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化理論

強化理論

操作條件反射理論
強化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斯金納(Burrhus Frederic Skinner)等人提出的一種理論,也叫操作條件反射理論、行為修正理論。[1]
    中文名:強化理論 外文名:Reinforcement theory 别名:操作條件反射理論

分類

斯金納區分了兩種強化類型:正強化( positive reinforcement,又稱積極強化)和負強化(negative reinforcement,又稱消極強化)。當在環境中增加某種刺激,有機體反應概率增加,這種刺激就是正強化。、當某種刺激在有機體環境中消失時,反應概率增加,這種刺激便是負強化,是有機體力圖避開的那種刺激。

學習理論

理論内容

開始斯金納也隻将強化理論用于訓練動物,如訓練軍犬和馬戲團的動物。以後,斯金納又将強化理論進一步發展,并用于人的學習上。他強調在學習中應遵循小步子和及時反饋的原則,将大問題分成許多小問題,循序漸進;他還将編好的教學程序放在機器裡對人進行教學,發明了程序教學法和教學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斯金納認為行為之所以發生變化,是由于強化作用的結果,人的學習是否成立關鍵在于強化。當一個操作發生之後,緊接着呈現一個強化刺激時,那麼,這個操作的強度(概率)就增加。這裡所增加的不是刺激-反應的聯結(因為操作不需要特定的激發性刺激),而是使反應發生的一般傾向性增強,即反應發生的概率增強了。他認為在學習中,練習雖然是重要的,但關鍵的變量卻是強化。練習本身并不提高速率,它隻是為進一步強化提供機會。

不過,他對強化的解釋與巴甫洛夫的解釋不同。他認為凡能增強反應概率的刺激,這可叫做條件的、二級的、後繼的或派生的強化物。這後繼的強化物可以在它同反應重複聯合而無原始的、一級的強化物時歸于消失。他認為,後繼強化物容易發生泛化,後繼強化物同原始的強化物發生聯合時,就可以引起種種不同的活動。例如金錢可以使各種行為起到強化的作用。在斯金納看來,教育就是塑造行為,成功的教學和訓練的關鍵就是分析強化的效果以及設計精密的操縱強化過程的技術。他說:"隻要我們安排好一種被稱為強化的特殊形式的後果,我們的技術就會容許我們幾乎随意地塑造一個有機體的行為"。

B.F.斯金納在《語言行為》一書中以對動物進行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實驗為基礎,認為兒童獲得言語主要靠後天學習,也與學習其它行為一樣,是通過操作性條件反射來實現的。言語的操作性條件反射建築在由環境引起的聲音和聲音連結的選擇性強化的基礎上。如嬰兒在咿呀學語時,父母或其他人總是高興地對着他們咿呀作答,就強化了他們的言語行為;當嬰兒發出接近成人的語音時,成人又會對這些發音強化,使這些聲音逐漸在兒童發聲中占優勢,于是嬰兒就逐漸從沒有含義的咿呀學語過渡到富有意義的言語。E.L.桑代克把這種學習稱為“咿呀學語僥幸成功”。

強化論者莫勒(O.H.Mowrer)認為,兒童是通過模仿-強化的模式來學習語言的。兒童模仿成人的發聲常常與需要得到滿足和愉快相聯系,模仿就得到強化。強化理論還認為,兒童掌握語言結構是按照刺激-反應的公式産生的行為。兒童可通過一類言語反應的類化建立起某種語言結構與言語反應類别之間的聯系。如一個孩子習得了"寶寶的鞋"、"寶寶的糖"、"寶寶的槍"這類反應後,他就理解了并能使用"寶寶的--"這種語言結構,以後能把新詞填入已習得的這個語言結構中去。

強化物體

凡是能增強反應概率的刺激和事件都叫強化物,反之,在反應之後緊跟一個讨厭的刺激,從而導緻反應率下降,則是懲罰。強化又分為積極強化和消極強化,積極強化通過呈現刺激增強反應概率,消極強化通過中止不愉快條件來增強反應概率。

