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村區

芳村區

廣州市轄區
芳村區是中國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芳村區位于廣州市西南端,三面臨珠江,陸地面積42.6平方公裡。屬珠江三角洲北緣,地勢平緩,氣候溫暖,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中文名:芳村區 外文名: 别名: 所屬地區:中國,廣東 下轄地區:白鶴洞、沖口、茶滘、花地、石圍塘、東漖、海龍、中南、東沙 建立時間:秦漢時期 面積:42.6平方公裡 友好城市:廣州市 著名景點:毓靈橋、車歪炮台、真光書院、聚龍村 主要街道:東漖、海龍、中南、東沙 地域名人:明豬和 地方特産:花鳥 知名産業:花卉、蔬菜種植,水産養殖 知名企業:廣州花卉博覽園 機場:廣州白雲機場 電話區碼:020 行政類别:市轄區(已撤銷) 下轄地區:花地街道、白鶴洞街道 電話區号:020 郵政編碼:510360 面積:42.60平方公裡 人口:18.76萬(四普常住) 方言:粵語-廣府片-廣州話 氣候: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著名景點:毓靈橋、車歪炮台、

地理位置

芳村區是中國廣州市昔日的一個市轄區。芳村區位于廣州市西南端。北、東面臨珠江(南航道),與白雲區石井鎮、荔灣區、海珠區隔江相望;南靠珠江(佛山水道),與番禺區大石鎮、南海市平洲鎮相鄰;西與南海市鹽步鎮、黃岐鎮接壤。面積46.2平方公裡。

屬珠江三角洲北緣,地勢平緩,氣候溫暖,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

2001年末,全區常住戶總人口為181731人。其中,男性96834人,女性84897人;非農業人口149193人,農業人口32538人。出生率為8.9‰,死亡率為7.09‰,自然增長率為1.81‰

曆史沿革

秦代以前,芳村地域還是一片古海和沼澤地,隻有一些沙洲露出海面。1971年,廣州鋼鐵廠在鶴洞挖掘地道時,首次發現恐龍蛋化石;1987年,南海縣平洲鎮(毗鄰芳村)在修築公路時,再次發現恐龍蛋化石;殘存海北村的芙蓉崗、南海村的赤崗,具有海浸痕迹。這些都證明芳村一帶确曾是一片古海。

秦漢時期已逐步形成沖積平原。

南漢大寶元年(958),名僧達岸奏請南漢後主,在花棣(地)修築寶光寺(宋朝改稱大通寺)。寶光寺建成後,香火鼎盛,以花獻佛,園圃業因此而興旺起來。康熙六年(1667),肖子奇捐資重建大通寺,并在煙雨井上建六角亭等景點。

北宋初期,芳村的大通鎮已是廣州八大名鎮之一,大通港已頗具規模,為當時廣州的一大港口。

明清時代,芳村的花棣(地)已成為旅遊勝地。這是芳村地區城市化進程的初級階段。

嘉慶二十二年(1817),兩廣總督阮元在東塱大黃滘口海心洲龜崗建大黃滘口炮台(又稱車歪炮台

光緒三十年(1904),重修花地黃大仙祠。(清鹹豐六至八年建)

光緒三十四年(1908),薛廣森、陳拔廷等在毓靈橋東北面開辦協源米機廠,是芳村地區首家使用機器碾米的工廠。1911年,陳拔廷、陳沛霖和何渭文3人合夥在大沖口創辦協同和機器廠。

清末,歐美教會在芳村興辦了德國教堂、培英書院、惠愛醫院等一批教堂、學校、醫院

20世紀初,造船與機器制造業等現代工業的逐步興起,促成了芳村地區城市化的第二個進程

1920年,陳濟棠夫人莫秀英在花地寺岸街建新黃大仙祠,題名“金華分院”。是年,大成公司使用電船開通芳村至黃沙航線

1938年,大通寺的大雄寶殿、天王殿被日軍拆除;黃大仙祠、花地同安坊被日軍占為憲兵司令部

1949年11月15日,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将芳村、崇文兩區公所合并成為芳村區、成立中共芳村區臨時工作委員會和芳村區人民政府。

建國以後,廣州鋼鐵廠、廣州造船廠等近70家大中型工廠先後落戶芳村;1985年第三次建區以後,城區範圍日益擴大,城市化進程進入了一個新階段

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管廣州後,芳村成為獨立的市屬行政區,後多次經曆建區與撤區,最近一次從2005年5月起,将其并入荔灣區

