等 人口:36,745萬(2012年) 政府駐地:太原 合肥 南昌 鄭州 武漢 長沙 方言:贛語/中原官話 氣候條件:溫帶季風氣候,副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少林寺,太行山,滕王閣,婺源,黃鶴樓,嶽陽樓 主要高校:武大鄭大中科大湖南大學南大江财 機場:天河國際機場 新鄭國際機場等 重點城市:鄭州、武漢、長沙、南昌、合肥 火車站:鄭州站 武昌站 長沙站等 主要城市:太原 合肥 南昌 鄭州 武漢 長沙 車牌代碼:贛(江西)等 中心城市:湖北省武漢市 國家戰略:中部崛起 郵政區碼:330000(南昌)等 經濟發展:116,678億元(2012年)

基本概況

區域:東部包括:北京、天津、河北、上海、江蘇、浙江、福建、山東、廣東和海南。

中部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

西部包括:内蒙古、廣西、重慶、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甯夏和新疆。

東北包括:遼甯、吉林和黑龍江。

中國中部地區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共6省。

中部六省簡介

山西省

山西(Shanxi)以大部分位于太行山之西,呂梁山和黃河以東而得名。自古被稱為“表裡山河”。地理坐标為北緯34°34'-40°43'、東經110°14'-114°33'。全省縱長約682公裡,東西寬約385公裡,總面積15.67萬平方公裡,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6%。現轄太原、大同、朔州、陽泉、長治、晉城、忻州、呂梁、晉中、臨汾、運城共11個地級市。共計86個縣、14個縣級市和23個市轄區。全省總人口3593萬人(2011年)。省會太原,省政府駐太原市府東街。春秋時期,大部分地區為晉國所有,所以簡稱“晉”;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因而又稱“三晉”。名勝古迹曆史名人衆多。

河南省

河南,地處國之中央,黃河中下遊,簡稱“豫”,因其所轄區域大部分位于黃河以南而得名。省會鄭州,為我國第四大經濟區中原經濟區中心城市、國家級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核心城市。東與山東、安徽相鄰,南連湖北,西接陝西,北與山西、河北結合,承東啟西、聯南望北。河南是中華文明和中華民族的發源地,中原河洛、三商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文化、姓氏文化、根親文化、詩詞文化、功夫文化等博大精深;省内文物古迹、風景名勝衆多,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清明上河園、商丘古城、嵩山、雲台山等聞名海内外。河南是中國經濟大省,2011年GDP總量列全國第五位、中西部第一位,以河南為主體的中原經濟區為中國第四大經濟區。

安徽省

安徽省是中國東部擁江近海的内陸省份,簡稱“皖”,位于華東地區腹地,與江蘇、山東、河南、湖北、江西、浙江相鄰,省會合肥市。公元1667年因江南布政使司東西分置而建省,初稱江南左布政使司,駐地南京。1667年改為安徽布政使司,省名為“安徽甯池太廬鳳滁和廣等處承宣布政使司”簡稱。東西寬約450公裡,南北長約570公裡,總面積13.96萬平方公裡,約占全國總面積的1.45%,居華東第3位,全國第22位。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全省戶籍人口為6862.0萬人。坐擁淮河、長江、新安江三大流域,形成淮北、江淮、江南多元的地域、文化特征。

湖北省

湖北省,簡稱“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省級行政區。湖北在中國中部、長江中遊、因位于洞庭湖以北而得名,介于北緯29°05′至33°20′,東經108°21′至116°07′;北接河南,東連安徽,東南和南鄰江西、湖南,西靠重慶,西北與陝西為鄰。東西長約740公裡,南北寬約470公裡,面積18.59萬平方公裡,占全國總面積的1.95%,居全國第14位。省會是中部地區唯一的副省級城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武漢。宜昌市、襄陽市為省域副中心城市,黃石為武漢城市圈副中心城市。漢江自西北向東南,彙入長江,在湖北中部形成江漢平原,是有名的“魚米之鄉”。