強化還可劃分為一級強化和二級強化兩類。一級強化滿足人和動物的基本生理需要,如食物、水、安全、溫暖、性等。二級強化是指任何一個中性刺激如果與一級強化反複聯合,它就能獲得自身的強化性質。包括社會強化(社會接納、微笑)、信物(錢、級别、獎品等)和活動(自由地玩、聽音樂、旅遊等)。如金錢,對嬰兒它不是強化物,但當小孩知道錢能換糖時,它就能對兒童的行為産生效果。再如分數,也是在受到教師的注意後才具有強化性質的。

在強化時,可以使用這樣一個原則——普雷馬克原理(PremackPrinciple),即用高頻的活動作為低頻活動的強化物,或者說用學生喜愛的活動去強化學生參與不喜愛的活動。如“你吃完這些青菜,就可以去玩。”如果一個兒童喜愛做航空模型而不喜歡閱讀,可以讓學生完成一定的閱讀之後去做模型,等等。

強化程式

強化的程式是指反應在什麼時候或多頻繁地受到強化。每一種不同的程式都産生相應的反應模式。連續程式的強化在教新反應時最為有效。間隔式強化又稱部分強化,它比起連續程式具有較高的反應率和較低的消退率。定時距式由于有一個時間差,随之以較低的反應率,但在時間間隔的未了反應率上升,出現一種扇貝效應(見圖)。學生在期終考試前臨時抱佛腳就證明了這一點。定比率式對穩定的反應率比較有益,而變比率式則對維持穩定和高反應率最為有效。

在實際教育中,不想要的行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強化。一個教師可能正在作間隔式的強化,一次僥幸就會使學生永遠記住這個行為,學生認識到如果他們一直懇求教師,教師就會最終答應他們的要求。

程式原則

1.教新任務時,進行即時強化,不要進行延緩強化。在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有一條重要的原理就是,後果緊跟行為比後果延緩要有效得多。即時反饋有兩個作用:首先是使行為和後果之間的聯系更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饋的信息價值。

2.在任務的早期階段,強化每一個正确的反應,随着學習的發生,對比較正确的反應優先強化,逐漸地轉到間隔式強化。

3.強化要保證做到朝正确方向促進或引導。不要堅持一開始就做到完美。不要強化不希望的行為。

程序教學

斯金納認為,學習是一種行為,當主體學習時反應速率就增強,不學習時反應速率則下降。因此他把學習定義為反應概率的變化。在他看來,學習是一門科學,學習過程是循序漸進的過程;而教則是一門藝術,是把學生與教學大綱結合起來的藝術,是安排可能強化的事件來促進學習,教師起着監督者或中間人的作用。斯金納激烈抨擊傳統的班級教學,指責它效率低下,質量不高。他根據操作性條件反射和積極強化的理論,對教學進行改革,設計了一套教學機器和程序教學方案。

教學機器是一種外形像小盒子的裝置,盒内裝有精密的電子和機械儀器。它的構造包括輸入、輸出、貯存和控制四個部分。教學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漸進原則有機地相互聯系的幾百甚至幾千個問題框面組成的程序。每一個步子就是一個框面,學生正确回答了一個框面的問題,就能開始下一個框面的學習。如果答錯了,用正确答案糾正後再過渡到下一個框面。框面的左側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成為對該框面問題的提示。一個程序學完了,再學下一個程序。斯金納認為課堂上采用教學機器,與傳統的班級教學相比較有許多優點。第一,教學機器能即時強化正确答案,學習效果的及時反饋能加強學習動力。

而在班級教學中行為與強化之間間隔時間很長,因而強化效果大大削弱。第二,傳統的教學主要借助厭惡的刺激來控制學生的行為,學生學習是為了不得低分,不被教師、同學、家長羞辱等,從而失去學習興趣。教學機器使學生得到積極強化,力求獲得正确答案的願望成了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提高了學習效率。第三,采用教學機器,一個教師能同時監督全班學生盡可能多地完成作業。第四,教學機器允許學生按自己的速度循序漸進地學習(即使一度離校的學生也能在返校後以他辍學時的水平為起點繼續學習),這能使教材掌握得更牢固,提高學生的學習責任心。第五,采用教學機器,教師就可以按一個極複雜的整體把教學内容安排成一個連續的順序,設計一系列強化列聯。第六,教學機器可記錄錯誤數量,從而為教師修改磁帶提供依據,結果是提高了教學效果。第七,學習時手腦并用,能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采用機器教學必須把教學内容編成程序輸入機器,因此,機器教學就是程序教學,但程序教學不一定要用機器。斯金納的程序教學的主要原則有五條。