名人

著名的明豬和老闆就住在芳村

行政區劃

2001年底,區轄白鶴洞、沖口、茶滘、花地、石圍塘、東漖、海龍、中南、東沙9個街道辦事處(2001年12月29日起,撤銷東漖鎮,設置東漖、海龍、中南、東沙4個街道辦事處)。街下設90個居民委員會、1個家屬委員會(廣船西部宿舍管理區)、17個村民委員會。

石圍塘街設15個居民委員會和2個村民委員會,分别是山村、杉欄、山溪、火車站、南塘、秀水、塞壩口、萬盛、橋東、滘口、芳雅園、芳信、怡福、如意、芳華苑居民委員會和山村、五眼橋村民委員會。

花地街設15個居民委員會和1個村民委員會,分别是明心、陸居路、上市、鎮東、新龍沙、外約、中市、民治、全福裡、大策、小策、二沙地、怡芳苑、百合園(2001年4月5日成立)、花海(4月5日成立)居民委員會和花地村民委員會

茶滘街設16個居委委員會和2個村民委員會,分别是茶滘、悅成路、茶滘新村、紅棉苑、芬芳、合興苑、穗芳、秋蘭、金蘭、花苑新村、鴻圖苑、大田、春蘭、汾水(2001年2月9日成立)、永安(2月9日成立)、葵蓬居民委員會和茶滘、葵蓬村民委員會

沖口街設12個居民委員會和1個村民委員會,分别是鶴松、沙湧、墩頭、招村、杏花、兄弟園、下市、接龍裡、坑口、江興、華麗園、西坑居民委員會和坑口村民委員會。

白鶴洞街設16個居民委員會、1個家屬委員會和1個村民委員會,分别是鶴建裡、山頂、鶴洞、東塱、金光、金達、金通、金輝、福盛、觀鶴一(2001年3月30日成立)、觀鶴二(3月30日成立)、觀鶴三(3月30日成立)、鶴翔一(3月30日成立)、鶴翔二(3月30日成立)、鶴平一(3月30日成立)、鶴平二(3月30日成立)居民委員會和1個家屬委員會(廣船西部宿舍管理區)以及鶴洞村民委員會。

東漖街設10個居民委員會和2個村民委員會,分别是東漖、西塱、康乃馨(2001年6月11日成立)、松竹坊、東鵬(6月11日成立)、白鶴沙、花園第一(6月11日成立)、花園第二(6月11日成立)、花園第三(6月11日成立)、花園第四(6月11日成立)居民委員會和東漖、西塱、大花園村民委員會。

海龍街設2個居民委員會和3個村民委員會,分别是海龍、大和居民委員會和增滘、海北、龍溪村民委員會。

中南街設1個居民委員會和2個村民委員會,分别是海南居民委員會和海南、海中村民委員會。

東沙街設3個居民委員會和3個村民委員會,分别是環翠、紫翠、紫荊居民委員會和東塱、沙洛、南漖村民委員會。

區位特色

主要以花卉、蔬菜種植,水産養殖為主,工業基礎較薄弱,有鋼鐵、造船生産基地。芳村是傳統的花鳥之鄉,花卉、園藝等是這個地區的傳統産業,而且曆史悠久,早在明清時期,芳村的花卉種植已十分興盛,花市亦應運而生。清乾隆《番禺縣志》刻本記有:“粵中有四市,花市在廣州之南,有花地賣花者數十家,……”花地觀音廟是花卉集散地,稱花墟。這個有數百年曆史的花卉墟市,後來逐漸式微,終被廢棄了。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随着廣州經濟的不斷發展,市場對花卉、園藝等觀賞休閑品的需求不斷增加。原分散經營的花鳥蟲魚個體商戶也逐漸向花地灣區域聚焦,并形成規模效應。芳村的“休閑經濟”也因此而成為廣州的一個品牌。芳村大道一帶又成為了茶葉批發的集散地。

白鵝潭風情酒吧街位于芳村長堤路、珠江白鵝潭畔,是廣州市惟一經政府規劃、獨立投資者投資興建的,也是廣州市十大特色商業街和廣州市重點光亮工程,自2002年10月初試業以來,每晚吸引着來自廣州市和珠三角、南海、佛山、東莞等地的民衆前來參觀消費。酒吧街一律為2至3層歐陸風格建築,高塔、鐘樓和水塔凡車等獨特建築錯落有緻。風情酒吧街的燈飾也别具一格,每棟房子的色調各有特色,卻又和諧統一,整條酒吧街無論從芳村碼頭、珠江夜遊的船上、白天鵝賓館、洲頭咀等各個角度觀賞都别有一番風情