江西省

江西省,簡稱贛(gàn),位于長江中下遊南岸,中國東南部。屬江南地帶,東臨浙江、福建,南嵌廣東,西連湖南,北毗湖北、安徽而共接長江。江西自古以來物産富饒、人文荟萃,自古素有“物華天寶、人傑地靈”之譽,文物古迹、風景名勝衆多,廬山、滕王閣、三清山、婺源、龍虎山、井岡山等聞名海内外。境内最大河流為贛江,自南向北縱貫全境,注入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江西總面積16.69萬平方公裡,人口4503.93萬(2012年),由11個地級市組成,省會南昌市。

湖南省

湖南,位于江南長江中遊地區,東臨江西,西接重慶、貴州,南毗廣東、廣西,北與湖北相連,大部分地域處洞庭湖之南而得名,因湘江貫穿省域南北,又簡稱"湘"。據傳,自古境内廣植芙蓉,唐代詩人譚用之有"秋風萬裡芙蓉國"之句,湖南故有"芙蓉國"之稱。湖南曆史悠久,人文荟萃,名人輩出,"惟楚有才,于斯為盛"。湖南物産富饒,素有"湖廣熟,天下足"之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省境依江畔湖,風景秀麗,是海内外聞名的休閑、旅遊勝地。全省轄14個地州市、122個縣(市、區)。湖南是中西部經濟發展最活躍的省區之一,尤其文化産業走在全國的前列。

中國中部經濟地區概況

中國中部地區包括:山西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共6個省、市、區。

山西省---煤炭大省,安徽省------淡水大省,江西省---有色金屬大省,河南省----農業大省,湖北省---水電大省,湖南省---魚米之鄉。

中部崛起

中部地區地處中國内陸腹地,起着承東啟西、接南進北、吸引四面、輻射八方的作用。從中國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中部就是中國的“腰”,隻有“腰闆”直了,中國這個巨人才能走得正、走得穩,中國經濟才能協調健康發展。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加快中部地區發展是提高中國國家競争力的重大戰略舉措,是東西融合、南北對接,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客觀需要。

中國中部地區一度在東部大開放和西部大開發的“夾縫”中處于“塌陷”境地。“十一五”(2006-2010年)期間,中部地區在全國發展格局中的地位由下降轉變為上升,“V”形反轉的态勢已經形成。

位于中國内陸腹地的中部地區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份,總人口3.61億,占全國人口的28%,其中農村人口占全國近三分之一。

2006年出台的《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若幹意見》與2009年批準的《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為中部地區的“止跌回升”提供了強大動力.中部省份經濟發展勢頭好,增速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

日前在武漢大學舉辦的中國中部發展論壇上,中國人民大學區域經濟與城市管理研究所副所長、國家“十一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張可雲指出,中部地區經濟占全國比重在“十五”時期明顯下滑,但由于國家政策和産業轉移等因素,這一占比在“十一五”時期明顯上揚,這種格局變化就是中部地區的“V”形反轉。

對此,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後凱認為,今後中部地區應抓好“三個基地、一個樞紐”建設,即糧食生産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新技術産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加強以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江淮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為核心的重點區域開發,實現重點區域率先崛起,進而帶動整個中部崛起。

中部地區交通

樞紐

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鄭州、武漢

全國性綜合交通樞紐:合肥、太原、長沙、南昌、九江、贛州、上饒、蚌埠、蕪湖、洛陽、商丘、宜昌、襄陽、嶽陽、懷化。

鐵路

中部地區是我國鐵路重要的樞紐地區,鄭州和武漢均為我國十大鐵路樞紐之一,太原、大同、商丘、焦作、新鄉、洛陽、南陽、信陽、合肥、蚌埠、阜陽、蕪湖、宜昌、襄陽、南昌、九江、鷹潭、長沙、株洲、懷化等為全國重要的鐵路樞紐。

公路

國家對中部地區确立了“三個基地、一個樞紐”的定位,其中“一個樞紐”就是要建設綜合交通運輸樞紐。交通運輸部副部長翁孟勇在25日召開的中部論壇太原會議上說,通過一系列項目建設和政策、資金支持,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發展已取得重大成就。