第一,積極反應。斯金納認為,傳統的課堂教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充當消極的聽衆角色,沒有機會普遍地、經常地作出積極反應。傳統的教科書也不給學生提供對每一單元的信息作出積極反應的可能性。程序教學以問題形式向學生呈現知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通過寫、說、運算、選擇、比較等作出積極反應,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第二,小的步子。斯金納把程序教學的教材分成若幹小的、有邏輯順序的單元,編成程序,後一步的難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順序學習是程序教學的重要原則之一。程序教學的基本過程是:顯示問題(第一小步)──學生解答──對回答給予确認──進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進直至完成一個程序。由于知識是逐步呈現的,學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個學習進程中他能自始至終充滿信心。

第三,即時反饋。斯金納認為,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的每個反應立即作出反饋,對行為的即時強化是控制行為的最好方法,能使該行為牢固建立。對學生的反應作出的反饋越快,強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強化方式是即時知道結果和從一個框面進入下一個框面的活動。這種強化方式能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學習信心。

第四,自定步調。每個班級的學生在學習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傳統教學總是按統一進度進行,很難照顧到學生的個别差異,影響了學生的自由發展。程序教學以學生為中心,鼓勵學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學習并通過不斷強化獲得穩步前進的誘因。

第五,最低的錯誤率。教學機器有記錄錯誤的裝置。程序編制者可根據記錄了解學生實際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學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淺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順序編制的,學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應,從而把錯誤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納認為不應讓學生在發生錯誤後再去避免錯誤,無錯誤的學習能激發學習積極性,增強記憶,提高效率。

程序的編制模式分直線式和分支式兩種。斯金納創造的是直線式程序,其基本模式是①→②→③→④……即學生學了第一步後作出回答,不管答案正确與否,機器接着呈現正确答案,然後進入下一步,依此類推,直到學完一個程序。

随着對程序教學研究的深入,其他流派的心理學家對斯金納的程序教學原則提出了不同看法,并用不同方法編寫程序教材,出現了由美國心理學家克勞德提出的分支式程序,也叫内在程序。克勞德認為,人的學習途徑是多樣的,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根本不可能編制一種能完全避免錯誤的程序。他把學習材料也分成小的單元,但步子比直線式大,學生學習一個邏輯單元後就進行多重選擇測驗,根據測驗結果決定下一步的學習。如選擇正确,可引入下單元的學習;如選擇錯誤,則引入補充分支程序給予補充說明,糾正錯誤。

斯金納順應時代潮流,為計算機輔助教學在教育上的運用開辟了道路。程序教學問世以來對美國、西歐、日本有較大影響,被廣泛用于英語、數學、統計、地理、科學等學科的教學中。但它在策略上過于刻闆,注重對教材的分析,把教材分解得支離破碎,破壞了知識的連貫性和完整性。程序教學着重于灌輸知識,缺乏師生間的交流和學生間的探讨,不利于創造思維能力的培養。因此,程序教學隻能作為教學的一種輔助手段。

程序學習

一、制訂學習計劃

學習計劃即事先決定你想完成的學習任務。你必須非常具體地制定出你的學習目标。這種目标能中止你顧此失彼的做法,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大大提高你的學習能力。

計劃内容一般分五個部分:

1、全學期學習的總目标和時間安排。

2、分科學習的目的要求和時間安排。在制定分科計劃時要注意二點:

(l)要重視基礎學科的學習,例如中學生的語文和數學等。二因為學好基礎學科是學好其它學科的基礎。(2)既要有重點,又不能偏科。

學習要有重點指的是三個方面:一是主要學科(如中學生的政治語文、數學、外語、物理、化學);二是在某一學習階段,主要學科中學得比較差的學科;三是某一學習階段非主要學科學得較差的學科。