芳村素以買肉菜便宜而聞名全廣州市,很多老人從其它區乘坐地鐵過來買菜

經濟概況

2001年區國内生産總值274997萬元,增長13.3%。其中:第一産業增加值14510萬元,減少1.2%;第二産業增加值l09908萬元,增長8.4%;第三産業增加值150579萬元,增長18.9%。三次産業在支撐國内生産總值增長13.4%的貢獻中分别占-0.1、3.5、9.9個百分點。第三産業快速發展,産業結構繼續向第三産業傾斜。第一、二、三産業增加值占國内生産總值的比重調整為5.3:40.0:54.7

農村經濟

以廣州花卉博覽園和嶺南花卉市場為依托,繼續調整優化農産品結構,有效促進區農村經濟發展。2001年,全區農村經濟總收入415059萬元,增長4.3%。受耕地面積不斷減少的影響,部分農作物種植面積減少,産值下降;畜牧業,特别是生豬生産,受市區不準飼養生豬的政策和市場價格偏低的雙重影響,産量有較大幅度的下降。但區花卉種植優勢繼續凸現,促進了農此生産的有效增長。2001年,區農業生産總體保持穩定,全年農業總産值27119萬元,比上年略降0.7%,其中:種植業産值21035萬元,增長2.4%;畜牧業産值5945萬元,下降8.5%。主要農産品生産情況:全年花卉種植産值15202萬元,增長2.0%;花卉種植、觀賞魚養殖和種草面積(不含異地)共計12947畝,下降2.2%;蔬菜播種面積33353畝,在單産提高拉動下,全年蔬菜總産量32359噸,增長4.6%;生豬出欄44493頭,下降7.4%;三鳥出欄64.5萬隻,下降10.3%;牛奶産量1570噸,增長1.5%。

工業發展

工業生産穩定增長,實現年初預期目标。2001年區工業經濟呈現U形運行,增長呈現年頭年尾兩頭高,年中偏低的态勢。全年實現工業總産值310536萬元,增長10.3%。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産值205195萬元,增長9.7%。全區工業增加值88261萬元,增長9.1%;全年實現工業利潤7438萬元,增長2.7%。

主要産品産量有增有減。同比增長較快的産品有高分子實心闆材增長1.3倍,裝飾闆增長40.8%,家具制造增長1.6倍;同比下降較大的産品有照相機生産下降79.4%、布下降2.9倍,鐘下降45.5%。新增産品有大理石闆材86682平方米,空調機9325台,縫紉機5350架。

工業發展抓住重點,取得新的突破。一是工業總體規模擴大,規模以上企業增多。年産值超500萬元的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由2000年的61個增加至2001年的78個,增長27.9%。二是改善投資環境,加快推進東沙經濟區、海北和茶滘等工業區的建設。其中東沙經濟區已成功引進多個項目,如立白總部、佳濤聖誕樹、高科力納米塗料等;海北工業區的同益電器有限公司和天成印刷廠全年實現産值1679萬元和1174萬元,發展較快。三是走科技創新道路,一批基點企業保持較好的發展勢頭。蒙特利實業有限公司生産的複合高分子實心闆材獲國家"九五"技術創新優秀産品和廣州市名牌稱号,公司全年産值增長40.7%;生産高檔西服的奧斯曼實業公司成為"九運會"特級贊助商;楊氏生物科技、灏翰數碼科技、華碩數控機械科技、S·W微點焊設備等留學人員創辦的科技企業相繼落戶芳村區,"蒙特利效應"影響深遠。

外經外貿

實際利用外資保持穩定,外貿商品出口總值有所下降。受國際經濟增長放緩,國際市場疲軟直接影響,部分企業出口降幅較大,另外國家出口退稅滞後,影響企業資金周轉,緻使區一些出口企業轉向委托市級資金雄厚的外貿專業公司出口。面對嚴峻的外貿出口形勢,通過采取積極措施,區外貿出口保持一定規模。2001年外貿商品出口總值8004萬美元,下降14.4%;實際利用外資4560萬美元,微增0.7%。

市政建設

交通網絡

一系列大型市政建設項目的實施,不斷改善了芳村區的投資環境和群衆的生活、工作環境。

珠江隧道,全長1238米,其中河中段長457米,北起黃沙沙基湧口,與市區内環線黃沙大道及六二三高架路相接,南至芳村上湧口與花地立交、花地大道相連,1993年建成通車,總投資6億元,是我國大陸首條以沉管法施工建成的水下隧道。