“十一五”期間,交通運輸部普遍提高了中部地區交通建設項目投資标準,共安排中央投資1389.22億元和24.87億元,分别用于中部地區公路和水運建設。

截至2010年底,中部六省公路通車裡程達110.1萬公裡,較2005年增加17.2萬公裡,公路網結構日趨優化。骨架公路通道基本形成,其中國道主幹線已于2007年底按标準提前建設完成,國家高速公路已建成14481公裡,占規劃裡程的81.4%。農民群衆的基本交通出行條件得到顯著改善,六省鄉鎮、建制村公路通達率分别達到99.99%和99.66%,鄉鎮、建制村公路通暢率分别達到99.92%和93.79%。

水路

在水運方面,長江中遊航道條件明顯改善,加快了漢江、湘江、贛江等高等級航道建設速度。以主要港口為重點,形成了以武漢陽邏、九江港、南昌港、長沙霞凝、蕪湖朱家橋等為代表的一批規模化、專業化港區。内河運輸也持續較快增長,2010年,中部六省内河貨運量達6.7億噸,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9.2億噸,分别是2005年的2.9倍和1.8倍。

中部地區公路水路交通運輸的快速發展,顯著改善了中部地區交通運輸條件,為促進中部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夯實了基礎,為中部崛起戰略的實施提供了先導和保障條件。

翁孟勇表示,按照中部地區發展對交通運輸行業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下階段将完善中部地區綜合運輸體系,強化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加快中部地區交通運輸轉型。要繼續支持基礎設施建設,促進現代物流發展,提高交通安全與應急保障能力,構建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綠色交通運輸體系,推進交通科技與信息化建設。

中部地區教育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高等教育地區。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将從師資力量、學科建設、科研建設、人才培養、區域均衡等10個方面,力争推動西部高等教育總體水平到2020年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2010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布實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要“優化區域布局結構。設立支持地方高等教育專項資金,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2011年教育部提出啟動“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

實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興計劃”主要是為了解決高等教育尤其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布局不盡合理的現象,重點扶持一批有特色有實力的中西部地區本科院校,加強本科教學基本設施的改善和本科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解決中西部地區高等教育落後問題。

2016年12月26日,國家發改委印發《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十三五”規劃》,《規劃》指出“支持武漢、鄭州建設國家中心城市,強化長沙、合肥、南昌、太原等省會城市地位。繼續做大做強洛陽、宜昌、蕪湖、贛州、嶽陽等區域性中心城市。”《規劃》将中部地區定位為“全國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全國新型城鎮化重點區、全國現代農業發展核心區、全國生态文明建設示範區、全方位開放重要支撐區。”《規劃》提出“發展壯大經濟增長極。壯大長江中遊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形成南北呼應、共同支撐中部崛起的核心增長地帶。”

旅遊景區

山西省

雲岡石窟、五台山、恒山、壺關太行山大峽谷、應縣木塔、懸空寺、大同火山群、平遙古城、雁門關、黃河壺口瀑布、晉祠、王家大院、喬家大院、常家莊園、華門、太谷三多堂、堯廟、渠家大院、李家大院、皇城相府、珏山、王莽嶺、天脊山、黃崖洞、石膏山、紅崖大峽谷、蒙山大佛、老牛灣、洪洞大槐樹、曆山、綿山、大同古城牆、麻田八路軍總部紀念館、龐泉溝、平型關大捷遺址、蘆芽山、蟒河、五鹿山、運城死海、鹳雀樓、普救寺、五老峰、永樂宮、炎帝陵、舜王坪、藏山、北武當山、碛口古鎮、汾陽市賈家莊文化生态旅遊區等。

河南省

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嵩山、天地之中、雲台山、神農山、青天河、白雲山、清明上河園、堯山、中原大佛、老君山、雞冠洞、龍潭大峽谷、中國西峽恐龍遺迹園、嵖岈山、黃帝故裡、世紀歡樂園、康百萬莊園、中嶽廟、嵩陽書院、黃河風景名勝區、綠博園、中原福塔、武侯祠、寶天曼峽谷漂流、老君洞、五朵山、萬仙山、八裡溝、比幹廟、商丘古城、應天書院、芒砀山、白馬寺、關林、養子溝、重渡溝、包公祠、鐵塔公園、中國翰園碑林、龍亭、大相國寺、開封府、雞公山、南灣湖、許慎文化園、黃河小浪底、王屋山、五龍口、函谷關、豫西大峽谷、嶽飛廟、太行大峽谷、老子故裡、嘉應觀、太昊陵、南海禅寺、大伾山、戚城等。