防止偏科是因為各門功課的知識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偏廢了哪一門學科都必然影響學習質量和學習能力的全面提高。防偏科絕不是說要平均使用學習時間和精力,在總的學習過程中,一方面應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用在主要的學科上,特别是用在主要學科中的薄弱學科上;另一方面也應抽出一部分時間和精力用在其它學科上;要從各學科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地分配時間和精力,使各學科都能得到它應得到的學習時間和精力。

3、系統自學的目的、要求和時間安排。需要系統自學的大體有三個方面:一是以往學過的課程中缺漏的部分;二是教材本身.可以不受老師教學進度的限制,提高自學;三是配合新教材學習的有關讀物。這三方面的自學都要有明确的目的要求和時間安排。

4、參加課外科技活動和其它學習活動,以及閱讀課外書籍的目的、内容、要求和時間安排。

5、堅持身體鍛煉的目的、要求和時間安排。

制定方法

在執行總的學習計劃過程中,還要制定月計劃和周計劃。由于周計劃最常用,現說明其制定方法:

1、統計非學習的活動以及這些活動所占用的時間總量(确定必不可少的時間)。

·如吃飯、睡覺、上課等時間;

·家務及其它活動(用于盡職責的)

·由于時間沖突,不再用于學習的時間。如周六、星期天晚上或還有其它一些時間,很有可能用于社會或娛樂活動,從自我管理的角度來看,這個步驟非常重要。你不心甘情願讓自已失敗,因此,不要把這些時間安排學習,學習之外的活動誘惑力肯定會占上風。

2、計劃可用于學習的時間及其分配

把計算出的學習時間分散到一周的每一天當中去,安排在适當的學習時間裡,并列出一星期活動及學習時間表。在安排時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确定一天之内哪段時間你的感覺最好,大腦最敏捷,用這段時間學習。

·要避免連續學習超過2小時而無中斷,安排半小時的休息時間。研究成果表明,人們采用工作---休息---工作的方式比工作---工作---工作的方式效率高。

·如果你想在一段時間内學習兩個科目,請選用不同類型的科目,它們之間的不同會增加你的興趣,并幫助你記住所學内容。

·努力做到課後馬上安排複習,因為這段時間很特殊,你的思路仍然圍繞在這個課目上,上課的内容對你還很清晰,解釋和例子還記憶猶新。這是學習效果最佳的黃金時間,你必須抓緊這段時間學習和做作業,尤其是數學和理工科作業,公式和技巧很容易記住并易于應用,理解力和記憶力也能加強。

3、檢查

制作并運用下頁自我督促表,并把這張表貼在牆上或夾在筆記本裡,至少應保存三個星期,分析一周時間安排是否嚴格執行了計劃。一周時間表的執行情況是否在第二、第三周有了注步。

二、預習技巧

課前預習是學生學好新課,取得優良成績的基礎,如果不搞好課前預習,上新課時就會倉促上陣,心中無數,不得要領。老師講,自己吞,平均用力,難以消化,以至于對接受新課喪失信心。反之,如果做好了課前預習,不僅可以培養自學能力(主要是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學習新課的興趣,掌握學習的主動權(知道自己有哪些問題不懂,主要精力應集中解決哪幾個問題上)。對新教材有個初步的了解,就可以集中精力對付新課的重點和自己弄不懂的問題,配合教師講授,及時消化知識和掌握新技能。

預習方法

·根據老師的教學進度、教材本身的内在聯系和難易程度,确定預習的内容和時間。自學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前一星期自學下星期要學的新課,也可以先初學一遍新教材,然後在上新課之前(一天或一星期)再自學一下即将(次日或下星期)要學習的内容。預習的時間,一般安排在完成當天功課之後的自習時間内。

·課前自學要講究質量,不要有依賴老師解決問題的思想,力争在老師講課以前把教材基本或大部分弄懂。實踐證明:這種指導思想可逐步使學生獲得良好的自學能力和自學效果。反之,如果帶有依賴老師解決問題的思想進行自學,就會失去自學信心,自學能力就不容易培養起來。