廣州地鐵一号線(西塱至廣州東站),芳村區段設有西塱、坑口、花地灣、芳村4個站,1999年6月28日正式全線通車。

龍溪路,全長6.1公裡,貫穿芳村腹地,東接花地大道,西連五丫口大橋,直通南海市,總投資6億元。龍溪路的建成,使廣州市與南海、佛山及粵西地區的聯系更為密切。

鶴洞大橋是跨越珠江後航道,連接海珠區與芳村區的主要交通樞紐工程。全橋總長2300米,其中主橋長648米,橋寬30.3米,大橋為雙塔雙索面疊合梁斜拉橋,主跨長360米一跨過江。成為廣州市區十大進出口之一的西南進出口。

花地大道,全長3.6公裡,寬40米,是連接珠江隧道,通往龍溪路、廣中路的一條主要幹道。總投資1億元。

東漖北路,全長2.6公裡,擴寬至20至26米,總投資3500多萬元,1996年10月全面完工,系一條橫貫芳村中部的較完整的市政路。

芳村大道南段(東沙路),全長約1公裡,寬24米,1997年全面完工,總投資6000多萬元,該工程的實施,将進一步促進東沙經濟區的發展。

基礎設施

建區十多年來,供水、供電、電信等基礎設施建設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供水,月供水量由建區初期的235萬噸增加至465萬噸,遞增98%。從石門水廠增設一第至芳村海龍圍地域的供水工程已全面開工,該工程全長14公裡,新鋪設600至800MM管徑水管10公裡,系建區以來最大的供水工程,總投資達4000多萬元。同時結合鶴洞大橋的建設,将廣州南部水廠水源引入芳村,将較好地解決整個芳村地區的供水問題。1997年,芳村區日均用水量22萬立方米,用水來自白鶴洞水廠、石門水廠和西村水廠。

供電,1997年底,全區有變電站3個(11萬伏變電站兩座,22萬伏變電站1座):芳村站、山村站、沖口站。用電戶16765戶,比1996年底增加1.87%。芳村區供電局全年售電8.8325億千瓦時,比1996年增加4.23%,最高負荷為18.8萬千瓦

電信,建區前芳村區電話裝機容量僅有855門,資産投資約1000萬元,電話、裝電話難的矛盾非常突出。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到1997年底,芳村電信分局電話交換設備容量已達8萬門,電話用戶57183戶,比1996年底增加16%

城市面貌

2000年全區已完工和在建的城市基礎工程總投資達7.5億元。各級領導和部門努力推進“三年一中變”工程,使一些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得以順利實施。芳村大道東擴建工程年底完;芳村大道西改造工程已于2000年9月底竣工通車;海南、海北村共2430米的200年一遇浪損堤加固工程全面完工;投資6500多萬元的塞壩湧整治工程完成總工作量的40%;大沙河整治工程完成了前期準備工作并開工。加快推進“三年一中變”,促進城區環境的淨化、綠化、美化和亮化。清拆“兩違”建設13.4萬平方米,拆除不規範防盜網17萬平方米;拆除違章廣告招牌999宗共1057平方米;在“一區三邊”路段重新設計安裝規範的鋪面招牌;拆違複綠,增加綠化景點148個,全區新增公共綠地17.4萬平方米;實施光亮工程,增設路燈燈飾多處;計劃投入900萬元,以隧道口至東教北路口為試點進行樓房立面整飾。大力推進對容村貌建設,抓住村鎮規劃控制和土地管理等主要環節,堅決打擊違章建設的苗頭。大力推進“城中村”和舊村改造,抓好海北村等文明示範村的創建等。

2001年,芳村區城市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城區面貌煥然一新,建成了芳村大道中改造、體育中心(首期工程)、長堤景觀路、芳村花園規劃路等一批上規模、有檔次的城市基礎設施,完成珠江口堤岸(第五、六期工程)、海龍圍、塞壩湧整治等水利工程,對主千道兩側共396幢樓宇進行了"穿衣戴帽"工程,在全區範圍内清拆兩違建築12萬平方米,不規範防盜網3.5萬平方米,不規則廣告牌10169平方米和違章飄篷43407個,新增綠地面積190萬平方米,全區綠化覆蓋率達34.1%,人均公共綠地達12.86平方米。

科教文衛

依扣科技促發展。2001年,财政安排科技三項經費800萬元,實施市、區級科技計劃項目25個。一批科教成果轉化項目呈現良好的發展态,如蒙特利公司和興達裝飾闆公司取得較好經濟效益。重點集中在電子信息、新材料、機械領域的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壯大,給區科技和經濟的發展注人了新的生機和活力,帶動區高新技術産業的發展。