安徽省

黃山風景區、太平湖、齊雲山、西遞、宏村、天柱山、迎江寺、浮山、敬亭山、太極洞、九華山、升金湖、琅琊山、皇甫山、醉翁亭、明皇陵、明中都城遺址、周瑜墓、天堂寨、八裡河風景區、巢湖、花山謎窟、八公山、龍子湖風景區、采石矶、包公園、萬佛湖風景區、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等。

湖北省

荊州古城牆、紀南故城、昭君故裡、神農架、武當山、長江三峽、木蘭天池、戶部巷、木蘭山、武漢東湖、昙華林、漢口江灘,襄陽城,神農溪、清江畫廊、雙峰山、農耕年華、鄂軍都督府、黃鶴樓、武漢長江大橋、東湖、三峽、明顯陵、荊州古城、赤壁遺址、黃石國家礦山公園、閱馬場、九宮山、潛山國家森林公園、洪湖、梁子湖、古隆中等。

江西省

廬山、三清山、井岡山、龍虎山、婺源、龜峰、武功山、明月山、景德鎮、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仙女湖、滕王閣、三百山、瑤裡、八一南昌起義紀念館、浮梁古縣衙、白鹿洞書院、洪源仙境、柘林湖、清涼山國家森林公園、九嶺山國家森林公園、浔陽樓、景德鎮國家森林公園、瑤裡國家森林公園、翠微峰國家森林公園、五指峰、三爪侖國家森林公園、楓樹山等。

湖南省

嶽麓山、毛澤東故居、株洲炎帝陵、南嶽衡山、張家界、嶽陽樓、洞庭湖濕地、嶽麓書院、桃花源、鳳凰、君山島、嶽陽文廟、平江起義紀念館、祁陽文昌塔、甯遠縣九嶷山舜帝陵、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天門山國家森林公園、茅岩河漂流、張家界大峽谷、齊白石故居、醴陵世界陶瓷藝術城等。

發展意義

事實上,“中部崛起”的意義遠遠超乎中部地區本身。在中國區域發展總體戰略中,中部省份起着“承東啟西”的作用。中部地區糧食産量約占中國糧食總産量的40%,這個地區的山西、河南、安徽、江西等省擁有中國最豐富的煤炭資源,該地區的發展無疑有利于提高中國糧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保障能力,緩解資源約束。

中部六省人口3.68億人,占全國人口26.51%,在這一地區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農業生産能力,将有利于中國“三農”問題的破解,并通過農民增收最終助推“擴大内需”這一整體經濟發展戰略的實施。其次,我們要了解“中部崛起”提出的大背景。大家都知道中部六省礦産資源豐富,又是中國的能源基地和原材料基地,國家交通運輸的交通樞紐。

有深厚的中華曆史文化底蘊,人才荟萃,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中心。雖然中部地區具有如此的綜合優勢,但是中部地區的發展卻由于近30年來的政策因素不如意。中部的經濟發展由于沒有國家政策和戰略的支持相對于它的周圍地區的發展過緩慢,這就是所謂的“中部塌陷”。

以上我們不難看出“中部崛起”提出的重要性,在2005年的經濟工作的六項任務中提出:“促進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是結構調整的重大任務。實施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實現相互促進、共同發展。”這就是黨中央、國務院對中部地區的看法和期望。

推動中部地區高質量發展

促進中部地區崛起戰略實施以來,特别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中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重大成就,糧食生産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現代裝備制造及高技術産業基地和綜合交通運輸樞紐地位更加鞏固,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進一步提高,科教實力顯著增強,基礎設施明顯改善,社會事業全面發展,在國家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

同時,中部地區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依然突出,内陸開放水平有待提高,制造業創新能力有待增強,生态綠色發展格局有待鞏固,公共服務保障特别是應對公共衛生等重大突發事件能力有待提升。受新冠肺炎疫情等影響,中部地區特别是湖北省經濟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需要作出更大努力。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