·反複閱讀新教材,運用已學的知識經驗,以及有關的參考資料,多問幾個為什麼,進行積極的獨立思考,發掘新舊教材的聯系,盡力弄懂新教材中的每一個新概念,找出重點和難點,掌握新課的基本内容,明确新課要解決的主要題。

·将新教材中弄不懂的問題和詞語記下來或在課本上做記号,使自己的大腦處于積極的思考狀态,為接受新知識作好思想準備。隻有通過學生的大腦進行有效的獨立思考,才能轉化為學生本人的精神财富。

·不懂的問題,經過獨立思考(包括運用參考資料)後,仍然得不到解決,可以請教老師、家長、同學或其他人。·結合課前預習,做些自選練習題,及時驗證自學效果。還可以進行一些必要而又可能做到的某種實際操作、現場觀察、調查研究,以豐富感性認識,加深對新教材的理解。如利用課馀時間制作數學和物理的模拟模型、小實驗,參觀各科展覽等,有利于學生理論聯系實際,手腦結合,大大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自學效果和興趣。

·新教材與學過的舊教材是連續的,新知識是建築在對舊知識理解的基礎之上的。課前自學若發現與新課相關的舊知識掌握不牢時,一定要回過頭去把有關的舊課弄懂。補習舊知識,可以結合某一個不懂的問題進行。如果舊知識的缺漏太多,也可以利用課馀時間,系統地補習。

三、聽課技巧

聽課是學生理解和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并在此基礎上發展認識能力的一個關鍵環節。其基本技巧如下:

·帶着新課要解決的問題和在課前預習中弄不懂的問題與詞語,有目的地認真聽講和做試驗,始終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認真觀察、積極思維,力争當堂課的學習内容,當堂課理解。

·将自己通過課前自學而獲得的對新教材的理解與老師講解的内容相比較,加深對新教材的理解和記憶,糾正自己主觀理解的錯誤。通過比較,如果學生對新教材的理解與老師的講解是一緻的,甚至有的學生的理解比老師的看法還要深入一些,這時學生都會感到學習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如果學生的理解與老師的理解在某些方面不一緻,或有時完全理解錯了,這時就會促使學生認真思考問題,分析錯誤的原因,自覺地求得問題的解決。學生将自己通過課前自學而獲得的對新教材的理解與教師講解的内容比較,就是師生的思想交流,檢驗學生的自學效果,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主要是思維能力)的過程。這一點認真做了,就能極大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

積極發問

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克服兩種不良傾向:一是不敢發問。這類學生多數是學習成績中等和較差的。這樣的學生一般拿不準問題,怕問題提錯了或提得太簡單了,引起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笑話。其實,這種顧慮是不必要的,即使問題提錯了,經過老師的指點幫助,也知道錯在哪裡,并且印象深刻。如果有問題又不敢問,就不可能提高自己的理解水平。問題悶在心中,長期得不到解決,越積越多,久而久之就會形成嚴重的知識缺陷。不敢提問是許多學生功課不好的重要原因。二是亂發問,這類學生多數是成績差的。所謂亂發問,就是不經過自己獨立思考随便發問。有的問題提得特别大,有的問題提得特别小,結果課文的哪一部分都說不懂。亂發問是學生在學習上不刻苦,不嚴格要求自己的一種表現,這種發問老師很難回答清楚,就是耐心作了回答,對于不肯開動腦筋的學生來講,也是聽不懂的。值得提倡的發問應該是,不僅準确地提出問題,而且能帶分析性地向老師談出自己對這個問題的看法,并且說明自己的哪一點或哪幾點上還存在着問題。另外,課堂聽講時會出現下列問題:

問題一:

思想開小差。實驗表明:大部分人願意接受每分鐘175個字的說話速度。盡管這個速度比較适宜,但仍有空閑讓你的思想開小差,因為人加工語言的生理能力比這個速度還要快。你喜歡這個速度是由于你能夠聽清楚說話,但這并不意味你理解這些話所代表的含義。因此,作為教師,要放慢速度,讓學生完全理解。這就要求說話速度不超過100字,并輔之以各種圖表,當然,如果老師放慢速度,學生就更有機會思想開小差。