以"人才帶動"和"名校效應",全面推進教育事業現代化建設。全年投人教育經費9122萬元,加快教育基礎設施建設,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啟動"人才帶動戰略",首次向全國公開招聘優秀校長、主任和骨幹教師,吸納優秀人才;發揮"名校效應",加快真光中學綜合教學樓建設,與省實驗中學簽訂在區設立高中部的協議;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設,初步完成"校校通"工程。2001年全區在校學生數:高中(含職中)2404人,初中7840人,小學20212人,分别增長4。4%、12。5%、13.2%。小學學齡兒童入學率和升學率為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97.4%,普通高考錄取率達94.62%,取得建區以來的最好成績。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投資329萬元新增文化市場面積近4000平方米;加強基層文化陣地建設,全區14個村文化室全部達到"五有"要求,茶滘村和坑口村文化室入選廣州市"十佳"文化室;全年舉辦文化活動4項,創作文藝作品36件,其申文化館郭惠明同志創作的小品《治污辦》獲"中國曹禺戲劇獎"銀獎,是曆年來廣州小品獲得的最高獎項。區圖書館全年接待讀者l25641人次,書刊文獻外借125341冊次,累計發放有效借書證7607人。組織對文化市場檢查608次,檢查文化經營店檔658間次),查獲盜版光碟30萬張,查處違規經營店檔68間,堅持繁榮管理并舉的方針,引導區文化事業健康發展。

加快衛生體制改革,改善醫療環境。2001年,完成區人民醫院門診綜合樓、慢性病防治中心和服務站改造、整飾工程,區中醫院己轉為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門診部。全區共有衛生醫療機構29間,醫療病床281張,各類專業衛生技術人員665人,其中中西醫師234人,護師、護士197人。

體育事業全面發展。一是以"九運"為契機,全力推進體育中心建設,首期工程包括網球場、體育公園、體育廣場、體育會館一期已經竣工。其中,網球中心占地約70畝,包括一個3600座位的網球主賽場和16片比賽副場及練習場,從而有力地保證了11月5~20日由區承辦舉行的九運會網球比賽的圓滿成功。二是群衆體育蓬勃發展。組隊參加市級以上群體活動13項,獲得第一名16個,第二名8個。其中區運動員向飛代表市參加45屆中國澳門黑沙公開水域遊泳邀請賽男子公開組亞軍。三是競技體育取得新進展。組隊參加市第13屆青少年運動會13個項目的比賽,共奪取11.5塊金牌和784分的較好成績,舉重有2人破4項廣州市少年舉重紀錄。

人口生活

樹立科學生育觀念,計劃生育事業良性發展。全區全年出生人數1596人,同比下降7.7%;出生率8.9‰,下降0.9個千分點,其中一孩率88.16%,上升1.17個百分點;二孩率11.78%,下降1.18個百分點;三孩率0.06%,與2000年持平。人口自然增長率1.81‰,下降1.24個千分點。全區常住戶人口181731人,增長1.3%。

城鄉居民收入增加。2001年城鎮職工年人均收入18960元,增長14.9%,剔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16.2%;農民人均純收入14308元,增4.08%,剔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6.3%。年末城鄉居民存款餘額645373萬元,增長13.3%;城鎮、農村私人建房面積194736平方米。

大力發展勞動就業服務,社會保障體系不斷完善。全年開辦就業指導培訓班115期,參加培訓5138人次,推薦失業人員到用人單位應聘4628人次,被用人單位招用2569人,成功率達到55.5%。2001年,區繼續開展社會保險擴大面征徼工作,按時足額撥付發放基本養老金和失業救濟金等社會保險待遇。全年參加養老保險25955人,失業保險24534人,工傷保險15790人,生育保險6348人,分别比2000年減少8.13%、0.04%、7.12%、0.15%;審核應繳養老保險費6134萬元,失業保險費941萬元,工傷保險費127萬元,生育保險費59萬元,同期對比分别比2000年增長20.36%、181.77%、39.82%、32.92%。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全年投入社區建設經費近2000萬元,建成5個街道社區服務中心并對外服務,各項服務功能基本完善。老年人服務"星光計劃"進入選點籌建工作階段。随着社區場所建設和"星光計劃"的實施,區初步形成網點分布均衡、布局合理的社區服務網絡,不斷推動區社會福利事業向前發展。

文物名勝

芳村區是一個有悠久曆史文化的地方,有深厚的文化底蘊。芳村區現有毓靈橋、車歪炮台、真光書院、聚龍村等8處廣州市文物保護單位;有小蓬仙館、黃大仙祠、聽松園石額等4處已在廣州市登記保護的文物單位;有廣州市的第一批l6片曆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的聚龍村民居等等

