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花刀

折花刀

保安族腰刀
折花刀是保安腰刀中的一种。中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之一,与维吾尔族英吉沙刀、阿昌族户撒刀并称我国少数民族三大名刀。
    中文名:折花刀 外文名: 别名: 用途: 分类: 优点:硬度高韧性好实用价值高携带方便 民族:保安族 所属:刀具

简介

保安腰刀和藏刀、蒙古刀齐名,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名刀"折花刀”,此刀刀体刚柔相济,不易折断,周身布满奇特的纹理,刀刃锋利,而其繁复的制作工艺则堪比西亚"米昔刀”。

制刀打剑,砌炉为先。制做地炉备料是制作保安腰刀的第一个步骤:以烧制的沙棘木的木炭为生火材料,挖保温地炉,倒扣风箱。

接着是"炒铁”:把生铁碎块放在用耐火材料制成的沙泥锅中,在保温地炉上用木炭火烧炼,因形似炒制食物而被形象地称为"炒铁”。当炉温升高到1300℃左右,生铁板开始熔化,铸铁成液态时杂质浮出,提高了铁的纯度。

俗话说"好用在刀刃上”,一般来说,刃口主要起切割作用,有较高的硬度才能保证刀的锋利,所以加钢背铁就成了保安腰刀能否削铁如泥而又不易折断的重要步骤:选择含碳量较高、硬度较大的钢来夹在刀体上。

名为折花刀,其周身奇特花纹自然是不能少的:工匠们在刀体上制出奇特的图案。把毛坯再置入炉中锻烧,钢花四溅时拿出,两头用火钳夹牢,像拧麻花一样先右拧后左拧,这样烧化一次拧一次,最终达到右拧8转,左拧7转,目的是在刀体上最终呈现出各种纹理。怎样拧出现什么花纹,全凭匠人的经验和技巧

经过几个师傅打磨和反复的折花,刀体会呈现出所用材质各自的颜色,白色的铁和青色的钢形成青白相间的流线形花纹,异常夺目。折花刀历来就有"千锤百炼成一刀”的说法

相关传说

传说一

保安腰刀是保安族人民所特有的一种民族工艺品,习惯挂在腰间,就称其保安腰刀了。

据说在成吉思汗占领各国的时候,曾在兵器上大大的占了上风。当时各个部落在打拼的时候,有的刀因硬度高,和敌方大刀碰撞后折断;有的因硬度低,经不起敌方大刀的猛砍。

据说目前聚居在甘肃省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大河家镇中保安三庄的保安族,是从前成吉思汗部下打制兵器铁匠的后代,专为成吉思汗打制兵器,他们接到成吉思汗的令后,开始制刀。

因特殊的制作工艺,打出来的刀刚柔相济,在战场上大派用场。成吉思汗又令他们打制更为上乘的刀,要千锤百炼的。他们在以前精湛的制刀技艺上研究出折花刀。

因为此刀将刀的硬度与韧性,结合到极点,与敌军战刀碰撞时,对方的不是被砍折,就是被砍的卷刃,而此刀既不折,又不卷刃,成为了当时成吉思汗部下将士的至爱,因为此刀制作过程复杂,工期漫长,所产数量少之又少,所以只有军官级的才有资格佩戴。

成吉思汗统一当时的中国后,这些刀匠与蒙古族、藏族等居住在一起,因保安族信仰伊斯兰教,为穆斯林,与藏族的习俗有诸多的差异,当时那里是藏民的天下,便将保安族人等追杀,逃至积石峡上方,居住地与附近大山只有两里地,就是为了防止藏民追杀到这里便容易脱身。

传说二

很早以前,保安族中出了一位技艺十分高超的腰刀匠人,他制作的腰刀闻名于世,人见人爱。可他一身正气,铁骨铮铮,只给好人打铁,不给坏人做刀。

一年,他家乡的县官为了巴结上司,限这位铁匠在三十天之内做出一百把刀来,否则就要砍去他的手。结果三十天过去了,铁匠没有给县官做出一把刀。

县官再次以刀砍手相逼铁匠,又被铁匠拒绝,县官恼羞成怒,下令砍掉了铁匠的手……这位铁匠后来再也没有办法制作腰刀了,但后辈保安族铁匠为了纪念这位英雄前辈,就在自己制作的最精美最珍贵的腰刀刀面上刻下了一个五指并拢的右手的图案。这个图案,叫做"一把手”,一把手,就是保安族的刀神。

锻造过程

加钢

对于正宗的保安腰刀来说,都要求必须加钢,这是为了使硬度和韧性合理平衡。普通的民用刀具,基本上只加一层钢,加钢的关键在于火候。

如果钢加得不好,钢线太靠近刀背,则刀刃即使磨得锋利,也非常容易崩口,而如果钢线太靠近刀刃,则磨过两三次之后,刀子就不能用了。所以,对于保安腰刀来说,实用是最大的考验。

温度

保证实用的,则是加钢的经验和手法。这个就是温度要相当高的,温度不高的话铁和钢就融合不起来。打制刀刃:加完钢以后,刀刃的打制成形也很考功力,如何能够将铁块锻打成有模有样的刀刃,全靠手上的功夫。而这道工序,更多的是考配合。

工序众多

每一柄保安腰刀在刀刃打好后,都要经过打磨、钻孔等工序,做好一把保安腰刀,一般都有几十道工序,多的甚至达到上百道,这些工序磨的就是时间和耐性,可正是这数百年的积淀,才成就了保安腰刀的名气。

淬火

刻花完成后,再经过淬火一道工序,保安腰刀,就可以初露锋芒了。淬火就像画龙时,点睛的那一笔一样重要,淬火的手法和时机,以及淬火的液体温度和性质,对于最后出品的保安腰刀的品质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在保安三庄里,最好的淬火介质,莫过于涛涛不绝的黄河水,只有经过黄河水的激荡,保安民族血液里的火焰,才能升华成历久弥新的信念。

现状

折花刀锻打技艺至文革时期已经开始淡化了,

不是刀匠不会做,而是在制作一把折花刀,需要很长的工期,制作出来后代价很高,当时人们都无能力买折花刀,致使这保安族人民的精华工艺在文革后几年失传。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