可以應用下列辦法來集中注意力:

----選擇一兩項聽課動機,這可以幫助你在課堂上集中思想,注意聽有關内容,這一動機内容越具體越好。―課前預習,找出不懂的問題。在課堂上注意聽這些問題的答案,或者提問請老師解釋清楚。

----要知道,你很快就會忘記聽講内容,因此你應對重要的部分作些記錄,記錄的過程也會提高你的興趣,并提高聽課效率。

----眼睛注視老師,這樣做有助于集中注意力,并使你從教師的眼神中得到很多東西。

問題二:

挑剔聽講。你個人對教師的一些看法會妨礙你學習。對自己喜歡的教師會通盤接受,這似乎很輕松,但從理智上來說是錯誤。對你喜歡的教師,聽課時也要有鑒别能力,反過來你不喜歡的教師也講正确和重要的學習内容同樣應該認真聽講。

彌補辦法:努力做到不事先判斷一位教師。不管是誰上課,你都應該根據自己的觀點和理解來提出疑問。當然,你可以毫無主見地接受和反對一些你不理解或與你不一緻的觀點,但這樣做就失去了上課的意義。

問題三:

分心。在以下場合,你常分心:①坐在課堂的後排,容易分心去做小動作、講費話,向前面的同學扮鬼臉;②靠窗坐。彌補辦法:自己想一些措施。你應該選擇哪一個座位為好呢?可以試試坐在教室的中間靠前。

四、課後及時複習

課後及時複習,能加深和鞏固對新學知識的理解和記憶,系統地掌握新知識,達到靈活運用的目的,複習時間的長短,可以根據教材的難易程度和自己的理解能力确定。按下面的方法進行課後複習:

·反複閱讀教材,反複獨立思考,多方查閱參考教材和請教老師與同學,使通過課堂教學仍然弄不懂的問題盡可能得到解決,達到完全理解教材的目的,以便用所學的新知識,準确地指導獨立作業。

·抓住新教材的中心問題,對照課本和所作筆記,将所學的新知識與有關舊知識聯系起來,進行分析比較,進一步弄懂新課中的每一個基本概念,使知識條理化、系統化,加深和鞏固對新教材的理解。

·在複習過程中,對一些重要而又需要記住的基礎知識、基本事實,應盡可能通過理解加以記憶。經常與學習新知識結合起來,反複複習有關的舊知識,是系統而牢固地掌握知識的一種有效方法。一邊複習,一邊将自己的複習成果寫在複習筆記本上。勤動腦和勤動手相結合,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五、獨立作業

獨立作業是學生經過自己頭腦的獨立思考,自覺靈活地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進一步加深和鞏固對新知識的理解和對新技能的掌握,使知識具體化的過程。

掌握原則

·解答每一個問題和做每一項實驗,都應該是學生自己運用所學知識,認真地進行獨立思考和獨立操作的結果。動腦和動手相結合,才能學好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有些學生自己不動腦做作業,照抄别人的;有的學生做實驗時自己不動手,怕拿錯了儀器或配錯了藥品出笑話,隻在一旁觀看,等成績好的同學做完實驗,就把實驗結果或報告照抄一遍,這樣都不好。學習成績愈差的學生,越要勤于動腦和動手,在動腦和動手的過程中發現問題,糾正錯誤,不斷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克服做作業的盲目性,做作業的目的是為了加深對新知識的理解和掌握運用新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法,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學習時間有限的條件下,不是練習題做得越多越好,而是應該精選一些有代表性的練習題做,那樣做一題,就等于做了很多類似的題,可以收到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效果。這種辦法既可以學到紮實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又能提高單位時間的練習質量。

按照教學進度,在不影響正常學習任務的條件下,可根據自己的實際知識水平,适當地選一些難度較大的代表性的綜合性練習題做,發展思維能力,培養靈活運用知識解決較複雜問題的技能。