2003年6月開始的廣州市第四次文物普查,又發現了一批十分具有保護價值的文物。如:大通煙雨遺址一一煙雨井。大通煙雨是宋、元時期羊城八景之一,得名于大通寺内的煙雨井,該井每當下雨前,井口搖曳生煙,霧氣迷漫。“煙雨井”與中山紀念堂的“越王井”并列為廣州兩大著名古井;如:制造出我國第一台柴油機的協同和機器廠,該廠建于1911年,是當時華南最大的機器廠;同盛機器廠,該廠是制造火柴機器設備的,由始建于1879年的巧明火柴廠大股東吳宗嶽出資興建。這是二處彌足珍貴的中國近代工業遺址

在珠江沿岸整治中,清理出了芳村信義路珠江邊典型的歌德式建築的德國教堂,是廣州市唯一的一座臨江教堂。而在1924年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廣州市郊最早建立的農會——廣州市郊一區農民協會:抗日戰争根據地一一風溪;紅色遊擊區一一裕安圍等都載入了中國革命史冊。這些具有極高的曆史、文化、政治和藝術價值,是芳村區文化的精髓,是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産

大王滘(大黃滘)

大黃滘是指東塱至南漖的一條人工河。傳說唐代農民起義領袖黃巢進軍廣州時,在珠江受阻,利用原有河汊于一夜之間開築成一條人工河,沿河道突然繞到唐軍背後,攻下了廣州。其後還利用此處附近荒洲做刑場,把一批唐朝貪官污吏、土豪劣紳押到此處處死,人心大快。

大通寺和“大通煙雨”

宋代廣州八大鎮之一的大通鎮,位于芳村花地,鎮内建有一寺,即大通寺。據《南漢書》卷十七列傳第十一僧達岸條載:“僧達岸,名志清,姓梁氏,新州人。……一日,渡城河西,阻風,登南岸,愛其地僻,奏請移居。後主為發帑藏,建寶光寺,使駐錫焉。”宋政和六年(1116),由廣州經略使覺民題“大通慈應禅院”額後,“大通寺”才因而得名。寺内有一井,同治《番禺縣志》卷五記載:“煙雨井在大通寺中,晨熹初散,常袅輕煙,所謂‘大通煙雨’是也。”“大通煙雨”從宋代開始就成為羊城八景之一。大通寺原址在今廣州果子食品廠内。

白鵝潭與“鵝潭夜月”

白鵝潭宋代時稱為鵝湖。而白鵝潭之名則始自明代,《廣東新語》卷四中載:“珠江上流二裡,有白鵝潭,水大而深。每大風雨,有白鵝浮出,則船楫壞。丙申五月朔,二白鵝狀如小艇,随波下上,時無風雨,舟經此者皆見。……相傳黃蕭養作亂,船經此潭,白鵝為之先導”。“鵝潭夜月”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

花地黃大仙祠

花地黃大仙祠位于花地大氹尾街,祠始建于清鹹豐六至八年間,初時隻是一連三搭的平房,對人贈醫施藥。光緒甲辰年(1904)廣東水師提督李準倡議重修該祠。重修後的黃大仙祠是一間極為壯觀的廟宇。該祠所供神佛為儒、道、釋三教合一,故各種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因而香火鼎盛。1912年潘達微先生在此辦幼兒院,後日軍侵占,将其作為憲兵司令部。1947年重修孤兒院,1952年改為兒童教養院,後為廣州包裝制品廠,已複建。

車歪炮台

正名大黃滘炮台,坐落芳材東塱大黃滘口,珠江河畔。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兩廣總督阮元籌建。該炮台工程浩大,建築堅固,炮台基礎厚約3米,炮位通道牆厚2.1米,垛口高約1.2米,厚0.9米。藥局建在海心洲龜崗北岩石下,是貯存彈藥倉庫,高約5米,直徑為8米,牆厚達1.5米。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鴉片戰争中該炮台曾先後有過抗擊英帝國侵略者的光榮曆史,是個有紀念意義的古迹,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德國教堂

位于沖口街的下芳村。德國教堂是1902~1903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興中會準備在廣州起義的秘密據點,該據點是用以秘密籌劃軍事行動及儲藏軍用物資之所。在1903年1月25日起義計劃暴露後,被兩廣總督會同德國公使進行調查,抄沒了全部軍用物資,秘密機關被破壞,且有10多個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殺害。這次起義是興中會組織的最後一次武裝起義,其功雖不成,其事已轟動全國,震懾了清政府,鼓舞了革命者鬥志。

中市謝家祠(南便祠)

這是一間古老祠堂(深三進)。1924年秋天,市郊一區農會在這裡成立。該農會是廣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區一級的農民協會。在農協會成立的同時,農民自衛軍也組織起來,大隊部設在附近的“北便祠”。現在農協會舊址謝家祠(南便祠),還保存比較完好,成了教工幼兒院;北便祠毀後,已建成民居。

毓靈橋

該橋橫跨芳村大沖口河上,是一座古老的梁式古橋,建于清代中葉(一說建于明代)。橋名“毓靈”,是取“鐘靈毓秀”之意,曆史上這裡屬鐘秀鄉。橋長25米,寬2.04米,全橋分三段,中間一段主橋長7.06米,其餘兩段各為6.25米,兩頭有引橋。整座石橋全由青油麻石構成,石料質地堅硬,結構緊密,造型古樸。80年代區政府曾重修。

五眼橋

該橋坐落在石圍塘厚水河(又名秀水河,即今五眼橋河)上,為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南海縣戶部尚書李待問捐資籌建,是芳村區現存古老石橋之一,原名“通福橋”,因其有五道橋孔,俗稱“五眼橋”。曆史上,五眼橋是廣佛大道第一橋,以紅米石建造,結構堅固,造型優美,橋石級坡度小,便于轎馬上落。該橋現保存完好,被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醉觀公園

清末,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帶,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大通煙雨”為起點,分布着留芳園、醉觀園等八大名園,既經營花木,又供人觀賞。民國27年(1938),這些名園遭戰火摧殘。抗戰勝利後,雖有恢複,但園林面貌大不如前。建國後,在諸園舊址建成現在的醉觀公園。

休閑娛樂

越和花鳥魚藝大世界

一期工程占地面積25000多平方米,分為水族器材區、寵物區、雀鳥區、園藝根雕觀賞石區,約有600間商鋪。正在擴建中的第二期占地面積27000多平方米,設有高檔錦鯉海洋生物區、鮮幹花區、工藝品區和家私精品收藏品區,約有200多間商鋪。還擁有占地面積1萬平方米的大型停車場,整個市場占地面積達7萬平方米,不但成為亞洲最大最集中的同類市場,更已成為世界同行業中最大最齊集相關産品經營的彙聚中心。越和花鳥魚藝大世界大力拓展發展新思路,自2003年8月份開始投資400多萬元開發二樓(約8000平方米)作為中高檔家私區,提升整體檔次。

市場地處地鐵花地灣站D出口和珠三角放射線交彙點的有利位置,并附設大型停車場,外地車不受交通限制,且多條公交車線路直達市場的優勢,無論市區和省内外到此旅遊購物都十分方便。

市場内集寵物、鹹淡水族及器材、花卉盆景、奇石根藝、鳥雀、工藝品、蘭花等相關配套種類于一體和彙聚了各有實力的商家集中同場經營,所以無論在商品質量、價格實惠等均能給予旅遊愛好者信心保證。

市場更以優雅、舒适的綠樹成蔭修飾别具一格的休閑觀光購物環境,使旅遊觀光者和廣大愛好者深深感受鳥語花香、奇峰疊翠、魚樂無窮、花花世界的自然風光,結合設計獨特的自然現代氣息商鋪裝修以及彙聚專業性、技術性、觀賞性、趣味性、珍稀性合一的商品陳列,使其不單已成為全國最大的同類批零市場,更已成為國内外不同年齡層次人士的休閑觀光購物旅遊勝地新焦點。

廣州花卉博覽園

廣州花卉博覽園是一個集花卉展銷貿易、技術信息、觀光旅遊和娛樂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的綜合市場,該項目現已由廣州市計委批準立項,并已定為芳村區的重點建設項目。

廣州花卉博覽園是一個集花卉展銷貿易、技術信息、觀光旅遊和娛樂服務于一體的多功能的綜合市場,位于廣州市芳村區西南端,占地3915畝,是經廣州市計委批準立項的農業産業化重點龍頭企業,也是芳村區三大形象工程之一。

廣州花博園規劃總投資為8.89億元,現已完成投資2.86億元。從98年7月開發至2000年,共引進國内外花卉企業160多家,其中著名的有台灣七巧園藝有限公司、源茂園藝、龍言園藝、上市公司英豪科教、高科技公司華力園藝、教授公司、中大丹田生物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引進資金6.7億多元。廣州花卉博覽園通過短短兩年的建設,已形成了完善的市場體系,建成了廣東省最大的花卉配套産品集散中心。