對于難題,要反複閱讀教材(包括與解題有聯系的舊教材)和聽課筆記,認真鑽研參考資料,加深對難題的理解,促成問題的解決。經過獨立思考後,問題仍然不能解決,可以請教老師和同學。與老師和同學開展問題讨論,是打開思路,解決問題的一種好方法。

基本評價

強化理論的貢獻

1、為預知與控制人類行為提供了一個操作性的角度。斯金納之前的心理學理論皆關注于心理現象的内在方面,将心理現象看做一個“暗箱”,都認為心理現象是不可預知或難以預知的;而斯金納的強化理論描述了行為的可操縱性,從而極大地提高了人們預測和控制有機體(從老鼠到人)的能力。但強化理論試驗本身屢次遭到當時與後人的置疑,即使其自己在最後也不得不承認:“新奇的成果,第一是由于類似的意外,并不是什麼誇張的話,近來重溫五年來的研究結果,發現許多是由于繼電器和真空管的失誤而碰到新的發現。”

2、為社會及工作行為的培訓、教育以及人類社會化因素的培養形成,提供了心理學理論上的依據。比如新加坡的社會治理效果、比如儒家思想文化在中國人性格上的傳承、印度種姓制度的頑固等等,都是強化理論在社會制度實踐中的實證。

3、強化理論有助于對人們行為的理解和引導。因為,一種行為必然會有後果,而這些後果在一定程度上會決定這種行為在将來是否重複發生。那麼,與其對這種行為和後果的關系采取一種碰運氣的态度,就不如加以分析和控制,使大家都知道應該有什麼後果最好。這并不是對職工進行操縱,而是使職工有一個最好的機會在各種明确規定的備擇方案中進行選擇。因而,強化理論能被廣泛地應用在激勵和人的行為的改造上。

強化理論的謬誤

強化理論将凡有結果的行為,都歸之于強化的作用,即使找不出直接的強化作用,也可以用間接的、二級的甚至更高級的、繼發性的強化作用來解釋,但即使如此其理論往往也難以盡然解釋很多心理現象。特别是強化理論認為人們工作行為都是通過各種直接或間接獎懲措施而學習、訓練與社會經驗的結果,因而其也就難以解釋以下問題:

1、人們某些天生的行為能力,比如嬰兒天生會吮吸母奶、簡單的邏輯推理能力(比如嬰兒能通過自動和人動等去推理出動物和其它事物的區别)、在言語技能上超于其它動物的學習掌控能力、天生的美感追求等等近乎本能的行為都是怎麼來的?

2、人們為什麼既會有一些對真理的堅持(比如布魯諾對日心學說的堅持)、自我實現(比如司馬遷作史記)、堅守信念(比如紅軍長征)、追求公正公平(比如很多舍家棄業的上訪者)、對科學真理的探求研究(比如愛迪生對燈泡的研究過程)等等不計代價、百折不撓的行為?又會有一些賭博、吸毒、網瘾等等屢教不改的惡習?

3、為什麼有些人在某種狀況下會有一些以抑止克服自我心理沖動為特征的、計較得失的、非習慣性的,甚至違背其日常性格行為特點的純理智性的行為?而相反另有一些人會有一些不計利害得失的、具有性格色彩的非理智性行為?在我們肯定了理智行為和非理智行為這兩種相互矛盾狀況不可能都是強化的結果前提下,那麼到底理智性的行為和非理智性的行為那一個才是強化的結果呢?

強化理論隻讨論外部因素或環境刺激對行為的影響,忽略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觀能動性對環境的反作用,如果我們不加批判地将其奉為真理,那就等于承認“守株待兔”精神的正确性,将某些偶然性當做必然性來對待;否定“失敗乃成功之母”的訓誡,将磨難不是當做财富而是作為負擔來看。而實踐也表明:強化理論對某些簡單的操作反應,如在馴化動物、知識學習、兒童行為教育、弱智及在特定的條件下的行為矯正中,可以得到相當的效果;當應用到常态的成年人行為幹涉中,當人們思維中的對成敗因素的主觀思維判斷、預期期望意識、本能欲望傾向等占了上風時,強化理論往往便無法适用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