大沙河觀光旅遊區

大沙河生态觀光旅遊區位于廣州市西南部芳村區,是規劃建設中的廣州花卉博覽園的重要組成部分,規劃面積約30公頃。

旅遊區交通便利,北邊緊接龍溪路,與西環高速公路、鶴洞大橋、平洲港及五丫口大橋等交通設施也近在咫隻。優越的交通條件,為旅遊區的開發和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旅遊區沿大沙河而建,地勢平坦,土地肥沃,适合花果生長,特别是随着市政府改造大沙河戰略計劃的實施,旅遊區的生态環境更加宜人。

葵蓬人工花果生态區

葵蓬人工花果生态區,位于芳村區東漖鎮葵蓬村西南面,是一個四面環水,方圓300多畝的沖積小島。這裡土地肥沃,适合農作物的生長,當地的村民根據各種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對陽光的需求、遮蔭面積大小、開花結果時間的先後進行合理套種,充分利用空間和土地。在長期的耕種中,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種植方式,即花果生産垂直結構多層次,水平結構多序列,成為有名的人工花果生态區。

走進葵蓬生态區,高低錯落有緻的種植方式展現在眼前:高處是黃皮龍眼、白蘭等花果樹;矮一點的是萬年青、棕竹等,地上種的是細葉結縷草(又稱台灣草)和松軟的紅絲線草等草種;在河上搭起了架子,上面蔓延着葡萄藤;在白蘭樹、黃皮樹之間,每隔2~3米就有一條溝,溝面套種桂花等植株低矮點的花卉,溝裡則種植睡蓮,并養有小魚。生态區内鳥語花香,蟬鳴魚躍,令人留連忘返。

生态區有7個類型的生态群落:以楊桃為主的群落;以白蘭為主的群落;芒果、萬年青、棕竹群落;龍眼、九裡香、沿階草群落;橄榄、龍眼、九裡香、萬年青群落;黃皮、夜合、水葫蘆群落;茉莉花群落。在這些群落裡,百年以上的果樹比比皆是,其中以楊桃、龍眼、黃皮樹居多,還盛産白蘭花、茉莉花、楊桃和芒果。

随着城市建設的發展,西人利用土地的才智得到充分發揮,他們利用屋前、屋後的空地,樓面天台栽種起各種時花、蔭生植物,同時改用塑料袋和塑料花盆取代舊式花盆,既美觀大方,又占地少,還便于運輸。

良好的環境,使生态區的各種空氣指數均明顯優于市區,空氣清新,環境怡人,專家們認為葵蓬生态區是生态學方面的創舉。1991年春,時任廣州市市長的黎子流視察生态區後,盛贊葵蓬的環境,并批示要加強保護,将其建設成芳村的一個旅遊景點。芳村區政府在規劃“九五”計劃時,已明确把葵蓬人工花果生态區建設成為多功能、田園式旅遊景區。

交通:由珠江隧道—→芳村大道中—→洞企石路—→葵蓬路—→葵蓬人工花果生态區。

廣州花卉研究中心

廣州花卉研究中心(廣州市花卉科學研究所)位于芳村區西北部的珠江大橋西側,即芳村大道西14号。花卉研究中心創辦于1985年,是我國第一家以室内觀賞植物為主要研究對象的開發性科研單位。經過10多年的不懈努力,花卉研究中心已建成我國南方規模較大,有較強技術實力并擁有先進設備的科研實體,初步實現了科研、生産、經營與培訓一體化的目标。

花卉中心占地5.4公頃,收集登記的室内觀賞植物就有1000多種,平常難以一見的觀葉植物有700多種,林林總總,真是“美葉勝似花”。花卉研究中心一年四季均進行優質苗工廠化生産,年産苗株500萬棵,其中批量數以萬計的品種有20多個,每年有4~5個新品種推向市場,不斷提供優質種苗和與之配套的栽培技術。

花卉中心擁有現代化的自控溫室,有适合南方氣候特點使用的屋脊型和圓拱型薄膜連體溫室,亦有簡易的平頂型和隧道式大棚,可靈活運用多種手段創造最佳的栽培條件,力促室内觀賞植物培育達到最佳效果和最短的生長周期,取得最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花卉中心有高、中、初級科研人員50多人,開展的科研課題有40多項,科研課題生産轉化率達90%。科研成果中有15項獲省、市科技成果獎,廖演均等人先後獲得廣州市政府第一屆與第二屆農業金穗專項獎和有突出貢獻的科技人員獎。1994年,廣州花卉研究中心被中國花卉協會評為全國花卉先進單位。

花卉中心環境優雅,園林特色濃郁,是省、市确定的外事活動窗口單位。花卉中心對外交流活動十分活躍,先後接待過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國家元首與貴賓。1995年,花卉中心被中共廣州市委、市政府和市愛國衛生運動委員會授予文明單位和模範單位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